•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根據 3 位經歷機構安置者發展親密關係歷程的生命敘說中,以及研究 者對於敘說的分析與理解,主要形成以下研究結論:

壹、原生家庭對機構安置者的影響

一、幼年時期原生家庭經驗影響親密關係的發展

研究中發現,幼年時期尚能享有完整家庭氛圍者,不論在依附或親密 關係發展中,較易選擇採取正向觀點,來面對人生一波波的挑戰。對當時 因為父母的失功能造成的家庭困境,會採取寬容諒解心情為主,至成年後,

亦不放棄找尋失落的親情,雖然結果並不如人意,但是研究者相信此一過 程將比結果更重要。在幼年時期所感受到的家庭氛圍若完全相異於上述情 況,當面對人生波折時,自我認同及自信心將輕易被摧毀,與父母間因嚴 重受損的雙方關係,再度尋回重新建構的可能性亦相對降低。

二、家庭壓力造成家人關係的疏離與矛盾

接受機構安置前,面對家庭重大事件,家人關係丕變,原生家庭成員 間存在著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在研究中發現,選擇逃離家庭的母親(或父 親),雖然未必是家庭困境的導源者,但卻共同成為不被認同的主要對象,

疏離情形也最明顯。留下與家庭共存的一方,縱使是家庭災難的起源者,

但對研究參與者而言,那才是真實存在的家人,雖然研究參與者因此受盡

困苦,難免心生怨懟,但最不捨的仍是那時時會出現在身旁,提供溫情也 造成困擾的家人。

三、親職化現象普遍存在於家庭關係中,誘發手足間親密關係的特殊性 當父母角色失功能後,為了繼續維繫家庭應有功能,親職化現象成為 本研究共同表徵,家中長子或長女必需兼負更多的家庭照顧責任,當家庭 發生親職化情形,手足間親密關係及相互依存的情形,更加速上升。

但是研究參與者一旦接受機構安置後,與手足間關係產生不同變化,

有情感緊密度始終如一者;亦有隨著年齡漸長、性別不同(在機構內青春期 後因性別不同無法居住在同一小家中,因空間產生疏離)等因素,造成手足 親密關係較難繼續保持原有緊密狀態的情形。

四、習慣獨自面對生活困境,獨立才能自強

機構安置者因為自幼生命的波折,被迫需獨自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

成長經驗的不安全依附也形塑出他們特定的認知,習慣於獨自面對困難,

更不願意被他人看低。但是假如曾有建立安全性依附關係的經驗,人際互 信互賴的能量獲得正向提升,會有助於善用週遭資源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貳、安置機構對親密關係發展的影響 一、安置經歷對發展穩定依附關係的影響

當家庭不再是兒童安全的避風港,繼之而來的安置經驗對研究參與者 必然產生相當直接的影響,當其所承受的是不斷變換安置處所,不斷重覆 接受被拋棄的感覺,人際間互信互賴基礎必定薄弱,一旦助人工作者發現 問題,並企圖努力重建機構安置者正確的人際關係互動模式,也相對更加 困難。

二、對安置機構的最初信念,影響進入機構後相關適應

機構安置者,面對生命中的無奈,究竟選擇不戴有色眼光的平靜接受,

或是憤恨以對。此將直接影響機構安置者進入機構後的行為反應與社會適 應情況。倘若願意以開闊的心面對生命的無奈,相較於將心封鎖整日怨懟 者,必能更快速適應機構生活。因此讓即將接受機構安置者,或初入安置 系統的個案們,快速理解機構安置的真實情境,建立正確觀念擺脫負面刻 版印象是相當重要的工作。

三、安置機構照顧者的教養理念產生深遠影響

幼年時期即接受安置者,學習到機構照顧者對教養的觀念,並從中選 取認同與不認同的部份,也在機構團體生活中,學習協助照顧年幼者的經 驗等等。當面對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所沉殿在心中教養的那把尺,在安置 機構中被照顧的經驗,形成其中重要質素與內涵。或許也可以說,面對機 構中眾多來來去去的照顧者,何者是心目中好的教養方式,所有照顧者都 是他們活生生的人生學習範本。

四、不同年齡層發展親密關係的方式是不同,追求安全依附卻是相同的 隨著兒童期與青春期發展需求之不同,機構照顧者提供依附情感方式 必需視個案狀況適齡調整,尤其對青少年期才進入機構型安置環境者,更 需要給予支持的信念與信心,以助提升穩定發展的能量,此與幼兒或兒童 期所提供緊密照顧下,提升安全依附是不同的。因此對助人工作者而言,

評估個案真實狀態,予以適齡適性的輔導確實重要。

參、伴侶與未來姻親家庭對研究參與者親密關係的影響

一、社會大眾對機構安置者的刻版印象,消弱親密關係發展的可能

經歷機構安置者面對擇偶時,自身的安置歷程造成對方家庭排斥及負 面想法,成為共同的阻力及挫折所在,她(他)們被視為資源缺乏者,更可 能被誤判為心理發展障礙的族群,深深影響曾經接受機構安置者擇偶或交 友的困難度。

二、不同性別與文化影響下,機構安置者在建立親密關係上產生不同差異 父權文化為主的傳統觀念下,女性機構安置者,以嫁為人婦,成為對 方家庭的一份子,建構全新生活顯然較男性容易。在傳統觀念中女性較不 需負擔家庭的經濟重擔,甚至可以透過嫁入夫家,進入另一個全新家庭系 統中獲得全新的支持力量,甚至也可能因為對自我的貶抑,女性機構安置 者認為,過往讓自己矮人一截,能有異性對自己青睞,快快有自己的家就 不錯了,遂草草進入婚姻。因此,女性反而較易透過婚姻關係改變自身現 狀。對男性而言因為必需肩負傳統養家、支撐家庭經濟等較大期待,面對 擇偶時,原生家庭支持系統薄弱下,讓男性經歷機構安置者,似乎很難對 親密友伴的家庭提供如一般人一樣,有著家世背景做為個人的擔當與保 證,因此親密關係發展的路徑,對不同性別產生的壓力是不同的。

三、對家的渴望與建立歸屬感成為共同期待目標

在研究中機構安置者對家的想像雖有不同,但建立屬與自己家庭的渴 望卻是一致的,研究參與者並不會因為過去破碎家庭的經驗,對追求親密 關係產生恐懼或畏縮的現象,面對努力建立的一切則更加小心呵護,其間 就算發生挫折,也堅守對子女及家庭完整信念,堅忍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