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命教育課程與自我概念關係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生命教育課程與自我概念關係之探討

本節生命教育課程與自我概念關係之探討,先從生命教育看自我 概念,接著介紹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方式與教學策略,之後再針對生 命教育課程與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做描述。

壹、從生命教育看自我概念

生命教育是自我認識及自尊的教育,它促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性 格、優缺點,以及對於自我的概念。同時理解人所具有的主體性與自 由性,體會生命的可貴,因而在自我的層次中,能對週遭的各種生命 現象抱持尊重的態度與人道的關懷(鄧運林,2001;何福田,2001)。

曾志朗(2009)表示「生命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導個體如何認識 自己、別人和自然,尤其當社會變遷、價值系統崩潰的時候更顯重要,

尋找自我生命的意義,是生命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只要體認生命,你 就會改變」。葉麗君(2000)則指出生命教育是以「人」為核心,只 有從「自我探索」的歷程中才能充分的「自我了解」,達到真正的「自 我悅納」、「自我開創」,擁有「自我實現」後的成就感,進而建立 自我意識、自尊與自信,提昇自我概念。

「生命教育」一詞1997年推展之初,當時的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1998)頒訂的生命教育實施計畫,將教育目標訂為:1.輔導學生認識 生命的意義,進而尊重生命、熱愛生命,豐富生命的內涵。2.輔導學生 認識自我,建立自我信念,而發展潛能,實現自我。3.增進人際關係技 巧,提升對人的關懷。4.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陶冶健全的人格。

教育部在2003年對於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內容設計,提出的四大主題 軸:1.促進自我發展,2.落實生活經營,3.實踐社會參與,4.保護自我 與環境也與生命教育的內涵環環相扣。前者所提出之第二點與第四 點,以及後者所提出的第一點我們可以發現,生命教育的目標包含促

進學生對自我的瞭解,並建立學童正向的自我概念。

黃德祥(2000)提出生命教育的五項內涵:人與自己、人與人、

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又或者吳庶深、黃麗花(2001)對 生命教育的內涵歸納出的四向度: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

人與宇宙(天)。研究者發現,認識自己、欣賞與尊重自己、發揮潛 能並實現自我,也就是人與自己,是最基礎的內涵,同時也是其他向 度的根本。生命教育的核心主軸在自我發展的人格教育,各階段有不 同的發展任務,而兒童期的發展任務主要在於自我概念的建構,協助 兒童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是該階段生命教育的目標(吳秀碧,2006)。

由生命教育的意義、目標及內涵及階段發展任務可以看出,生命 教育是讓學生從認識自己開始,探索自我與外界,並透過與外界的互 動培養關懷與疼惜生命的能力,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與生命意義,

至終能促進自我發展,肯定自我價值。自我概念是個人人格特質的一 部份,也是個體對自我的認識,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態、心理特徵、

人格特質、自己與他人的人際互動關係、價值系統的知覺等,個人在 成長的各階段,透過與環境中人、事、物的互動不斷形成對自己的理 念、情感與態度,從多方面的知覺改變中,逐漸形成有組織且協調一 致的概念性完形。

綜合上述,研究者發現生命教育與自我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通 性,透過生命教育能促進個體人格的正常並幫助自我概念的發展。故 研究者藉由彩虹「人與己」課程為媒介,利用「中文田納西自我概念 量表-兒童版」,希望了解國小學生參與生命教育與否在自我概念的 差異。

貳、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方式

陳芳玲(1998)認為生命教育課程的特色,可從性質、過程、目 標、內容、結果做分析,就性質而言:生命教育是一種實驗取向課程,

訓練學生從課程活動中加深舊經驗或創造新經驗,進而能統整生活哲 學並擴張生命視野。它不同於一般知識或技能學科,在已被設計完整 的教學內容中學習,而是以學生的主體經驗為主。就過程而言:生命 教育是藉由團體動力,提供「社會情境」,使學生從互動中體驗生活,

獲得啟示,以建立適當的觀念,發展自己的特質與潛能。就目標而言:

基本目標以培養學生愛護自己與尊重他人生命的態度,提升學生面對 挫折的容忍力,以減少適應不良的行為。終極目標則在協助學生從課 程活動,體驗生命意義,並建構自我生命的內涵,以達充分發展。就 內容而言:強調以「活生生的人」為中心,其實施除了依據課程目標 外,更重視學生身、心、靈三方面的發展、澄清與照護。就結果而言:

協助教師從學生參與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及思想,了解並發現特 殊學生,進而施以適切的輔導。

黃德祥(2000)利用陳芳玲(1998)的生命教育特色為依據,將 生命教育實施分別從行政、課程設計、教學作整理,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行政方面

透過相關法令,成立負責機構或研究單位,編列預算推展鼓勵研 究、編輯教師及學生生命教育手冊,培訓相關師資,並定期邀集專家 學者辦理學術研討會,發行生命教育專刊,使生命教育推展成為永續 發展的教育目標。

二、課程設計方面

生命教育是隨機、科技整合的,並非屬固定的學科或課程,課程 設計上,應重視各學科的統整和生活事件的相關性。活動主題的安排,

採單一主題深入教學,或多個主題普遍化的方式設計,配合學生身心 發展、日常生活事件以及生命教育課程目標三者互相連結。

三、教學方面

1.教師應有正確觀念:生命教育教學的成效在於教師本身的信念,

教師應在認知、情意、技能面多充實自己。

2.教學內容要豐富:配合不同年級,選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經驗 做課程內容,掌握「隨機教學」契機,生命教育並非一固定學科,

應融入各科內容及實際生活中。

3.教學方法應生動活潑:依學生和學習內容性質的不同,藉由遊戲、

體驗、多媒體欣賞(如:電視、電腦、影片、剪報、幻燈片)、

角色扮演、參觀等多元方式進行教學。

4.可邀請家長或校外人士協助:生命教育並非只侷限於校園內,學 生學習的大環境是在整個社會環境中,因此,除了學校教師外,

家長、校外人士等也必須有正確的生命教育觀念。

黃義良(2000)對生命教育的實施方式和黃德祥所述差異不大,

他將教育當局和學校成員的職責界定,並釐清教育本質方向,整合行 政力量以建立家長與社區的共識,統整生命教育理念,以利生命課程 的準備與進行,強調把握「隨機教育」的機會。他鼓勵教師自行編製 適合該年級學生的教材活動,並落實行動研究精神,以建立教師之間 的生命教學支援系統,開發本土化教材是刻不容緩的趨勢。

孫效智(2000)指出生命教育的實施,不論無形潛在課程或隨機 教學都很重要,應該全方位且以永續的方式進行,而實施方式與完整 的正式課程是相輔相成且不互相衝突,應包含體驗活動、正規理論課 程以及融入式教學等,從家庭、社區到校園也應提供學生一種尊重生 命的環境。其具體提出的實施方式,前三項是生命教育的潛在課程

(hidden curriculum),後三項則是有形課程。包括:1.以生命智慧的 培養及生命自覺的啟發為目標的校園文化與制度設計。2.尊重與啟發多 元智慧的教學環境與方式。3.以全體老師生命修養作潛移默化的身教。

4.分享理念而非灌輸知識的生命教育理論課程。5.動之以情的體驗活 動。6.在行動中學習的實踐教學。

吳庶深、黃麗花(2001)認為生命教育的實施,須靠人、事、物 多方面的配合與努力,可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一、行政要有計畫:從學校本位管理立場,依學校教育目標、特色、

可用資源,設計出適合該校的生命教育推動方式。

二、激發教師對生命教育的使命:激起教師在教學中的人文、情緒素 養、樂於分享生命並追求理想,生命教育才有傳遞給孩子的機會。

三、學習環境要開放:學校的硬體、校規制度,到單一班級學習氣氛,

都營造出尊重、關懷、且人性化的學習環境。

四、統整具體可行的課程:潛在的生命教育課程,可透過學校環境、

教師身教、體驗活動等傳達,但有系統且正式的內涵應透過具體 課程,讓教師們共同合作,從不同科目或領域將生命教育傳遞給 學生,因此擬定有系統的生命教育課程,再融入各科,將有助學 生體驗完整的生命教育。

五、使用多元教學方式:發人省思的影片、問題討論、生命經驗分享、

角色扮演、參訪、書面作業等方式,學生更易吸收。

六、從學生經驗出發:好的生命教育,須從學生經驗或困難切入,讓 他們感到與自己生命有關,運用團體動力分享學習成效,透過腦 力激盪,啟發其對生命議題的思考,才能使其實際應用於生活中。

吳秀碧(2006)認為成功的校園生命教育實施,必要條件為:1.

形成課程,系統化:有系統的規劃適合受教者的實施內容與範圍,以

確保目標的達成。2.融入各科,普及化:融入各科教學最能符合整體性 與全面學習之原則。3.團隊教學,參與化:團隊教學是由一組學有專長 的老師,按其專長,分別將一套有系統有組織的課程,就課程中的教 材分派各施所長,當各科教師都有機會參與生命教育的教學工作,才 能喚起教師對於生命教育的認識與重視,進而對孩子產生影響。4.教師 態度,典範化:教師本身對生命的信念與態度,以及個人對生命與人

確保目標的達成。2.融入各科,普及化:融入各科教學最能符合整體性 與全面學習之原則。3.團隊教學,參與化:團隊教學是由一組學有專長 的老師,按其專長,分別將一套有系統有組織的課程,就課程中的教 材分派各施所長,當各科教師都有機會參與生命教育的教學工作,才 能喚起教師對於生命教育的認識與重視,進而對孩子產生影響。4.教師 態度,典範化:教師本身對生命的信念與態度,以及個人對生命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