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涯自我效能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生涯自我效能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生涯自我效能的內涵,並整理其相關理論和研究。第一部份從 生涯自我效能的意義和內涵談起,第二部分整理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理論,第三 部分則是整理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

一、 生涯自我效能的意義和內涵

自我效能概念源自於 Bandura(1977)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行為不 僅受到內在力量的驅使,亦受外在環境的刺激,主張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認為行為是個人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互動過程中,個體的認知 因素對行為結果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強調認知因素的探討,而認知的核心就是 自我效能。Bandura(1977b)進一步提出自我效能理論架構即「個體主觀評估從事 某項工作或表現某種行為時個人所具備的能力,也就是個體對於成功的信念與信

22

心程度」。因此,自我效能理論的基本假設為個體心理歷程調適之目的是在建構和 提升自我效能預期。自我效能的預期影響著努力行為的產生,工作動機的強弱將 會決定個體對自我效能的評估,故自我效能對於個體行為結果有關鍵性的決定作 用。所以Bandura 認為自我效能指的是:個體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環境的一種信念,

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及行為表現的評價,而人們總是根據自我效能的評估來決定 行動的途徑(薛凱方,2005)。

後來 Hackett 和 Betz(1981)將自我效能理論應用在生涯領域,此後,只要是 將自我效能運用在生涯領域的研究都稱為生涯自我效能,生涯自我效能指的是個 體自我評估所擁有的生涯能力 (Lent, Brown and Larkin, 1984;Lent and Hackett, 1987)。另外,Taylor 和 Betz(1983)也提出生涯自我效能係指個體在生涯決定過 程中是否能有信心成功完成生涯選擇之程度。因為個人、行為與環境是彼此交互 影響的,所以自我效能的加入,會改變個人的行為結果,及人們會因為成功經驗 而增強自己的自信心,並提高對相關事務或情境的處理能力,導向至有效的行為 結果(許淑穗,1998)。

國內對生涯自我效能定義之部分有陳金定(1987)提到生涯自我效能係指個 體面對生涯議題時,所需應對能力的信心程度,即學生對於生涯議題中的應對能 力具有高度信心時,越可能排除在生涯發展過程所面臨的阻礙,進而獲得成功經 驗。謝宏惠(1990)認為生涯自我效能指學生個體在面對生涯決策問題時(如學 業或未來職業選擇),自己本身是否能成功表現的預期作用及信心程度,當個體對 於自我在生涯能力評價越高時,其對於自己能成功勝任一項任務的看法或信念越 高。由此可知,生涯自我效能係指個體對生涯相關行為表現掌握的信心程度,屬 認知變項,行為的改變會透過自我效能的中介歷程而形成,因此在個體行為改變 上具有影響力(許淑穗,1998;黃瑛琪、連廷嘉、鄭承昌,2006),也是瞭解個體 生涯發展的重要關鍵。

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Bandura (1977)提出下列四種資訊來源:表現成就、

替代經驗、口語說服以及生理激發。對行為產生三種主要的影響:趨避選擇、行 為表現與持續力,如圖2-2-1 所示:

23

自 我 效 能 表現成就

替代經驗

口語說服

生理激發

趨避衝突

行為表現

持續力

2-2-1 自我效能的因果關係圖

資料來源:金樹人(2003)。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市:臺灣東華。

二、 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理論

Kumbboltz、Mitchell 和 Jones(1976)最早將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運用於生涯領域,發展出社會認知生涯理論(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該理論假設個體自我知覺的能力,比實際被覺察的能力對生涯選擇更具 影響力。此理論強調三個因素會影響生涯行為,分別為自我效能信念(個人因素)、 預期結果(環境因素)、個人目標(行為選擇因素),個體在三因素的交互影響下,

決定生涯興趣及完成生涯選擇(Lent, Brown and Hackett, 1996)。國內研究田秀蘭

(2003)指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己行動能力的信心,以及完成特定行動目標或 成就表現的信心;結果預期指的是個人對特定行為表現結果的信念;目標選擇指 的是個人是否能投入於特定行動,取決於其是否設定了未來的發展目標。其他研 究也指出該理論主張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和目標選擇為生涯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認 知概念,以及上述三個社會認知變項在彼此交互影響的動力下調整、支持著個體 的行為;並聚焦在生涯興趣的發展、生涯目標選擇及與生涯相關之成就表現結果 上的模式驗證(黃瑛琪等人,2006)。Bandura(1977)說明自我效能是行為產生及 改變的重要關鍵。低自我效能的人,由於預期表現可能不好,會避免或減低相關 表現,因此降低成功的可能;高自我效能的人,會增加行為的頻率,獲致成功的 機會較大。因此,自我效能信念能夠預測生涯進入(Entry)行為(Lent and Hackett, 1987)。另外 Hackett 等人(1981)研究也發現,生涯自我效能較低的人,較缺乏

24

信心,會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在執行工作或任務時會傾向選擇逃避;在生涯發 展與職業的選擇上,較易產生不確定性或猶豫感,難以堅持下去。相對的,生涯 自我效能較高者,其生涯選擇範圍較不受限,較能展現出自我真正的興趣,當面 臨生涯問題時,會以正向、積極態度看待並積極解決,因此生涯自我效能是暸解 生涯行為的重要建構。由上述分析可知,生涯自我效能可界定為個人面對生涯發 展階段或生涯角色任務選擇時,個人能否適切表現的自我預期及對於完成相關任 務的信心程度。

Betz (1991)結合Bandura(1977) 四個獲取自我效能的方法,提出增進生 涯自我效能的方式,有成功經驗的增加、替代學習或示範、情感的激發及口語回 饋。1.成功經驗(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個體在接受成功經驗或表現時,

有助於自我效能的提升,因此個體在某生涯階段發展良好時,將可提高個體的生 涯自我效能;反之亦然。2.替代學習(Vicarious learning)或示範(Modeling):生 涯自我效能的形成並非完全依賴個人的生涯成就表現,也可藉由觀察他人的經驗 或尋求楷模(Role models)來增進和調整生涯自我效能。3.情感的激發(Emotional arousal):個人心理狀態也會影響自我效能預期,焦慮感被Bandura視為自我效能預 期的連帶反應(Coeffect),高度的情緒起伏,如壓力或困難情境所引起的焦慮,會 削弱表現水準,生涯自我效能相對降低。若能有效控制焦慮感,則能提高自我效 能。

4.口語回饋(Verbal persuasion):重要他人、同儕團體言語的鼓勵或支持,能增進 個體突破生涯困境的信心,同時有助增強個人的自我效能。綜合上述增進生涯自 我效能的方式,在教育的現場中如能安排合適的生涯試探情境,透過探索釐清其 生涯興趣,並衍生出個人生涯目標的選擇,進一步釐清生活經歷及生命經驗與生 涯選擇間的關係,同時瞭解個人預期及信心程度對個人生涯目標選擇可能造成的 影響,在過程中能幫助學生練習以正向眼光看待個人潛能和掌握可運用的資源,

進而提升面對生涯抉擇的信心,賦予個人生涯發展的原動力以及可塑性。

25 三、 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

生涯自我效能是生涯領域重要的一環,但研究類別多集中在不同背景變項 下,以下根據相關文獻,歸納與高中生生涯自我效能較相關的因素,分述如下:

(一) 性別與生涯自我效能

許淑穗(1998)的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男生在傳統與非傳統領域職業的生涯自 我效能沒有差異,而大學女生在傳統女性職業的生涯自我效能則顯著高於非傳統 女性職業。邱卉綺(2005)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高中生在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 差異存在,男生的問題解決層面的效能上高於女生,女生則在目標選擇及職業自 我評量層面的效能比男生呈現出更高的信心與把握。許雅嵐(2008)研究結果指 出性別在整體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存在,男學生比女學生有較高的生涯自我 效能;且男學生在計畫擬定層面顯著高於女學生。

然而,也有學者認為性別在自我效能上的沒有顯著差異,許美珍(2002)所 得研究結果也發現不同性別的國中資源班學生在數學科自我效能上並無顯著差 異。蔣宜玫(2009)以九十八學年度就讀嘉南地區普通高中一、二、三年級的男 女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高中男生和女生在生涯自我效能表現上並無差異。

黃惠瑄(2010)不同性別的高中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生與數理資優生在生涯自我效 能之交互作用沒有顯著差異。綜合以上之研究發現可知,性別在生涯自我效能上 並無絕對的差異情形,本研究將進一歩予以探究。

(二) 年級與生涯自我效能

有學者認為年級越高的學生,在自我效能上的表現越好,邱卉綺(2005)研 究發現,不同年級的高中生其整體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高三學生的生涯計 畫、目標選擇、生計資料的收集層面的效能最高,次為為高一學生。而蔣宜玫(2009)

研究結果也發現高三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整體表現上皆優於高一、二學生,並發 現高三學生在選擇目標表及做出計劃表現優於高一、二學生。郭蓓蓉(2008)研 究發現不同年級之高中生整體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存在,高三學生在生涯計 劃效能層面得分顯著高於高一、高二學生;高三學生在生計資料收集效能層面得 分顯著高於高二學生。上述研究皆顯示高三學生在生涯計劃的效能優於其他年級。

研究結果也發現高三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整體表現上皆優於高一、二學生,並發 現高三學生在選擇目標表及做出計劃表現優於高一、二學生。郭蓓蓉(2008)研 究發現不同年級之高中生整體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存在,高三學生在生涯計 劃效能層面得分顯著高於高一、高二學生;高三學生在生計資料收集效能層面得 分顯著高於高二學生。上述研究皆顯示高三學生在生涯計劃的效能優於其他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