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結論,提出下列幾項建議,以做為高中生教學輔導實務工作及 未來研究之參考。

一、 對家庭教育之建議

(一)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應同時包涵關懷及規範,提供子女在生涯發展和生 活適應方面的示範

本研究發現當高中生的父母教養態度為「父母皆是開明權威」時,高中生最 能知覺到幸福感的各層面。Baumrind(1989)與 Laborn(1991)的研究中發現,

當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忽視冷漠時,顯示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投入少、要求亦 少,此模式最不利於子女的社會心理發展。因此,當父母親對子女的教養同時包 含了關懷與規範時,教養方式平衡理性及情緒,有助孩子心理發展的穩定一致,

子女也更容易接受,同時也減少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子女就能感受到較高的 幸福感,同時也對子女在生涯發展和生活適應方面也提供最適當的示範。

(二)透過培養共同嗜好與活動,增進親子互動的頻率和品質

近年來西方國家提出教育孩子的時機要趁早,鼓勵父母假期帶著孩子一起體 驗生活,因為只有透過觀察,瞭解其他人處理事情的方式,才有模仿的對象,進 而才能把外在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另外,在增進親子關係方面,除了增加互動 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提升互動的品質,質量並重的親子關係才能增進彼此之間的 親密感。父母親可以鼓勵孩子能勇於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詢問子女期待的互動方 式,例如:邀請子女在周末的早晨一同外出共進早餐、共同挑選一部電影一同觀 賞、假日時騎單車的悠閒時光…等,透過培養彼此共同的嗜好與活動,增進親子 關係的品質,還能在互動中自在的傳達對子女的關心和叮嚀,子女也能感到被瞭 解與被尊重,對事物的眼光就能抱持善意正向的心念,因此也容易在生活中感受

119 幸福。

(三)開放理性的親子關係,能增進子女面對生涯議題時的信心程度

由研究發現得知,知覺父母教養態度為「開明權威」類型的高中生,其幸福 感較高。應採取有彈性的教養態度,除了配合子女身心發展狀態提供適當的支持 和關愛,應有一致的原則,當子女出現與父母不一致的意見或想法時,應以分享 討論的方式來因應,而非一味的要求子女符合父母的期待,單一缺乏彈性的教養 態度,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的衝突、緊張、疏離、拒絕等,並形成負向的循環。

當父母親能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客觀分析事件經過,提出合理的解決之道

,採取就事論事的管教態度,而非流於無法滿足父母期待的情緒宣洩,無形中父 母健康、正向的示範,促進子女形成自我肯定的特質,並學習為自己的行為結果 負責。其有助未來面對生涯議題時,能理性的進行自我評估,依據個人能力選擇 相對應的生涯目標以及擬定合適的計畫,進而有足夠的信心程度完成生涯任務。

二、 對高中生學校輔導工作之建議

(一)因應不同階段建立合適的生涯目標,鼓勵學生享受達成目標的滿足感和愉 悅感,進而轉化為個人內在正向的生涯自我效能

對高中生來說,面臨身心劇烈轉變的發展階段和繁重的課業壓力,師長的陪 伴與關懷能提供情緒支持,而缺乏支持的個體,可能會產生適應力減低、學業成 就低落、憂鬱情緒等問題。建議教師平時即可在相關課程內融入生涯相關議題的 學習方案,例如:個人特質、興趣性向、時間管理、生涯角色、決策風格、大學 學群介紹、職業類型等,協助高中生增進對生涯議題的瞭解,提升個人面對生涯 議題的效能感,更能在面對生涯困難時,擁有協調化解困境的能力。另外,教師 也應經常留意學生個別學習的差異性,適度調整對學生的期待,協助學生客觀評 估個人興趣及能力,因應不同階段建立合適的生涯目標,鼓勵學生享受達成目標 的滿足感和愉悅感,進而轉化為個人內在正向的生涯自我效能。

120

(二)善用多元文化,提供問題解決的技巧,能增進高中生的幸福感

如何利用更有效的教育方案或教學環境的更新提升高中生的幸福感,是值得 探討的學校教育方向。研究結果發現生涯自我效能中「解決問題」層面對高中生 的幸福感有預測作用。因此針對增進高中生幸福感的部份,建議加入與生涯相關 議題的活動和課程,協助高中生培養解決生涯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國際學生 帶來多元的校園文化,多樣化的生涯視野,提供學生豐富的生涯選項。以目前高 二每學期都在舉辦的生涯講座來說,可以從學生參與後的回饋單發現在生涯相關 議題中,學生所關心的內容包括:讀書方法、時間規劃、職場需求等議題也都是 與高中生幸福感相關的重要因素,因此就面對同儕競爭、升學選校等壓力的高中 生來說,找到合適的因應方式與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除了生涯發展教育以 外,還有性別平等教育、家庭教育等方案,這些主題式課程或融入課程的推動和 設計,其實都是因應高中生發展階段的需求,期待高中生在生活、學習和生涯發 展上,都能找到適性發展的領域,也從中獲得成就與滿足。

三、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可擴展至其他地區或其他同年齡之學生

本研究取樣僅以新北市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就讀於高二的男、女學生作為 研究對象,並未包括其他地區、縣市或,故研究結果不宜直接推論到全國的其他 高級中學或其他階段的青少年,未來研究建議可進一步擴大地區或縣市的範圍,

以利進行地區之間或城鄉之間的比較。

(二)增加質性研究,可更貼切瞭解高中生幸福感、生涯自我效能和父母教養態 度的狀態

本研究採量化研究,研究結果僅能依據統計數據進行分析討論,卻無法深入 瞭解高中生幸福感、生涯自我效能和父母教養態度的狀態。特別是在高中生幸福 感,值得以質性訪談方式呈現高中生對幸福感的覺察和內涵。研究者在檢視量化

121

資料後,曾針對「幸福」或「幸福感」的概念對高中生學生進行簡單的訪談,在 訪談中發現在「幸福感量表」中題目的用語,對大部分高中生而言是清楚且可了 解的,但也發現高中生幸福感的內涵,除了量表的範圍,仍有對於「幸福」或「幸 福感」的不同理解。這個部分在量化資料或透過既有的量表中,是無法一窺其全 貌的。另外,本研究因為研究設計的缺憾,無發針對研究對象進行長期的追蹤及 了解,研究結果中的一些主觀因素,亦有可能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甚而可能影 響幸福感,所以在時間縱貫面來說,幸福感是如何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或不變的,

這也是一個值得未來研究著力的地方。因此,上述議題值得後續研究採用不同的 研究方法加以探討。

(三)增加研究變項

影響高中生幸福感之因素眾多,本研究僅探討背景變項(性別、國籍、就讀 類組、家庭結構、父親教育程度及社經地位、母親教育程度及社經地位)、父母教 養態度及生涯自我效能,其他可能影響幸福感之重要變項,如學業成就、同儕互 動、班級氣氛、及教師教學風格等並未加以探討,因此,在未來研究中,可針對 影響高中生幸福感的相關變項逐一探討。

122

12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美香(2011)。青少年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與憂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微茹(2007)。大學生之休閒需求、參與、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幸福感之需 求滿足理論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田秀蘭(2001)。青少年生涯發展中的重要議題及輔導策略。中等教育,52(5),

38-52。

田秀蘭(2003)。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2),

247-266。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 擾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玲慧(2010)。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與幸福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江淑君(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涯成熟現況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何晨維(2013)。影響澎湖縣弱勢家庭少年生涯發展自我效能因素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何麗君(2005)。國中學生自我效能、集體效能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參考文獻

124

余婉菱(2007)。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余德慧(1997)。中國男人的生涯觀。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吳明燁(1998)。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7,

39-79。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 育心理學報,18,97-115。

吳昭儀(2010)。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