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產業系統演化

2.2 系統觀點

2.2.3 產業系統演化

將產業系統以生態系統視之,其被動因應環境或主動參與環境共同演 化,不斷衍生出新的能力或增加複雜度,提供整體理解產業系統不斷的與 環境互動,持續成功的發展過程。

生命組織、群體的維持、成長和發展,需要環境提供的物資和能源,

經濟的發展也是一樣,相關的理論和實務研究已有相關多的討論

(Ayres,1978; Faber et al., 1987; Perrings, 1987; Ruth,1993; Victor,1972)。亦有 多位學者模仿自然生態探討產業生態(Andrews, 1999; Cushman-Roisin, et al., 1999; Erkman, 1997; Frosch, 1989; Graedel and Allenby, 1995; Schendler, 2003; Geng and Cote, 2004)

根據 Miller 的研究(1978),生命系統(Living Systems),可分為細胞 (Cell)、器官(Organ)、生物體(Organism)、群體(Group)、組織(Organization)、

社會(Social)和超國家系統(Supranational system) 七個層級。每一層級都是 開放系統,由 19 個關鍵的次系統所組成,分別處理物質(Matter)、能量 (Energy)和資訊(Information)的輸入、流通量和輸出。生命系統層級越高越 複雜,而其一般朝更複雜的方向演化,畢竟單元越複雜,越可處理複雜的 狀況。不管是最原始的細胞,或是最高層級的超國家系統,為了應付更複 雜的狀況,19 個次系統要能突變,否則即會被自然環境所淘汰。

- 26 -

生命系統會不斷演化出新的能力或複雜度(Variety)以因應環境的變化 (Lorenzana and Ward, 1987)。

Morgan 由生態學得到的啟示,認為環境是複雜無法預測,傳統的理性 規劃功效不大,組織需藉由「多餘(Redundancy)」,演化增加內容複雜度,

才有辦法因應環境變化。簡言之,就像模控學中的正向迴饋,組織要能不 斷增加複雜度,才能避凶(Morgan, 1982)。

根據 Morgan(1983)的研究,演化牽涉到整體環境,受到自然系統的控 制。生物的形態是由演化而來,其決定適應環境的過程,而非一開始就設 定了形態。不同物種採取不同適應環境的方法,不是僅一種人類認為對的 方式而已。環境過於複雜,環環相扣,任何一個改變,都會影響系統的其 他部份,因此目標導向的策略行動是不可能的成功。能夠存活下來的形 態,都是因應環境避免無法存活策略下的產物。

人類有關於生物的演化,有過諸多版本,最後以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和華生(Russel Wallace, 1823-1913)的說法,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Berra, 1990)。達爾文以自然的選擇(Natural Selection),說明有些物種成功 的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而得以存活下來,有些則無法適應變化而消失,其 長時期結果,就造成生物的演化。演化(Evolution)是自然選擇和其他有性 生殖、突變等,交互作用,造成基因的改善;而環境則扮演篩選的角色,

區域環境不時的改變,不同的環境適合不同物種生存。

一般演化理論展現出完美的架構,從整體故事的觀點提供了豐富的圖 像,說明如:國家發展規劃、永續發展策略等,巨觀社會文化議題(Laszlo, 2001)。它整合了相關系統觀點,包括:一般系統理論、模控學、資訊與 傳播理論、混沌理論、動態系統理論、非均衡熱力學等,得以確實理解各 種領域複雜系統的演化、動態和法規(Laszlo, et al., 1993)。

一般演化理論提供了一個聚焦於改變模式的觀察方法,邀請人們去欣 賞宇宙、萬物、自然創造的過程。而社會系統設計(Social Systems Design, SSD)則提供一個工具,讓人們得以主動參與修定與日常工作、學習和生存 息息相關的社會系統(Laszlo, 2001)。

從社會演化的系統觀點,可將演化視為:(1) 人類經驗在時空中不斷 擴散的現象;(2) 有意識的設計新的溝通技術系統以強化上述擴散;(3) 在

- 27 -

人類系統中不斷展開新的關係,引領朝更高複雜度的層級重組;(4) 新典 範的出現,知識組織、效用、信仰、思維重新系統化整合;(5) 人類更高 層級集體意識的形象出現 (Banathy, 1998)。

演化的意識得以激發人們意識的演化,進而引領未來的發展(Salk, 1983)。而意識的演化則藉由自我反思的意識而獲得,自我反思的意識是 個人、團體、組織或社會,對其所處世界和所處地位的洞察與感知的過程 (Banathy, 1993)。

未來受過去和現在的影響但非全然決定,因此人們意識的介入,得以 引領未來的演化走向。透過學習,累積出演化的能力;可以幫助人類擺脫 無意識被動因應環境的演化,而進入主動參與設計未來,與環境共同演 化,引領和管理改變(Banathy, 1998)。也就是人類除了被動因應環境外,

還得以主動自覺演化(Self-conscious Evolution)。

當我們在討論一個生態系統時,我們在探討其每一特定期間重要物質 所累積存量的演化,例如是物種的多樣性、多元文化等(Ruth, 1995)。

根據 Andrews (1999)的研究,1960 年代日本系統思維某一分支的學者 業已提出產業生態的概念,但直到曾任職美國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當時是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GM)研發負責人的 Frosch 和他的同事 Callopoulos,於 1989 年在科 學美國(Scientific American)期刊發表文章,討論一個產業的報廢品,可以 成為另一個產業的材料,產業生態概念才開始廣受重視。Arthur D. Little 這家顧問公司於 1991 年,根據產業生態的概念,發表各產業環境備忘錄。

同年來自 AT&T 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於美國國家科學院舉辦產業生態專 家會議。美國國家工程院 1992 年開始,舉辦一連串和產業生態相關的工 程、環境研討會。AT&T 基金會 1993 年開始支助學者,從事產業生態相 關研究。Graedel and Allenby(1995)發表第一本產業生態相關教科書。名為 產業生態的學術期刊(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則於 1997 年首度 發行。

根據 Allenby(2002)的研究, Frosch (1989)由產業生態觀點,提出工業 化和開發中國家的製造業發展策略;Graedel and Allenby (1995)發表書名 為,產業生態( Industrial Ecology)一書;以類比自然生態(Natural Ecosystem)

- 28 -

的方法,也就是產業生態(Industrial ecology),探討產業系統的發展,從此 成為眾多研究、設計產業、組織的方法之一。

根據 Ehrenfeld(2001)的研究,國際產業生態學會於 2002 年 2 月開始對 外,廣招同好,鼓吹利用產業生態從事研究、教學、政策制定、社區建立 和產業實務等,朝建立新的學域發展。

產業生態被利用來了解產業系統,如何運作、如何被管理和如何與生 態環境互動。在了解生態系統的基礎下,決定如何重新設計產業系統,就 像自然生態一樣運作(Erkman, 1997)。

產業生態概念清楚易懂,強調大視野的系統思維,適合各種層級分析,

很快成為經濟、環保、工程各領域政策規劃的工具(Andrews, 1999)。

Cushman-Roisin, et al. (1999)利用產業生態模擬工具,具體說明產品生 命週期分析、環境保護與資源回收政策等,對美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產業生態以往都以製造業的研究為主,Schendler(2003)進一步,將其 概念應用到服務業,探討滑雪場、五星級飯店的經營。綜合考量能量效率、

能源再生、生命週期、生態多樣化、當地資源、人力資源等相互關係。

Geng and Cote (2004)應用產業生態的概念,探討亞洲急速工業化國家 (例如:中國大陸),如何才能得以較小的資源發展產業,以減少對環境的 壓力。

Iansiti and Levien (2004)以威瑪百貨和微軟各自構成的產業生態系統 (Business Ecosystem)為例:說明企業若未能理解其所採取的任何行動,都 將對視為一體的產業生態系統造成衝擊,便是忽略了其所處產業網絡環境 的真實環境。就像生物學的生態系統(Biological Ecosystem)中的任一獨立 物種,在產業生態系統中的任一成員都共同承擔整體的命運。一個生態系 統試圖精準地劃出邊界是不可能的,而是應該試著系統化定義出和組織未 來的發展關係密切、互動頻繁的關係人;考量整體生態環境,慎重採取發 展策略。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