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開發中國家產業發展

開發中國家的產業發展,乃產、官、學、多國籍企業四者互動的結果。

每一個開發中國家,依其環境與條件,各自採取不同的模式。以半導體產 業為例:台灣發展初期,主要是政府藉由所屬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引進海 外技術,藉以累積人力、技術資源;財稅減免,鼓勵本土民間企業參與衍 生公司。1990 年代以後,多賴本土民間企業和多國籍企業的技術合作、策 略聯盟等,茁壯產業的發展。而韓國企業結構主要以大財團為主,大財團 藉由本身的財力與政府的金融支援,大舉投入半導體產業的發展;1990 年代以後,已成為動態記憶體主要生產國,直接和多國籍企業競爭,支持 產業發展。

開發中國家各有不同的產業發展經驗。以韓國為例,它的產業發展,

與它存在多個大財團的產業結構,和人民強烈愛國心有深遠關係。韓國人 民普遍愛用國貨,支持國產品牌,提供韓商在本土市場試煉機會;廠商傾 向合作,政府支持開發核心技術,迅速擴散整體產業;財團擁有足夠的人 力與資金,從事新產業的發展,全球行銷。因此,韓國的產業發展,常能 透過規劃的方式進行。韓國政府透過和大財團協商,設立明確產業發展目 標,導引資源集中;藉由非關稅障礙,保護新興產業;支持開發核心技術,

深植競爭優勢;透過銀行,提供財務協助。財團則藉由和多國籍企業的互 動,早期以技術引進、設備和材料為主,累積資源;近期已具相當實力,

偏重上下游合作、市場競合、人員交流、共同開發等。

韓國和台灣同屬自然資源缺乏的國家,產業發展階段類似。出口主力 產品,由輕工業(1960 年代),重工業、化學工業(1970 年代);到家電(1980 年代)、資訊產品(1990 年代)。然而以大財團為主的產業結構,產業發展模 式卻與台灣截然不同。政府和大財團合作規劃、主導,加上本土消費者支 持國產品牌,促使需以海外市場帶動產業發展的韓國,得以兼具大陸型經 濟體具本土市場支持的優點。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例:1999 年,韓國政府制 定《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以振興韓國影視產業。政府不但提供融資機

- 64 -

制,同時也透過基金會模式,實際投資電視、電影公司,創立“原創文化 數位內容機構"和“故事銀行",有效支援歷史劇的拍攝。此外,以租稅 減免等,大量引導民間創投資金挹注在本土影視文化產業上。對外,即使 面臨美國好萊塢片商頻頻抗議的外交壓力,還是堅持採取進口影音產品配 額制度,撐了十年,爲韓國本土業界,留下了發展的空間。終於造就了 2004 年韓劇「大長今」在韓國首次上演時,收視率突破 50%(52.5%)的奇蹟,

並外銷亞洲臨近台灣、中國大陸、香港等地皆創下超高收視率,悄悄地攻 佔了亞洲戲劇市場的峯頂。而隨著歷史劇的受歡迎,帶動食譜、食補商品、

小說、漫畫、觀光等傳統文化相關的產品發展;已具有自定標準、自有品 牌、行銷國際的實力,直接和先進國家和國際市場上競爭,邁入已開發中 國家之林。其他如:家電、汽車、通訊、顯示器、半導體等產品,亦都以 類似模式,成為全球知名名牌,和先進國家多國籍企業直接競爭。

至於地大人多的中國大陸的產業發展,則是各級政府、國有企業、校 辦企業、鄉鎮企業、多國籍企業和內需市場互動後的結果;政府藉由政策 引導吸引海外技術、資金、人才,各級企業配合政府政策,釋出人力資源、

研發能量、既有廠房等有形、無形資產,多國籍企業則以資金、人力、管 理或技術、設備、材料等參與大陸的產業發展,而龐大潛在的內需市場,

則是促使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大誘因。

中國大陸從 1978 年開始由社會主義規劃經濟朝市場經濟轉型,各地區 產業發展已明顯看出差異。二十餘年來,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產業發展方向 與進展速度;地方政府相互競爭,造成產業發展豐富風貌;各級企業和外 資多國籍企業資源相互利用,造成各地區產業發展各具特色。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各級企業和多國籍企業交互作用,造就大陸各地區產業發展,

呈現不同風貌;不同區域多樣化的產業風貌,整體呈現大陸過去二十餘年 產業蓬勃發展的成果;龐大潛在的內需市場因產業發展而日趨明朗,進一 步吸引全球資金、技術、人力,源源不斷投入,促使大陸產業更上層樓。

進入 21 世紀,大陸已開始準備從「全球製造工廠」的角色轉型,強調研 發、品牌、行銷等高附加價值的活動。大陸和全球各地資金、技術、人才 互動,已累積了二十餘年的經驗,加上具有不同層級和特色,日益明朗的 龐大潛在市場;預期短期內,可以培育出不少全球品牌,產業發展進入本 土民間企業主導的階段,和多國籍企業的互動關係,勢必由過去的互補互 利,進入相互競合。

- 65 -

而地小人少卻多人種,城市型國家的新加坡,多國籍企業則是帶動產 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以 2002 年為例,多國籍企業多達 6,000 家,其中 3,600 家設置區域營運中心;帶動金融與企業服務、運輸通訊、批發零售產業發 展,佔 GDP 的 53%。政府政策以吸引多國籍企業投資為主,包括:外國 公司擁有全部所有權,利潤匯出的自由、准許公司加速折舊、進口原料與 機器無限免稅、負擔所有費用與多國籍企業共同訓練人員等,以達到技術 創新、累積,和帶動產業發展的目標。學術界則藉由國際學術合作或企業 建教合作,培養多國籍企業活動所需人才參與產業發展,而建立國際聲譽。

其他東南亞諸國,例如: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越南、菲律賓等,

雖然以相對便宜勞力積極吸引海外投資,然而本土技術人才和基礎建設普 遍不足;多國籍企業多以組裝加工為主,技術創新、累積、擴散效果較不 顯著。以台灣產業發展的經驗觀之,東南亞政府應可藉由財團法人研發機 構,引進先進技術同時,培養技術人才,以協助本土民間企業和多國籍企 業互動,達到技術學習、累積、創新,進而帶動產業發展。

開發中國家隨著產業系統的發展,面對競爭日益複雜的環境。包括:

同業競爭促使產業朝價值鍊兩端,較高附加價值的研發、設計和行銷、服 務移動;異業對人才、資金等資源的競爭,一方面刺激產業投入研發,創 造更高附加價值,一方面也對產業進一步的發展,造成制約效果;而既存 成功產業培養了眾多技術、管理人才,健全產業結構,提供了發展互補、

相似產業的機會和基礎;因應產業全球化,鄰近經濟區域,提供了市場機 會,但卻對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造成排擠效果。

例如:1980 年代初期台灣資訊產業得以發展,除 IBM 策略選擇開放 性架構,提供切入機會外,原先電玩產業、家電產業,培養相關科技人才 和健全的產業結構,提供了發展資訊產業的基礎亦是主因。而 1990 年代 中,台灣液晶顯示器產業得以成功發展,除了日本業者因應國際競爭考 量,選擇與台灣廠商合作外,半導體產業培養了大量科技人才,和完整的 產業分工體系,可以迅速移轉人力也功不可沒。也就是說,一個成功的產 業,很有機會演化出另一個產業。至於 2000 年以後,台商前往大陸投資,

呈現技術密集化、營運當地化、規模大型化三大趨勢。大陸已成為台灣資 訊電子產業的腹地,觀察台灣產業系統的發展,勢必將大陸相關的產業系 統,納入考量。

- 66 -

開發中國家產業的發展,不會突然發生,也不會突然結束,而會像自 然生態中的生命系統,逐漸朝更複雜演化,以因應環境變化。因此,可以 將韓國政府、大財團、多國籍企業視為關鍵參與者;而大陸的關鍵參與者 則是各級政府、國有企業、校辦企業、多國籍企業;至於新加坡則有政府、

多國籍企業、學界。然後利用本研究將產業視為生態系統的方法,以系統 動態學方法觀點,探討參與者互動和產業發展關係。而面對競爭日益複雜 的產業發展環境,僅需將系統邊界擴大,仍可將產業系統視為一生態系 統,重新定義關鍵參與者,以系統動態學方法觀點,探討參與者互動和產 業發展關係。然而,每個開發中國家的產業發展,終究各有特色,實有必 要輔佐以各種不同系統觀點,以增加不同構面的瞭解。

-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