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系統觀與系統方法

2.2 系統觀點

2.2.1 系統觀與系統方法

系統觀不是只有一種,而是有很多種,至少有一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s Theory, GST)、一般生命系統理論(General Living Systems Theory,

- 21 -

GLST)、模控學(Cybernetics)、系統動態學(System Dynamics, SD)、柔性系 統方法論(Soft Systems Methodology, SSM)、批判性系統思維(Critical Systems Thinking, CST)、一般控制理論(General Control Theory)、一般演化 理論(General Evolution Theory, GET)、能存活系統模式(Viable System Model, VSM)、自覺演化(Self-conscious Evolution)、生態系統(Ecological system)等,不同系統觀各有其適用時機,而目標則是系統思考的起源。

原則上,依人類現代科技水準,貧窮、饑餓、健康、教育、戰爭、自 由及新資源等問題,有辦法逐一解決,卻因其相互影響而無法解決

(Churchman, 1968)。我們必須透徹思考每個行動可能引發的結果,否則眼 前看得到需求,將引導我們走向毀滅之路(Churchman, 1979)。

Churchman (1968,1979)提出系統方法(Systems approach)思考全球問題 (World problems)。全球問題太過複雜,且需要強大力量才有辦法解決。三 十餘年來,Churchman 的系統方法以其利於思考複雜問題,被實用主義者 廣泛應用到區域組織發展問題的思維上(Fuenmayor, 2001)。

系統方法是指把事務當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去觀察、探究和理解它的 一種思維方式。當我們說 X 是一個系統,它並不是所有部份的總和,而是 以整理觀之,包括其間互動的部份(Churchman, 1968)。

根據Churchman(1979)的說法,系統要看的是整體,不包括和系統互 相影響的觀察者本身,可以分成 5 個部份。號稱看到整體的人,要通過 5 個部份的檢視。

1. 目標(Objective):一開始一定是先思考整個系統的目標、目的 (Objective),惟真實的目標不易掌握,而透過檢視是否將精力、

時間、知識用到別的地方去,以確定真正的目標。

2. 環境(Environment):指系統外面,和系統的目標有關,但卻不 能改變,相當於給定的條件。

3. 資源(Resource):談的是系統的內部,也就是系統依靠它以完成 任務,有可能是人、錢、設備、研發能量、資訊系統等。

4. 元件(Component):要如何區分一個系統的各部份元件也不是件 易事,社會科學研究者依使命、目標、活動,取代傳統依部門 別區分系統的組成;方得以估算每個活動對整體系統的價值,

進而找出元件的績效和整體績效的真正關聯。當其他元件條件 不變,某一元件的績效增加,整體系統績效也跟著增加,才是

- 22 -

有關聯;否則該元件,對系統沒有貢獻。單一元件績效改善很 難直接反應在整體績效上,因為各元件間會相互影響。

5. 管理(Management):一個系統的管理在於設定目標、界定環境、

分配資源和控制績效。管理者並不是行動者,而是思考者;不 僅規劃系統,更要確定照原先理想執行;若偏差過大,必須決 定如何進行調整。

根據 Ulrich(2001)的研究,應用 Churchman 的系統方法時,應考慮、

注意以下幾點:

1. 對系統思考方法本身了解的程度(Role of Method)

2. 專家角色的認定和個人專業的判斷能力(Role of Expert) 3. 任何情況下目的的合法性(Source of Legitimating)

4. 以實用最大化的角度思考關鍵的詮釋(Critical Implication) 5. 有系統地對邊界設定進行批判(Systematic Boundary Critique) 6. 「事實」和「價值」如何影響對邊界判定(Faces and Values) 7. 相互依存的高品質的觀察和精確令人尊敬的推論(Observation

and Argumentation)

8. 多元方法論的操作(Methodological Pluralism) 9. 理論和實務間差異的問題(Problem of Mediating) 10. 研究和實務上最關鍵的轉折(Critical Turn)

根據 Ulrich(2001)的說法,Churchman(1968)的系統方法(Systems Approach),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和做決策的思維方法,開啟了有別於以 Bertalanffy、Wiener、Ashby、Rapport、Forrester 等為主的傳統〝硬的(Hard)〞

系統理論所建立的方法論。傳統系統理論,並不假設系統在真實世界具有 特定目的,而是當作解釋複雜現象,使之清楚易懂,表達概念的工具。

Churchman〝軟性(Soft)〞系統方法,強調目的論,例如:重新設計社會系 統等,後繼者有 Ackoff (1974, 1981; Ackoff and Emery, 1972), Checkland (1981, 1985) and Luhmann (1995)等。

人類的心智無法了解整體、全部,設定邊界成為進一步使用 Churchman 的系統方法的首要工作。但問題是誰能判斷邊界設定的合理性?根據「相 關性」(Relevant)決定系統邊界。思考的問題包括:誰會受益?誰不會受益?

接下來會是什麼?我們覺得如何?自然演生出倫理、效率、效果的問題。

- 23 -

每一個邊界都會是當事人,自認已包含所有重要相關因素後的選擇。誰是 系統的顧客,將是邊界判斷的準則(Flood, 1999)。

較大的系統包含了設計較小系統所需的一切資訊,但是無所不包的系 統是不可能的。因此,適當的邊界設定,是無法避免的。既然沒有人可以 宣稱他的考量已無所不包,夠周全,相關事實、價值、規範都已納入。因 此,從批判性系統思維(Critical Systems Thinking)方法的角度,邊界設定的 重點不在包進多少資訊,而在於如何小心處理那些無法避免沒被包進來的 部份。一個適當的關鍵系統思維方法,應該提供具哲學理論基礎,又能實 務操作的邊界判斷(Ulrich, 2001)。

根據 Ackoff(1994)的研究,系統是個整體,不能分割成幾個獨立的部 份,系統內各部份的互動創造出綜效,而綜效的提昇則來自於系統中複雜 度的增加。系統可分為機械(Mechanical)系統、有機(Organismic)系統和社 會(Social)系統三類。機械系統:系統本身沒有目的,元件也沒有自己的目 的,但能提供特定功能滿足外界的需要。有機系統:系統本身至少有一個 目的,元件沒有目的,但卻能協助系統滿足其目的。社會系統:系統本身 有目的,元件也有目的。隨後 Ackoff and Gharajedaghi(1996),又提出第四 類系統,生態系統(Ecological system),系統本身沒有目的,但元件卻有目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