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背景

產業系統的發展是一個十分複雜、動態的過程,除了受各國不同的歷 史、文化、政治、經濟、社會和發展時機影響外,同時也受科學、技術相 關政策所左右(Abramovitz, 1989; Lemola, 2002)。一個國家產業的發展,除 了和經濟發展相關外,也包含了人力、資金、技術、產能等各方面的學習、

累積與創新,這些因素環環相扣,系統結構十分複雜。而系統思維(System Thinking)普遍被認為可以用來了解複雜的世界,可以恰當、貼切的處理複 雜的問題(Checkland, 1985; Senge, 1990)。

國家創新系統(National Innovative System, NIS)是一個產業發展的系統 觀,它從創新及知識創造的角度,整體探討企業、學術界、及研究單位三 者互動,如何造就技術創新,進而帶動產業發展(Ennals, 2004; Freeman, 1995; Hayashi, 2003; Levin, 2004; Nelson and Rosenberg, 1993),這種「三者 螺旋」(Triple Helix)的整合模式常見於已開發國家。雖然也有許多開發中 國家採用此模式來提升產業研發水準 (Intarakumnerd et al, 2002; Konde, 2004; Lu and Lazonick, 2001; Parayil and Sreekumar, 2004)。但這種方式卻有 其限制,因為開發中國家的技術發展,大多是以學習導向而非創新導向 (Viotti, 2002)。以台灣為例, 台灣學術界早期以基礎研究為主,對產業的發 展貢獻較為有限,因此,產業技術系統的發展,集中在政府支助的研發單 位與企業的互動上 (Chen and Jan, 2005b; Jan and Chen, in press)。

除此之外,以中小企業為主,從開發中國家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進 而朝已開發國家過渡的台灣產業發展,看似更為複雜,它包含了本土民間 企業與多國籍企業的互動 (Ghemawat, 2001; Mathews and Cho, 1999;

Prahalad and Hammond, 2002)、政府扮演的角色(Haley and Low, 1998;

Mathews and Cho, 1999)、及技術引進、創新、學習與累積等問題(王健全, 1995; Berardes and Albuquerque, 2003; Guerin, 2001; Lin, 2003; Mahmood and Singh, 2003)。例如: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早期主要來自政府政策 扶植,藉由研究機構引進國外技術,進而衍生公司、擴散技術,形成本土 產業;進入 1990 年代,本土民間企業已逐成氣候,資本累積、產能擴充、

國際策略合作等,取代政府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Chen and Jan, 2005b)。

- 2 -

探討開發中國家產業的發展和多國籍企業的互動,常見有「雁行理 論」、外國直接投資、路逕依賴等模式。「雁行」是一個開發中國家產業 系統與環境互動的發展模式,是開發中國家的本地企業和多國籍企業互動 促使產業發展的具體呈現,它說明了已開發國家將低附加價值的產業轉移 到開發中國家的過程(Kojima, 2000)。國際貿易理論的外國直接投資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指出開發中國家的政府藉由開放市場、提 供土地、勞動力、租稅優惠等吸引多國籍企業直接投資,以發展技術與產 業(Liu and Wang, 2003; Ramamurti and Doh, 2004)。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說明現在資源配置和技術的選擇,具有記憶與鎖定性,受它們 過去的條件所決定。認為產業發展期初狀態和正回饋(Positive Feedback) 作用,產生網路外部性,決定產業發展走向,演化分析模式遂成為探究產 業發展的方法之一 (Garrouste and Ioannides, 2001)。

本土民間企業和多國籍企業、政府的互動深遠的影響了台灣產業的發 展。多國籍企業參與台灣產業發展有其特有立場和目的,且隨著產業發展 狀態而時有改變;而政府參與台灣產業發展的政策,亦會隨著產業發展而 有所調整。例如:進入台灣汽車產業的海外技術母廠,以新車型、新技術 協助本土業者打開市場;但當本土業者,推出自有品牌時,即不提供新車 型、新技術,迫使本土業者放棄自主策略。而當台灣武器研發能力躍升,

武器取得成本大幅下降,政府政策隨即調整為外購為主。由此可見,影響 台灣產業發展的因素,動態複雜,不易單一觀察。

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對台灣產業發展影響深遠,產業技術的研發成為 產業系統發展的重要課題。單純的路徑依賴、國際貿易理論、雁行理論、

國家創新系統等,雖能提供某些角度的觀察與理解,卻不易整體說明台灣 技術發展和產業發展過程中,多國籍企業、本土業者、政府、研究機構等 角色,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和隨著時間改變的動態變化。

台灣產業發展充滿了複雜和不確定,而系統思維普遍被認為,可以用 來了解複雜的世界。不過,系統觀並不是只有一種,而是有很多種,包含 有一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s Theory, GST) (Boulding, 1956)、一般生命 系統理論(General Living Systems Theory, GLST) (Miller, 1978)、模控學 (Cybernetics) (Francois, 1999; Morgan, 1982; Morgan, 1983; Wiener, 1948)、

系統動態學(System Dynamics, SD) (Forrester, 1958,1961,1975,1990; Lane, 2000)、柔性系統方法論(Soft Systems Methodology, SSM) (Checkland,

- 3 -

1981,1985)、批判性系統思維(Critical Systems Thinking, CST) (Jackson, 2001)、能存活系統模式(Viable System Model, VSM)( Beer, 1972)、一般演 化理論(General Evolution Theory, GET) ( Artigiani, 1993; Laszlo, 1995, 2001; Meadows et al, 1972; Loye,2000; Prigogine & Stengers, 1984)、自覺演 化(Self-conscious Evolution) (Banathy, 1993, 1998; Laszlo, 2001; Salk,

1983)、生態系統(Ecological system) ( Ackoff and Gharajedaghi, 1996)等系統 觀。

系統觀雖然可以整體探討台灣產業發展,複雜動態的現象;然而,不 同的系統觀各有其適用時機;因此,本研究試圖以多元系統觀點,初步探 討適用於台灣產業的系統觀,以增進對台灣產業發展的理解。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