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產業背景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此章節為文獻回顧,目的在於探討、分析與本研究有關之文 獻探討,以對本研究課題有著更深入的瞭解,並作為研究架構之基礎。

首先介紹產業背景之發展狀況,接著說明顧客權益(品牌權益、價值權益、

關係權益)、顧客滿意度、品牌延伸和涉入程度之定義與研究,以作為本 論文之研究基礎。

第一節 產業背景

本節分為兩個部分,首先說明活動產業,其次說明流行音樂產業,最 後講述五月天團體的發展歷程。詳細說明如下:

一、活動產業

活動產業一詞,截至目前為止並無一個明確的定義,歐美國家將活 動納入展覽內,天下雜誌則認為會議展覽產業應該統稱為活動產業;張 節(2011)於展覽會識別體系研究與探討一文中,亦表示展覽會歸屬於活動 產業。對此,本研究僅就活動產業一詞進行說明。

活動產業在日本又稱為【集客產業】,由觀光、文化、體育和商業四 個構面所組成,活動的由來已久,但形成產業卻是種新觀念。根據商業 司所完成的『九十四年度會議展覽服務業經營管理輔導計畫-產業調查計 畫』對活動的定義如下,「為了滿足某特殊需求所規劃好的非經常性事件,

9

以便可在公開場合提供或配合的相關活動,使籌辦者與參與者藉由活動 滿足其需求。」國外學者對活動產業的定義為,可藉由內容加以區分定 義,界定方法則由活動主辦者的眼光觀察,活動為主辦單位非經常性舉 辦的事件,有別於該單位例行舉辦的事件。若以參與活動的顧客或客戶 的角度來討論,其為能夠提供休閒娛樂、社交或是文化體驗事件,超越 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例行的選擇或體驗(Watt, 1998)。Allen &

McDonnell(2002)則提出,活動是種紀念、慶祝特殊的時刻,或者是為達 到特定的社會、文化、企業目標,而在事前精心、刻意設計出來的獨特 儀式、典禮、演出、慶典。

另一方面,國內學者對活動的定義如,賴沁沁(2003)認為,活動是指 經過特別安排的事件,因此活動(Event)包括節慶和商展。而駱焜祺(2004) 以活動內涵進行解釋,認為活動是特別的、非自發的,且經過周詳的籌 劃與設計,帶給人們快樂與共享,亦是產品服務、思想、資訊、群體等 特殊事務特色主張的活動。

二、流行音樂產業

根據英國創意產業權威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的估計,全球創 意經濟將以每年 5%至 7%的比率快速成長,潛力驚人,對此,發展具有 整合台灣智慧、創意、文化魅力之文化創意產業,為目前重點策略項目 之一,其中又以發展台灣流行音樂產業被視為是新生機、新商機與新潛

10

能的關鍵項目。

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從西元 1970 年代民歌創作歌手崛起,逐步開啟流 行音樂的大門,在 1987 年解嚴之後,流行音樂開始奔放,80 年代中到 80 年代末,培育出相當多流行音樂明星,如鄧麗君、羅大佑、四大天王 等流行音樂歌手,從這個時期開始,台灣流行音樂在不斷的文化融合、

混血和批判中,造就目前流行音樂優勢的地位(行政院新聞局,2000 年 04 月)。

然而,根據財政部財稅資料顯示,臺灣流行音樂產業總銷售額從 2004 年的 338 億下滑至 2008 年的 314 億元,四年來衰退 7.21%。但就以產業 鏈各環節來看,創作(Creative)端成長 22.98%到達 5.3 億元;音樂娛樂

(Music Entertainment)衰退 25.99%至 81.9 億元;經紀(Agent)端成長 70.75%達 9.9 億元;藝人演出(Performanece)端成長 74.45%達 36.0 億 元;展演空間端衰退 16.52%至 5.3 億元;策展業者端成長 68.76%達 47.6 億元;KTV 娛樂端下滑 21.22%至 128.0 億元。對此,產業目前的因應策 略包括:

1.掌握大陸演唱會市場;

2.全經紀約(All Right)的全球商業演出運作模式;

3.跨域(電影、遊戲、電視)整合策略等。

目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主要營收來源來至於演唱會及演藝經紀

11

的表現,不論是大型演唱會或是各項商業演出(包含尾牙表演、跨年活 動、音樂節及音樂祭、甚至廣告代言演出等),都逐漸成為產業中營收的 中流砥柱,其所創造出來的附加價值更是可觀,例如演唱會周邊產品的 收益情形、大型音樂祭或大型演唱會所帶來的周邊觀光效益等,例如五 月天於 2012 年 12 月在高雄共舉辦四場大型演唱會及跨年晚會即吸引超 過十萬遊客造訪高雄,旅館一房難求,周邊觀光產值效益超過五億元(吳 江泉,2013)。

總而言之,台灣流行音樂所面臨的衝擊與變化,最終還是得回歸到

「音樂的本質」。現今,實體的唱片已不再是唯一取得音樂的管道,進而 成為一種收藏或是紀念物品,對此,無論時代如何的改變,思考技術及 政策之餘,源源不絕的優質創作更是音樂人們必須堅持的。而台灣擁有 開放且自由的創作環境,可透過寬廣的管道取得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

進而培養出更多奔放且充滿創新的創作人才。

三、五月天團體之發展歷程 (一)樂團之形成

五月天之前身為「So Band」樂團,於 1995 年由一群熱血的年輕人 所創辦,並於大學期間持續參與許多酒吧、餐廳的駐唱表演。於 1997 年 的野台開唱活動當天將樂團名稱正式改為「五月天」。

(二)正式出道

12

於野台開唱後,樂團開始寄送試聽帶於各大唱片公司,並於 1997 年 8 月由滾石唱片正式簽約。隔年即參與角頭音樂所發行「ㄞ國歌曲」地下 樂團的合輯,其中收錄了「擁抱」、「愛情模樣」和「透露」。並於 1999 年正式推出首張專輯,入圍第十一屆金曲獎之「最佳演唱團體獎」,同時 於台北市立體育場舉辦第一次的大型演唱會「地 168 場演唱會」。

(三) 中斷與復出

2000 年發行第二張專輯「愛情萬歲」,並以此張專輯獲得第十二屆金 曲獎之「最佳樂團獎」,同年舉辦「十萬青年站出來」巡迴演唱會。2001 年則發行第三專輯「人生海海」,同時舉辦第一次的巡迴售票演唱會「你 要去哪裡」,而此次的演唱會也因成員須入伍服役而成為該樂團之暫別演 唱會。2003 年於台北市立體育場舉辦「天空之城」大型復出演唱會,同 年推出第四張專輯「時光機」,並以此張專輯獲得金曲獎之「最佳樂團 獎」。

(四) 尖峰期與創舉

2004 年發行第五張專輯「神的孩子都在跳舞」,同時舉辦首次的世界 售票巡迴演唱會「Final Home 當我們混在一起」,並於 2006 年成立「相 信音樂」,推出第六張專輯「為愛而生」。接著舉辦「離開地球表面」和

「回到地球表面」為主題的世界巡迴演唱會,並發行第七張專輯「後青 春期的詩」,以此張專輯再次獲得「最佳樂團獎」。接著舉辦「DNA」系

13

列的演唱會,證明五月天十年以來長久不墜的人氣。2011 年再次堆出第 八張專輯「第二人生」,同期舉辦諾亞方舟全新巡迴演唱會。

(五) 未來發展

五月天以「第二人生」四度獲得第二十三屆「最佳樂團」,並告知專 輯僅剩最後三張,引起廣大歌迷的反應。現今仍以最初之熱情持續創作 音樂和拍攝電影,並積極參與公益活動(陳信宏,2010;五月天,2005;

五月天 阿信,2006;相信音樂官網)。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