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明清元宵慶典中的女性節俗明清元宵慶典中的女性節俗

第二節 走百病

《金瓶梅》第二十四回〈陳經濟元夜戲嬌姿,惠祥怒罵來旺婦〉中,將明清 時期婦女「走百病」的盛況描述得十分生動:

惠蓮道:「你不等我,就是惱你一生!」于是走到屋裡,換了一套綠閃紅 緞子對衿矣兒,白挑線裙子。……出來跟著眾人走百病兒。……出的大街 市上,但見香塵不斷,遊人如蟻。花炮轟雷,燈光雜彩。簫鼓聲喧,十分 熱鬧。……那宋惠蓮一回叫:「姑夫,你放過桶子花我瞧。」一回又道:「姑 夫,你放過元宵炮火章 我聽。」一回又落了花翠,拾花翠;一回又吊了鞋,

扶著人且兜鞋;左來右去,只和經濟嘲戲。131

文中,惠蓮一路上嬌嗔地和經濟嘲弄嬉戲,走百病並非真為了驅走病痛,反而是 藉由嬉鬧表達了心中情欲。總計《金瓶梅》一書中共寫了四次的元宵節,大約使 用了十個章回來鋪陳,在第十五回、二十四回、四十一回、七十八回中,至少提 了八次的「走百病」。從劇情的鋪陳來看,元宵夜似乎比起其他節日更受到作者青 睞,此時的節慶時空與風俗,為小說中男女情欲的描繪提供了更多著墨與鋪陳的 空間。132現實社會中,是否也有小說一樣的情境?明人周用(1476-1548)〈走百病 行〉一文可為對照:

131 明.蘭陵笑笑生,《繡像金瓶梅詞話》(台北:雪山圖書有限公司,1992,據故宮藏萬曆丁巳本 影印),頁 349。

132 《金瓶梅》一書中,前七十九回的描寫中以四次元宵節穿插其中,為本書前半部的敘事背景;

後二十一回則是以清明節作為敘事中心。相關的論點可參考魏遠征,〈歲時節日在《金瓶梅》中的 敘事意義〉(安徽安慶: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4),第 23 卷,第 6 期,頁 86-90。

48 ■ 明清節慶中的女性節俗與性別文化——以元宵節為中心

都城燈市春頭盛,大家小家同節令。姨姨老老領小姑,攢掇梳妝走百病。

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盡歸塵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頭風。

踏穿街頭雙繡履,勝引醫方二鍾水。誰家老婦不出門,折足蹣跚曲房裡。

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緣。蘄州艾葉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133

可見時人筆記描述元宵夜男女出遊的盛況,都是「行人洶洶然」的景象。其實元 宵「男女雜踏遊街」的現象由來已久,不過「走百病」134這民俗約略在明清時期的 地方志、筆記小說與竹枝詞中才大量出現、形成,且各地稱呼與施行方式皆有所 差異。由於明代前期所留存下來的地方志史料相對不夠完整,其描述大多十分簡 略,如明嘉靖江西《鉛山縣志》所提及:「男婦相率夜行,謂之走百病。」135類似 的敘述手法在明代地方志中十分常見。相較之下,清代地方志的書寫較為多元,

有「遊百病」、「散百病」、或「遣」、「除」、「袪」、或「走不病」、「走橋」、「炙百 病」、「燎百病」、「烤雜病」等記載……名目繁多,且進行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 些是走橋、登高燃柏枝、遊官署寺廟,有些是回娘家、觀百戲、走九曲燈。因資 料十分龐雜,本文將依照不同的進行方式做一爬梳整理。走橋與九曲燈是較普遍 的女性元宵民俗,因此單獨置放一節來詳加說明,至於其他較特殊的地域性節俗 則置放在第三節來剖析。此外,本文的論述主要是以漢人的活動為研究主體,因 此少數民族的元宵風俗將不納入討論的範圍內。

133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頁 101。

134 洪淑苓認為唐.陳嘉言〈上元夜效小庾體同用春字〉「今夜可憐春,河橋多麗人」一句可視為 女性走橋習俗的雛形。見氏著,〈女性節日文化初探:以近代地方志中的「元宵走橋」等習俗為例〉 頁 305。

135 明.費寀纂修,江西《鉛山縣志》,據嘉靖 4 年刻本影印。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

(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90),第 46 冊,卷 2,頁 12,總頁 47。

逐隊踏月城門過——明清元宵慶典中的女性節俗 ■ 49

50 ■ 明清節慶中的女性節俗與性別文化——以元宵節為中心

逐隊踏月城門過——明清元宵慶典中的女性節俗 ■ 51

除了走三橋,在過橋時搭配投擲瓦塊亦能達到「度厄」的目的,如廣東揭陽 縣提及「婦女、兒童度橋投塊謂之渡厄」;152《潮州府志》也寫道:「上元,婦女度

為感念仙女,每逢元宵便在梅江搭花橋,供遊人採擷,採得白花生男孩,採得紅花生女孩,若到 橋下洗手則可把一年辛苦與不如意洗掉,來年萬事吉祥。參閱喬繼堂、瑞平編,《中國歲時節令辭 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年),頁 146。

152 清.劉業勤纂修,《揭陽縣正續志》,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 195 號(台 北:成文出版社,1974,據乾隆 44 年修、民國 26 年重刊本影印),卷 7,頁 7,總頁 874。

 圖十四:走橋韻事。圖中描述婦女於十四夜有走橋之舉,相傳走過七橋可得福壽,往往舉國 若狂。(資料來源:《點石齋畫報》,第三輯,第 14 冊,絲集,頁 2-3。)

52 ■ 明清節慶中的女性節俗與性別文化——以元宵節為中心

逐隊踏月城門過——明清元宵慶典中的女性節俗 ■ 53

清代地方志中也有相關記載,《懷安縣志》寫道:「立竹木設九曲黃河圖,擎燈三 百六十盞燈,上圖以五色紙罩,名曰九曲燈,男女中夜穿逐,謂之散百病,以取 一時之快。」158《龍門縣志》提到:「縣城及各堡多建燈厫,并立水竿曲折環繞,

擎燈三百六十盞,名九曲黃河燈,男女中夜串遊,名為去百病。」159至於這九曲燈 是怎麼開始的?有許多不同的傳說與解釋,或有認為這活動起源於道家,九曲就 是道家陰陽太極圖的變形;或有認為它是古代戰爭中的迷魂陣圖形;還有一說提 及九曲黃河陣是因其路線三迴九轉,喻意天下黃河九十九彎而得名。160吳南磵所修

《宣化府志》,則明確指出此俗是源自於明武宗的好逸樂:

蓋此俗起於宣府,明武宗在宣府盤游無度,俗極奢靡,其時宣、大毘連,

浸淫及於太原,數百年後遂成故事也。161

今日的陝北、山西一帶仍留有「轉燈」、「轉九曲」的元宵民俗活動,其布置方式 先將三百六十一根燈桿整整齊齊地栽成十九行,每行十九根,間隔距離皆相等,

布置成一個大方陣,中央豎立一根老桿,高約數丈。在出入口處,另栽三根桿子,

各掛一燈,稱為門燈,總數合成三百六十五根,象徵一年,如果遇到閏年,另加 三十根,立於陣外。按九曲十八彎的行進路線以繩相連,每根燈桿置燈一盞,中 央老桿上頭則佈置焰火,廣大群眾扶老攜幼,魚貫而入,在陣內穿梭繞行。老年

158 民國.景佐綱修,張鏡淵纂,《懷安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察哈爾省》第 27 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據乾隆 4 年刊本影印),卷 2,頁 61,總頁 71。

159 清.章焞纂修,《龍門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察哈爾省》第 23 號(台北:

成文出版社,1969,據康熙 51 年刊本影印),卷 5,頁 12,總頁 185。

160 呂廷文,〈轉九曲與燎百病的文化內涵〉《延安教育學院學報》(陜西延安:延安教育學院,1991) 第 1 期,頁 15。

161 清.吳慶坻,《蕉廊脞錄》,卷 8,頁 28,總頁 816-817。

54 ■ 明清節慶中的女性節俗與性別文化——以元宵節為中心

人更是要虔誠地繞老桿一週,再伸手摸一摸老桿,意指「摸摸老桿、祛病延年」。

162由此可見北方的「轉九曲」活動,其「消百病」的精神依然在民間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