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目的地意象

「意象(image)」之研究源出於認知心理學,是一種整體或全面的概念,人 們對於某事物在心中所形成的整體印象,並非由單一特性或特質所形成,其對於 個人認知及事物的反應有深遠的影響;且意象是一種態度構面,其非僅由客觀的 資訊、資料或知識所組成,意象包含個人對於某事物之信念、感覺及整體印象 (Baloglu & McCleary,1999),會隨著個體經驗累積而不斷重新組織,故意象是 一種態度的組合,為人們對周遭事物之思想、判斷、偏好、態度及經驗所混和而 成的主觀知覺(王鈺婷,2008);Gartner(1993)認為意象包含認知(cognitive)及 情感(affective)評價兩部分。

意象創造之重點在於需具有吸引力的概念以及特定的內涵(Prentice and Andersen,2003),例如:主題式的餐廳(乾杯)、咖啡店(星巴克)或者是遊樂園(迪 士尼),其皆存在概念性的主題意象;意象的創造或形成一直為一個重要的議題。

Dichter 認為意象的概念可用於多方,如一個產品、一位候選人或是一個國家,

意象並非某人事物之特質,而是此人事物在他人心中所造成的整體印象。

(二) 目的地意象

目的地意象(destination image)泛指旅客對某地區的知覺、印象,為表達 旅客對於當地之態度及感覺的重要指標;Crompton 將其定義為旅客對於旅遊目 的地的整體信念(beliefs)、想法(ideas)及印象(impressions)。目的地意象由 認知與情感兩個元素所組成,其中認知是指旅客對旅遊地所擁有的信念及知識,

而情感則是指旅客對旅遊地的感覺評價(Hosany et al.,2006)。

Gunn(1988)提出旅客目的地意象的形成可分為七大階段,且七階段都涉及了 不斷建構與修正意象:

16

階段一:累積旅遊體驗之心理意象;

階段二:藉由更近一步的資訊來修正心理意象;

階段三:決定旅遊行程;

階段四:前往旅遊目的地;

階段五:參與旅遊目的地之活動;

階段六:賦歸;

階段七:依據實際旅遊經驗重新累積意象。

大眾長期接觸非觀光特定資訊,如一般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雜誌報導 等以及其他非商業資訊,因此即使個人從未到過一個觀光地或尋求觀光相關資訊,

人們在腦海中還是會存在一些不完全的意象,會隨著時間慢慢增加,此種對未實 際去過的目的地所產生意象則稱為原始印象(階段一);而後個人產生旅遊動機時,

會因動機而主動蒐集資訊,並使用其原始意象及其他的資訊來評估目的地,如獲 得旅行社提供的旅遊資訊或遊客中心的旅遊手冊等,讓其修改最初的意象則稱為 誘導意象(階段二),接著藉由實際到訪目的地、參與當地活動後,再修正對此目 的地的意象則稱為複雜意象(階段三至階段七),因為是直接體驗觀光地,意象就 顯得更複雜而有差異 (Chon,1991; Fakeye & Crompton,1991;陳卉臻,2011) 。 本研究的受訪對象為實際去過歐洲的旅客,故衡量其對歐洲之印象為階段七的複 雜意象。

(三) 目的地意象相關研究

旅客目的地意象之重要性是普遍認可的,「意象」的概念已被越來越多的旅 遊研究者、業界人士等注意,在過去 30 年,目的地意象成為旅遊目的地研究的 重點之一, 在過去研究中,目的地意象被認為不只是對特定目的地之看法,亦

17

會影響旅客在決定目的地時的過程。(Alhemoud & Armstrong, 1996;Echtner &

Ritchie, 1991;Sirgy & Su, 2000),此外,Bigne, Sanchez 及 Sanchez (2001) 提出,目的地意象亦會影響購買後行為及往後評估旅遊地區的因素。

劉瓊如(1995)研究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之區隔,其將目的地意象分為「自 然風情」、「知性感性」、「鄉土人文」及「遊憩活動」等四類,其中意象最強 烈者為「自然風情」,且研究結果顯示旅遊意象可有效區隔出此區的目標市場,

且意象深度、不同客群之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皆呈現顯著差異。

洪東濤(2004)研究澎湖國家風景區潛在遊客意象區隔及行銷策略,其將澎湖 目的地意象分為「自然景觀意象」、「知性感性意象」、「歷史文化意象」、「休 閒活動意象」及「社會環境意象」等五個構面,並進一步分為四個市場區隔,研 究結果顯示遊客的滿意度或偏好和目的地意象具有顯著關係。

Leisen(2001)使用目的地的旅遊活動功能與心理特質,將新墨西哥州之意象 分為四種意象,分別為「社會文化」、「自然景色」、「遊憩活動」及「氣候屬 性」,研究結果得之目的地意象之喜好程度對於旅遊意願具顯著性之影響。

Lee et al.(2005)研究南韓舉辦世界足球盃活動之旅遊意象,將其分為「吸 引力」、「舒適度」、「經濟效益」與「異國氛圍」四大部分,而此研究發現,

目的地意象為行為之前因,且意象可改變在地體驗及評價。

Gallarza et al.(2002)調查了 1971 至 1999 共 62 篇與旅遊目的地意象相關 之研究,其中,目的地意象概念化共 25 篇;目的地意象之形成過程共 13 篇;目 的地意象評估與測量共 25 篇;路程對目的地意象之影響共 6 篇;時間對目的地 意象之影響共 8 篇;居民在目的地意象中扮演之角色共 11 篇;目的地意象之管 理政策共 31 篇;另外,並整理出在衡量目的地意象中最常使用的屬性(圖 2-2-1)。

18

圖 2-2-1 衡量目的地意象中最常使用的屬性

資料來源:Gallarza et al.(2002)

而目的地意象之衡量方法,至今多採用語意差異法或李克特尺度量表,

另外,根據衡量標的之不同,所採用之衡量因子屬性及數量亦有差異。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