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對字短語」的篇章相關探討

一、 相關理論概念

話題

Halliday(2004)將篇章層面主位結構分為言談雙方之起點的「主位」

(theme)和言談講述內容的「述位」(rheme)。根據文獻中的說明,當句子 中已知的信息和主位的位置重疊便會形成「話題」(topic),句子其他部分則 為述題(鄭貴友,2002、許餘龍,2002)。話題從語義來看,通常是句子談 論的對象,從形式來看,則是一種鋪陳架構(陳俊光,2011)。篇章是語言 下的一個系統,語言的內容要達到有層次的排列,必定牽涉主位結構、信息 結構與銜接三大概念。在語言類型中,漢語的特色之一是話題突出,我們根 據漢語的信息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可以將句子不同的成分分成話題

(主題)與述題(說明)。話題(topic)大部分是言談雙方的前題,是發話 者認為受話者已經知道或從前文可以得知的舊信息(Schachter,1979;曹逢 甫,1993)。按照漢語從舊到新的時間原則,我們可以推知話題應出現在述 語前面的句首位置。

焦點

1.1 自然焦點

Halliday(1967)以光學中的術語—焦點指出句子中韻律突顯的部分,

而且將之稱為焦點。陳俊光(2010:113)說明自然焦點(natural focus)是沒 有專用的焦點標記而以語序的先後形式表現出來,在句尾自然形成信息結構 中突出的對象,同時也是重音所在,也有學者將之稱作常規焦點(canonical focus)(方梅 1995:279)。舉例說明如下:

a.屢戰屢敗

b.屢敗屢戰

(引自陳俊光, 2010:45)

上例(19)a 和 b 便是按照發話者的意圖,分別將焦點置於信息結構最 後一項實詞,而形成兩個命題意義不同的句子,故(19)a 著眼於「戰」呈 現褒獎義(19)b 著眼於「敗」則表達了貶低義。

此外,Halliday(1967)認為焦點作為一個新信息,未必是在前文中不 曾提到,也可能是發話者表達無法自前文中得知的信息。同理,鄧守信(2006)

亦提出指稱應與信息結構分開處理,視為兩個不同但有關聯的系統,指稱和 百科的知識 (encyclopedic knowledge )有關,信息結構則是和當下的言談語 境 ( discourse context ) 有關。本研究採用陳俊光([2007]2011)的結論即 有定名詞在篇章言談語境的支持下可以充當新信息,而無定名詞也可以充當 舊信息,不過這樣的用法視為有標的語用功能,無標的語法功能則是有定名 詞當舊信息,而無定名詞當新信息。

1.2 雙名詞焦點

雙名詞焦點9(double nominative focus)是指在動詞前有雙項名詞的這 種結構(趙元任,1968;崔希亮,2001;鄧守信,2004;陳俊光,2007),

陳平(2004)將之區分為可移位與不可移位兩種,並按語義關係將其分為兩 大類,一種為兩個名詞之間呈現擁有(possessor)與被擁有(possession)

之關係,例句如下:

a. 我頭疼。

b. 象鼻子長。

(陳平轉引自 Li & Thompson,2004)

陳表示這一類的雙名詞之間為領屬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如(20)a 中的「我」和「頭」與(20)b 中的「大象」和「鼻子」。另外一種則是兩 個名詞之間為施事者(agent)和受事者(patient)的關係,其例句如下:

a. 這套房子他們已經買下了。

b. 我麵吃了,但湯沒喝完。

(陳平,2004:496)

陳平(2004:498-502)支持呂淑湘(1946:452-499)注意到的現象,

即雙名詞句中的第二項名詞常常不是對比焦點而是新信息焦點如(20)a 中 的「頭」與(20) b 中的鼻子,陳也提出第二項名詞如果未帶有對比意義 便不能作為話題,另外第二項名詞必定隱含或是顯露表現出對比意義,如(21)

b 中「麵」跟「湯」即互為對比項,倘若沒有對比性就會有其他類型的新信 息焦點出現。

9 雙名詞焦點即在文獻中稱作「主謂謂語」(丁聲樹,1961;朱德熙,1982)「漢語風格主題」(趙元任,1968)

以及「雙項名詞句」(陳平,2004)結構中第二個位置的名詞是自然焦點。

崔希亮(2003)在討論華語重動句時,說明了三種不同句式的重動句,

其內含之焦點制約因素,如何運作。例句如下:

a.他說華語說得很好。

b.他華語說得很好。

c.他的華語說得很好。

(陳俊光 2007:135)

崔表示例句(22)b 與(22)c 的差異在於(22)b 不含「的」,因此其 焦點將落在第二個名詞「華語」上,第一個名詞「他」為話題,是已知信息。

相對的,(22)c 的焦點則落在「他的」。

本研究過程中感謝指導教授指出「對字短語」的結構與雙名詞句相似,

因使用介詞「對」將賓語或是動作對象引介至主語後,而此時「對字短語」

所引介之成分,亦為名詞性成分為主。

1.3 對比焦點

對比焦點是與自然焦點相反的概念,若是將上文或語境中已經引入的成 分再次引入句中卻不作新信息,而是用於對比所要彰顯的信息,這樣的成分 就是對比焦點,對比項在此可為句中某個成分,上下文或語境存在之實體,

亦可為言談雙方共享知識中的對象(方梅,1995)。下面舉陳俊光(2010:

117)解釋漢語含有「在」的介詞組在不同位置對信息結構的影響的例句說 明,如下所示:

a. 你住在哪裡? a'. 我住在芝加哥。

b. 你在哪裡住? b'. 我在假日飯店住。

(陳俊光 2010:117)

許多學者提出此二者之差異在於(23)a 的住處相對於(23)b 中的住 處長久,陳大致同意這個說法,但也更進一步從信息結構的角度做出更加全 面的解釋,陳指出(23)a 是常規問句,位於動詞後的疑問詞乃自然焦點,

用於對受話者的住處一無所知時發問,(23)b 則用於特定語境,比方說發 話人參加國際研討會時,已知與會者都被安排了住宿地點,所以「哪裡」此 時隱含的對比項是發話者自身之住處。

銜接與連貫

銜接和連貫是篇章中最基本的兩個概念。銜接(cohesion)是在語篇現 象中的有形網絡,發話者用來表達經驗與人際方面連貫語義的手法;連貫

(coherence)是無法在語篇上明顯看出的無形框架,存在於發話者的心中 的心理現象。(Thompson,2000:31-32)

Halliday 和 Hasan(1776)提出銜接是篇章之間語義上的相互聯繫,意 即篇章之中相異的兩部分,若是對另一部分的理解有一定的作用,則二者就 存在著銜接關係。許餘龍(2002:204-205)根據 Halliday 的理論將漢語中 篇章銜接分類如下表二-7 所示:

表 二-7:許餘龍漢語篇章銜接分類

銜接

結構銜接 信息結構、主述位結構、對偶、排比 語義銜接 指示、替代、省略、連接、詞彙等

在語義方面,和本論文密切相關的是篇章銜接形式中最重要的「詞彙銜 接」(Hoey,1991)。黃國文(1988:122)指出詞彙銜接的手段是由複現、

同義、反義、上下義等來達成篇章的語義連貫。因此筆者將鄭貴友(2002:

47-59)所歸納出漢語篇章中最常見的詞彙銜接方式整理如下表二-8:

表 二-8:鄭貴友篇章連貫之詞彙銜接類型

本論文將以上表中前人歸納出的「詞彙銜接」種類為判斷依據,釐清語 料中上下文出現的「銜接項」的語義關係,進而判斷研究問題二中「對字短 語」在篇章連貫上下文中的表現為何。

回指與關聯理論

漢語的特色是主題顯著,銜接主題(topic)和述題(comment)時,即 使無外顯銜接詞彙,亦能靠著語境或句子內在連貫性(coherence)發展篇 章(陳俊光,2010:75-76)。陳指出「零代詞」是具有指稱功能的零形式代 詞,此零形式之代詞以「Ø 」符號表示,而「零回指」(zero anaphora)便是 在篇章中使用「零代詞」(zero anaphor)來指涉前文已提出之實體。

學者認為回指的三種形式是「零回指」(zero anaphora)、「代詞回指」

(pronominal anaphora)以及「名詞回指」(nominal anaphora)(陳平,1987;

陳美華,1990;屈承熹,2006)。陳美華(1990)提出此三者之差異為:「零 代詞」大部分是連接同一話題鏈的手段,各分句之間的關係較為緊密;「代 詞回指」大多位於話題鏈的起始處,語義上比零回指鬆散;「名詞回指」與 前文在語義方面的關聯性最少,經常用於表示新事件。因此,此三種不同形 式回指的主要功能分別為:第一,「零回指」標示出話題的連續性,同時可 連接各個分句;第二,「代詞回指」代表篇章事件的轉換並可帶出新話題鏈;

第三,「名詞回指」是降低識別指涉對象之難度,亦可做為轉換話題之用,

並表示新段落開始(屈承熹,2006:243)。以下以陳俊光(2010:247)的 篇章分析為例,例句(24)所示:

a. 白雪公主吃了這個毒蘋果之後呢,

b. Ø 就昏睡不醒。

c. 七個小矮人回到家裡面,

d. Ø 看到昏睡的白雪公主,

e. 他們非常傷心,

f. Ø 又很悲憤,

g. 所以他們決定要去找那個壞心的王后嗯算帳

(陳俊光引自鄧立立 2000:92)

在例句(24)中包含了「零代詞回指」、「代詞回指」以及「名詞回指」

的三種用法。首先(24)b 處使用了以「Ø 」符號表示的零代詞,這是因為

(24)a 與(24)b 為同一話題鏈,所描述的是白雪公主所做的兩個連續動 作,即「吃……毒蘋果」然後「昏睡不醒」。另外(24)d 也使用零代詞「Ø 」,

之原因與上述相同,因為(24)c 與(24)d 亦為同一話題鏈,描述小矮人 連續做的兩個動作,即「回到家」和「看到……白雪公主」,為了維持同一 事件的連貫性,人稱代詞「他們」不能出現在(24)d。最後,(24)f 同樣 因為(24)e 與(24)f 為同一話題鏈,皆描述小矮人的兩個連續心理狀態,

即「傷心」與「悲憤」,故人稱代詞「他們」不能出現在(24)f,以免破壞 同一事件之連續性。而在(24)e 因為是新事件,即七個小矮人由「回到家」

和「看到……白雪公主」兩個動作以後,轉變為「傷心」與「悲憤」的兩個 心理狀態,因此須以人稱代詞「他們」來標記新事件的發展。同理(24)g 則因為七個小矮人由「傷心」與「悲憤」的心理狀態到做出要採取行動報復 壞心王后的決定,因此也使用代詞「他們」來標記另一個新事件的產生。最 後是出現在(24)c 的名詞回指,這裡使用名詞「七個小矮人」來標誌新段 落的產生,名詞「七個小矮人」能幫助辨識該段落所指涉的對象並非一開始 的「白雪公主」,而是「七個小矮人」,並可在後文展開新的篇章段落。(陳 俊光,2011:247-248)。

若是我們將上述的篇章研究說明合併學者提出的關聯理論,可以發現語 言溝通時的關聯性,有兩條主要原則:第一為能從語句中獲得越多信息其關 聯性便越大;第二為溝通時須耗費越多精力處理的信息其關聯性便越小。因 此關聯理論將語言溝通視為一種認知活動,意即語言現象具有關聯性時可以 讓受話者易於了解、減少誤解(Sperber&Wilson,1995;陳俊光,2010:154),

亦有學者認為「關聯性」即是篇章的「連貫性」,故本論文分析語料時將就

亦有學者認為「關聯性」即是篇章的「連貫性」,故本論文分析語料時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