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Copied!
1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 分析與教學啟示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Dui Phrase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指導教授:陳俊光博士 研 究 生:林依嫺. 撰. 中華民國 一Ο六年七月.

(2)

(3)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 分析與教學啟示 中文摘要 關鍵詞:介詞、對字短語、範距、話題、自然焦點、對比焦點、雙名詞、連 貫 本論文以 Halliday 的「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 (interpersonal)三大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為分析架構,並以兩大語料庫— 聯合知識庫 (UDN data) 和中文詞彙特性素描系統(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 CWS)中各 200 筆「對字短語」語料,探討其基本結構語義以及分析 其篇章功能,以便將研究結果應用於教學中。 本論文從語義層次先探討「對」由回答義的動詞逐漸延伸出方向性與對 象性等抽象語義,而轉變為介詞的語法化過程。接著梳理前人有關句法結構 及篇章功能之文獻,使複雜性極高的漢語「對字結構」之用法能有更清晰的 輪廓。 其次,本論文以 400 筆語料庫收集之語料為統計依據,從分析後的數據 得出「對字短語」分布於句內的筆數遠高於句外,此範距之差異關係到篇章 功能之差異,本論文發現範距小的句內形式是「對字短語」的無標用法,可 帶出「自然焦點」或是「對比焦點」 ;而範距大的句外形式「對字短語」屬於 較少出現的有標用法,在篇章功能中充當話題的角色。 另外在篇章連貫方面,本論文以「詞彙銜接」和「語義連貫」兩方面來 觀察承上啟下之表現,當「對字短語」當話題使用時,往往是將上文已出現 的內容再次引用的「重引關係」 ,與下文的關係則是以對上文進一步闡釋與論 述的「遞進關係」。 最後,本論文將分析結果用於評析六本目前在臺灣語言中心通行的華語 教材,並提出可把研究結果應用於針對程度為中高級學習者之教學建議。. i.

(4)

(5)

(6)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Dui Phrase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bstract Keywords: preposition, Dui phrase, scope, topic, natural focus, contrastive focus, double nominative focus, coherence The present thesis has adopt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alliday’s metafunction which encompasses ideational, 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Halliday 1985, 1994, 2004). The study is substantiated by empirical data, composed of 400 tokens of data from two corpuses in Taiwan, each collecting 200 tokens. One is UDN data and the other is 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 CWS. In addition, the basic semantic meanings are distinguish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ir functions in discourse, in the hope that the results could be applied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The study explores how in the beginning “Dui” was first used as a regular verb at semantic level to answer questions while over time, “Dui” has carried the meaning of further elaboration, namely, the abstract meanings such as dir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Meanwhile, in 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Dui” has become a preposition. Still, the thesis continues on the path of further combing previous studies related to syntactic structure as well as textual function in expectation of shedding light on the usage of extremely complicated “Dui” structure in Chinese.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400 authentic written and spoken data collected from previously mentioned corpuses, the data of corpuses reveals that the intra-sentential “Dui” phrase has a much higher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than the inter-sentential on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cope reflect those of textual. ii.

(7) function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intra-sentential “Dui” phrase is an unmarked form with narrow scope, which brings out the natural focus or contrastive focus; while being at the inter-sentential level and operating within broad scope, the “Dui” phrase is used as a marked form, which is rare and carries out the role of topic in the textual functions. Moreover, with regard to textual coherence, the study looks into the lexical cohesion and semantic coherence to examine its relation with the preceeding context, including how it paves way for the following context. When the “Dui” phrase carries out the role of topic in a sentence, it tends to enhance the previously mentioned citation information. However, its relation with the following context involves elaborating on additional details of the previous point, therefore displays an increment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llowing context. Lastly, six textbooks that are commonly used in Chinese language centers in Taiwan are reviewed based on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in this stud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roviding teaching suggestions for high-intermediated level students.. iii.

(8) 謝辭 首先,我要感謝指導教授陳俊光老師的指導,一直以來老師就是我深深 敬佩的學者,不僅在研究所課堂上時讓依嫺所獲良多,更在我寫論文感到迷 茫無助時,不斷給予鼓勵與建議。在此感謝老師無私奉獻自己寶貴的時間, 依嫺才得以順利完成。 另外,還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李明懿教授以及巫宜靜教授,口試時指 出不同面向的思考以及論述邏輯的觀點,依嫺才能藉由老師精闢的見解,使 這本論文更臻完善。 再者,要感謝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 829 室的同事,他們對我的照顧與 陪伴打氣,尤其是感謝陳玉老師將他昔日所得之學生語料大方交與我研究, 以及默默伴我無數夜晚的淑芬老師!還要感謝可愛的同學庭瑋給我許多相 關的參考文獻,與閏婷為我解決了格式的難題,再加上助教雪妮與淑華總是 在依嫺去系辦時給我溫暖的鼓勵,都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最後,我要感謝家人,媽媽與舅舅跟阿姨,依嫺終於不負你們對我的期 望,達成人生重要的里程碑。同時也感謝我心愛的朋友茜鼎力相助,還有小 涵一路叮囑我要注意的事項,依嫺的人生因為你們而完滿。 在結束前我要對在天上的爸爸說,女兒我答應你的事總算完成了!依嫺 也將繼續在華語教學界努力精進自己,並將所學貢獻於社會。. iv.

(9)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v 目錄........................................................................................................................ v 表目錄.................................................................................................................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一、 研究動機 ..................................................................................... 1 二、 研究目的 ..................................................................................... 4 第二節 研究方向和範圍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本文架構 ......................................................................................... 5 第五節 術語解釋 ......................................................................................... 6 一、 信息結構 ..................................................................................... 6 二、 話題 ............................................................................................. 6 三、 焦點 ............................................................................................. 7 四、 篇章的銜接和連貫 ..................................................................... 7 五、 範距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對」的語義和詞性 ..................................................................... 9 一、 「對」的歷時與共時語義 ....................................................... 10 二、 「對」的詞性相關研究 ........................................................... 14 三、 「對」介詞的核心語義 ........................................................... 16 四、 小結 ........................................................................................... 17 第二節 「對字短語」的句法分析探討 ................................................... 18 一、 「對字短語」的句法分布 ....................................................... 18 二、 「對字短語」句法功能 ........................................................... 21 三、 小結 ........................................................................................... 22 第三節 「對字短語」的篇章相關探討 ................................................... 22. v.

(10) 一、 相關理論概念 ........................................................................... 22 二、 「對字短語」的篇章相關研究 ............................................... 31 三、 小結 ...........................................................................................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9 一、 語料分析架構 ........................................................................... 40 二、 研究問題一 ............................................................................... 42 三、 研究問題二 ............................................................................... 4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47 一、 語料來源 ................................................................................... 48 二、 教材檢視與教學應用 ............................................................... 50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 51 第一節 「對字短語」各句式語料之分布 ............................................... 51 第二節 研究問題一 ................................................................................... 54 一、 「對字短語」範距大小示例 ................................................... 54 二、 「對字短語」的信息結構分布比例 ....................................... 57 三、 「對字短語」的焦點分布 ....................................................... 61 四、 小結 ........................................................................................... 68 第三節 研究問題二 ................................................................................... 69 一、 「對字短語」與上文之連貫關係 ........................................... 69 二、 「對字短語」與下文之連貫關係 ........................................... 74 三、 小結 ........................................................................................... 80 第五章 教學應用 ............................................................................................... 83 第一節 現行教材中介詞「對」的呈現 ................................................... 83 一、 《當代中文課程 3》 ................................................................ 84 二、 《當代中文課程 2》 ................................................................ 86 三、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4》 ........................................................ 88 四、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3》 ........................................................ 89 五、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2》 ........................................................ 91 六、 《修訂版遠東生活華語 3》 .................................................... 93. vi.

(11) 七、 《遠東生活華語 2》 ................................................................ 96 第二節 綜合評析與建議 ........................................................................... 98 第三節 教學建議 ....................................................................................... 99 一、 信息結構 ................................................................................... 99 二、 篇章活動 ................................................................................. 102 第四節 小結 ............................................................................................. 104 第六章 結論 ..................................................................................................... 105 第一節 研究總結 ..................................................................................... 10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 106 參考文獻............................................................................................................ 107 附錄.................................................................................................................... 113. vii.

(12) 表目錄 表 二-1 「對」字歷時語義及詞性演變…………………………..………....11 表 二-2 「對」的共時語義……………………………..………………….....13 表 二-3. 動詞與介詞的語法特徵比較表…………………………………....15. 表 二-4 「對」的核心語義…………………………………………………....16 表 二-5 趙玉娟之「對字結構」的格式分類……………………………....18 表 二-6 曲朝霞、施春芳「對字結構」的格式分類…………………….……. 19 表 二-7 近許餘龍漢語篇章銜接分類………………..……………………....26 表 二-8 鄭貴友篇章連貫之詞彙銜接類型……….……………………....27 表 二-9 陳俊光統整之引介句形式……………..……………………..…....30 表 三-1 研究問題之細項與假設……………………………………………..41 表 四-1 「對字短語」的句式分類…………………………………………......51 表 四-2 「對字短語」的句式分布…………………………………………......52 表 四-3 「對字短語」的信息結構分布……………..………………………....58 表 五-1 本研究評析之華語教材相關出版訊息…………………………....84. viii.

(13) 圖目錄 圖 三-1 本論文分析架構…………………………………………………......40 圖 三-2 研究問題(一)分析架構……………………………………...…….....42 圖 三-3 研究問題(二)分析架構…………………………………………........46 圖 四-1 「對字短語」句內及句外比例……………………………...…….....53 圖 四-2 「對字短語」各句式語料總比列…………………………………......53 圖 四-3「對字短語」句內範距之句式 1……………………………………....54 圖 四-4 「對字短語」句內範距之句式 2…………………………………....55 圖 四-5 「對字短語」之句外範距…………………………………………....56 圖 四-6 「對字短語」信息結構組成總比列…………………………….......59 圖 四-7 句外範距「對字短語」與上文之連貫關係………………………....70 圖 四-8 「對字短語」與上文之連貫關係語料分布總比列…………………71 圖 四-9 「對字短語」與下文之連貫關係總比例…………………………....74 圖 四-10 「對字短語」與下文之連貫關係總比例……………………………75 圖 五-1 「對字短語」句內範距之句式 1…………………………………....100 圖 五-2 「對字短語」句內範距之句式 2……………………………………100 圖 五-3 「對字短語」之句外句式……………….………………………….101. ix.

(14)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本文研究動機有三,第一是筆者於教學時,發現中文程度已達到中級的學 生在使用「對字短語」的語言表現仍常常出現偏誤,故而產生應該如何導正此 一常見偏誤現象的省思。介詞是現代漢語中極為重要的語法結構,介詞「對」 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亦很高 1,因此一般常見的對外漢語教材中也將「對」 列為學生在初級程度就必要習得的語法點之一。 筆者曾使用的教材是《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2》 (2008) 。其中第三課〈請您給 我們介紹幾個菜〉第五個語法點為: 「跟,給,替,用 and 對 as Coverbs」 (P67), 其中「對」的說明及例句如下: (V) 對 (to,toward,for)(lit.facing) (P68) 他對我說謝謝。 他沒對我說什麼。 他們對我們很好。 那個人對我不太客氣。. 1. 根據《教育部四部電子辭典 1998 年版,1997 年版》 。教育部建置的口語語料庫與書面語料庫中的「對」 字在常用介詞句的排序中口語數據順序為 27,書面與順序為 35。表列如下:(資料來源:陳立元 2005:3) 【表 1.1】 常用介詞在教育部口語語料庫與書面語料庫中前 500 個詞的排序 介詞. 在 到. 對. 為. 讓. 跟. 給. 被. 把. 用. 將. 從. 使. 叫. 受. 口語. 6. 14. 27. 32. 55. 65. 67. 80. 91. 108. 132. 140. 183. 238. 251. 書面. 2. 8. 35. 7. 80. 278. 127. 67. 111. 96. 36. 62. 122. 609. 146. 1.

(16)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這本書對小孩子太難。 這個東西對我很有用。. 這樣呈現語法點的方式給予了學生例句與英文解釋,但是卻沒有明確針對 結構的說明。 第二,筆者近期使用的新教材是《當代中文課程 1》 (2015) 。其中第十三課 〈生日快樂〉的對話二,出現這樣的句子:(P275) 安同:妳對我真好。. You are really nice to me.. 而此課並沒有將「對」列為語法點,只列在生詞表中如下: 對. duì. ㄉㄨㄟˋ. (Prep). to. 此程度中使用這本教材的學生同樣不了解在這個句子中的「對」確實的用 法為何,常常僅單純以相對應的英文註釋加上以自己母語的理解將「對」完全 等同於”to”,故而產生了許多英式中文的錯誤。不過,在《當代中文課程 2》 (2015) 中的第十四課〈我要開始工作了〉的語法點列出了與「對」常結合使用的詞彙, 並將此用法以定式呈現如下:(P369) III. 對 A 有 B to be B in A Function: In this pattern, the prepososition 對 occurs with the state verb 有, the object is always an abstract noun, such as 興趣, 幫助, 好處, 影響, 想法, etc… 很多人對學中文有興趣。 多看書,對充實我們的專業能力有幫助。. Structures: In this pattern, 對 is a preposition, the dummy state verb is 有, and such nouns as 興趣, 幫助, 好處, 影響, 想法 serve as its objects. These abstract nouns can be modified, too. Example: 運動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Furthermore, the state verb 有 can be modified by 很 or 非 常 ,e.g., 他 對 做 菜 很 有 興 趣 。 Negation: 媽媽對又酸又辣的泡菜沒有興趣。. 2.

(17) 第一章 緒論. 此教材在這一個程度中以定式呈現「對字短語」的結構,同時用英文作了 較為詳盡的說明,可是學生造樣造句卻仍舊出現了以下的病句: *台灣菜對我很有興趣。. 這樣的病句是因為學生看了例句 ( 9 ) ,便認為可以直接代換成其他事物來 表達近似喜好此事物之意義,而例句(10)中「對字短語」的主語是事件,因 此讓學生產生主語可為人或是事物之聯想,加上受到母語的影響,無法掌握到 主語與引介對象之正確位置,上例(12)即學生意欲表達自己很喜歡台灣菜, 卻將主語與引介對象放置在錯誤的位置,可是如果沒有清楚的解說「對字短語」 的用法真是使學生摸不著頭腦。由此可知,介詞「對」的複雜性著實不低,本 論文希望可以更進一步整理釐清有關前人介詞「對」語義上的探討。 第三,從前人的研究2中我們還可以發現,除了母語遷移的影響導致學生產 出的「對字短語」病句,也有使用「對」本身的偏誤。另一方面,中級水平學 生產出的表述,也大多還侷限在初級介詞「對」單句中的用法,但是缺乏篇章 層次的訓練。如學生在寫作時曾有以下的例句: ……不結婚,一來是喜歡自由的生活,二來要花很多錢。*我跟他有不同的意見……。. 上例(13)中,學生想要表達的應是「對結婚這件事,我有不同的想法」, 但是因為教材中沒有類似的篇章訓練,因此學生無法用「對字短語」引入前話 題加以評論,只能用「我不同意他的意見」這樣的句子來表達自身的看法。如 何能讓學生更進一步將「對字短語」擴大到篇章層次的使用,以現在「對字短 語」研究不足的現況來說,不僅是學習者無法掌握,就算教學者也可以說是無 從下手。因此,筆者期待本研究可幫助學習者在實際的語言交際,或是正式書 寫中更加得心應手地運用,同時也能將篇章的制約以及語用手段,更有系統性 地歸納出教學原則以供教學參考。. 2. 陳玉(2011:85)節錄「對」偏誤類型之數據. 偏誤類型. 遺漏. 誤加. 誤代. 錯序. 綜合. 搭配錯誤. 對. 23%. 35%. 40%. 21%. 20%. 53%. 3.

(18)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二、研究目的 近代漢語研究中的介詞一直是前人所關注的焦點,然而筆者在審視相關 資料時注意到文獻中關於「對字短語」的探討,主要還是著重於句法結構, 以及歸納整理「對」所引介對象的深層語義。觸及篇章相層面,卻未有建立 在實際語料上的系統化研究。 為了彌補前人研究之缺口,除了梳理文獻,本研究從語料分析著眼,由 整理大量語料後,統計歸納語言實際使用之現象,並針對信息結構與篇章連 貫加以討論,觀察重點在篇章信息結構方面,特別是有關範距與「對字短語」 的互動如何表現,以及話題、自然焦點與對比焦點之比例又為何。而在篇章 連貫部分,則就「對字短語」充當話題及焦點時上下文如何連貫予以剖析, 希望透過本研究能清楚勾勒出「對字短語」的篇章功能,進而實際應用在教 學中。. 第二節 研究方向和範圍 本研究以 Halliday(1985)提出的概念(ideational) 、篇章(textual)、 人際(interpersonal)三大語言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為分析架構,並以 真實語料進行驗證,討論現代漢語介詞「對字短語」在語義和篇章層面的語 言現象為何,並嘗試將各層面的語言現象加以聯繫。 本研究將先以概念層次為起點入手,從共時文獻中有關「對」詞性與語 義對「對」進行分析與定位。其次,在篇章層面,討論話題、焦點及上下文 銜接和詞語連貫性搭配現象。最後,綜合上述結果再評估現行通行於臺灣語 言中心之教材提出教學應用與課程建議,希望能對實務教學有所裨益。.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漢語的特點之一就是詞類沒有顯著的形式標記,不管放在哪一個位置上 形式皆不會改變,這個特性也造成了漢語詞類多功能的現象,對漢語母語者 來說,縱然一個詞的形式不變,但若是在不同位置,功能也就相異,母語者. 4.

(19) 第一章 緒論. 可以從上下文的語境中,輕易地理解文章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或意涵,然而 面對華語非其母語的學習者,特別是詞類形式標誌清楚的語系國家,一個詞 所擔任的角色經常是固定且受制於形式的侷限。故身為華語教學的教學者, 我們不但必須讓自己的專業知識足以識別這樣華語的特點,更要將其結構上 的用法以及篇章功能的運用教授給學生。 筆者檢視相關文獻之時,發現前人的文獻主要集中在探討語義、「對」 的詞性界定,以及語法結構的研究,在篇章方面,雖然有些許提及,不過皆 缺乏系統性的論述,除此之外,有些研究中對篇章概念掌握不足,甚至混淆 了「自然焦點」 、 「對比焦點」和「話題」 ,因此筆者希望藉由本次研究對「對 字短語」作更深入的篇章研究。 基於上述,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對字短語」的信息結構與其範距大小互動為何? 「對字短語」上下文的語義連貫關係與範距大小的互動為何?. 第四節 本文架構 本研究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闡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目的、範 圍及研究問題;第二章為文獻探討,介紹前人研究中關於「對」介詞的語義、 語法、篇章及語用之相關理論並加以檢視;第三章為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 闡述本論文所收集之語料來源及研究步驟;第四章為說明結果分析並討論語 料統計結果;第五章為教學建議,評析教材並以研究結果給予教學建議;第 六章為總結本論文之研究成果,另說明本文研究限制與未來之展望。. 5.

(20)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第五節 術語解釋 一、信息結構 Halliday(1985)利用系統功能所提出的「概念」(ideational) 、「篇章」 (textual)、「人際」(interpersonal)三大純理功能為分析架構,探討相對應 的語義(概念) 、篇章(信息結構) 、語用(人際互動)三個面向。其中篇章 層面的信息結構指的是信息的組合關係,經常是遵守從舊信息到新信息的排 列順序。在語言類型中,漢語的特色之一是主題突出,我們根據漢語的信息 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可以將句子不同的成分分成話題(主題)與述 題(說明),話題(topic)大部分是言談雙方的前題,是發話者認為受話者 已經知道或從前文可以得知的舊信息;述題則是發話者要傳達給受話者的新 信息,是言談的主要目的。Halliday(1967)認為: 「焦點」作為一個新信息, 未必是在前文中不曾提到,而是發話者呈現其為無法自前文中得知的信息。 按照漢語從舊到新的時間原則,我們可以推知話題應出現在述語前面的句首 位置。. 二、話題 話題也稱作主題,形式上最普遍的位置是出現在句首,當句子談論的對 象,所攜帶的必為已知或是前文出現過的舊信息(Schachter 和 Rutherford, 1983) 。語義上來看則為言談的起始點,是鋪陳後文之架構。陳平(2004) 進一步將漢語話題句中「雙項名詞句」 (double nominative construction)分 為可移位(如:蘋果,我喜歡)與不可移位(如:我頭腦很好)兩種,其中 不可移位的雙名詞句也就是趙元任(1968)所謂的「漢語風格句」 (Chinese style sentence),而話題即是在雙項名詞句中位於句首的第一個名詞。. 6.

(21) 第一章 緒論. 三、焦點 Halliday(1967)以光學中的術語-焦點表示句子中韻律突顯的部分, 而且說明焦點是由篇章中體現出來,其中自然焦點(natural focus)是沒有 專用的焦點標記,僅以語序的先後形式表現,在句尾自然形成信息結構中突 出的對象,同時也是重音所在,即句尾焦點(end focus) (Leech & Svatvik, 1975:175;湯廷池,1986:437) ,亦有學者將之稱作常規焦點(canonical focus) (方梅 1995:279;陳俊光 2010:113) 。此外,自然焦點除句尾焦點之外, 還有雙名詞焦點,也就是位於雙項名詞句中的第二個名詞3所在的位置(趙 元任,1968;崔希亮,1996;陳平,2004)。另一方面,若上文或語境中已 經引入的成分,再次引入句中卻不作新信息,而是用於對比目的所要彰顯的 信息,這樣的成分就是對比焦點。對比項在此可為句中某個成分,上下文或 語境存在之實體,亦可為言談雙方共享知識中的對象(方梅,1995;陳俊光, 2010) 。. 四、篇章的銜接和連貫 篇章中最基本的兩個概念就是銜接和連貫。銜接(cohesion)是在語篇 現象中的有形網絡,發話者用來表達經驗與人際方面連貫語意的方法;連貫 (coherence)是無法在語篇上明顯看出的無形框架,存在於發話者的心中 的心理現象。(Thompson,2000:31-32) Halliday 和 Hasan(1976)提出銜接屬於語義概念而非形式上的單位, 是篇章之間語義上的相互聯繫,意即篇章之中相異的兩部分,若是對另一部 分的理解有一定的作用,則二者就存在著銜接關係。 本論文的研究跟語義連貫中的詞彙銜接關係十分緊密,也就是在篇章上 下文中出現的詞語彼此在語義上密切聯繫且相繼出現,讓篇章各部分得以連 結接軌,此一無形的框架如何在篇章中發揮作用,是本論文要觀察的重點現 象。. 3. 感謝指導教授陳俊光老師指出雙名詞句中第二項名詞即為自然焦點。. 7.

(22)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五、範距 範距(scope4)也稱作「轄域」,意指語言形式上管理詞語用來修飾、 支配與統領的範圍,可分為篇章管界及句內管界。 (廖秋忠,1992:92)篇 章管界的統領詞語可連接語段或是非相鄰的段落,此功能即所謂「整體連接」 , 管轄範圍大且承前性比句內管界強(張文賢,2009)。. 4. Scope 在文獻中也稱作「管界」、「轄域」,本論文統一稱為「範距」。. 8.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人們使用語言的真實情境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字句的本義有時並非 溝通當下的主宰,許多語言不同的功能面向都會參與整體交際的過程,因此 本論文將以 Halliday(1985,1994,2004)所提出的「概念」(ideational) 、 「篇章」 (textual) 、 「人際」 (interpersonal)三大純理功能系統為分析架構。 「概念」功能是人們對現實客觀世界及內心主觀世界中各種經歷的反映。語 言中的「篇章」功能可以使人際功能與概念功能通過語言得到實現,而語言 中的「篇章成分」有各種關聯成分、信息結構、主位結構等。「人際」功能 則是指語言能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交際雙方的地位高低或是彼此之 間關係的親疏,也可以反映交際時說話者的要求以及對某種情況的評估和態 度。如果我們把語義、篇章、語用和三大純理功能相互對應,則「概念」就 涵蓋了語義功能的範疇,「語篇」涵蓋了篇章功能的範疇,而「人際」涵蓋 了語用功能的範疇。(Halliday,1985) 本章包含三大部分,第一節從概念層次出發,梳理先行文獻,探討前人 對於「對字結構」所提出的歷時和共時語義以及詞性及語法化歷程的研究; 第二節將整理與「對字短語」的句法研究相關的研究探討;第三節回顧與整 理「對字短語」篇章的相關研究;第四節為總結。. 第一節 「對」的語義和詞性 語言並非靜止不動的現象,而是處於不斷演變的過程。因此,在做語言研 究時,我們需要將歷時(diachronic)和共時(synchronic)視為兩個平面,且共 時的研究中也要考慮歷時的因素。 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研究之外,陳俊光(2010)指出語義還需要加之以語法 化( grammaticalization )的研究為輔,才能為共時的語義找出歷時演變產生的源 頭。語法化是本來有實質意義的詞彙演變成主要用來表達無實際意義的語法功 能的現象或過程,傳統漢語語言學也稱之為實詞虛化(semantic bleaching),漢 語語言學中已大幅討論過的「把」、「被」等詞,都是由有實質意義的動詞虛化. 9.

(24)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成無實質意義的虛詞介詞。 介詞「對」主要的語法功能是引進對象或是目標,而學者對於介詞的共識 之一就是介詞是動詞語法化所得到的結果。不過,因為「對」引進的對象或是 目標有各式樣,用法也相形複雜。因此,本文以下回顧了有關「對」在歷時和 共時上的相關文獻。. 一、「對」的歷時與共時語義 「對」的歷時語義及語法化 現代漢語中「對」除了介詞用法以外,也常有動詞性的用法。筆者整理 《古漢語虛詞詞典》和《古漢語虛詞用法詞典》以及前人文獻中有關「對」 在歷代出現過的語義及用法,最早的源頭都是動詞「對」 ,隨後才有和賓語 一起用於動詞前,表示與動作有關對象的介詞用法。 《說文解字》中「對」的本義: 「對,應無方也」 ,徐鍇注: 「有問則對, 非一方也。」《廣韻》也將之譯為: 「對,答也」。由此可知「對」在古代為 「應答」之義,「對」的詞性起初則是作為動詞。動詞和賓語之間多數是施 事與受事的關係,但也有其他多種語義關係,這在語義層面給予了動詞語法 化的變因。石毓志(2001)何種動詞容易發生語法化而演變成介詞的決定因 素在於語義範疇,起點詞的語義特徵是語法化過程起始的激勵因素。介詞「對」 的起始詞義乃是「對答」意義的動詞,而「對答」本身即隱含對答的「對象 性」還有針對的「方向性」,因此這兩個語義特徵將「對」最初虛化後所承 擔的語法功能定調在引進動作的對象或是方向。 周芍、邵敬敏(2006)考察了古代漢語中「對」的語義演變,提出虛化 的背景起源於「對」與其他動詞的連用,表示「對答」義的動詞「對」起初 常與動詞「曰」連用來強化「對答」的語義,而表「應對」的動詞「對」則 引申出「面對」的語義,逄潔冰(2013)也指出用來介引對象的介詞在古代 起初使用的是「於」 , 「對」則是語義為「對答」的動詞,因此古代漢語「對」 的語義即隱含對象性。本文將參考之文獻整理如下表二-1:.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 二-1: 「對」字歷時語義及詞性演變 朝代. 詞性. 說明. 例句. 春秋. 動詞. 回答. 《左傳.隱公元年》 :公問之,對曰:小人有 母,皆嘗小人之食矣,……。. 西漢. 動詞. 回答. 三問,而丘不對。《荀子.子道》. 南朝. 介詞. 「對」同他的賓語組成介 《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劉玄》 :韓夫人 賓結構,介紹動作行為發 尤嗜酒,每侍飲,見長侍奏事,輒怒曰:帝 生、出現時旁及的對象, 方對我飲,正用此時持事來呼! 作狀語。. 西晉.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接令深 知此意《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注引《魏 武故事》 名詞. 對手. 《三國誌.吳書.陸遜傳》 :劉備天下知名, 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 唐. 介詞. 對待. 庭梅對我有憐意,先露枝頭一點春《春日看 梅》. 明代. 副詞5. 用於動詞前,表示動作是 又北方獨猿車,人推其後,驢曳其前,人必 由兩個施事者面對面施 兩旁對坐,否則欹倒。 《天工開物.舟車.車》 行的,或表示兩個客觀事 物的相對存在義,即「對 著」、「對」 。. 5. 此處所標之詞類是以古代漢語之結構而定。. 11.

(26)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DeLancey(1997)指出兩種介詞歷史來源是連動結構 VP1+NP1+VP2 +NP2 和關係名詞結構(relation noun construction) 。漢語的介詞多數就是由 於連動結構中的 VP1 長期居於次要動詞的位置上,因而導致了在語法和語 義上發生了虛化。在表二-1 我們便可以看出「對」字在語義上由實轉虛的 這個演進軌跡,從魏晉時期,「對」逐漸脫離了和言語相關的意義,出現了 名詞語義,並且擴大了與之連用的動詞範圍,開始有引出動作方向的意思。 到了唐代,「對」開始有表「對待」的抽象語義,明代則出現「相對」的義 項,至此,「對」的本義已被弱化,抽象性的虛化語義取而代之成為主要用 法。這個語義演變的過程也如周芍、邵敬敏(2006)所言「對」的虛化起源 是與其他動詞的連用,而後逐步演化出多樣相關的虛化語義。. 「對」的共時語義 經過歷代的演變,在共時語義上「對」已經發展出各種不同的面相,大 致可分為動詞、介詞、形容詞、量詞使用。本文改寫張庭瑋(2017)關於「對」 共時語義並整理如下表二-2:. 12.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 二-2: 「對」的共時語義(改寫自張庭瑋,2017:15) 工具書. 詞性. 說明. 例句. 現代漢語. 動詞. 對待、對付、對抗。. 男子排球賽:農機場對紅星公社。. 表示朝、向。. 面對兩家大門正對著。. 指示對作的對象,朝、向。. 小黃對我笑了笑. 表對待。. 大家都對我很熱情。. 形容詞. 相合、正確、正常。. 孩子們做得都很對。. 動詞. 回答、對答、對待. 拳擊比賽是一人對一人的。. 朝著. 把槍口對著敵人。. 朝向. 他對著我笑了笑。. 對待. 我們對老師都很尊敬。. 量詞. 兩個相稱的東西在一起。. 他倆是一對好夫妻。. 動詞. 對打、回答。. 你怎麼問,他怎麼對。. 對待、對抗。. 排球錦標賽第一場是中國對日本。. 朝著、向著、面對。. 槍口對準敵人。. 指動作的對象、朝、向。. 小王對她笑了笑。. 用於人際關係表示對待。. 大家對我很關心。. 符合、正確、正常。. 大家有意見提出來,這就對了。. 跟「錯」相對而言。. 你這個話,對一半,錯一半。. 回答地位高的人所提的問題或. 《左傳.隱公元年》「 : 公問之,對曰:『小. 接續他們說的話。. 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 八百詞 介詞. 現代漢語 常用詞語 例解. 應用漢語. 介詞. 詞典 介詞 形容詞 教育部重. 動詞. 編國語辭 典. 羹』」 一般的應答。. 無言以對。. 對待、看待。. 對人誠懇。. 朝著、向著。.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相合、投合。. 對症下藥。. 比照檢查。. 校對、對指紋。. 調整使合標準。. 將焦距對好。. 介詞. 表示動作的對象。. 他對你說什麼?. 形容詞. 正確、正常。. 數目不對。. 對面的。. 對岸。. 13.

(28)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漢語介詞使用頻率高且用法多樣(劉月華,1996) ,根據《現代漢語頻 率詞典》頻率最高的詞彙中,介詞「對」的使用頻率在第 63 位,而動詞「對」 則落在第 815 位(林莉銘,2005) 。本研究也將針對使用頻率最高的介詞用 法,以及與篇章有關的義項做討論。. 二、「對」的詞性相關研究 從上個段落所歸納出的語法化過程,我們得知「對」是由動詞演變而來 的介詞。但是在現代漢語中仍保有動詞的用法,複雜性極高,也因此在現今 語法書普遍將「對」歸納進介詞範疇以前,學界曾給予過一些討論,以下筆 者將回顧前人之說法。 屈承熹(1999:75)指出介系詞(preposition)這個詞類,在印歐語言 中有比較明確的界限,但是漢語卻不容易認定介系詞這個詞類的特徵,許多 一般大家認為是介系詞的詞彙,常同時也具有某些動詞的特徵。這種存在於 介系詞與動詞兩者之間的詞彙,有些語法學者稱之為「副動詞」 (coverb)。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何在部分教材中「對」所標示的詞類為助動詞,是用來 顯現「對」有動詞也有介詞的特色。不過屈亦進一步將漢語語法學者在動詞 和介詞之間的主要區分標準列出。劉月華(1996)同樣認為介詞使用頻率高 且用法多樣,主要是置於名詞、代詞或某些短語前組成介詞短語,用來修飾 動詞或形容詞的詞,筆者統整二人之介詞定義如下: 1. 動詞通常能與時貌標記結合「了」 、 「著」 、 「過」 ,而介詞則不能。 2. 動詞通常能作為述語的核心,而介詞則不能。 3. 動詞後所接的賓語在某些條件下可以省略,介詞無法單獨充當句子成份。它需要組 成介詞短語,才能充當句子成份。 4. 動詞大多可以重疊,介詞無法重疊。. 14.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劉兵(2004:84)以前人提出之介詞特性為基礎並採用邏輯學中的負特 徵6來界定漢語介詞與動詞的差異。如下表二-3: 表二-3 動詞與介詞的語法特徵比較表(劉兵,2004:84) 序號. 語法特徵. 動詞. 介詞. 1. 作謂語或謂語中心. +. —. 2. 能帶賓語. +. +. 3. 前加否定副詞“不“. +. 4. 前加能願副詞. +. +. 5. 後加動態助詞“著“、”了“、”過“. +. —. 6. 能夠重疊. +. —. 7. 進入“A 不 A“的格式. +. —. +. 從表中可以看到,介詞保留了部分動詞的特徵,但也發展出相異的區別 用法,本論文為了明確將研究目標鎖定在介詞用法,因此收集語料時按照上 述的介詞特徵分類,剔除非介詞用法之「對字短語」如下例: 我獨個兒走出住所大門, 對著眼前黑黝黝的山嶺發呆7。. 除此之外,漢語八百詞(1999)與現代漢語常用詞語例解(1982)指出 雖然「對」和「對於」經常可以相互替換,但表達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在助動 詞、副詞之後的「對」是不能替換成「對於」的,故而本研究基於二者存在 語法特徵之差異性,不應視為相同結構一併討論,在本論文中亦排除收集「對 於」之語料。. 6. 將介詞與動詞加以比較考察介詞缺少了哪些動詞的語法特徵。. 7. 出自中文詞彙特性素描系統,筆者搜尋範圍設定為介詞後的語料,但因詞性仍保有動詞詞性故不納入討論。. 15.

(30)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三、「對」介詞的核心語義 鄧守信(1983)表示及物關係是以動詞為中心形成語義結構的內部核心; 狀語性關係則構成句子結構的外緣部分,它們是由內部核心強制地(不常見) 或任選性決定的。大多數漢語中的介詞是動詞經過語法化後得來的,所以「對 象介詞」之核心語義必定跟原來的語義有關。 在本章第一節我們已指出「對」的起始義乃是回答,「回答」此行為包 含發話與受話雙方如同動作行為中之施事和受事,周芍、邵敬敏(2006)就 指出前人將介詞「對」歸類為施受類介詞,表示其跟施事或受事的意義相關 聯。這樣的看法大致體現了「對」的核心意義,但各義項使用情況十分複雜, 且有些「抽象」語意有時也不易界定,因此目前學界的分類並不統一,筆者 在此梳理文獻資料以呈現相關論點,並將結果繪製如下表二-4: 表 二-4: 「對」的核心語義(呂,1999;孫,2007;陳,2011) 語義功能分類 呂. 例句. 指示動作對象. 他對你說了些什麼?. 表對待關係. 我們對你完全信任。. 孫. 指示動作對象目標. 他剛才對你說什麼?. 蕾. 表對待關係. 他好像對我有意見。. 表涉及關係. 這件事對我有特殊的紀念意義。. 陳. 引介動詞面對的對象或目標. 媽媽對我嘮叨個不停。. 玉. 引介主語對待客體的心理或態度. 他充滿了對宇宙真神的愛與敬意。. 引介與主語有針對性關連的對象. 警方對案情展開調查。. 引介關涉的客體. 這件事,對我來說是很難忘的。. 叔 湘. 16.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到「對字短語」的核心語義其實就是對象和對待關係, 但是對象可以再細分為動作執行的方向義,或是承接動作之受事。另一方面, 「對字短語」則引介了與主語有抽象意義聯繫之客體,目前語法學界尚未能 將表中所謂的「對待、涉及」等抽象的關係界定清楚(傅雨賢,1997;周芍、 邵敬敏,2006;彭小川,2007)。筆者認為不論是將「對」視為對象介詞或 是施受類介詞,使用「對字短語」都關涉到施受關係,故本論文因引介關涉 之客體的「對……來說/而言」此類框架式結構牽涉抽象意義更為廣泛,不 屬於此次研究之範圍,因此將研究範圍鎖定在為前三者核心語義的語料。本 論文將以表中所列之三分法來檢視所收集的語料,並排除陳玉(2011)分類 中最後框架式的特殊句式。. 四、小結 從歷時角度來看,「對」自魏晉時期逐漸脫離了動詞,虛化成有引出動 作方向的介詞用法,唐代則演化出更為抽象的「對待」語義,到了明代則出 現「相對」的義項,也象徵「對」的虛化語義已成為主要用法。 另外從共時角度來看「對」的語義及詞性多樣且複雜,有時甚至仍存在 模糊地帶,本論文要研究的是介詞用法的「對字短語」,將排除工具書中非 介詞的用法,僅針對介詞性用法予以探討。 而在核心語義層面,文獻中主要的分類有指示動作對象、表示對待關係、 表示涉及關係,此三者是本論文研究之範圍,即排除四分類中框架式的特殊 句式。. 17.

(32)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第二節「對字短語」的句法分析探討 一、「對字短語」的句法分布 「對字短語」的基本格式及組成成分 「對字短語」的基本格式在近代眾多學者的研究下,大致達成了一定的 共識,趙玉娟(2004)探討之對字句中所提出的基本格式為「NP1+對 NP2 +VP」 ,而將「對 NP2,NP1+VP」視為其變體格式,在此句式的基礎上趙將 「對」字結構分成 A、B、C 三段;A 段為主語部分(即 NP1) ,B 段是「對」 及其引介的對象(即對 NP2),C 段則是對字短語後的謂語中心(即 VP)。 趙(2004)分析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對字短語」提出之分類整理如下表二-5:. 表 二-5:趙玉娟之「對字結構」的格式分類 段落. 成分性質. 例句. A. 名詞性. 我們對廚房誤會得太久太久,事實上做菜是人生的一種樂趣。. 動詞性. 讚美別人原來對自己沒有絲毫損傷,而且美好的話把兩人拉近了。. 主謂短語. 股票連續下跌對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名詞性. 心裡舒服,對人就更和氣,買賣也就更順心。. 動詞性. 對於沉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 主謂短語. 李阿姨對方槍槍的目光總是和她相遇十分不快。. 形式多樣. 老師對犯錯的學生進行了批評教育。. B. C. 18.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另外曲朝霞、施春芳(2006)收集自《人民日報8》中出現的「對字句」 語料,並將「對字結構」分成五大類,整理如下表二-6: 表 二-6:曲朝霞、施春芳「對字結構」的格式分類 對字結構. 例句. 對+名. 我從群眾的意見中感受到大家對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種 信心和力量。. 對+動.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武裝人員已宣布對綁架行動負責,以抗議以色列 強行在約旦河西岸城市傑里科實施軍事逮捕行動。. 對+代. 對此,五角大樓尚未發表評論。. 對+形. 日本藉此顯示更清晰信號,表達它對聯合國不滿,因為它去年沒有如願 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對+主謂. 電影攝影這行歷來都是男人的天下,因為其對體力和心理的素質要求極 高,很少有女性涉足。. 如上表所示,曲朝霞、施春芳的對字結構分類比趙玉娟覆蓋層面較廣, 但是檢視例句卻發現許多不精確之處。第一,若此分類是界定在「對字短語」 之後的成分,那「對+代」這項並沒有後接成分,則不應歸在此分類表之中。 第二,例句中後接成分的詞類區分不清,如「對+主謂」後接句子中何者是 主詞也都未交代清楚。再者,曲、施、趙的分類和許多相關文獻中的討論相 同,都將「對……來說」併入「對字結構」 ,雖然筆者能理解研究者將「對…… 來說」納入「對字結構」中的概念,但卻無法認同將此種框架式結構不作區 分直接視為基本格式的變形結構之一就加以討論,因此本論文研究的「對字 短語」格式並不會涵蓋「對……來說」此框架式結構。. 8. 1948 年創刊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1992 年聯合國評選為世界十大報紙之一。. 19.

(34)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對字短語」位置分布 除了分析「對字結構」的成分,趙玉娟(2004)也分析了所收集的 378 筆文學作品中所出現的「對字短語」,統計其在句中位置分布之比例,得到 的結果是出現在句中的「對字短語」最多,高達 90.47%,若是扣除「對於」 和「對(於)……來說」的短語,比例仍有 84.39%;另一方面,出現在句首 的「對字短語」比例則只有 9.52%,若是再扣除「對於」和「對(於)……來 說」的句型,就只剩下 3.44%。 對此分布不平衡的現象,趙表示主語出現在謂語之前,當修飾語的「對 字短語」出現在謂語之前是「對字短語」的常規形式,趙並提到語言單位之 組合不同,表達信息的作用也就不同,例如: 二強子對女兒回來,沒有什麼表示。 唱完這個歌,我們就懷著強烈的求知慾,坐在一起對這「第七條」東 猜西猜。 (趙玉娟,2004). 趙說明上述例句(15)中的「對女兒回來」及(16)「對這第七條」是 句子的背景信息,屬於較不重要的次要信息,而「沒有什麼表示」跟「東猜 西猜」則是較為重要的過程信息。 對於比例較低的句首「對字短語」 ,趙認為說話者為了更好地表達己意, 常會按照語境來使用不同的句式,藉此達到突出某些信息的作用,例如: 他對這個問題沒有回答。 對這個問題,他沒有回答。 (趙玉娟,2004). 對此,趙指出「對字短語」承擔背景信息的角色,屬於言談雙方共知度 較高的信息,因此將其置於句首可以增加上下文的連貫性,並且利於讓聽話 者清楚知悉信息焦點所在如例句(18) 。關於趙所提出的論述,從例句上來. 20.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看並沒有上下文可以確實支持他的觀點,不過我們可以接受在句中出現的 「對字短語」為常規句式,也同意使用相異的句式在篇章層面負載的功能有 所不同,然而有關趙所提到的焦點概念與現今學界所認同的信息及主謂結構 相悖之處,因是關係篇章層次,筆者將在第三節中進一步討論。. 二、「對字短語」句法功能 張誼生(2000:86)表示介詞短語使用頻率很高,但不能獨自出現,主 要的句法功能是附著於其他詞語前形成介詞短語,可當狀語和定語使用。劉 月華(1996)也指出介詞是置於名詞、代詞或某些短語前組成介詞短語,用 以修飾動詞或形容詞的詞。漢語的介詞數量不多,但是用法十分多樣化, 「對 字短語」也是如此。在上一段落中我們已經探討了「對字短語」的組成成分 及與主語語序之互動關係,而現在筆者要介紹文獻中前人所達成有關「對字 短語」句法功能的共識,即「對字短語」句法功能為修飾中心語之定語及修 飾謂語之狀語。 許松(2010)將作定語的「對字短語」按照其內含成分分為三類,並進 一步探討當中歧義句發生之因素,許所關注的現象也有前人討論過,在閱讀 多方文獻後,筆者認為相關研究應該還要納入「名物化」之概念,才能有更 全面的了解,然此並非本次研究所要深入的範疇,故不贅述。本論文要探究 的「對字短語」是用來當作狀語修飾動詞的對字介詞組,因此只討論出現在 動詞前的「對字短語」,因此無論是定語形式或是名物化結構,只要是屬於 出現在動詞之後不可位移的賓語子句則不是此次研究的範圍,反之,「對字 短語」詞性如同副詞、功能為狀語用來修飾動詞,且具位移性可出現於主語 前後的,即便其結構可能是名物化之結果,都是本論文要討論的對象。. 21.

(36)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三、小結 綜合文獻中的探討,「對字短語」的句法基本結構可以出現在句首、句 中甚至句末,而其句法功能主要為狀語或定語,狀語用來修飾動詞或是形容 詞,定語則用來修飾名詞,但文獻中主要是將真實的語言結構做出歸納整理, 並未系統地分析現象背後的制約因素,也未將在不同位置「對字短語」之功 能擴大到篇章的範圍,我們將於下節中討論。. 第三節「對字短語」的篇章相關探討 一、相關理論概念 話題 Halliday(2004)將篇章層面主位結構分為言談雙方之起點的「主位」 (theme)和言談講述內容的「述位」 (rheme) 。根據文獻中的說明,當句子 中已知的信息和主位的位置重疊便會形成「話題」 (topic) ,句子其他部分則 為述題(鄭貴友,2002、許餘龍,2002)。話題從語義來看,通常是句子談 論的對象,從形式來看,則是一種鋪陳架構(陳俊光,2011)。篇章是語言 下的一個系統,語言的內容要達到有層次的排列,必定牽涉主位結構、信息 結構與銜接三大概念。在語言類型中,漢語的特色之一是話題突出,我們根 據漢語的信息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可以將句子不同的成分分成話題 (主題)與述題(說明) 。話題(topic)大部分是言談雙方的前題,是發話 者認為受話者已經知道或從前文可以得知的舊信息(Schachter,1979;曹逢 甫,1993)。按照漢語從舊到新的時間原則,我們可以推知話題應出現在述 語前面的句首位置。. 22.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焦點 1.1 自然焦點 Halliday(1967)以光學中的術語—焦點指出句子中韻律突顯的部分, 而且將之稱為焦點。陳俊光(2010:113)說明自然焦點(natural focus)是沒 有專用的焦點標記而以語序的先後形式表現出來,在句尾自然形成信息結構 中突出的對象,同時也是重音所在,也有學者將之稱作常規焦點(canonical focus)(方梅 1995:279) 。舉例說明如下: a.屢戰屢敗 b.屢敗屢戰 (引自陳俊光, 2010:45). 上例(19)a 和 b 便是按照發話者的意圖,分別將焦點置於信息結構最 後一項實詞,而形成兩個命題意義不同的句子,故(19)a 著眼於「戰」呈 現褒獎義(19)b 著眼於「敗」則表達了貶低義。 此外,Halliday(1967)認為焦點作為一個新信息,未必是在前文中不 曾提到,也可能是發話者表達無法自前文中得知的信息。同理,鄧守信(2006) 亦提出指稱應與信息結構分開處理,視為兩個不同但有關聯的系統,指稱和 百科的知識 (encyclopedic knowledge )有關,信息結構則是和當下的言談語 境 ( discourse context ) 有關。本研究採用陳俊光([2007]2011)的結論即 有定名詞在篇章言談語境的支持下可以充當新信息,而無定名詞也可以充當 舊信息,不過這樣的用法視為有標的語用功能,無標的語法功能則是有定名 詞當舊信息,而無定名詞當新信息。. 23.

(38)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1.2 雙名詞焦點 雙名詞焦點9(double nominative focus)是指在動詞前有雙項名詞的這 種結構(趙元任,1968;崔希亮,2001;鄧守信,2004;陳俊光,2007), 陳平(2004)將之區分為可移位與不可移位兩種,並按語義關係將其分為兩 大類,一種為兩個名詞之間呈現擁有(possessor)與被擁有(possession) 之關係,例句如下: a. 我頭疼。 b. 象鼻子長。 (陳平轉引自 Li & Thompson,2004). 陳表示這一類的雙名詞之間為領屬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如(20)a 中的「我」和「頭」與(20)b 中的「大象」和「鼻子」 。另外一種則是兩 個名詞之間為施事者(agent)和受事者(patient)的關係,其例句如下: a. 這套房子他們已經買下了。 b. 我麵吃了,但湯沒喝完。 (陳平,2004:496). 陳平(2004:498-502)支持呂淑湘(1946:452-499)注意到的現象, 即雙名詞句中的第二項名詞常常不是對比焦點而是新信息焦點如(20)a 中 的「頭」與(20) b 中的鼻子,陳也提出第二項名詞如果未帶有對比意義 便不能作為話題,另外第二項名詞必定隱含或是顯露表現出對比意義,如(21) b 中「麵」跟「湯」即互為對比項,倘若沒有對比性就會有其他類型的新信 息焦點出現。. 9. 雙名詞焦點即在文獻中稱作「主謂謂語」 (丁聲樹,1961;朱德熙,1982) 、 「漢語風格主題」 (趙元任,1968) 以及「雙項名詞句」 (陳平,2004)結構中第二個位置的名詞是自然焦點。. 24.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崔希亮(2003)在討論華語重動句時,說明了三種不同句式的重動句, 其內含之焦點制約因素,如何運作。例句如下:. a.他說華語說得很好。 b.他華語說得很好。 c.他的華語說得很好。 (陳俊光 2007:135). 崔表示例句(22)b 與(22)c 的差異在於(22)b 不含「的」 ,因此其 焦點將落在第二個名詞「華語」上,第一個名詞「他」為話題,是已知信息。 相對的,(22)c 的焦點則落在「他的」 。 本研究過程中感謝指導教授指出「對字短語」的結構與雙名詞句相似, 因使用介詞「對」將賓語或是動作對象引介至主語後,而此時「對字短語」 所引介之成分,亦為名詞性成分為主。. 1.3 對比焦點 對比焦點是與自然焦點相反的概念,若是將上文或語境中已經引入的成 分再次引入句中卻不作新信息,而是用於對比所要彰顯的信息,這樣的成分 就是對比焦點,對比項在此可為句中某個成分,上下文或語境存在之實體, 亦可為言談雙方共享知識中的對象(方梅,1995)。下面舉陳俊光(2010: 117)解釋漢語含有「在」的介詞組在不同位置對信息結構的影響的例句說 明,如下所示: a. 你住在哪裡?. a'. 我住在芝加哥。. b. 你在哪裡住?. b'. 我在假日飯店住。 (陳俊光 2010:117). 25.

(40)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許多學者提出此二者之差異在於(23)a 的住處相對於(23)b 中的住 處長久,陳大致同意這個說法,但也更進一步從信息結構的角度做出更加全 面的解釋,陳指出(23)a 是常規問句,位於動詞後的疑問詞乃自然焦點, 用於對受話者的住處一無所知時發問,(23)b 則用於特定語境,比方說發 話人參加國際研討會時,已知與會者都被安排了住宿地點,所以「哪裡」此 時隱含的對比項是發話者自身之住處。. 銜接與連貫 銜接和連貫是篇章中最基本的兩個概念。銜接(cohesion)是在語篇現 象中的有形網絡,發話者用來表達經驗與人際方面連貫語義的手法;連貫 (coherence)是無法在語篇上明顯看出的無形框架,存在於發話者的心中 的心理現象。(Thompson,2000:31-32) Halliday 和 Hasan(1776)提出銜接是篇章之間語義上的相互聯繫,意 即篇章之中相異的兩部分,若是對另一部分的理解有一定的作用,則二者就 存在著銜接關係。許餘龍(2002:204-205)根據 Halliday 的理論將漢語中 篇章銜接分類如下表二-7 所示: 表 二-7:許餘龍漢語篇章銜接分類 結構銜接. 信息結構、主述位結構、對偶、排比. 語義銜接. 指示、替代、省略、連接、詞彙等. 銜接. 在語義方面,和本論文密切相關的是篇章銜接形式中最重要的「詞彙銜 接」 (Hoey,1991) 。黃國文(1988:122)指出詞彙銜接的手段是由複現、 同義、反義、上下義等來達成篇章的語義連貫。因此筆者將鄭貴友(2002: 47-59)所歸納出漢語篇章中最常見的詞彙銜接方式整理如下表二-8:. 26.

(4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 二-8:鄭貴友篇章連貫之詞彙銜接類型 詞彙銜接方式. 說明. 例子. 同一詞語的重複. 在同一篇章內重複使用一詞語,以達到篇章. 銅錢-角洋-大洋. 前後銜接的現象。 同義、近義詞語. 意義相近或相同的詞語在篇章的上下文中相. 同現. 繼出現。. 反義詞語的同現. 在篇章的上下文中詞義相對或相反的詞語相. 專制下-黑夜裡. 舊世界-新乾坤. 間分布,具有銜接作用能使局部語義達成連 貫。 上、下義詞語的. 語義相對或是相反的詞語於同一篇章中相間. 星星-恆星-太陽. 同現. 分布,使語義得以連貫。. 整體、局部關係. 詞義的整體與表示此整體意義的局部的詞相. 詞語的同現. 繼分布在篇章中,構成關聯達到銜接的作用。 面. 集合關係詞語的. 屬同一集合的個體成員相繼出現在篇章中。. 社會-家庭-個人. 因果關係詞語的. 在篇章上下文中出現的詞語具有因果關係,. 塌-露-裂開. 同現. 可以是實在也可以為虛擬的因果關係。. 專指、泛指詞語. 專指詞:語義專一、明確的詞語。泛指詞:. 油菜、青椒、蒜苔、豬. 的同現. 語義較不明確、空泛,所指對象不專一。泛. 肘、豬肝-東西. 碑身-碑的正面-碑的背. 同現. 指詞替代專指詞,達到篇章特定的銜接作用。 聯想關係詞語的. 篇章中相同話題所使用的表述詞語具有聯想. 頭髮、梳子、捲曲、波. 同現. 關係,也就是人們談論某話題時會聯想到的. 浪. 有密切相關性之詞彙。. 27.

(42)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本論文將以上表中前人歸納出的「詞彙銜接」種類為判斷依據,釐清語 料中上下文出現的「銜接項」的語義關係,進而判斷研究問題二中「對字短 語」在篇章連貫上下文中的表現為何。. 回指與關聯理論 漢語的特色是主題顯著,銜接主題(topic)和述題(comment)時,即 使無外顯銜接詞彙,亦能靠著語境或句子內在連貫性(coherence)發展篇 章(陳俊光,2010:75-76) 。陳指出「零代詞」是具有指稱功能的零形式代 詞,此零形式之代詞以「Ø 」符號表示,而「零回指」 (zero anaphora)便是 在篇章中使用「零代詞」(zero anaphor)來指涉前文已提出之實體。 學者認為回指的三種形式是「零回指」 (zero anaphora)、 「代詞回指」 (pronominal anaphora)以及「名詞回指」 (nominal anaphora) (陳平,1987; 陳美華,1990;屈承熹,2006) 。陳美華(1990)提出此三者之差異為: 「零 代詞」大部分是連接同一話題鏈的手段,各分句之間的關係較為緊密;「代 詞回指」大多位於話題鏈的起始處,語義上比零回指鬆散; 「名詞回指」與 前文在語義方面的關聯性最少,經常用於表示新事件。因此,此三種不同形 式回指的主要功能分別為:第一, 「零回指」標示出話題的連續性,同時可 連接各個分句;第二, 「代詞回指」代表篇章事件的轉換並可帶出新話題鏈; 第三, 「名詞回指」是降低識別指涉對象之難度,亦可做為轉換話題之用, 並表示新段落開始(屈承熹,2006:243)。以下以陳俊光(2010:247)的 篇章分析為例,例句(24)所示: a. 白雪公主吃了這個毒蘋果之後呢,. b. Ø 就昏睡不醒。 c. 七個小矮人回到家裡面, d. Ø 看到昏睡的白雪公主, e. 他們非常傷心,. 28.

(4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f. Ø 又很悲憤, g. 所以他們決定要去找那個壞心的王后嗯算帳。 (陳俊光引自鄧立立 2000:92). 在例句(24)中包含了「零代詞回指」 、 「代詞回指」以及「名詞回指」 的三種用法。首先(24)b 處使用了以「Ø 」符號表示的零代詞,這是因為 (24)a 與(24)b 為同一話題鏈,所描述的是白雪公主所做的兩個連續動 作,即「吃……毒蘋果」然後「昏睡不醒」 。另外(24)d 也使用零代詞「Ø 」, 之原因與上述相同,因為(24)c 與(24)d 亦為同一話題鏈,描述小矮人 連續做的兩個動作,即「回到家」和「看到……白雪公主」,為了維持同一 事件的連貫性,人稱代詞「他們」不能出現在(24)d。最後,(24)f 同樣 因為(24)e 與(24)f 為同一話題鏈,皆描述小矮人的兩個連續心理狀態, 即「傷心」與「悲憤」 ,故人稱代詞「他們」不能出現在(24)f,以免破壞 同一事件之連續性。而在(24)e 因為是新事件,即七個小矮人由「回到家」 和「看到……白雪公主」兩個動作以後,轉變為「傷心」與「悲憤」的兩個 心理狀態,因此須以人稱代詞「他們」來標記新事件的發展。同理(24)g 則因為七個小矮人由「傷心」與「悲憤」的心理狀態到做出要採取行動報復 壞心王后的決定,因此也使用代詞「他們」來標記另一個新事件的產生。最 後是出現在(24)c 的名詞回指,這裡使用名詞「七個小矮人」來標誌新段 落的產生,名詞「七個小矮人」能幫助辨識該段落所指涉的對象並非一開始 的「白雪公主」,而是「七個小矮人」,並可在後文展開新的篇章段落。(陳 俊光,2011:247-248)。 若是我們將上述的篇章研究說明合併學者提出的關聯理論,可以發現語 言溝通時的關聯性,有兩條主要原則:第一為能從語句中獲得越多信息其關 聯性便越大;第二為溝通時須耗費越多精力處理的信息其關聯性便越小。因 此關聯理論將語言溝通視為一種認知活動,意即語言現象具有關聯性時可以 讓受話者易於了解、減少誤解(Sperber&Wilson,1995;陳俊光,2010:154) , 亦有學者認為「關聯性」即是篇章的「連貫性」,故本論文分析語料時將就 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討「對字短語」上下文的篇章連貫關係以及篇章制約因. 29.

(44)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素。. 引介句 湯廷池(1986:457)指出漢語「引介句」的功能是引介對受話者來說 為新信息的語言單位,其動詞後的名詞組大多為無定。漢語有字句是引介句 的重要句型,陳俊光(2007:254)解釋有字句有雙重功能,第一是表存在 之語義,第二則是引介出篇章語境中的新實體。此外,曹逢甫(1993)、胡 裕樹等(1996) 、屈承熹(1999)將湯所列的存在句動詞作了進一步區分, 陳俊光(2007)統整湯所列為存在句的動詞,將漢語引介句分為四種如下表 二-9 所示: 表 二-9:陳俊光統整之引介句形式 種類. 搭配動詞. 例句. 1.存在句. 是、有. 桌上有一本書。. 2.隱現句. 來、走. 前面走來了一個人。. 3.姿態/位置句. 躺、放. 床上躺了一個人。. 4.氣象句. 下、起. 昨天出了個大太陽。. 從上表可知引介句透過不定指稱引介新對象,一般而言,學者接受有定 名詞表示舊信息此一論點(趙元任,1968;湯廷池,1986;屈承熹,1999), 但許多學者亦提出有定名詞在某些語境中亦能表達新情況和新關係,故而可 以作為新信息,如「還有那個人/李四也要去」(黃正德,1987 ; 武果,1998)。 另外在特定篇章的前後文中,無定名詞也可以作為已知訊息(陶紅印與張伯 江,2000) ,如「某人來了」 。此外,倘若從篇章的角度黃正德(1987)曾說明 單句句法功能與篇章的互動關係,其例句如下所示:. 30.

(4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昨天來了那個人* 。 昨天來了一個人。 昨天來了那個人,可是會議還不開始10。. 「來」在漢語中屬於引介句,其後所引介的成分應該是新信息,但在例 句(25)中的那個人並非新信息因此為一病句,而例句(26)所引介的一個 人為不定指的新信息,合乎引介句句法功能故能成立。然而在例句(27)中 將例句(25)單句時為病句的引介句置於話題位置,因為例句(27)的前分 句「昨天來了那個人」為話題句,整句皆帶舊信息,因此自然能將表舊信息 的定指詞組「那個人」涵蓋在內。換言之,話題句整體為舊信息之功能,凌 駕在引介動詞「來」本欲帶的新信息之上,使本來在單句中為病句的例句(25) 變成合乎篇章語意的成分。筆者在分析「對字短語」的語料時,也發現到篇 章功能凌駕句法功能的現象,故本論文將在研究語料時觀察篇章功能與單句 句法互動的情形為何,並在第四章中加以討論。. 二、「對字短語」的篇章相關研究 陳昌來(2005:46-49)提出介詞的篇章功能有四大類,如下:. 1. 介詞的銜接功能:介詞介引的回指性詞語都是回指前一個小句中 述題部分中的詞語,有的回指性詞語回指的前一個小句中的話題, 以便在篇章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例句如下: 句法因素固然是語法研究的主要對象,語義因素、語用因素、甚至語音因素和人類 的認知結構等等因素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我們對語法的認知。對於這些因素以及它 們之間的相互關係,語法研究者都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否則就不能構成對語法的 全面系統的了解。. 10. 引自陳俊光老師「對比分析與教學」上課之講義。. 31.

(46)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陳表示在例句(28)中用介詞介引回指性詞語,可達到承上啟下的篇章 銜接作用。. 2. 介詞的管界功能:部分介詞短語可以居句首,這些介詞短語不僅 可以作為一個小句的句首修飾語,有時也可以作為一長段篇章的 修飾語,這樣居於句首的介詞短語就有了篇章管界功能。例句如 下所示: 駁斥了艾奇遜,就有可能使得廣大的中國人獲得打開眼界的益處。對於那些抱著和 艾奇遜相同或有某些相同觀點的人,可能是更加有益處。. 陳表示上例(29)中的第一個句子,是針對廣大的中國人,而後一句則 由「對於」來限定指「那些抱著和艾奇遜相同或有某些相同觀點的人」。筆 者同意「對字短語」可以鎖定要談論的範圍,不過乃是視發話者引介的對象 所決定,不應歸屬於篇章功能。. 3. 介詞的分類、列舉、排比功能:從修辭上看同一介詞或是同類介 詞連用,往往可以構成修辭上的排比格,介詞在排比格中有提示 語作用。如下所示: 對於類中具有不同成員資格的詞,在認識他們的語法功能和語法特徵時要區別對待。 對於類中典型成員,要著眼於它們……;對於類中非典型成員,要仔細分析它們……; 對於極邊緣成員,要承認它們在語法功能……。. 陳指出例句(30)中「對於」分承了「類中不同成員資格」一詞,從修 辭角度來看,介詞連用可以構成排比格,有提示作用。. 4. 介詞的對比功能:由介詞引介的介詞短語在上下文中也可以構成 對比項,尤其是位於句首的介詞短語更有可能構成對比項。例句 如下:.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imilar to the last school year, schools that have undergone ESR or FI in 2018/19 are generally able to keep pace with trends in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cater for students’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Their courageous and miraculous escape from the b eaches of Dunkirk gave rise to the English phrase, “Dunkirk spirit,” meaning endurance and brave determination

中國語文課程為各學習階 段提供「建議篇章」, 推薦 適合學生程度的文言經典作 品。. 教師可按學校情況,靈 活地把「建議篇章」融入課

加強「漢語拼音」教學,使學生掌握

初中考核心篇章 額外字體分數 額外寫作大綱分數

This part shows how selling price and variable cost changes affect the unit contribution, break-even point, profit, rate of return and margin of safety?. This is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