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語用層面的相關研究

二、 相關的語用術語

情態是說話者的情感或態度,可透過不同的語言形式來呈現(陳俊光 2007b:430)。因此,本文首先針對「語氣」與「情態」這兩個語用術語加 以定義。

(一) 語氣(mood)

本文根據Richards, J.C.[理查茲]等(2002:295-296)對英語語氣(mood)

的介紹,將其定義說明如下:英語中的語氣(mood)指動詞的不同形式,

表示說話者或作者對自己所說或所寫的內容的態度。有三種不同的語氣,分 別為陳述語氣(indicative mood)、祈使語氣(imperative mood)和虛擬語氣

(subjunctive mood),如:

(83)She sat down.(她坐下了。) 【陳述句】

(84)Are you coming? (你要來嗎?) 【疑問句】

(85)Be quiet! (安靜!) 【祈使句】

(86)If I were you, I’d go there.(我要是你,我就會去那兒。) 【假設句】

(Richards, J.C. 2002:295-296) 例(83)、(84)為陳述語氣,包含陳述句或疑問句中的動詞形式。例(85)

是祈使語氣,即祈使句中的動詞形式。例(86)的虛擬語氣,指表示假定、

意願、希望等的動詞形式,它與陳述語氣相反,指非真實或假設的情況。

漢語的句子除了有形式上的不同,其功能亦各有不同,一般分為陳述 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四類(邵敬敏2001:216-223)。例句如下:

(87)北京是偉大祖國的首都。 【陳述句】

(88)你難道還不了解我嗎? 【反問句】

(89)把犯人帶上來! 【肯定祈使句表命令】

(90)請出來吧。 【肯定祈使句表請求】

(91)禁止抽煙! 【否定祈使句表禁止】

(92)您老就別去吧。 【否定祈使句表勸阻】

(93)好大的架子! 【感嘆句】 (邵敬敏 2001:216-223)

例(87)為陳述句,用來向聽話人報導一件事情。例(88)的疑問句在語言 交際過程中,有不少特殊功能的用法32,以反問句為例,發問人心目中並沒 有真正的疑問,只是以疑問句的形式,曲折地表達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在語 氣上有不滿、反駁的意味。例(89)至(92)為祈使句的例子。祈使句指向 聽話人提出要求,希望他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句子,又可分為肯定形式和否 定形式的祈使句。例(89)、(90)為肯定形式的祈使句要求聽話人做些什麼,

語氣強烈的是命令,委婉的是請求句。例(91)、(92)則是否定形式的祈使 句,其功能為要求聽話人不做什麼,語氣強烈的是禁止句,委婉的是勸阻句。

例(93)為感嘆句,指抒發強烈感情的句子。

前人對「卻」和「倒」的語氣強弱的看法分歧,大致有三種看法,第一 副詞「卻」、「倒」皆為「輕說語氣」,兩者是爲了減輕謂語的語義而設的(王 力1985,2002);第二「卻」、「倒」表示前後句持完全相反的觀念,因而轉 折的語氣較重(黎錦熙 1958,2007);第三「倒」除了具有舒緩語氣的功 能外,它和表示轉折關係的「卻」相比較,「倒」比「卻」有更強烈的語氣,

並且帶有「責備、不滿」的語氣(呂叔湘1980,1999)。從上述的討論中,

我們可以發現多數學者是以語氣的角度,來分析「卻」和「倒」的差異。因 此,本研究嘗試從語氣類型著手,討論「卻」、「倒」作用在陳述句、祈使句 及疑問句中,能夠產生不同的語功能(詳見第152 頁至第 163 頁)。

(二) 情態(modality)

本文根據湯廷池和湯志真(2006)、魏妙純(2006)、謝佳玲(2006)對 情態(modality)的介紹,將其內容說明如下。

魏妙純(2006:109-113)指出,情態是語意的範疇,屬於人類語言共 有的概念,可以透過不同的機制呈現情態。抱怨時,除了命題的內容外,說 話者主觀的表示自己對該命題的看法或觀點,也同時左右了語言力量的強 度,進而影響了抱怨行為造成對方面子和雙方關係能否和諧。至於情態可以 用不同的語法範疇(grammatical category)表現,漢語的情態詞(modal),

大致可分為七類,第一類情態助動詞(modal auxiliary),如「會」、「能」等;

64

32根據邵(1996:220對疑問句的研究,他指出疑問句有不少特殊功能的用法,主要為「反問句」、

「設問句」、「回聲問」、「附加問」等。

第二類情態動詞(modal verb),如「覺得」、「想」等;第三類情態形容詞(modal adjective),「好意思」、「過分」等;第四類情態名詞(modal noun),如「什 麼」等;情態副詞(modal adverb),如「真」、「大概」等、情態語助詞(modal particle)或情態句末語助詞(modal sentence-final particle),如「呢」、「嘛」

等,也有學者將語氣(mood)也列入情態的討論之列。

湯廷池和湯志真(2006:73-117)曾對情態詞加以定義和分類,他們指 出情態(modality),就是說話者(the speaker)對句子命題內容(propositional content)的觀點(viewpoint)或心態(mental attitude),包含對命題真偽

(alethic)、認知(epistemic)、願望(boulomaic)、義務(deontic)、評價

(evaluative)、可能性(possibility)、蓋然性(probability)、必然性(necessity)

等的判斷。華語的情態詞(modal expression)主要可分為四大類:第一類出 現在句尾的情態語氣詞(modal particle),如「的、哩、呢、啊」等;第二 類出現在句首情態感嘆詞(modal emotive particle),如「唉、哎、唉呀、哼」

等;第三類出現於句首或主語與謂語中間的情態副詞(modal adverb),如「或 許、大概、好像、一定、難道」等;第四類出現於謂語動詞組或形容詞組前 面的情態動詞(modal verb)與情態形容詞(modal adjective),如「必須、

應該、能夠、可能」等。

而謝佳玲(2006:45-63)更進一步指出,中外學者普遍認同Lyons(1977)

對情態所揭示的語意屬性,第一是牽涉到可能性(possibility)或必然性

(necessity)的邏輯;第二是表達說話者對命題的情境抱持的觀點或態度。

然而Lyons將情態分為兩類,認知情態(epistemic modality)和義務情態

(deontic modality),這兩大語意屬性,需稍作修正才能妥善詮釋漢語的特 性。因此謝將漢語的情態分成四類,分別為認知情態、義務情態、動力情態 和評價情態。認知情態指對於一個命題是否為真的判斷,如「可能」或證據,

如「聽說」;義務情態指是否要讓一個事件成真的指令,如「必須」或保證,

如「包準」;動力情態指是否要讓一個事件成真的潛力,如「能夠」或意願,

如「願意」;評價情態指對一個已知為真的命題的預料,如「難怪」或心願,

如「幸虧」。

謝的研究頗能呼應屈承熹(1999)、張誼生(2000)對副詞「卻」、「倒」

的觀察,前者認為兩者為評注性(evaluative)副詞的範疇,也就是對命題 或述題進行主觀的評注;後者認為「倒」表示命題的內容與預期相反。根據 以上定義,本文採用謝佳玲(2006)的分類標準,將「卻」、「倒」歸入評價 情態的範疇,評價情態又分為預料(presupposition)與心願(wish)兩套系 統,這兩套系統都有符合(convergence)與背離(divergence)兩種對立的 用法,合乎預料的副詞,如「難怪」、「果然」,不合乎預料的副詞,如「反 而」、「竟然」;合乎心願的副詞,如「幸虧」、「難得」,不合乎心願的副詞,

如「可惜」、「偏偏」。預料與心願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能反映意向,預料是 根據經驗或常理等客觀因素建構的評價,心願則涉及個人主觀的好惡,透露 對命題訊息抱持的正面或負面評價。關於評價情態的詳細分類,如圖二-4 所示。

圖 二-4漢語評價情態詞的分類(謝佳玲,2006:59)

預料與心願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能反映意向,預料是根據經驗或常理等 客觀因素建構的評價,心願則涉及個人主觀的好惡,透露對命題訊息抱持的 正面或負面評價,如:

(94)難怪東西那麼容易發霉。 (謝佳玲 2006:52)

66

(95)幸虧附近居民立即通知消防隊。 (同上)

例(94)的「難怪」屬於預料系統,只傳達說話者對於「東西這麼容易發霉」

是預期的情境,無法推論說話者是否希望它能成真;例(95)的「幸虧」屬 於心願系統,表達說話者慶幸或樂於見到「附近鄰居立即通知消防隊」。本 研究假設,「卻」、「倒」皆屬於命題內容,違反了說話者的心理預期,但「卻」

趨於不合乎預料的範疇,而「倒」則傾向不合乎心願的範疇。因此,本研究 將在第四章討論「卻」、「倒」與「心理預期」之間的關係(詳見第138 頁至 第141 頁)。

三、 「卻」、 「倒」的語用分析

首先對比「卻」、「倒」的語境,接著以心理預期的角度討論預設、預期 值與斷言值的關係。

(一) 語境

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環境,包含三類的語境,第一類為文章或言談中話 題的上下文或上下句;第二類稱爲情景語境,也就是文章或言談時的周圍情 况、事件的性質、參與者的關係、時間、地點、方式等的語境;第三類稱爲 文化語境,表示說話人所在的語言社團的歷史文化和風俗人情等的語境(方 偉2004:89-91)。語境中的各個因素都可能影響交際雙方話語的表達與理 解,語用中的表達常常借助語境,而語用中的理解更需要借助語境,語境具 有釋義功能。比方像多義現象的産生,不是源自於詞語的本身,而是語用的 結果,因此詞義的建構是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的,是在原始意義的基礎上建 構詞的語用意義,表現出很强的語境依賴性,因而是動態的、可變的。在脫 離語境的情况下,詞項一般具有多義性、指向的不確定性等,因而産生了歧 義、模糊等現象,屬於非語境意義(李衛清2007:78-82)。筆者認為,「卻」、

「倒」表示出乎意料、表示轉折、表示與事實相反等,這些用法是「卻」、「倒」

在不同語境中所引申出來的具體用法。由於「卻」、「倒」的語境因素不盡相 同,「卻」所連接的前後兩個語言片段,雖然各自表達一個獨立的命題,但 兩者在意思上又彼此相關。因此「卻」一般出現在上下文緊密關係的相關語 境當中,且上下文經常出現相同、相近的詞語或相近的語言形式。而「倒」

的語境則不受此限制,「倒」的上文為主觀判斷的推測。因此「倒」的上文 常出現,表示揣測、估計及不確定的主觀推測、判斷或感覺。詳細內容見第 四章(詳見第133 頁至第 134 頁)。

(一) 心理預期

68

奈。

本文討論「卻」、「倒」這兩個副詞和主觀化的研究關係極為密切,「卻」

和「倒」的語用義,可以表示「預設的常情常理或一般情況相反」、「事實與 預想不一致」以及「出乎意料,未曾料到」(呂叔湘 1980,1999;侯學超 1998;何新波 2005)。本研究認為,上述的分類,均有一些模糊的地帶。若 預設與常情不一致,也可稱爲事情與預期不一致。由於現實與預期之間存在 的落差,產生未曾料到的情景。針對此情境,說話人選擇含有「卻」、「倒」

的詞語,表達自己不確定、沒把握的狀態,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行爲,感到 困惑,認爲實際上不應該或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這種質疑或驚訝對方的 話語,有時也可能是一種承認事實的無

的詞語,表達自己不確定、沒把握的狀態,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行爲,感到 困惑,認爲實際上不應該或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這種質疑或驚訝對方的 話語,有時也可能是一種承認事實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