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共時層面的相關研究

一、 相關理論概念

相關理論概念,首先是語義間的關係,包括多義說、抽象說和同音詞;

其次是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之概念釐清。本文界定多義說、抽象說是為

「卻」、「倒」研究的路徑鋪墊。筆者想了解「卻」、「倒」與同音詞的關係,

有助於第五章教學難點中的語義困難度的界定。

(一) 同音詞

西方學者Saeed(1997,2003:63-64)談到詞彙的關係(lexical relations)

時,明確地定義同音詞(homonymy)9與多義詞(polysemy)10這兩個概念,

他指出同音詞的字面意思,即爲文字上有相同形體的詞語,或是語音上有相 同的發音,但其語義卻是不相同的。然而,同音詞在文字或語音上的相同純 屬巧合。至於多義詞,則是文字上與語音上皆相同,但是一個詞具有兩種以 上的含義,且這些含意有某種關聯性或發展性。

從上述的定義來看,漢語的同音詞比西方的更為複雜,因為從漢字的 形、音、義的搭配組合來看,就會產生多種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想從同音 詞的角度,了解「卻」、「倒」與同音詞的關係。研究的目的有二,第一作 為教學難點中語義困難度的界定,第二提供華語教學作為參考。關於「卻」、

「倒」困難度的界定,將在第五章教學初探進一步探討。(詳見第166 頁)。

9原文為: “Homonyms are unrelated senses of the same phonological word. Some authors distinguish between homographs, senses of the same written word, and homophones, senses of the same spoken word.”

10原文為: “There is a traditional distinction made in lexicology between homonymy and polysemy.

Both deal with multiple senses of the same phonological word, but polysemy is invoked if the senses are judged to be related.”

(二) 多義說與抽象說

邵敬敏和饒春紅(1985:4-16)指出,副詞是一類比較特殊的詞類,它 具有實詞的某些語法特點,如可以當作句子中的成分,但又具有虛詞的某些 語法特點,例如不能獨立使用、句法位置固定。因此,有人稱副詞為半實半 虛詞。我們知道實詞的詞義,都有基本義和派生義。同樣地,副詞也有基本 義和派生義,不過副詞的詞義不是詞彙意義,而是語法意義。詞彙意義和語 法意義的區別在於,實詞的詞彙意義和概念緊密結合在一起。實詞離開了具 體的語言格式,其意義依然存在,但是副詞的語法意義,只有在具體的語言 格式中,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必須找出副詞的核心意義,才能了解副詞的 多重用法間的內在聯繫。

畢永峨(1994:91-92)則指出,處理辭彙問題時,可同時採用抽象說

(abstraction)11和多義說(polysemy)12,比方像分析單音節副詞「也」時,

可採Sweetser(1986:528)的分析模式:

在處理辭彙語義問題時,主張同時採用抽象分析法與多義分析法,否定詞與 連詞宜採用抽象分析法,不同用法之間的差別可由語用原則來解釋,但介詞 和情態詞的語義行為,最好用多義分析法處理,即一個詞項的某個用法被認 為是基本意義,其餘用法均為它的比喻擴展(畢永峨1994:91-92)。

畢採 Sweester(1986:528)的說法,指出否定詞與連詞宜採用抽象分 析法,也就是語用分析。而介詞和情態詞,則是多義分析法處理,也就是語 義分析。畢並未明確指出,副詞宜採何種方法論,但她以情態副詞「也」為 例,說明「抽象說」有個核心語義,其餘為語境變體。因此,以「抽象說」

來分析副詞「也」時,應先掌握「也」的核心意義,進而從命題發展至認知 世界,甚至到言語行為層次。陳俊光(2007b:421)則進一步指出,前人分 析漢語詞綴「們」時,按其特性分為兩種:第一種必須強制附加於代詞後表

「複數義」,另一種則可以自由附加在名詞後表「集合義」,也就是所謂的「多

26

11 原文定義:Such a situation is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broad enough in meaning to apply to many different surface referents, or which happens to have many different pragmatically predictable uses.(Sweester1986:528)

12 原文定義:Polysemy refers to a grouping of related but distinct senses of a single lexical item; often there is an observable direc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nses, one be more central than, or prior to, others.(Sweester1986:528)

義說」。然而,他指出學者並未說明名詞後綴「們」(如「學生們」)與代詞 後綴(如「他們」),即便是功能未盡相同,但兩者在數量上與人稱兩方面,

都有交集之處(數量大於N>1)。因此,傳統的多義說,顯然無法說明這兩 種「們」在數量與人稱上的相互關聯,於是其他學者便試圖探索這兩種「們」

是否就是同一個。換言之,所有的「們」的不同用法是否只是同一個抽象核 心意義的語境變體。

筆者認為,由於副詞「卻」、「倒」語義弱化,兩者的詞義不是詞彙意義,

而是語法意義。若以「多義說」的語義擴展機制來解釋並不妥當。因此,本 文主張以「抽象說」來處理「卻」、「倒」的核心義和延伸出來的語境變體義 較為適當。有關「卻」、「倒」之核心語義方面的研究,將於第四章第一節界 定本文對「卻」、「倒」的核心語義,並解釋兩者與其延伸出來的語境變體義 之間的關聯(詳見第90 頁至第 105 頁)。

二、 「卻」、 「倒」在共時層面的研究

雖然「卻」、「倒」共時層面的文獻頗多,但大都著墨不深,且文獻中同 時談到「卻」、「倒」並不多。因此,本文以呂叔湘(1980,1999)、侯學超

(1998)、劉清平(2000)、李莉(2001)、彭小川、李守紀和王紅(2005)

與何新波(2005)的研究分析為本,並參照其他學者的研究。

(一) 「卻」的語法義與語用義

梅立崇(1998)、劉清平(2000:123)、李莉(2001)以及彭小川、李 守紀和王紅(2005:189)對現代漢語副詞「卻」的語法義研究,梅立崇指 出「卻」具有兩種連接功能,分別是逆轉關係與對照關係。李莉指出「卻」

有四種的用法,而洪慎杏(2008)則認為關聯副詞「卻」具有語用功能,將 其內容分述如下。

梅立崇(1998:114-126)指出,「卻」有兩種連接功能,分別是逆轉 關係與對照關係。逆轉關係的定義:「兩個語言片段,存在逆常理性的關係」, 即不能按照常理,來推導出後一個語言片段的意思。從句法形式來看,表逆 轉關係的「卻」多連接複句中的分句,且可與「雖然」類讓步連詞共現13

13梅立崇(1988:115)指出,「雖然」類讓步連詞,包含雖然、雖、雖則、雖說、雖是、儘管、固 然等。

如例(26)所示。對照關係,是指「卻」所連接的兩個語言片段,在意思上 相關,而又各自獨立、互相對立,兩者之間不具有「逆常理性」且更强調後 句,重點在後一部份。從句法形式來看,表對照關係的「卻」一般不與「雖 然」類讓步連詞共現,如例(27)所示。

(26)天氣雖然不曾大熱,然而有幾家卻早已把小桌子擺在門前,露天的在那裏吃飯 了。 【逆轉關係】 (梅立崇1998:116)

(27)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

【對照關係】 (同上)

由以上的討論可知,梅立崇雖然分析「卻」有兩種連接功能,但卻採取 二分法。凡是具有「逆常理性」的意思,且與「雖然」類的連詞共現者,定 義為逆轉關係。凡不具有「逆常理性」的意思,且句法特徵不與「雖然」類 的連詞共現者,歸類於對照關係。筆者認為,梅的分析不够系統化,光憑「卻」

是否與「雖然」類的連詞共現,並無法掌握「卻」的核心功能。

李莉(2001:82-83)指出,《現代漢語虛詞例釋》(1982,1996:366-369)

中,「卻」有四種用法,第一種用法表示相對或對立,如例(28)所示;第 二種是表示出乎意料、違背常情、超出常態,如例(29)所示;第三種是加 强轉折語氣,如例(30)所示;最後一種是强調後面提出的事情,表示進一 層說明,如例(31)所示。

(28)我是一個初來的人,我卻一點不陌生……。 【相對或對立】

(29)我們第三次相見,我記得是在一個熱天,有人打開門了,我去開門時,來的就是 白莽,卻穿著一件厚棉袍……。 【出乎意料】

(30)我喊他等等哦,卻又怕他笑我膽小害怕……。 【加強轉折語氣】

(31)我們需要鋼……卻更需要人,需要社會主義的新人,……。 【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虛詞例釋》1982,1996:366-369)

李莉認爲「卻」的語法義是表示轉折,又可分爲轉折副詞和情態副詞。她指 出《現代漢語虛詞例釋》中,第一種用法表示相對或對立,是「卻」的基本 作用,即轉折副詞。第二種用法表示出乎意料、違背常情、超出常態,則是

28

表情態副詞「卻」。第三種用法加强轉折語氣,其實是「卻」的常見句式,

體現於「卻」和複句間的句法關係上。「卻」在並列、連貫句中的功能與在 遞進句、因果句、條件句、假設句、讓步句中的功能不盡相同,前者稱爲「側 轉」,即轉折强度弱,只是著重在比照;後者稱爲「逆轉」,轉折强度强,往 往造成前後語義的對立。至於第四種用法表示進一層說明補充說明,李莉認 為,「卻」沒有「進一層」的意思,例(31)中「進一層」說明的語義由「更」

負載而非「卻」。筆者認為,李莉的分析形式上,將「卻」分為句法上的「卻」

與語用層次的「卻」,但其論點還是將語法、語用混為一談,且缺乏進一步 的論證。

對於「卻」的基本語法義,劉清平(2000:123)提出更進一步的說法。

他以「對比關係」來概括所有的「卻」的一切用法,如例(32)所示。彭小 川、李守紀和王紅(2005:189)亦提出類似的看法,他們認為「卻」表示 對比關係,側重於主觀評價,表達某種語氣。如例(33)所示。

(32)老頭兒已年逾古稀卻穿戴出奇的整齊。 (劉清平 2000:123)

(33)老師對你這麼好,你卻這樣對待他。 (彭小川等 2005:189)

例(32)中「卻」的基本語法義,既不是表轉折關係,也不是表出乎意料。

而是將「卻」放在具有對比的語境中,「卻」能夠突顯所連接的語言片段,

在語義上呈現對比的關係。例(33)中,是將「老師」和「你」作對比,對

「你」的作法,進行評價。

相應於李莉(2001)的「轉折」說,劉清平(2000)與彭小川等(2005)

的「對比」說,已發現「卻」的多重用法,是由一個核心語義所推衍出來的。

然而「卻」如何藉由「對比」來突顯動作、性質或狀態的差異,現有文獻中 並沒有更詳盡的分析。筆者認同「對比」說的理論,但不借用「對比」一詞 來定義「卻」的核心語義。由於「對比」一詞的範疇較廣,可以指的是語言 的對比層面。亦可指跨語言的對比層面,即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之間在同 一個框架的差異,而突顯出「同中取異」的概念(陳俊光,2007b:120)。

洪慎杏(2008:27-42)針對關聯詞語「而」的研究,她以Halliday(1985,

1994)的研究成果為基礎,討論添加(addition)14和轉折(adversative)這 兩個語義概念。她認為「卻」能夠標示轉折關係(adversative)。此外,洪 綜合Halliday & Hasan(1976)以及Blakemore(1987)的看法,將轉折15定義

1994)的研究成果為基礎,討論添加(addition)14和轉折(adversative)這 兩個語義概念。她認為「卻」能夠標示轉折關係(adversative)。此外,洪 綜合Halliday & Hasan(1976)以及Blakemore(1987)的看法,將轉折15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