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篇章層面的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探討篇章層面的相關理論概念,包含篇章語 法的概念、銜接(cohesion)與連貫(coherence)、信息結構、焦點等概念。

第二部分探討「卻」、「倒」的篇章功能。

一、 相關理論概念

(一) 篇章語法的概念

在探討篇章層面的研究中,廖秋忠(1992)、許餘龍(2001)、鄭貴友(2002)

以及屈承熹(2006)皆討論篇章語法的定義,且說明篇章語法和句法、話語 分析的不同。篇章分析是語言學研究領域中較新的領域,目前這個術語的含 義並不十分明確。廣義地說,篇章分析是從任何角度對篇章的研究;狹義地 說,它指的是口語對話的研究。特別是對話的研究,嘗試將篇章的形式、結 構與語境聯繫起來。從語境來解釋篇章的形式、結構,語境包含上下文、交 際雙方的目的、交際雙方對彼此的認識與假設、說話的現場知識以及彼此的 信仰、文化背景與社會行爲模式等。此外,也可以信息處理模式與能力來解 釋篇章的形式、結構、生成以及理解(廖秋忠 1992:181-208)。不論是口 頭還是書面,不論是一句話還是一部巨著,只要構成一個語義上的整體,傳 達一個完整信息,且前後銜接、語義連貫具有一定交際目的和功能的言語作 品,便可稱爲篇章。篇章可以是特定語境中的一句話,「救火!」、「停」等,

但大多是一個句組、一段詩歌、一個段落、一篇文章、一部小說。篇章需仰 賴特定的語境,其製作和解讀都離不開特定的語境(許餘龍2001:203-204;

鄭貴友2002:1-19)。

篇章語法和話語分析的不同,從語體來看,話語分析口語和書面語並 重,篇章語法則從書面語出發,因而不必考量到語調、說話人的態度、說話 因素等內容。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篇章語法」強調結構,重點在於採用 何種結構手段來表達何種功能。「話語分析」則強調交際,重點在於話語是 一個過程,通過話語中的詞、短語、句子等的記錄,來表明說話者向聽話者 傳遞信息的意圖(屈承熹2006:3)。至於句法和篇章語法的不同,以句子 爲代表的句子語言學(sentence linguistics)和以超句實體爲研究對象的篇章 語言學(text linguistics)是有差異的。句子語言學的語料是孤立的句子、符

合語法且結構完好、脫離語境、內省或概念的語料;篇章語言學的語料則是 一連串讀者感覺到是整體的語句、表義明確但結構未必如常、在語境中以及 觀察到的實際語料(鄭貴友2002:5)。

(二)會話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相關概念

劉虹(2004:8)提出會話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屬於篇章分析 中之一派別,其研究重點著重於考察在自然情況下收集到的大量數據中反覆 出現的模式;何自然、冉永平(2002:295-296)具體指出會話分析,即是 對人們日常交際情景中的談話進行分析,研究自然發生的互動式會話,探討 說者與聽者如何彼此理解及反應,其牽涉到話語結構的分析。會話是如何建 立,說者與聽者如何完成完成話輪交替,亦牽涉到會話中使用的語用策略。

關於話輪(turn)是指會話過程中,說話者在任意時間內連續說出的一番話,

其結尾以說者和聽者的角色互換或各方的沈默等放棄話輪為標誌(李悅娥和 范宏雅2002:22;劉虹 2004:46)。會話分析主要研究說者與聽者之間的互 動,如何相互理解與之間的應對,其亦牽涉篇章分析概念中的銜接與連貫。

鄭貴友(2002:77)認為,銜接為表面形式,為有形的網絡;連貫為篇章的 底部,為無形的網絡。因此,說者透過這有形的銜接產生預示,讓聽者可依 循而進行推斷與理解,讓人與人之間的會話交際達到目的。

(三) 銜接(cohesion)與連貫(coherence)

在篇章分析中,銜接(cohesion)與連貫(coherence)為最基本的兩大 概念,「銜接」屬於形式方面的問題,它是篇章中的外顯標誌。「銜接」指的 是篇章中各種語言形式或語言成分之間的聯繫;而「連貫」則為內在語義的 聯繫,指的是篇章中所表達的各種概念或命題之間的關係。「銜接」與「連 貫」的關係密切,「銜接」是為語義上的「連貫」而服務,是內在語義連貫 性的表層形式標誌(許餘龍2001:209;鄭貴友 2002:23)。

Halliday和Hasan(1976)把銜接(cohesion)這個概念當作話語中某一 成分的解釋,取決於另一個成分的解釋時,便會出現銜接,銜接的表現形式 有照應(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連接(conjunction)

等四種語法銜接方式(引自朱永生和嚴世清,2001:44-65)。張誼生(2000:

298-306)也持類似看法,他認為銜接是篇章分析的主要著眼點之一,它體

46

現在篇章的表層結構上,是篇章組合的有形網絡。在整個篇章的組合過程 中,銜接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照應、省略、替代和同現等等。

(四) 前景(foreground)與背景(background)

前景和背景是篇章分析的兩大概念,前景的定義是「用來推動故事的進 展」,而背景則是「不直接影響故事的發展」。相對於推動故事進展的前景,

背景事件事是無法推動故事的進展。然而,前景與背景的差異除了是否能夠 推進故事的進展之外,在敘述事件中「前景事件」具有「不可預期」或是「意 想不到的」特性。因此,前景結構通常與斷言、不定指、未知信息相關。背 景結構則同預設、定指、已知信息相關(Hopper 1979:213;Fleischman 1985:

859;屈承熹 2006:168)。

漢語的連謂結構裡,若第一個動詞成分帶持續體標誌「著」,則兩個動 詞成分代表的事件是同時出現的,如「他吃著飯看書」,此句中的「吃著飯」

是「看書」的背景信息。有時漢語中不帶「了」的句子亦具有表達背景信息 的功能,如:「他已經離開美國了」和「他已經離開美國,現在在中國教書」

這兩個例子。「他已經離開美國了」,句末帶「了」對聽話者來說,「了」可 以表示完成對一個事件的陳述。而「他已經離開美國,現在在中國教書」此 例中的「他已經離開美國」為背景信息,「現在在中國教書」則是前景信息

(戴浩一和薛鳳生1994:132-133;張敏 1997:176-177)。

(五) 信息結構與焦點

據張豫峰(2006:245-247)的觀察,焦點原是光學上的概念,隨著語 言學的發展,此概念逐步引入語法學領域,用來表示交際者在言語交際中所 要傳遞的重要信息。然而,研究者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將造成許多問 題或分歧,像是范曉(1994)與張斌(1998)皆認為焦點爲語用學概念;劉 丹青、徐烈炯(1998)則將之歸入句法概念;而董秀芳(2003)則將焦點歸 為「句法─語用」的範疇,這反映研究者對焦點的認識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Halliday(1976)率先提出焦點的概念,用來指句子中韻律突顯的部分,

他將新信息和語調核心聯繫起來稱之爲焦點。他並指出,焦點即是發話者認 爲需要引起受話者注意的重要信息(語義層面),即新信息;亦是主重音或 語調核心所在(語音層面)。Halliday(1976:204)認為:「焦點信息(focal information)之所以為新信息,並非在於該信息未曾被提及,而是發話者將 其呈現爲無法從前話語中推出的信息(The speaker presents it as not being recoverable from the preceding discourse)」(引自陳俊光,2007b:327-348)。

在探討焦點的類別中,方梅(1995)把焦點分為常規焦點和對比焦點;

劉鑫民(1995)則把焦點分為無標記焦點(unmarked focus)和有標記焦點

(marked focus);而劉丹青和徐烈炯(1998)則認爲,焦點是相對於背景

(background)而存在的,可分為三類,即自然焦點、對比焦點和話題焦點

。針對上述的分類,陳俊光(2007a)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主題和焦點的 區別在於,前者代表舊信息;後者代表新信息中的核心,二者不宜混爲一談。

故,劉和徐(1998)所提出的「話題焦點」的概念與Halliday(1976)對焦 點的定義並不相容。

陳(2007a:327-348)更進一步指出,根據焦點出現的位置不同,一般 而言焦點可分為自然焦點及對比焦點。自然焦點强調全句的語調核心,在一 般語調裡重點落在句尾;對比焦點則是爲了突出信息焦點而產生。故,允許 在言談中將語調單位的核心移至較前的部分,可見二者的性質不盡相同。此 外,句子的每個部分都傳遞某種信息,而信息通常遵循著「從已知到新知」

的原則,且越靠近句尾,信息內容就越新越重要,這就是「句尾焦點」;對 比焦點則是發話者出於對比的刻意强調,例如像:「我要送一本書給小明,

不是(給)小華」。從功能語法的角度來看,焦點可分為常規焦點和對比焦 點。從「標記理論」來看,位於句尾的常規焦點,是屬於無標的用法;而對 比焦點則屬於有標的用法。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位於句尾的常規焦點,是 信息段落的結束,無需下文來補足句意;而對比焦點強調對比,則必有後文 來完成前後的對比(陳俊光,2007b:131-137)。

48

「信息結構」主要說明信息的組合關係(syntagmatic),以受話者為中 心,分為已知信息(對受話者來說是舊信息)和未知信息(對受話者來說是 新信息)。通常語言的表述和理解是遵循著已知到未知,即從舊信息到新信 息的原則(陳俊光2007a:329-331)。湯廷池(1986:467)亦指出,從信息 的角度來看,焦點為新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由於句子的信息排列是由舊至 新,越靠近句末的信息就越新。因此,句末成分常被稱為句末焦點(end focus)

或常規焦點(normal focus)。若一成分是說者出於對比目的,這成分就是對 比焦點,其對比項可能是上文已提及的或語境中實際存在的,也可能是聽者 與說者之間的共識。換言之,即說者說出此一成分是出於與預設中的信息做 對比(方梅 1995:279)。在探討信息的類別中,黃宣範(1990:1-10)指 出,人類在會話中交談的語言信息(information)可分為: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新信息(new information)和易推信息(accessible information)。 已知信息指的是前文已經被提及的信息或社會普遍認知的信息,而從未提及 的則是新信息。介於這兩類之間的易推信息,它指的是前文提到的某個概念 所引起的相關信息或是詞語在二十個「語調單位」以前出現過的信息。按

或常規焦點(normal focus)。若一成分是說者出於對比目的,這成分就是對 比焦點,其對比項可能是上文已提及的或語境中實際存在的,也可能是聽者 與說者之間的共識。換言之,即說者說出此一成分是出於與預設中的信息做 對比(方梅 1995:279)。在探討信息的類別中,黃宣範(1990:1-10)指 出,人類在會話中交談的語言信息(information)可分為: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新信息(new information)和易推信息(accessible information)。 已知信息指的是前文已經被提及的信息或社會普遍認知的信息,而從未提及 的則是新信息。介於這兩類之間的易推信息,它指的是前文提到的某個概念 所引起的相關信息或是詞語在二十個「語調單位」以前出現過的信息。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