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節 研究方向與範圍

本節首先將本文所使用的理論術語加以定義,進而界定出研究方向與範 圍,並提出研究問題。

一、 相關理論及術語

2

(一) Halliday三大語言純理功能的系統架構

本文以Halliday(1985,1994)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篇章 功能(textual function)與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等三大語言純 理功能(metafunctions)為基本架構,以此架構將「卻」、「倒」進行系統性

的歸類與分析(架構的細部內容詳見第7 頁和第 81 頁)。

(二)

(三)

(四)

多義說、抽象說與同音詞

根據Sweester(1986:528)和Biq[畢永峨](1994:79)之說明,其 認為辨別一個字或詞語義間的關係有兩種,一為「多義說」(polysemy),

另一為「抽象說」(abstraction),而此分類僅適用於非同音詞的例子;除 了「多義」和「抽象」兩種語義關係之外,還有另一種關係為同音詞

(homonymy)間的關係,根據Saeed(1997,2003)的說明,同音詞之間僅 有語音上的關係,而語義上毫無相關,換言之,即同音異義。多義說、抽象 說和同音詞的介紹(詳見第二章第二節第25 頁到第 27 頁)。關於「卻」、

「倒」的核心語義的內涵,以及延伸語義和上下文之間的互動關係(詳見第 四章第一節第90 頁至第 105 頁)。

焦點與信息結構

根據鄭貴友(2002:98-112)和陳俊光(2007a:329-331)的說明,信 息結構指的是信息的組合關係(syntagmatic),以受話者為中心,分為已知 信息(對受話者來說是舊信息)和未知信息(對受話者來說是新信息),而 通常語言的表述和理解是遵循著已知到未知,即從舊信息到新信息的原則,

因此,若主位與舊信息結合即成為主題(topic),而述位跟新信息結合則為 述題(comment);若句子的重心位於句尾,新信息或未知信息在句尾時,

即形成句尾焦點,若經過上下文前後對比,句子的重心前移,則形成對比焦 點。關於相關論述於第二章第四節加以說明(詳見第47 頁到第 49 頁),而 關於「卻」、「倒」與信息結構的關係及其焦點類型,將於第四章第二節做進 一步說明(詳見第120 頁到第 122 頁)。

篇章銜接與連貫

許餘龍(2001:204)說明 Halliday & Hasan(1976:4)認為若對篇章 中某一語言成分之理解取決於同一篇章另一成分之理解,那麼,這兩個成分 之間的關係便是一種銜接關係;篇章結構的體現有二,包括語言形式上的銜 接性(cohesion)和概念或命題之間在語義邏輯上的連貫性(coherence),

關於相關論述於第二章第四節加以說明(詳見第46 頁),而「卻」、「倒」如 何在篇章中展現銜接與連貫功能,將於第四章第二節以實際語料進一步探究

(詳見第109 頁到第 119 頁)。

4

(五)

(六)

會話分析與話輪

劉虹(2004:8)提出會話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屬於篇章分析 中之一派別,其研究著重於考察在自然情況下收集到的大量數據中反覆出現 的模式;何自然、冉永平(2002:295-296)具體指出會話分析,即是對人 們日常交際情景中的談話進行分析,研究自然發生的互動式會話,探討說者 與聽者如何彼此理解及反應,其牽涉到話語結構的分析。會話是如何建立,

說者與聽者如何完成話輪交替,亦牽涉到會話中使用的語用策略。關於話輪

(turn)是指會話過程中,說話者在任意時間內連續說出的一番話,其結尾 以說者和聽者的角色互換或各方的沈默等放棄話輪為標誌(李悅娥和范宏雅 2002:22;劉虹 2004:46)。關於會話分析的相關論述於第二章第四節加以 說明(詳見第46 頁),而「卻」、「倒」在會話結構中的銜接功能,將於第四 章以實際語進一步探究(詳見第114 頁到第 119 頁)。

命題與情態

一個句子通常可分為命題與情態兩部分。命題是句子所構成的一個意義 單位,是聯結構念得最小知識單位。換言之,命題是句子所代表的基本意義,

是屬於語義層面。再者,命題的語義內容恆常不變,而情態則代表發話者主 觀的情感或態度,屬於語用層面,情態可隨著語境而變化(陳俊光2007b:

177)。至於情態(modality)的說明,魏妙純(2006:109-113)指出,情 態可以透過不同的機制呈現情態。因此,抱怨時除了命題的內容外,說話者 主觀的表示自己對該命題的看法或觀點,也同時左右了語言力量的強度,進 而影響了抱怨行為造成對方面子和雙方關係能否和諧。關於情態的相關論述 於第二章第五節加以說明(詳見第64 頁到第 66 頁)。此外,本文採用謝佳 玲(2006:45-63)的情態分類標準,將「卻」、「倒」歸入評價情態的範 疇,評價情態又分為預料(presupposition)與心願(wish)兩套系統,這兩 套系統都有符合(convergence)與背離(divergence)兩種對立的用法。本 研究假設,「卻」、「倒」皆屬於命題內容,違反了說話者的心理預期,但

「卻」趨於不合乎預料的範疇,而「倒」則傾向不合乎心願的範疇。因此,

本研究將在第四章討論「卻」、「倒」與「心理預期」之間的關係(詳見第 四章第三節第138 頁到第 141 頁)。

(七)

(八)

(九)

言語行為與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Austin(1975:109)曾指出,當一個人說話的時候,同時實施了三種 行為,即: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後 行為(perlocutionary act)。言內行為表達話語的字面意義;言外行為反映說 話者的意圖;而言後行為則指言語所帶來的後果。當人們使用語言,話語的 字面意義和說話的真正意圖不一致時,便產生語言的間接性。顧曰國(1994:

13-14)指出言語與行為之間,並非僅止於一對一的關係,要達到某一行為 可由幾個不同的話語來表示,言與行之間的關係,取決於言語環境。有關言 語行為與間接言語行為的具體討論,將於第二章第五節中呈現(詳見第59 頁至第60 頁)。本文著眼於「卻」、「倒」句式與語用原則的研究,此部分的 研究於第四章第三節以語料加以論述驗證(詳見第152 頁到第 163 頁)。

會話隱含與禮貌原則

人們除了明白直接地說出話語以外,還會運用含蓄暗指的方式來表達,

這種含蓄暗指的方式就是隱含(implicature)。Grice(1975:24-40)指出,

隱含分為「規約隱含」(conventional implicature)及「會話隱含」(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至於禮貌原則,就是出於禮貌的要求,使語言具有委婉含蓄 的現象,其中包含六項準則,分別為:「得體準則」(Tact Maxim)、「慷慨準 則」(Generosity Maxim)、「讚美準則」(Approbation Maxim)、「謙虛準則」

(Modesty Maxim)、「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及「同情準則」

(Sympathy Maxim),具體討論請見第二章第五節(第 50 頁至第 61 頁)。

面子威脅行為理論

Brown和Levinson(1987:59-62)指出,在對話過程中,說話者經由某 些行為,而使受話者的面子受到威脅,即構成面子威脅行為(face-threatening act,簡稱FTA),人們會想辦法避免這些面子威脅行為,或是運用一些策略 來降低威脅,詳細的內容將於第二章第五節討論(詳見第61 頁至第 62 頁)。

二、 研究方向與範圍

本文的研究方向設定爲副詞「卻」、「倒」的語義、篇章、語用三個層面。

爲了瞭解「卻」、「倒」的本質、來源及演變,也將演變過程囊括在其中,但 演變過程並非本研究之重點。本文的研究範圍僅限於副詞「卻」、「倒」,不 包含動詞「倒」、「倒是」、「卻是」等用法,本研究試圖將研究成果,以螺旋 遞進的模式在教材和教學中呈現,以句型作爲教學的主軸,突顯副詞在篇章 與語用之重要性。句式的使用主要表現在陳述句、祈使句及反問句的運用。

在教學應用上,將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聯繫起來,進而提出建議,以作爲後 續研究之參考。

三、 研究問題

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卻」與「倒」之語義功能為何?

(二)「卻」與「倒」之篇章功能為何?

(三) 「卻」與「倒」之語用功能為何?

(四) 探討在教學的層面上,如何指導學習者適當地使用「卻」與「倒」這 兩個語法點。進而提出教學建議,以作爲後續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