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歷時層面的相關研究

一、 語法化的相關研究

據陳靜(2006)的觀察,學者們開始注意到漢語語法化研究。大約是在 十三世紀,此時「語法化」的概念已被提出。但隨著語言類型學、語用學、

認知語言學以及社會語言學等學科的逐漸發展,語法化研究才受到人們的關 注 。 語 法 化 的 研 究 至 今 已 發 展 成 為 兼 容 歷 時 (diachronic ) 和 共 時

(synchronic),具有多學科視角的研究焦點。

陳俊光(2007b:109-113)指出,對比分析是注重差異性的研究,「比 較」與「對比」表達出不同的研究取向,比較是呈現異中取同的概念,而對 比則突顯出同中取異的概念,且對比分析是屬於共時的研究。西方學者將語 言學分成歷時語言學與共時語言學,前者是研究特定時間的語言狀態,後者 則是研究語言的歷史或變化。因此,對比分析乃是基於共時而非歷時研究的 觀點,雖然歷時研究的結果可以用來輔助對比分析的闡釋,但不可取而代之。

有鑒於此,語法化研究必須涵蓋歷時和共時兩個系統,在具體研究過程 中,歷時與共時又是密切結合的兩種研究視角。歷時演變可以解釋共時現象 的難題,共時狀態中的交替和變異可以解釋歷時研究中的問題。

(一) 詞義演變和語法化的關係

在探討詞義演變的研究中,王力(1980,2004)、宋彩霞(2001)、侯博

(2006)以及李丹(2006)皆討論將詞義演變歸納爲擴大、縮小和轉移三種 類型的研究。王力(1980,2004)不僅贊同此分類法,並提到漢語詞義的引 申大致也可以歸入這三類,詞義的擴大和縮小都保留了原義的全部或一部 分。詞義的轉移則是原義完全和詞義脫離了關係。

李丹(2006)指出,保羅的分類中,詞義的擴大和縮小同屬於詞義的範 圍變化,可歸為一類。王力(1980,2004:644-654)則認爲不可視爲一類,

38

一旦詞義擴大以後,再縮小的可能性很小,因爲這只是一種偶然或特殊的因 素,暫時産生的擴大現象,這種擴大並沒有鞏固下來,例如「蟲」字曾經一 度擴大到動物的總稱,「介蟲」指的是龜、「鱗蟲」指的是龍。但是由於這種 詞義的擴大並不鞏固,後代並沒有沿用下來。近代稱虎爲「大蟲」,這是凝 固的結構,只能表示上古留下的一點痕跡罷了。

宋彩霞(2001)和侯博(2006)則不贊同這三種分類法。他們認為,究 竟什麼是擴大、縮小和轉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雖然宋彩霞(2001)、侯博

(2006)以及李丹(2006)並不完全認同將詞義演變歸納爲擴大、縮小和轉 移這三種類型,不過他們也未能提出更周全的分析,只提到還需要進一步研 究。筆者認為,王力(1980,2004)的研究極具有參考價值,特別是將漢語 詞義的引申與擴大、縮小和轉移三種類型相結合,詞義的擴大就是概念外延 的擴大。換句話說就是縮小特徵,擴大應用範圍,這種情況在漢語中比較常 見。比方像「江」,本來是專有名詞,就是今天的長江,後來「江」將變成 了河流的通名。等到別的河流也叫「江」時,爲了區別,原來的「江」只好 加上形容詞,叫做「長江」。

(二) 詞義演變和引申的關係

語法化是一個連續的漸變過程,語言中大量存在的一詞多義、歧義等現 象,馮清高(1994)針對詞義虛化進行研究,他主張一詞多義是語言詞彙中 的普遍現象。舉例來說,「打」爲實義動詞,該詞的語義爲「敲打」,如「打 狗、打鼓、打稻子」,但是「打魚、打傘、打電話、打官司」,其詞義顯然已 經不同程度地脫離了「敲打」的原始意義,變得空泛虛化了。詞義虛化必然 導致詞義的空泛與不明確性,但是具體的語言信息只能由其所處的語境或相 搭配的其他成分予以補償,「打魚、打傘、打電話、打官司」等漢語動賓結 構中,若沒有「魚、傘、官司」等這些名詞,是無法傳遞任何的語言信息的。

安蘭朋(2006)引用蔣紹愚(1989)的說法,認為「引申」是基於聯想 作用而產生的一種詞義發展,甲義引申為乙義,兩者之間必然有某種關聯或 是意義有相關的部分。王力(1980,2004:644-654)則將「引申」定義為,

是從本來的意義生出一個新的意義來,舊的意義和新的意義之間的關係是可 以說明的。例如「朝」字本來是「早上」的意思,引申爲「朝見」的意思。

爲什麽知道「朝見」是從「早上」引申出來的呢?因為朝見,是在早上進行 的。「朝見」的「朝」,再引申爲「朝南」、「朝北」。因爲朝見時,總是面對

面的。因此,詞義的引申,並不一定是從一個樹幹生出許多的樹枝來的,有 時候是枝外生枝,連綿不斷的。

(三) 語境和引申的關係

李衛清(2007:78-82)認爲,一詞多義的産生不是源自於詞語的本身,

而是語用的結果。演變的機制,是概念的隱喻和轉喻。因此,詞義的建構是 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的,是在原始意義的基礎上建構詞的語用義,表現出很 强的語境依賴性,因而是動態的、可變的。在脫離語境的情况下,詞項一般 具有多義性、指向的不確定性等,因而産生了歧義、模糊等現象,屬於非語 境義。

關於語境因素,方偉(2004:89-91)曾針對語義與語境的變化,作了 以下的說明: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環境,包含三類的語境,第一類為文章或 言談中話題的上下文或上下句;第二類稱爲情景語境,也就是文章或言談時 的周圍情况、事件的性質、參與者的關係、時間、地點、方式等的語境;第 三類稱爲文化語境,表示說話人所在的語言社團的歷史文化和風俗人情等的 語境。此外,方偉還指出,語境中的各個因素,都可能影響交際雙方話語的 表達與理解。語用中的表達,常常借助語境,而語用中的理解更需要借助語 境。因此,語境具有釋義功能,比如將籠統的意義解釋爲具體的意義、能解 釋話語中的反語、能排除話語中的歧義。當說話人的話語說得模糊、不够詳 盡或者使用了意義不十分確定的詞語來表達意思時,人們也要借助語境來理 解,例如“His food is not hot enough."從字面上判斷,這個句子的語義是模 糊的,“ hot "是熱還是辣?什麼程度才算夠辣或夠熱?這都是得依靠語境 才能弄清楚。

總的來說,以上論點都有助於解釋、說明詞彙引申的意涵,瞭解詞義如 何引申,本義與引申義之間的內在聯繫並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具有規律性,

引申是從本來的意義生出一個新的意義來,舊的意義和新的意義之間的關係 是可以說明的。此外,還要注意語境的必要性,在脫離語境的情况下,詞項 則産生多義性、不確定性等,因而産生了歧義、模糊等現象,有此可見語境 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語境中的各個因素都可能影響交際雙方話語的表達與理 解,語用中的表達常常借助語境,而語用中的理解更需要借助語境,語境具 有釋義功能。

40

二、 「卻」、 「倒」的語法化歷程

「卻」的歷時研究成果頗豐碩,然而「倒」的歷時研究卻相對貧乏。現 有文獻中,唯有李宗江(2005)談到「倒」的歷時演變,由於「卻」、「倒」

的演變並非本研究之中心議題。因此,僅簡單介紹「卻」、「倒」的語法化歷 程,找出「卻」、「倒」的本質、來源及演變,有助於瞭解其之語義特徵。

(一) 「卻」的語法化歷程

筆者以曹廣順(1986)、董淑慧(1996)、石毓智和李訥(2001)、羅驥

(2003)、黃錦君(2005)、梁銀峰(2006)等學者的研究為基礎,介紹「卻」

的歷時演變過程,將其內容概述如下。

中國語文學中與詞彙義最為相關的《說文解字》(2007),對於「卻」

的定義是:「節欲也,從卩(ㄐㄧㄝˊ),穀聲。」至於「卻」的本義,文 獻中記載的是「退」。漢代時産生了「退、使退」的意思,如「沛公自度能 卻項羽乎?」。南北朝時期「卻」開始虛化,引申為「離去」的意思,如「當 作何方便,卻此非法?」,(石毓智和李訥2001;黃錦君2005:91-92;梁 銀峰2006:134-135)。唐宋之際,是漢語助詞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卻」

在《祖堂集》中用作完成貌助詞,如「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意義和功能近似於現代漢語中的助詞「了」。唐代和北宋用「卻」比用「了」

還普遍,北宋以後「卻」才逐漸被「了」取代了(曹廣順1986;石毓智和李 訥2001;羅驥2003:69)。

根據上述「卻」的歷時演變,「卻」可當動詞、副詞以及助詞等。然而,

現代漢語「卻」的用法,只能當副詞,其因為何?董淑慧(1996:52-56)

曾深入的探究「卻」的語法化過程,本文認為董的論點,頗能說明「卻」之 演變過程,如圖二-2 所示。

範疇III

範疇I 範疇II

(動詞) (轉折副詞) (情態副詞)

圖 二-2「卻」語法化過程圖(董淑慧,1996)

「卻」的語法化過程中,一環接一環,相鄰的兩環具有相交關係的兩個集合

(即重合部分)體現了虛化過程的連續性。從而呈現一個所謂的虛化鏈

(grammaticalization chain)。A爲動詞「返回」,B開始虛化,到H虛化爲轉 折副詞,到Z則虛化為情態副詞。從A到Z虛化程度逐漸增高,從B到Y各環 節之間的區別在於它們的兩極單位(即A到Z))虛實程度不同。然而,A、

H和Z分別屬於不同的概念範疇:A為動詞,H爲轉折副詞,Z為情態副詞。

筆者將董所界定的這三個範疇,概述如下。

第一「卻」為動詞時:具有「返回」義,如「何當共剪西窗蠋,卻話巴 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此例中的「卻」可表示副詞「再」,

但它帶有動詞義,所以也可視爲動詞「返回」。

第二「卻」爲轉折副詞時:語義相當於「反而」,如「這位鳳姑娘年紀 雖小,行事卻比世人都大呢。」(《紅樓夢》第六回)。這項用法來源於動 詞「返回」義。由於「返回」義,還含有(+位移方向相反)這樣一個非焦 點義。它構成了「卻」虛化爲轉折副詞的基礎,也就是說,由「位移方向相 反」進一步抽象,表示事物在一般事理或情理與前面所講內容相反、相逆。

由此,引申爲「反而」。從句法結構上看,連動式「卻+V2+0」,「卻」爲 次要動詞,其動詞義逐漸消弱,虛化爲轉折副詞。

第三「卻」為情態副詞時:表示超出常理、出乎意料,相當於「竟然」,

多用於感嘆句,如「這幾個都是久慣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18,卻怎地也不

多用於感嘆句,如「這幾個都是久慣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18,卻怎地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