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相關課題分析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80-85)

第四章 新竹市推動社區規劃師之課題分析

第四節 相關課題分析

- 60 -

無所適從,徒然浪費人力與時間。

(三)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社區規劃師因應策略與實際執行經驗

六星計畫是從去年四月開時實施,很多人還不太懂其方向,所謂的 六星計畫是指我們的生活中是包羅萬象的,都有不同的需求,讓我們的 生活更為舒適。

六星計畫是指我們生活中有關的六大面向,而其中有三十二項直接 計畫是跟社區比較有直接的關係,社區可以去提案。而六星計畫的專屬 網站是掛在文建會網站下,稱為「台灣社區通」,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提 供各個社區一個交流的平台。然而社區規劃師專業的團隊應站在輔導的 角色,不應主導,而是以居民為主,避免到時社區規劃師團隊離開時居 民無法從中接手。

(四)社區規劃師制度的定位不清,過程與制度不夠透明

要重視上層結構和下層結構的落差,社區規劃師不應只是探討上層 的反省和下層的推動,卻忽略了中間層的結構實施。

基礎資料的使用是重要的,不應被忽略,資源流動和人力調動的落 差大家都已經固定和習慣,這是必須改正的,避免基礎資料的建構不 足,而使資料的調動變成了難以尋找,而資料的取得和釋放必須公平的 分配。而價值跟視野的建立是重要的,在其位謀其事,實事求是,如何 才是好的表達方式,事務官和政務官的分野必須各司其位,不能越權,

並且提升彼此的視野。

在各個層面應該考慮到居民的使用,因為居住於都市裡的、行動中 的皆是市民,應該將都市空間環給居民去使用,讓其從中了解所居住的 都市結構和景觀等,結合社區規劃師團隊、市府團隊等共同經營都市空 間;且社區規劃師團隊、政府團隊、企業團隊等彼此間所需要的是信任。

(五)社區規劃師制度只是成果的展示並非是策略的過程

重於成果的展示結果,顯示出執行管考機制、策略等設計不良,應 以完整計畫審查,分段考核,分段核定補助經費的方式,並建立完善的 淘汰或退場機制,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管理考核的方式應針對個案於計畫簽約執行前訂定適當的考核項 目與時程,並須兼顧「質」與「量」的評估。實際執行時遇有突發狀況,

可有彈性調整的機制;而管理考核與輔導協助必須密切結合,尤其對於 社區營造此類在地特性濃厚,執行進度掌控較難的計畫,更應以輔導代

- 62 -

替考核,長期陪伴協助其成為學習型社區。

(六)建築師參與的程度

一來建築師對於此種取向較無興趣,因為吃力不討好,沒有利潤。

所以我們能仰賴的只有一些尚未活躍在業界而有熱忱的建築師,而往往 到最後,大部分參與的多為學院的學者。關於建築師參與的方式,在日 本有一個案例說明:像是日本的熊本縣,在細川護熙做縣長時代就提出 Artpolis 的構想,由縣政府組成一個委員會,挑選最好的建築師參與社 區計畫,雖然建築師不見得可從中獲得很高利潤,但他們的專業才能在 這樣的過程中就被肯定了,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所以建築師的參與不 只是在社區總體營造的層次,因為社區總體營造所強調的還是社區動 員、居民教育、公民意識建立的過程,但如果是建築文化、多樣建築材 料、深化公共工程的概念等範疇,就非常需要建築師大量投入。

二、專業者的介入與操作

空間的生產與文化的價值、社會的價值應該是一貫的,不可分割的,而要 讓社會文化的價值能夠反映在空間上,如果不透過社區參與的話,是幾乎不可能 做到的。在這樣的前提下,來看台灣目前的狀況:經過卅年的經濟發展,都市的 擴張引發目前持續惡化的環境,住的擁擠、交通的混亂、空氣污染、生活品質低 落、城鄉差距、鄉村人口急速老化等等,都是空間專業所要面對的問題。

台灣這麼多建築師,他們所受的專業訓練並不差於其他國家的建築師,但 為什麼我們的建築、都市空間沒辦法達到一定的品質,這難道只是技術上的差距 嗎?只是因為公共工程的制度還沒完全建立起來嗎?我想不完全是,除了以上的 限制外,我認為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是:空間形式的產生到底是哪裡來?如果 我們不了解另外一個人的需求,或者另外一種文化上的需求,空間品質的社會價 值是無法確定的。因此,社區的參與是生產好品質空間的最基本條件。

首先,文化上的差異確實存在,亦即建築師和一般民眾在文化上的差距。

建築師到目前為止還是生活在菁英式的文化架構裡,並不能夠真正了解一般廣大 民眾的需求,建築師的腦海裡存在的是一種抽象的,想像中帶有西洋色彩的空間 形式,這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聯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用這些材料、這樣的形式,

都值得重新思考和檢討,了解它們的根源。

第二,台灣社會其實是一個多元文化,而不是封閉的單一文化。它是海洋 文化,跟外界有許多來往的融合的文化,所以有許多東西是日本的、美國的、東 南亞的,甚至原住民的文化精神也共存於我們的生活中。當這麼多東西融合在一

起的時候,會生出十分多元的價值來。面對這樣的狀況,建築師到底代表什麼價 值觀呢?難道他不需要去考慮他所服務的對象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環境嗎?

第三,因為我們的經濟發展是如此的快速,整個社會因而快速的變化,這 並沒有好壞之分,但它會造成人們對空間需求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建築師要 用什麼方式去做設計?如果他不和使用者結合起來,不把社區參與當作最主要的 空間生產途徑,這是不可能生產出好空間的。要能夠逐漸地去改變台灣的空間環 境,要讓環境的品質逐步跟上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要讓廣大的民眾參與在 生產空間的過程。這是一個設計程序的基本邏輯,發展到現在,似乎是唯一可以 突破專業困境的方向。在這個方向的背後有一個基本的社會價值判斷,亦即,認 為品質的根源在於使用者對於空間價值的判斷,而不在於建築師對其個人作品的 價值賦予。

空間規劃專業自我的覺醒,以及積極認知應扮演的角色是非常必要的。就 目前台灣的空間規劃專業而言,尚僅有部分學校師生與少數專業人士擁有社區參 與式規劃設計的經驗,或具實踐的資源與條件,但此一趨勢是不可避免,因此,

面對此一潮流,專業者如何省思、設定今後所應扮演的角色,積極的踏出傳統、

菁英式與理性規劃設計的框框,充實社區與參與有關的專業理論與技術,並協調 整合不同領域的專精,共同推動、落實社區環境的改善與營建,是在未來幾年內 非常必要且重要的課題。(陳亮全,2004)

因此,面對台灣的未來,我們期待有一個新的社區建築可以逐漸地在台灣 本土生根,而這新社區建築的主要精神是,每一個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都有基 本權利,且有機會能夠發展出他的能力與潛力,共同創造一個新的建築。這就是 新台灣社區建築。

逐漸地,「社區建築」在專業者的角色上採取了一個新的介入關係,並試圖 改變專業者與城市使用者間距離的問題與權力關係。在這種新的實踐類型中,建 築師(規劃師)試圖進入社區,直接與他們對話,加入他們成為同一陣線的戰友,

甚至成為社區的一員,變成局內人和社區一齊積極主動地為改善我們的城市以及 社區生活環境而行動。在這種新關係中,專業者改變他們過去的消極角色,不僅 對少數的業主負責而已,也把改善城市生活變成專業者的積極任務。他們也與社 區(城市使用者)之間建立朋友關係,共同為建造新城市文化努力,而打開社會 參與的可能性,也因而打開專業者參與台灣社會(與城市)再造的歷史變革的可 能。

111111111111111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