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知識管理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知識管理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是在探討國內外「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的相關文獻,藉由文獻的閱 讀、整理及分析,釐清本研究主題之概念與內涵,以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全 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知識管理的意涵與相關理論,第二節為教學效能的意涵 與相關理論,第三節為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第一節

第一節第一節 知識管理的意涵與相關理論知識管理的意涵與相關理論知識管理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知識管理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管理學大師 Drucker在其所著《後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明確指出知識是 推動社會演進過程中的重要角色。這場變動的第一階段為工業革命,知識被用來 改良生產工具、製程和產品。第二階段是生產力革命,知識被應用來解決工作的 問題。而目前我們所身處的社會,仰賴新知識發展與應用,知識被運用在知識本 身,除了資本和勞力外,知識也成為最重要的一項生產資源,這是一種管理革命

(傅振焜譯,1994)。

當知識愈發顯示其重要性時,如何透過有效管理知識,進而掌握競爭優勢,

已成為所有組織的重要管理議題。身處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應加強充實知識管 理能力,不斷自我革新、學習和專業成長,並運用知識管理來提高教師效能,促 進教學品質的改善。

本節共分成三個部分,首先論析知識的基本概念,接著探討知識管理的意涵,

最後將知識管理的相關理論作統整分析,茲將上述內容分述如下。

壹壹壹

壹、、、、知識的基本概念知識的基本概念知識的基本概念 知識的基本概念

知識是知識管理的核心要件,要想有效地做好知識管理,就得先瞭解知識 的基本概念。以下即就知識的定義、特性及分類來探究知識的意涵。

一、知識的定義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8)中對知識的解釋:知識就是學問或 所知道的事理。其中「學問」有三種解讀,一是求學所得的知識,二是學與問,

三指出學問即道理。再者,新英英辭典(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上對知識的解釋則可歸納為:從經驗或資訊得來的瞭解;能被人們理 解或學習的事實之總和;一種知道(knowing)或理解(understanding)的行動或 狀態(1983:611)。由這些字面解釋來看,知識可說是一體多面的概念,人類必 須透過心智活動產生經驗,並將經驗內化為理性系統加以運作。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對於知識的討論也趨向複雜且務實的層面。Arthur Anderson Business Consulting 以管理學的觀點,認為知識是資料、資訊、知識、

智慧的集合(劉京偉譯,2000)。吳行健(2000)將知識的四層結構加以說明:資 料是知識管理的最底層結構,未經處理消化,屬於初級素材;往上一層就是資訊,

乃是有系統的將資料整理後,達到傳遞的目的;第三層結構是知識,這是開創新 價值的直接材料,也是沿襲來自經驗的觀念;最上一層為智慧,是組織和個人運 用知識,開創新價值,用行動來檢驗與更新知識的效果。伍忠賢和王建彬(2001)

認為此四層結構漸層而上,都是廣義的知識,只是精鍊程度不同。

由此可知,資料係指對觀察事物作成的記錄,只是數據與事實的堆積,其本 身並不具意義;資料經過整理分析,繼而被賦予關聯性及目標後,就成了資訊,

是對使用者有意義的事實;知識則是人類將資訊透過思考後形成,是資訊、文化 脈絡與經驗的結合;而透過對知識不斷的應用、驗證與統整,將知識化成實際行

整合

智慧

選取 轉化

動即形成智慧。每個人都可以共同使用資料、資訊及知識,而此種共有的根基愈 大,愈能促使智慧的提升。

廖春文(2002)更進一步說明資料、資訊、知識、智慧之間的關係,其認為 資料的蒐集、選擇與整理,必須透過批判性的繼承方式加以選取;資訊的轉譯與 創新,宜採用創造性轉化之途徑,使之轉化為知識;而知識的辯證與綜合,必須 透過辯證性整合的方式,綜合成為生活、生命、行動的實踐智慧,此種知識才是 一種活化的知識。如圖2-1所示。

(知識)

辯證性綜合

(知識的辯證與綜合)

(資訊)

創造性轉化

(資訊的轉譯與創新)

(資料)

批判性繼承

(資料蒐集、選擇與整理)

圖 2-1 知識轉化的歷程 資料來源:出自廖春文 (2002:87)

知識一詞在研究過程中被廣泛使用,但其定義卻無一致的看法,茲將國內外 學者對知識所下的定義彙整如表2-1: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知識」的定義

研究者(年代) 知 識 的 定 義

Wiig(1994) 知識包含了事實、觀點、觀念、信念、判斷、期望、方法論與 實用知識等。

Nonaka &Takeuchi

(1995)

知識為一種個人追求「真相」,為目標不斷調整個人信仰動態 的人文過程。

Beckman(1997) 是人類對資料及資訊的一種邏輯推理,其可以提升人類的工 作、決策、問題解決及學習的績效。

Davenport &

Prusak (1998)

知識是一種具有流動性質的綜合體,這個綜合體之中包括結構 化的資訊以及未結構化的經驗、價值,以及專家獨特的見解。

Alavi & Leidner

(2001)

知識是一種理解狀態,經由資訊來提供給個體增加知識學習。

吳清山、黃旭均

(2000)

「實證論」視知識為產品,所以是人為的、靜態的、形式的與 永恆的物品,其價值不會隨時間而改變,依此知識就成了可以 傳遞與共享的經驗或資訊;「建構論」則視知識為過程,是有 機的、流動的、動態的、是改變與演化的持續狀態,而這意謂 著知識的創造包含了社會的互動、回答問題或參與問題解決。

黃光雄(2000) 知識經濟所指的知識,並不侷限於理性主義、經驗主義或實用 主義所探討的學術性知識,而是包含各類組織的專業人員之實 踐知識在內。

葉連祺(2001) 是一個具複雜性質的概念,內涵包羅萬象,就行政管理的角度,

知識的顯明程度、隸屬對象、分享情形 等觀點較具參考價值;就 管理績效的角度,從組織發展的影響程度、重要性和必要性來 思考,認為凡是高度關係組織生存與發展的必要和重要事項,

均可視為知識。

謝傳崇(2002) 知識是一種有價值的智慧結晶,可以資訊、經驗心得、抽象 的觀念、標準作業程序、系統化的文件、具體的技術等方式呈 現,知識呈現的形式雖然有很多種,但在本質上都必須具備創 造附加價值的效果。

林正明(2004) 將知識以數學式表示:K=f(a+b+c)2,其中 K 代表知識,f 代表 函數關係,a 代表先天的良知與良能,b 代表觀察,c 代表學習。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知識」的定義(續)

研究者(年代) 知 識 的 定 義

林朝枝(2005) 知識廣泛地存在於個體與組織中,它是一種有價值且具結構性 經驗的綜合體,透過系統化的程序不斷地以評估與取得、清查 與儲存、流通與應用、整合與分享、保護與創新等方式進行改 變與演化。

張芳全(2007) 知識是人類在理性思考之後,個體所得到的一種觀念、觀點、

思維、產品、能力或技術,而在產生知識的場域不受限定,個 體或組織會生產知識,但知識也會隨著時代或個體的衰亡與更 新,它可以被個體與組織所擁有與儲存。

林東清(2008) 知識是存在於人類心智的一些事實及原則,必須是經過人類心 智的認知與學習而獲得,是一種對事實的瞭解、一種知覺、一 種熟稔的程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知識可視為一種過程與物件,而且其具有動態的特性。就過程而 言,知識是一個由「部分」不斷地凝聚為「整體」的過程,透過個體認為有用的 資訊及對資訊的吸收,綜合成為行動的實踐智慧,形成一種活化的知識;就物件 而言,知識是可以被編碼及儲存的,並且經由知識的創造、分享與散佈,增加個 體及組織的價值。故本研究將知識定義為:知識是一種結構性的綜合體,存在於 個體與組織之中,透過對於系統化資訊的學習、理解和認知,不斷轉化整合為具 有價值性的見解及方法的總合。

二、知識的特性

有關知識的特性,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尤曉鈺,2001;吳毓琳,2001;

高義展,2002;劉淑娟,2000;Davenport & Prusak,1998),可將知識的特性歸 納為以下五點:

(一)知識具有隱性特徵

Stewart 認為,知識是無形無相的,對個人而言,它屬於個人的直覺與認知;

對組織而言,它是一組工作人力知識的總和(引自林朝枝,2005)。知識之所以 無形的原因,主要在於其難以具體化,Polanyi(1967)認為知識無法以清晰的規 劃與演算法證明,就如同語言無法解釋如何溜冰與游泳一般,這類知識的精華是 無法以文件或是資料庫重現的。加上知識容易在轉換為對話或肢體語言的過程中 消失或無法記錄成文字,而使得捕捉知識的過程顯得困難重重。

(二)知識具有可擴充性

知識不同於各類商業產品,一經使用即產生折舊或消失的結果,相反地,它 具有可擴充性,透過互動與競爭的過程,融合個人、組織與環境的經驗與知能,

就可擴增知識,並可永續的運作與複製,使原有的價值成倍數提升。

(三)知識具有可流通性

Davenport 和 Prusak(1998)認為,知識是一種流動性的綜合體,它包含 結構化的資訊以及未結構化的經驗、價值,以及專家獨特的見解,新經驗的評估 和整合等。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存在於文件與儲存系統中,也蘊含在日常例行工 作、過程、執行與規範當中。知識藉由此流通的特性,可以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分 享與擴散。

(四)知識具有可分享性

知識可經由各種形式分享給他人,人類藉由知識的分享,傳承累積工作實務 之經驗與智慧。因此,組織為了讓知識分享更為暢通,應開放溝通環境,善用資

知識可經由各種形式分享給他人,人類藉由知識的分享,傳承累積工作實務 之經驗與智慧。因此,組織為了讓知識分享更為暢通,應開放溝通環境,善用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