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知識領導

校長領導力與教職員對於學校工作投入呈現正相關,且校長領導對於 學生學習有顯著影響(張德瑞,1991;Leithwood & Riehl, 2003)。為適應 不同時代背景需求的文化脈絡,學校領導理論從早期特質論、行為論、權 變論、轉型論等,都有不同派典(paradigm)移轉的痕跡。然而任何領導 理論皆無法涵蓋所有不同層面及所有問題,因此領導所要探究的並非尋求 一個完美且遙不可及的理論或模式,而是要審視當代思潮脈絡,並在不同 的領導理論中萃取出更合乎時代需求的領導思維。以知識經濟時代而言,

如何在既有的領導基礎思維中,尋找更為適當的領導方式,除了可以發展 學校外,又能因應外界環境變化,已經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林明地、洪俊 智,2008)。張文權與范熾文(2011)指出近年來相關研究顯示,面對知 識經濟時代,學校善用知識管理,進行應用與創新,對於學校經營極有幫 助。但要擴展利用知識的功效,只是單純依靠知識管理是不足夠的,融合 組織學習、組織共享與成員信任等元素也相當重要,此即牽涉到知識領導 的議題。

本節首先探討領導及其意涵,其次說明知識及知識管理,再其次敘述 知識領導的意涵及理論依據,最後探討國內碩博士相關論文。針對上述探

討相關文獻及脈絡,做為發展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壹、領導的意涵及理論發展 一、領導的意涵

自20 世紀以來,領導已經是廣泛的討論主題,許多研究者及實踐者 試圖對領導作定義及分析。Northhouse(1997)認為領導:(1)是一種過程;

(2)是一種影響;(3)發生在團體中;(4)包括組織目標的達成。Lunenburg and Ornstein (2000)認為領導的定義如下:(1)領導是有效的影響,並且 在方向、做法、行動和意見上的影響及引導;(2)領導是建造具有凝聚 力及目標導向的團隊;(3)領導是說服他人昇華自身的利益,並把團體 的目標當成是自己本身的目標;(4)領導是說服他人不顧自己個人的利 益,去追求一個公眾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對於團體來說是重要的。

Ward(2010)認為領導是一種激勵組織中的成員朝共同目標努力的一種藝 術。

就國內學者而言,羅虞村(1995)認為組織是由於未達成某一些特 定目標而存在,領導則是組織藉以達成目標的手段,在領導的歷程中,

伴隨一定程序及任務的達成。黃昆輝(1988)對於領導,列舉六種主要 觀點:(1)領導就是影響力的發揮;(2)領導是一種倡導行為;(3)領 導能促進合作功能;(4)領導是一種信賴的權威;(5)領導是協助達成 目標之行動;(6)領導是達成組織目標之歷程。謝文全(2005)則認為 領導是在團體情境裡,藉著影響力,來引導成員努力的方向,使其同心 協力齊赴目標的歷程。蔡培村與武文瑛(2004)認為領導是由個人人格 特質與社會交際相互影響為出發點,以賦予權力為手段,以激勵與驅策為 策略,來導引眾人完成組織目標之行為。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以說領導乃是為了達成組織目標,領導人員 發揮其影響力,建立團隊精神,激發成員工作動機,從而達成任務之行 政行為。

二、領導理論的發展

領導理論研究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實證與非實證兩個階段,以 20 世紀為分水嶺。非實證時期之領導理論,主要是思想家對領導之主張與 看法,涉及主觀信念與時代背景因素,屬於未經嚴謹科學程序驗證之論 述。分析非實證研究階段有關領導之論述,受到較多討論的有兩大類別:

一為「英雄論」或稱「大人物論」(Great Man),認為領導者的言行決策,

成功的領導者必具備獨特的人格及領袖特質,足以開創新局,即所謂「英 雄造時勢」。另一為「時代論」,為前述「英雄論」之反動,認為時代的 思潮及環境,孕育了不同的領導人物,即所謂「時勢造英雄」。上述兩個 領導探究途徑屬於歷史及哲學研究的範疇,而非屬於科學實證研究的性 質(黃宗顯等,2008;Cherry, 2011)。

20 世紀邁入領導理論之實證研究階段,研究發展重點大致可以劃分 為四種理論:(1)特質論:研究者主要從事的是成功領導者特質之探究;

(2)行為論:此類型研究主要的重點在探究領導者之行為,其核心觀點 認為領導效能與領導行為、領導風格有關;(3)情境(權變)論:約略 在6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學者提出了情境(權變)領導理論,認為有 效的領導行為視情境狀況而有不同,領導行為需依不同情境權變調整,

進行有效的搭配;(4)現代領導理論:大致從 80 年代初至今,新興領導 理論目前正蓬勃發展,呈現百家爭鳴之態。內容涵蓋轉型領導、道德領 導、僕人領導、第五級領導、知識領導等各種領導觀點(黃宗顯等,2008;

Cherry, 2011)。

(一)特質論

領導特質論源自於1910 年至 1940 年代初期,研究者試圖找出可 以區分領導者與非領導者的各種特徵。特質論又可區分二種不同的論 點,其一是強調一般人格特質(traits)的發現;其二是著重特質中「共 同特性」(common character)的發現(蔡進雄,2000)。特質論強調領

導者須具有與平常人不同之特質。例如:Covey(1989)認為領導者 有八項特質:(1)不斷學習,而且必須全神貫注;(2)服務至上:以 原則為重心的人,將生活當成是一種使命;(3)散發積極的能量:以 原則為重心的人每天都帶著歡欣、愉悅、快樂的表情,態度樂觀、積 極、向上,充滿熱心、希望與信仰;(4)信任別人:以原則為重心的 人對消極的行為、批評或人性弱點,不會反應過度;(5)均衡的生活;

(6)生活充滿趣味;(7)相信合則兩利、分則兩敗;(8)進行自我更 新的活動藉由閱讀、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寫作和想像,來訓練他 們的心智。艾科卡認為卓越領導人有下列9C 的條件:(1)好奇心

(curiosity):聆聽各種不同的聲音及大量閱讀各項資訊;(2)有創意 的(creative):能套跳思想框架,願意嘗試不同的方法或事物,以創 意的方式解決問題;(3)有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e):以誠實為原 則,做好溝通的工作;(4)有品格(character):有原則懂是非,對於 對的事情有堅持的道德勇氣;(5)有勇氣(courage):面對問題,要 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6)有信念(conviction):真心願 意作好一些事的意念與信念;(7)有魅力(charisma):讓人願意追隨,

且能激發所屬同仁的潛力;(8)有能力(competent):有一般事務的 常識及專業的能力;(9)危機處理能力(crisis):危機處理更能淬礪 傑出的領導力(李建興譯,2007)。

Bennis(2003)認為領導者需要有六種個人特質:(1)正直誠實 (integrity):面對更為挑戰性具有堅持特定價值的正直與誠實,不因畏 懼困難而退縮而善變。能贏得大家的信賴,並成為大家效法的榜樣;(2)

奉獻的心(dedication):願意全心全力投入工作,帶領團體成功達成目 標;(3)寬宏的肚量(magnanimity):願意看到他人的成功,不吝於給 予讚美和掌聲。有時也可以寬容同仁的失敗,並給予支持與鼓勵;(4)

謙卑(humility):不驕傲,不自我膨脹。謙卑的領導者不是自我貶抑,

也不是自信不足而感到自卑,或是虛偽不實,只是重視每個人的價值,

並且相信人生而平等;(5)開放的心胸(openness):願意傾聽別人的意 見和想法,不會因未事先的偏見而先作價值判斷,經由過程中建立彼 此的互信,並激發同仁的想法和潛力;(6)創造力(creativity):創造力 意味著能開放的思考而不受原有觀點的拘束。對一個有創造力的領導 者而言,如果本身具有開創力,可以預見未來,帶領同仁一起邁向成 功之路。

Stogdill(1969)認為僅強調人格特質,不足以鑑別領導能力;成 功領導者所具備的特質,隨不同的情境而存在差異;探究特質理論,

應將個人特質及情境因素兩者的特性進行統合研究。秦夢群(2003)

認為特質論最大缺點在於以偏概全,忽略不同情境下的因素。即使在 同一團體,在不同階段及環境下,領導者必須有所因應並調整。

(二)行為論

1939 年起由 Lewin 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針對領導到作一系列有系統 之研究,注重領導者實際表現的行為。Lewin 認為領導方式可分為威 權式、民主式及放任式三種。

1、權威式領導(authoritarian leadership)

領導者提供清楚的指令或期待,以讓下屬遵循。包括何時、如 何、何人來完成工作指派。因此領導者和下屬間,界限分明。領導 者獨裁作決定,不需要下屬的意見或參與。在此情形下,決策變得 無創造力,久而久之,團體也無法適應民主決策的方式。權威式的 領導較適用於需要短暫時間內做決定的情境。

2、參與式領導(participative leadership)

參與式領導又稱為民主式領導,常常是最有效率的領導方式。

領導者帶領團體一起參與決策。領導者鼓勵成員參加決策,但保留 最後之決定權。成員往往由於參與決策被激勵,以至於變得更有創

造力。

3、放任式領導 Delegative (Laissez-Faire) Leadership

領導者很少引導指揮,而將決策權下放給所屬。成員常常會要 求領導者配合,也常表現出不合作的態度,並且無法獨力完成工作。

這種領導模式適用於由專家或是高素質成員的團體。

Hemphil and Coon(1957)發展出領導者行為問卷(Leader Behavior Description Questionaire)簡稱 LBDQ,用以測量領導者行為和績效間 之關係。此一工具分為「倡導」層面(initiation of structure):強調指 示、達成目標及執行任務以及「關懷」(consideration behavior)層面:

包括人際溫暖、體貼部屬的感受,及運用部屬參與雙向溝通的機會等。

後來發展出許多研究工作都是以LBDQ 為依據發展而來。對於許多領 導者行為而言,LBDQ 是最基本的研究工具(羅虞村,1995)。研究結 果發現,關懷行為重視成員心理需要的滿足,人格尊嚴的尊重、個人 價值的肯定,及參與機會的提供;而倡導行為則注重組織任務的貫徹、

組織目標的達成,及權威指示的運用等。

組織目標的達成,及權威指示的運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