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敘述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羅列研究 目的與問題;第三節說明研究假設;第四節闡述解釋名詞;第五節則針對 研究範圍和研究限制提出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我國技職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技職教育過去對我國經 濟及社會的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朱玉仿,2007)。所謂「臺灣 奇蹟」,受到舉世矚目,包括經濟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的並 成為其他開發中國家學習的典範。促使我國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原因很 多,技職教育從事技術與管理人力的培育,則是主要的原動力之一,由於 技術職業教育的有效轉型與積極發展,提升了經濟建設人力的素質與成果

(教育部,2004)。

近十年來,「科技化」與「全球化」的趨勢,以沛然莫之能禦的潮流 趨動世界各國發展,臺灣亦深受影響。「未來人類面對的,是一個急遽變 遷的社會,一個腦力密集的時代,一種無國界的競爭。迎向新世紀的我國,

無論是國家競爭力的提升、社會的和諧凝聚、自然環境的永續發展、人民 能力素質的提升和生活品質的改善,成功的關鍵都在教育。」我國行政院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就已經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第五 章「塑建教育願景」中,提出了上述的看法。中華民國 99 年教育年報告 書中關於技術及職業教育篇章提到:由於國內政治經濟社會快速變遷,服 務業產值及從業人員快速增加,職場人力層次結構,職工能力需求,也日 新月異,產業也面臨結構調整與轉型的壓力,技術職業教育就必須配合此 發展與需要做改革,以充分提供適切的高素質人力,臺灣才能擺脫「製造

中心」的形象,轉型為「知識與服務中心」的樞紐重鎮,展現人文科技島 314,215 311,474

311,971307,330

280,402

先實施精緻教育,政策的實踐係以優質學校的建構開始,希望逐步落實在 學校實體上。

就高職而言,如何調整並強化高職課程、師資、設備及教學,以因應 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人力需求,及可能面對的教育環境競爭,已成高職當 前重要的興革課題。基於上述,教育部乃擬定「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

以全面提升我國高職教育之辦學品質。「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係為十二 年國民教育先導計劃,子計畫2「高中職優質化」項下的方案 2-2「高職優 質化輔助方案」。其目的在於促使各區域高職應普遍均質、均衡發展,營 造更多優質學校,使所有具備潛力的學生得以就近選擇能培育一技之長的 優質高職就學,落實務實致用之技職教育目標,並奠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之基礎,因此高職優質化成為教育部近年來中等教育最重要政策之一

(教育部,2010)。

該方案遴選區域內具發展潛力之高職,加以重點輔助,期以完善的教 學設備與資源,優質師資及有效教學,善用社會資源及參與社區發展等,

提供學生優質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有效學習,引導學生適性發展。以促 進各高中職團隊持續進步,提供學生優質學習的環境,提升高中職學校之 辦學品質,建立學校辦學特色,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使國中畢業生就 近入學優質學校,達到「校校有特色、個個有本領、人人有發展、行行出 狀元」之目標(教育部,2008)。

在作法上,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係透過訂定學校量化指標(包括:學 生就近入學、多元學習、教師服務表現)及質化指標(學校行政效能、教 師教學專業發展、學生多元學習、適性學習課程改進、技藝教育方案推動、

產學攜手建教合作、校園營造、家長與社區參與、社區宣導等)之定期檢 核,由教育部組成專業諮詢小組及考評小組,進行輔導及績效考評。自96 學年度開始辦理至98 學年止,共有高職 118(含續辦)所參加,足見此方案 之重要性(教育部,2010b)。

OECD 在 1996 年發表「知識經濟報告(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Report)」,提出以「知識」為核心之「新經濟」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之結 構,強調知識取代傳統的勞力、資本等資產,重視知識與資訊的激發、擴 散和應用於經濟上的功效。一個國家之發展需透過知識創新、知識累積、

知識分享乃至知識擴散,知識已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之重要因素(王保 進,2001)。隨著「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時代的來臨,全球產 業皆提倡「知識管理」,以提升組織效能及競爭力,足見知識管理已成為 二十一世紀,全球企業管理學界的顯學,知識管理遂成為九十年代以來重 要的管理概念,學術界與實務界對知識管理興起了一股探討與應用的風潮

(林金福,2002)。

在全球知識經濟趨勢下,就組織領導及管理理論部分,Drucker (1999) 在「二十一世紀的管理挑戰」 一書中特別強調,組織的領導者必須學習 知識管理。當知識愈來愈顯示其重要性時,如果能夠透過有效管理知識的 儲存與運用,就有創造競爭優勢的機會(王如哲,2002)。因此在嶄新的 全球化經濟環境中,成功的領導者必須能發展並管理組織中的知識,知識 領導成為組織成功與否的關鍵(Hewllet, 2006)。

學校是培育人才最重要的場所,處於開發人類智慧資本的第一線。其 中校長是學校組織的靈魂人物,其領導是否成功影響整個學校的發展甚大

(蔡進雄,2000)。學校領導理論從早期特質論、行為論、權變論、轉型 論等,都有鮮明不同的典範(paradigm)移轉的痕跡。然而任何領導理論 皆無法涵蓋所有不同層面及所有問題,因此領導要審視當代思潮,轉化不 同的領導理論成為更合乎時代需求的領導思維。以知識經濟時代而言,如 何尋找更為適當的領導方式,除了可以發展學校外,又能因應外界環境變 化,已經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林明地、洪俊智,2008)。

王如哲與黃月純(2009)認為運用知識管理可以協助學校計畫改進教 育決策,同時可以改進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並促進組織學習。校長身為

組織的知識領導者,如果致力於塑造一個知識分享和知識創造的文化,激 勵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的產出,則組織將更具執行力與競爭力,亦有助於 知識社會的建立(吳清山、林天佑,2004)。就學校而言,研究並加強學 校知識管理,有助於學校知識的創造與知識傳遞,其中校長所扮演知識領 導者的角色,將是知識管理成敗的關鍵。隨著產業結構由勞力密集過渡到 技術密集,進而轉型為知識密集產業,高職教育應符應未來人力的需求。

因此知識經濟時代下,校長如何應用知識領導概念於學校行政,已是 教育行政的重要課題(教育部,2010a)。身為學校領導者的校長,必須重 視學校知識的管理,並加強扮演知識的提供者、管理者、整合者及創造者 的角色,領導學校進行知識管理的工作,這樣才能讓學校培養出具備全球 競爭力的優秀人力(張明輝,2001;秦夢群,2002;林海清,2006)。

依據美國全國小學校長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發表「中小學校長應精通的能力」(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Proficiencies for Principals)中提到中小學校長應精通能力就有七十四種,分 為十大向度類分別是:領導行為、溝通技巧、團體過程、課程、教學、績 效、評鑑、組織、經費預算與政治管理。其中領導行為及溝通技巧列為最 重要前兩項,可見領導行為及溝通技巧對於擔任校長的重要性(引自林明 地,2002a)。

領導從溝通開始,校長的領導行為必須靠溝通來進行,因此溝通也是 學校行政不可或缺的要素。Simon(1957)認為溝通是組織的命脈,沒有溝通 就沒有組織。Barnard(1968)認為行政功能之首,在於建立且維持溝通系統。

Davis(1985)指出:「溝通在組織內是提供訊息、促進員工之相互瞭解與鼓 舞其工作情緒,提高工作滿足感,並期望有良好的工作表現」。Luthans and Rosenkrantz(1988)研究發現,在最有效率的組織中,管理階層人員平均每 天使用於溝通的時間,需要佔去全天工時的百分之四十四。因此溝通是領 導者與支持者的核心工作,領導者應該培養組織的成員能彼此信任互相尊

重,並意識到彼此需求,進而進行團隊合作的氣氛(Gardner, 1990)。綜合上 述可知,組織內的溝通與組織整體的績效息息相關。

校長是學校之首,自是校務推展之關鍵者,要做卓越的領導者,必須 善於溝通,因此校長溝通行為就益顯重要。溝通也許是件複雜和困難的 事,但對於校長而言,針對學生、家長、老師及社區加以理解並進行溝通 工作是必須也是值得作的事。有效能的溝通可以營造學校良好氛圍,並改 善學校和社區關係(Coursen, Irmsher, & Tomas, 1989)。學校領導者必需透過 溝通來領導和影響成員,學校內的資訊也必須經過溝通才能流通,同時也 必需要透過溝通才能達成目標及計劃(黃怡雯,2007)。林明地與洪俊智

(2008)認為學校氣氛的營造、文化的形成與溝通是否良好息息相關。在 建構學校領導過程中,應該利用溝通與關懷的行動以跨越不同組織中的界 線。因此不但要對議題的看法有溝通的行動,並能引發對方願意以相同的 角度審視議題、理解與執行。領導者及學校行政人員對於了解問題、分享 觀念、凝聚共識、解決問題、推動業務,都需要與相關的教職員進行溝通。

如果缺乏溝通,學校行政工作將難以推展。在處理校務上難免會有意見不 一致甚至產生衝突和誤解,因而導致校務不能順利推展。為了使學校成員 了解教育目標、辦學理念、政策宣導與執行等,都需要靠溝通來完成(鄭 彩鳳,2008)。

因此有效溝通對校長領導而言更是保持績效的重要因素,它不但能強

因此有效溝通對校長領導而言更是保持績效的重要因素,它不但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