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七節 研究信實度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強調的是資料蒐集過程的可信性,以及所有資料的有 效性。Lincoln 和 Guba(1985)提出了可信性(credibility)、遷移性(transferability)、

可靠性(dependability)與驗證性(confirmability)四點作為質性研究中「信實度」

(trustworthiness)的解釋。其中可信性是指研究者收集資料的真實性程度,高敬 文(1988)指出,要確保可信性,「三角校正」和「參與者查核」是必要的。遷 移性指的是研究所收集之資料,對於被研究對象的感受與經驗可以有效轉成文字 的陳述。可靠性指的是研究者如何運用有效的資料收集策略收集到可靠的資料,

高敬文提到「豐富的描述」和「留下稽核的記錄」是提高遷移性和可靠性的最低 要求。驗證性指的是研究過程中獲得值得信賴的資料,如同高敬文所提「三角校 正」也是提高驗證性的要件。

因此,多元的資料來源、研究者參與者與同儕檢核、豐富的描述、自我檢視 與反省來提高本研究的信實度。

一 、 多 元 資 料 的 三 角 校 正 ( 可 信 性 、 驗 證 性 )

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有案例討論的內容之、每位研究參與者的訪談以及團體 訪談,另外研究參與者所撰寫的案例分析、回饋以及其他文件資料也是蒐集的資 料。因資料種類多元,因此可針對研究參與者所談論的省思與教學實務進行三角 校正,以確定其現象或資料的真實性與可信度。

舉例來說, 水老師提到「賽車男孩」案例討論的回饋單(回饋水老師 99/11/06)

中提到要積極地進行親師溝通,如藉由教師親自示範策略,書面資料的方享,親 自晤談等方式。而其在訪談中分享他的實際作為。

剛剛早上才去印,我去找了很多居家訓練的,我覺得家長回家都沒有做,以前 會覺得它們都不做,後來經過案例、討論,還有我自己寫的那個案例的時候,

我就突然發現:有時候不是他們不做,是他們不知道怎麼做,然後我就去找一 些期刊,像洪蘭的一些文章,有教概念、有教策略的,就把它印出來。(訪水老 師 100/01/26)

如月老師在「跳動百分百」的討論中提到觀察記錄在親師溝通的重要性,而 其之後提供的文件檔案也有相關記錄。

觀察記錄或評量表,讓家長會比較信服(99/0918)

1.小智不進教師早上約哭五分鐘,請媽媽溝通之後便停止哭泣。

2.小偉不想上課留,老師陪伴半小時並聊家裡的事情之後便意願上課 留。(文件檔案員老師 100/10/26)

如上述般的多元資料的核對與檢測,以使所分析的資料更為可信與可靠,增 加研究的信實度。

二 、 研 究 參 與 者 與 同 儕 的 檢 核 ( 可 信 性 )

有關研究參與者的檢核方面,訪談教師之後,會將訪談錄音帶轉譯出逐字稿,

稍做整理後,交由研究參與者做資料的檢核與確認。案例討論內容的逐字稿張貼 於案例網站之中,由研究參與者自行上網閱讀確認。水老師還在網路上回饋看到 逐字稿彷彿看到討論時的情景。每次工作坊聚會,研究者也會詢問大家對於訪談 和案例討論逐字稿是否有表達不清要澄清的部分,大家皆回應沒有意見,僅部分 研究參與者表示自己的話似乎說太多了。研究過程中,與指導教授及學妹定期聚 會討論彼此的論文內容與問題,也對我檢視論文研究分析觀點有很大幫助。

三、豐富的描述(遷移性)

研究參與者原本就與研究者認識,但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進行,彼此之間又 建立更好的關係。 每次聚會都由研究者帶領且參與討論,在聚會中大家針對案例,

提供想法和意見,研究者也成為討論的成員之一,也提供經驗讓其他人參考。君

老師曾經提到,因為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的關係,而使大家願意盡心在聚會中討 論(訪君老師 100/01/28)。員老師也認為同為幼教教師的研究者,與大家相處就像 同輩相處一樣,在相處與討論時較無壓力。透過研究參與者的關係建立,研究者 得以在案例討論與訪談時,從研究參與者中獲得詳實且可靠的資料。

研究者收集研究參與者參與工作坊過程中的所有文件資料、案例討論內容、

個別訪談資料,將資料逐一分析,並且整理之後,詳細將研究參與者參與工作坊 後對工作坊的想法、觀點以及研究參與者透過案例討論與撰寫其對教學省思與教 學實務的實際想法和做法完整呈現,亦即有效的將研究參與者對工作坊的經驗和 感受,詳細的轉成文描述。

四、自我檢視與反省(可靠性)

研究者在進行本研究之前已經有兩次參與案例工作坊的經驗(一次針對師培 生進行案例討論,一次針對幼教教師發展案例)。為避免對案例教學法運作的既定 印象,研究者在每次的聚會或訪談結束,皆會寫下該次討論與訪談的想法與省思,

以作為下一次聚會實施的參考。研究者記下每個人發言的情形並在研究者日誌中 提醒自己注意每位參與者的發言狀況,並關注少發言的參與者。

這次討論氣氛很熱烈,因為合班經驗是每個人都有的,討論的內容照著討論大 綱進行,從討論情形發現,飛、羊、月的發言仍然比較多,儀偶有回應,但發 言量很好,有時僅是附和發言,青雖然發言不如飛等人多,但也屬中發言量,

亭與君也提到自己合班的經驗,但發言量也僅比儀多一些,應該持續關注少發 言的教師(研究者日誌 99/10/08)。

研究者也不斷提醒自己工作坊的運作是否可以讓參與者有收穫。說明會之後,

研究者在日誌中提醒自己要注意參與者對案例的反應。

我也想到這些案例對這些老師來說會不會太平淡無奇,無吸引力,這也是我所焦慮的。

下次討論從討論的反應中瞭解(研究者日誌 99/08/28)。

在研究進行過程中不斷回頭檢視與當初研究計畫是否相符。從資料蒐集、資 料處理與分析,至撰寫研究報告等階段皆不斷檢視研究計畫中的步驟以及目的,

研究者藉此增加本研究的可靠性。

第八節 研究者的角色

本研究所運作的工作坊將由研究者自行帶領,因此研究者在案例工作坊的角 色是「帶領者」。而案例討論時,研究者除帶領討論之外,也參與討論成為討論與 傾聽他人想法的一員,因此是「討論參與者」和「傾聽者」。在研究參與者撰寫案 例過程中,研究者將針對其所撰寫之案例給予回饋和意見,並在其撰寫過程中,給 予精神支持和鼓勵,因此,是「案例撰寫支持者」。在工作坊進行過程中以及教室 觀察過程中,研究者又是「觀察者」。

一、帶領者

案例討論時,研究者先針對討論的案例進行重點整理,讓其他研究參與者得以 回顧案例內容。討論時研究者還需注意討論議題是否皆討論到,也會適當的提問引 導研究參與者進一步思考案例相關的問題,並且澄清和總結發言,以促進討論內容 的深度與廣度。研究者在案例討論時,也鼓勵研究參與者發言,以平衡研究者之間 的貢獻,如鼓勵較少發言的研究參與者發言,以引導案例討論的順利進行。

二、討論參與者

案例討論進行時,研究者也參與大家的討論,針對案例的內容提供想法,但也 盡量提醒自己分享意見時,是否影響討論的走向,通常研究者大多順著研究參與者 的討論發表意見,在發言時盡量尊重研究參與者發言的內容。

三、傾聽者

案例討論是自由開放的,因此研究者以接納的心態接受研究參與者所發表的任 何觀點,以傾聽者的角色理解研究參與者的各種觀點和想法。而在訪談時,研究者 更是積極的傾聽者,以瞭解研究參與者對案例工作坊的各種想法、收穫,也透過傾 聽者角色獲得教師對教學實務的看法、作為和改變。

四、案例撰寫支持者

誠如前面所提,撰寫案例是需要合作的,因此在撰寫案例過程中,研究者扮 演案例撰寫支持者的角色,除給予研究參與者所撰寫之案例回饋之外,也在案例撰 寫過程中給予精神的支持,並以研究者撰寫過案例的經驗與研究參與者共同解決撰

寫的困難或難題。

五、觀察者

本研究在案例工作坊進行中,研究參與者的表現以及教室之表現也是資料收 集的內容之一,因此觀察者是研究者的角色之一。在案例討論中,研究者雖為帶 領者,但必要時,研究者也會退於團體之外,進行觀察,以瞭解研究參與者的參 與情形與互動情形。如第一次小組討論,研究者便穿梭於兩組之間,觀察每位研 究參與者的發言情形。平時的討論時,研究者也時時注意研究參與者之間的互動 以及發言狀況。

第九節 研究倫理與限制

本研究以幼教教師為研究參與者,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間,無可避免會面 對面訪談,且案例討論或撰寫過程中,勢必對討論到研究參與者的工作場域與工 作情形,這中間牽涉到相當的倫理考量。另外,本研究以案例工作坊瞭解幼教教 師參與其中的省思與教學實務,在研究的範圍和內容上有所限制,也在下面說明。

壹、研究倫理

本研究有以下倫理考量:進行研究之前詳細說明研究目的與內容、並且尊重研 究參與者可參與的時間、研究過程中討論與資料確定匿名並保密,最後研究者尊 重研究參與者所欲呈現的資料等。

一、詳細說明研究目的與內容

在進行案例工作坊之前,研究者先以邀約信說明研究的目的、形式以及參與 工作坊需要配合的部分。有意願參與的研究參與者進而參與研究書明會,研究說

在進行案例工作坊之前,研究者先以邀約信說明研究的目的、形式以及參與 工作坊需要配合的部分。有意願參與的研究參與者進而參與研究書明會,研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