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八節 研究倫理

由於質性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所面臨的研究倫理也不盡相同(潘淑滿,2003),除 了Patton(1990/1995)提出訪談過程中涉及的倫理議題包含了承諾與互惠(promises and reciprocity)、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保密(confindentiality)、知後同意(informed consent)、資料取用和所有權(data access and ownership)、訪談者心理健康(interviewer mental health)、忠告 (advice)外,許多西方學者 (Cassell, 1978b; Cassell & Wax, 1980;

Lincoln, 1995; Punch, 1986; Curry & Davis, 1995)試著建構質性研究者之特定倫理規範(引 自黃光雄,2008)。

國內也有不少學者試著綜合國內外學者的倫理議題,黃淑清(1998)認為訪談歷程 中所涉及的倫理有:知後同意、匿名、報酬、如何引用發表、受訪者有權退出及回顧訪 談過程的權利;潘淑滿(2003)彙整專家學者研究倫理的相關議題為:告知後同意

(informed consent)、欺騙和隱瞞(dishonest and deception)、隱私與保密(privacy and confindentiality)、潛在的傷害和風險(potential harms and risks)、互惠關係(reciprocity)。

誠如胡幼慧(2008)認為質性研究反映了研究者對研究倫理的自省位置、被研究者 的聲音、對閱讀人的關注,以及研究者對研究過程的重視。為了讓研究更臻圓滿,研究 者參酌中外學者的倫理議題,將研究倫理依時間序分為訪談前、訪談中、訪談後,這三 大部分,並分述其後。

一、 訪談前

(一) 取樣的倫理考慮

由於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法(purposeful sampling),為了取得國小一年級導師對幼小 銜接學校適應問題的觀點與豐富的因應策略,在教學年資上,研究者選取教學年資超過 10年以上,擔任低年級導師的年資必須超過5年;在教師素養上,研究者選取在學校同 事間皆一致公認擔任教學工作積極認真,且具有豐富多元因應策略者。

我們這個班群都靠小鍾老師整合資料,他整理資料的功力一流,我們都叫她小單達 人。他做事仔細,教學認真,又願意跟我們分享資料,所以我們才會推選他當學年主任。

(非訪芳20120501)

小芳老師很會跟家長溝通,我們都很佩服她,他們班很乾淨,秩序也很好。(非訪 鍾20120501)

小雯老師已經在低年級教9年了,算是學校裡教低年級最久的老師,班上的孩子也 教得很好。(非訪龍20120501)

小龍老師讓我很感動,她們班安排了特殊教育參訪,為了幫班上的一個女孩圓夢,

全班去那裡唱歌給女孩的哥哥和同學聽,幾乎每週都會花時間打小龍老師碎碎念,和家 長交流,我很佩服她的行動力。(省思札記20120501)

(二) 知情的同意

以人類為研究對象,有二個主要的倫理議題規範:「知情的同意(informed consent)」

和「保護對象不被傷害(the protection of subjects from harm)」(黃光雄,2008)。

在訪談前,研究者除了徵得研究對象同意接受訪談,並把研究計畫的目的、相關的 程序、進行的方式、訪談大綱,以及所需的配合事項,事先交代清楚。告知受訪者現場 會有錄音,之後會謄打逐字稿,並請受訪的焦點教師簽下訪談同意書(參見附錄三),

提醒研究對象在研究的過程中,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停止訪談。

(三) 顧及隱私,遵守匿名與保密的原則

在訪談前,研究者為了顧及研究對象的隱私,保證會將研究對象的姓名以匿名的方 式呈現,並事先告知其姓名代號,在研究報告中,將會以代號的方式呈現他們的訪談資 料,對於個人隱私的部分,研究者會恪守保密的原則。

二、 訪談中

(一) 建立共融(rapport)且自然的訪談關係

Patton ( 1990/1995 ) 認為共融( rapport )是指訪談者尊重受訪者,盡量保持客觀

須詢問受訪者的感受及經驗,並表達謝意 (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由於研究者和 研究對象已具備良好的關係,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秉持客觀中立的立場,希望帶給研 究對象舒服且自然的訪談經驗,並於訪談結束後,以非正式閒聊的方式,詢問研究對象 的訪談感受及經驗,並致上深深的謝意。

(二) 使用良好的訪談技巧

在深度訪談中良好的訪談技巧,有助於取得受訪者描述厚實的資料(簡正鎰,

2005)。因此,研究者透過二次前導研究,磨練訪談技巧,並在正式訪談前,先熟悉訪 談大綱,並於訪談過程中視受訪者的狀況,隨時修正;除了開放性的發問外,研究者採 用傾聽、反映、摘要與同理的技巧,藉此以取得受訪者描述厚實的訪談資料。

(三) 拒絕參與的權利

本研究基於尊重受訪者的感受,事先告知受訪者有拒絕參與的權利,只要受訪者於 訪談過程中感到不舒服,研究者隨時尊重研究對象隨時拒絕參與的決定。

三、 訪談後

(一) 審視逐字稿

本研究在研究報告中,將會以代號的方式呈現研究對象的訪談資料,對於個人隱私 的部分,會恪守保密的原則,並在逐字稿完成後,請受訪的研究對象審閱並檢視之,察 看逐字稿是否有所疏漏?或者是否適切?

(二) 讓研究對象受惠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會隨時跟受訪的焦點教師討論研究心得與進度,並於訪談過 程中,視情況使用研究對象的陳述語句予以回應,讓受訪的研究對象,藉由訪談的過程,

反思自己的觀點,並於研究報告中,適切的表達受訪的研究對象的觀點與因應策略,讓 受訪的研究對象從研究中受惠;訪談結束後,研究者會致贈貼心的小禮物,表達內心最 深層的感謝。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透過多次對國小一年級老師的深度訪談、非正式訪談、文件分析、和研究者 省思進行分析,旨在檢視一所國民小學實施幼小銜接的現況,探究國小一年級導師對幼 小銜接的觀點與因應策略,並詮釋研究結果與討論。本章共分成三節,第一節為蘋果國 小實施的幼小銜接活動,第二節描述國小一年級導師對幼小銜接學校適應問題之觀點,

第三節則為具體的探討國小一年級導師對幼小銜接學校適應問題之因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