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流程

Bogdan與Biklen(1982)認為一個良好的質性研究必須掌握幾個要素:自然式的情 境脈絡(context)、描述性(descriptive)資料、重視研究歷程(process)、歸納性的(inductive)、 意義(meaning),(process),並採取迴遞式(recursiveness)的邏輯思維,是一種互動 取向的研究設計(引自Maxwell,1996)。

為了在自然的情境下,取得描述性資料並加以歸納,本研究特別注重研究歷程,採 取互動、開放取向的質性設計,希望能就研究設計過程的各個要素作彈性(flexibility)

的安排(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2001)。研究者考量本身的能力、資源、對問題的 敏感度、研究場域及資料收集方式等因素,分別進行文獻探討、蒐集資料、訪談和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步驟,並發展建構出一套兼採迴遞式及互動式的研究流程圖,如圖

3-2-1

, 希望透過彈性的互動式研究設計,藉由在幾個研究步驟中來來回回的反覆進行,反覆修 正研究問題,運用歸納方法,逐漸由資料中萃取出有意義的主軸概念。

圖3-2-1 研究流程圖

本研究依研究實施的階段分成前導研究期、正式研究期及研究後期三部分,分述如 下:

一、 前導研究期

研究者的女兒正值幼小銜接的階段,研究者也因此而萌生了對幼小銜接議題濃厚的 興趣,並著手進行文獻資料的蒐集與二次前導研究,期程為2010年10月至2012年1月止,

分述如下。

(一) 第一次前導研究(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止)

研究者選取質性研究中的焦點團體訪談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分別選取三位國小一年 級導師與三位擔任大班的幼兒園老師,進行二次焦點團體訪談,以期在最短時間內,得 到大量的研究資料。

(二) 第二次前導研究(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止)

為避免研究者過於主觀影響研究結果,研究者運用先備經驗與二位擔任過大班的幼 兒園老師組成三人的研究團隊。在研究過程中,與研究團隊的專家教師及學者討論出初 步的關鍵概念(key concepts)及建立概念圖(李正賢、廖志桓、林靜如譯,2007),參 酌文獻資料並確定研究主題之後,界定初步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選取二位擔任大班 的幼兒園老師,採用深度訪談為主要的研究方法,進行第二次前導研究,以期能更深入 了解幼兒園大班老師對幼小銜接的觀點與因應策略,並澄清研究者的偏見。

二、 正式研究期

正式研究期從2012年2月至2012年6月止,研究者除了持續的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外,

先行擬定研究計劃,並確定以深度訪談為主的質性研究方法,以立意取樣法建立各種取 樣的決策(包含訪談時間、地點、受訪教師及訪談大綱)。進入研究場域之後,隨著訪 談過程的進行,透過不斷與研究團隊中的專家教師交換意見並反覆的修正研究問題,實 施開放且彈性的研究。

研究後期從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止。隨著研究者和四位焦點教師的互動歷程,同 步分析處理資料,著手進行訪談稿分析、編碼及歸納,透過不斷的自我省思,反覆修正 概念及研究問題,最後撰寫研究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呼應了前面所提到的互動、開放取向的質性設計元 素,如同Mehan(1979)認為教育的事實在互動中構成,因此我們必須在教育脈絡中研 究互動(引自蔡敏玲,2002)。研究者希望能就研究設計過程的各個要素盡可能的作彈 性的安排,在幾個步驟中來回的穿梭,直到研究者感到認為資料已達到飽和為止,研究 者希望能忠實呈現目前蘋果國小(化名)實施幼小銜接的現況,並盡可能的真實的形塑 國小一年級導師對幼小銜接的觀點及因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