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五節 研究倫理與信實度

質性研究的場域為個體或團體的生活所在地,強調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間 的互動,當兩者關係密切,很容易涉及倫理議題(鈕文英,2014)。如何讓研究 參與者願意參與研究,並能輕鬆自在地說出內心話,是研究者必須去克服的問題。

在撰寫研究內容時,資料如何處理及呈現,更是研究倫理議題的一大重點。至於 研究者在執行研究時是否完整,有無做到誠實、嚴謹,以及兼顧研究品質,以下 研究者從研究倫理及研究的信實度兩方面著手介紹,說明本研究遵循的面向與原 則。

壹、遵守研究倫理

陳向明(2002)敘述之倫理原則有四:自願與公開原則、保密原則、公正合 理原則,以及公平回報原則。針對研究倫理的議題,本研究遵守研究倫理,並謹 守此四個原則,茲分述如下。

一、自願與公開原則

研究者徵求研究參與者,參與研究的意願,為保障參與者的權利,取得研究 參與者的同意與信任後,才進行各項資料的蒐集,避免讓研究參與者產生疑慮與 不安,並尊重研究參與者隨時終止參與的決定。若使用錄音器具,須取得研究參 與者的同意,訪談結束後,提供逐字稿給受訪者詳閱,以求訪談文稿能更貼近受 訪者的主觀世界,如實呈現受訪者的經驗與想法,俾利獲得最真實、最詳盡的訪 談資料。

二、保密原則

在研究過程中,對研究參與者說明將審慎隱匿處理研究資料。訪談時,必須 獲得受訪者的同意才錄音,並對受訪者的身分與錄音內容完全保密,尊重受訪者 的隱私權,避免讓受訪者造成任何傷害,錄音檔與謄錄的書面資料僅做此次研究 使用,並於完成研究後刪除或銷毀。

57

三、公正合理原則

對於研究參與者的資料蒐集與分析,避免故意曲解及改變事實,造成研究資 料畸變、失真,盡可能將所蒐集的資料依據編碼原則予以概念化,研究結束後亦 會像朋友般的保持聯繫及信守承諾,並分享研究成果。

四、公平回報原則

給予研究參與者真正的尊重與理解,避免讓研究參與者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研究結束後,除了表達感激之意之外,彼此之間維持友善關係,研究參與者須要 幫助時,在能力範圍內予以支持與協助。

貳、提高研究的信實度

質性研究的信、效度常常為實證主義下之量化研究所質疑,認為質性研究信 效度及客觀性不足。質性研究出來的結果,品質與信、效度密切相關,此外,其 亦著重研究中一連串的歷程品質,一般而言以「嚴謹性」稱之(蔡瑞寶,2009)。

胡幼慧和姚美華(1997)綜合了國外學者 Kirk 與 Miller、Lincoln 與 Guba 所提出 的質性研究信效度檢核的方法,提出了確實性、可轉換性、可靠性等三個層面來 檢核質性研究的信效度。

本研究即依此方式進行資料的信效度檢核,以達成本研究的嚴謹性及研究品 質。另外,研究者認為研究工具在研究整體進行的過程中亦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研究工具輔佐進行的品質同樣也能提高研究的信實度,研究者亦將之列入以下說 明。

一、信度

質性研究的內在效度即是確實性,指本研究資料的真實程度,強調能蒐集到 與研究主題所希望獲得的資料;質性研究的外在效度即是可轉換性。指經由研究 參與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能有效的做資料性的描述與轉換成文字陳述。為提 高本研究之信度,本研究採取以下的方法:

58

(一)本研究從 2015 年 3 月至 2016 年 6 月利用一年多的時間持續的閱讀資料,

並於 2016 年 2 月進行訪談的工作,研究期間秉持信任與平等的原則與研 究參與者相處,以掌握研究參與者正確的訊息,增進詮釋資料的信賴度。

(二)本研究除研究者之外,亦與指導教授、研究參與者共同進行資料分析與討 論,共同查證資料及檢驗結果,提升詮釋資料的確實性與強化研究的品 質。

(三)訪談時均以錄音筆錄下訪談內容,避免手寫紀錄不足及確保原音再現,以 獲取真實、豐富的資料。

(四)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檢視資料,並經常與研究參與者密切聯繫,重複 驗證資料,以確認與真實掌握研究參與者所提供的經驗與想法,達到研究 的真實性。

(五)研究者對於研究進行過程中的看法或心得,於研究手札中做記錄,以作為 反省及回饋之用。

(六)研究者在彙整訪談內容時,將詳實紀錄受訪者的談話內容,以求能真實呈 現研究參與者面臨工作倦怠的心路歷程及其切身的經驗,期能有效做深厚 描述與轉換為文字的敘述。

二、實度

質性研究的信度就是可靠性,乃指研究參與者個人經驗的重要性與唯一性,

它係一種內在信度,本研究採取以下的方法:

(一)研究者將充分與受訪者建立信任、平等的關係,讓受訪者願意打開心扉,

將內心世界的主觀經驗與想法能夠真實的分享。

(二)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為求呈現的資料能忠於受訪者的觀點,保持客觀的立 場,避免有刻板及主觀引述,以開放的態度紀錄所有的資料,並透過信任 與平等原則,提升資料的可靠性。

(三)隨時充實本研究的專業知能,廣泛閱讀與蒐集相關議題的討論資訊,增加 對議題脈絡的瞭解,並閱讀關於訪談的書籍以增進訪談技巧。

59

(四)透過詳細描述研究設計、研究工具、資料分析等研究過程,確保本研究之 可靠性。

三、研究工具

(一)研究者背景

研究者畢業於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曾修習教育理論及實務專題等課程,助於 對教師工作倦怠的認識與關注;另外曾修讀質性研究課程,訪談過一名教師,對 於訪談要領以及逐字稿謄寫,甚至訪談文本之資料分析則有初步的瞭解與經驗。

在研究法方面,亦曾修習教育研究法等相關課程,增進研究者對本研究的原理與 方法的理解。

為彌補研究者在本研究學識方面的不足,研究者持續研讀相關文獻和書籍,

並且和目前從事質性研究攻讀博士學位的同事進行討論與請益,加上研究者本身 亦曾有倦怠的情形發生,除此,在生活週遭有處於倦怠漩渦而無法自拔者及樂在 工作犧牲奉獻者的實例,研究者期待藉由教育學系及平時閱讀所養成的專業知能 和職場的實務經驗與案例,將會嘗試發揮到本研究中,助於本研究的進行。

(二)研究者在本研究中的角色定位

研究者須有敏銳、專業及省思的能力,並持有開放的心胸;研究者同時扮演 其他不同的角色,必須面面兼顧,才能讓研究順利進行,讓真實的現象反應出來,

本研究中,研究者扮演觀察者與參與者、訪談者、資料蒐集與分析者的角色,以 下介紹之。

1.觀察者與參與者

Gold 於 1958 年將觀察者的角色分成以下四種(引自李政賢譯,2010):完全 的參與者、參與者作為觀察者、觀察者作為參與者、完全的觀察者。研究者為充 分瞭解教師工作倦怠之情形,在進行研究之前,研究者會先閱讀與工作倦怠議題 相關的文獻、期刊、論文及圖書等相關研究,因此研究過程中扮演觀察者與參與 者的角色,研究者對於觀察結果的推論,將本身的主觀意識和對研究問題的預設 立場,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客觀的描述與分析、針對事實如實的記載。

60

2.訪談者

研究者為加強本身對訪談技巧的嫻熟與問題敏感度,於研究進行間,不斷閱 讀質性研究相關書籍,並聆聽一學期之質性研究課程,並參與質性研究方法的實 務操作過程。

在訪談進行期間,依深度訪談的半結構訪談法之原則,以開放式的問題雙方 進行交流,遵循受訪者的步調與思考方向,避免不當的暗示與引導,並隨時與指 導教授討論,適度修正訪談要領。

3.資料蒐集與分析者

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在質性研究的過程中,是長期投入且持續進行,

直到研究結果出爐為止,在本研究中,藉由深度訪談針對訪談的資料內容,進行 重覆閱讀與省思,並著手進行文本資料的編碼與意義分析,針對探究的議題或問 題獲得更深入透徹的瞭解,以公正、客觀、詳實的呈現資料,避免在資料蒐集與 分析的過程中影響研究資料的效度。

(三)其他輔助工具

訪談的輔助工具為自編訪談大綱,此目的是希望訪談內容能依照研究方向進 行,為使訪談大綱內容能更符合實際需要,研究者依研究目的、文獻蒐集及與本 研究主題相關之質性研究內容,與指導教授共同討論修訂後形成本研究之訪談大 綱,作為訪談時大方向的指引。在整個訪談進行過程中,並不根據大綱的順序進 行訪問,而是依實際情況作彈性調整,訪談問題以不偏離訪談大綱與本研究架構 為原則,營造自然、舒適的氛圍,使受訪者願意敞開心胸盡量談,完整地回溯切 身經驗。研究者也會針對有疑問的地方做進一步的詢問與澄清,站在受訪者的角 度瞭解他們的主觀思維,不做任何批判與評論,保持中立的立場,並以客觀的態 度找到受訪者所建構的內在聲音,使本研究能更立於客觀及嚴謹。

本研究之紀錄工具,包括錄音器材、研究手札,訪談前先徵得受訪者的同意 全程錄音,避免遺忘訪談內容,導致內容失真不完整。研究手札將記錄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6 月與受訪者的聯繫事宜、研究者的自我省思、記錄訪談與資料分析 以及記錄與研究相關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