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架構與研究時程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時程

次依序說明。

第一節 研究方法

質性研究是對微觀層面的個別事物進行細緻、動態的描述和分析,因此,本 研究透過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法作為本研究主要的資料蒐集方式,更加深入瞭解 當事人的主觀經驗,以探索與理解研究對象,他們面對倦怠歷程時承受的壓力與 其內心的想法與變化,以及找出他們改善倦怠的調適方式。鑑此,乃嘗試以「臺 東縣教師工作倦怠歷程與調適之個案研究」為研究議題,以期能對臺東縣教師工 作倦怠的歷程與調適方法做深度的剖析與研究。

本研究冀望能找出配合度高且能提供豐富資料的教師,作為研究對象,使研 究者更清楚瞭解現象,以解決研究所關注的問題;且能有效詮釋背後隱藏的意義。

此外,輔以文獻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方式,作為現象探討的依據。研究者以較具彈 性的深度訪談法,對選定之受訪對象進行訪談,透過研究者與受訪者的互動,蒐 集研究參與者訪談的資料;藉以作為本研究之主要研究資料來源暨研究主軸。訪 談經研究參與者知情同意後以錄音方式為主,現場研究手札為輔,訪談期間,研 究者站在第三者的客觀立場,對受訪者提供的訊息,加以記錄與分析,在資料分 析階段之逐字稿文本進行編碼,分析其內容之後再與文獻交叉比對,驗證結果,

最後則歸納結論與建議。

44

為求本研究的完整性,本研究雖以個案親自面訪為主,但在訪談後,如果仍 有待確認的問題,研究者將以電話訪談的方式,直接向個案教師進行訪談,以利 獲得更詳實完整的研究資料,而所有電話訪談的內容全數以研究者理解的語意做 文字速記完成,訪談完畢均會向個案教師確認研究者速記的內容是否趨近受訪教 師欲表達的意思,以上速記內容將全數紀錄於研究手札內。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預訂邀請五位個案教師進行訪談,但研究者無法確認 他們是否都曾在教育工作上體會到倦怠的歷程與感受,也無從瞭解這些經驗對他 們產生的影響,以及他們是否運用任何調適的方法讓自己過的好一些,為此,研 究者於正式訪談之前,都先邀請個案教師進行初步的瞭解,以確認他們的教育生 涯中是否都曾發生倦怠的感受,如果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無論他們的感受或深或 淺,研究者都將邀請他們進行下一次正式的訪談,研究者不設限個案教師的工作 倦怠感受程度,為的是要保持本研究者的開放性,也能從中瞭解不同個案教師對 於面對工作職場上的倦怠經驗,他們都可能是校園教師裡的任何一個人,這樣的 訪談自然且真情流露,他們的經驗可以提供教師作為參考。

另外,研究者也考量不同職務,或者任教階段可能也會對教師工作產生程度 不等的倦怠感受與經驗,因此,本研究邀請服務於國中、小階段,且挑選各個不 同職務類別的教師接受訪談,最終研究者選定專任教師一名、導師一名、教師兼 任行政職務者三名作為本研究主要受訪對象,期使本研究保持開放性,廣納不同 職務與服務階段的教師工作經驗作為研究題材。

45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時程

本節依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結果,擬訂本研究之概念架構。本研究以訪談法 為主,探討他們在工作倦怠的歷程與調適方法,最後歸納研究結果與提出建議事 項,提供教師工作倦怠之改善參考。

壹、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如圖 4.。研究者以圖 4.呈現本研究從文獻探討的重點,本研究從 個案教師的訪談中切入探討他們各自在工作場域中的倦怠歷程、經驗,以及他們 採行的策略因應方式,最後再彙整本研究結果,形成結論及提出建議。

圖 4. 研究架構圖

46

貳、研究步驟與時程

本研究於 2015 年 5 月即擬研究方向與確定主題、6 月訂定研究問題後即同時 進行文獻之蒐集與探討。研究者並於 2015 年 10 月開始選取研究對象以及設計訪 談大綱,2016 年 2 月開始進行訪談;最後於 2016 年 6 月即開始陸續完成各質性資 料之分析及交叉比對,加以歸納結論與建議。

研究者從時間點,將本研究的實施程序劃分成準備、正式,以及完成階段。

鈕文英(2014)認為質性研究中的文獻探討是「逐步浮現」的設計特質,亦是動 態發展的過程,於研究開始前、中、後不斷進行。有鑑於此,本研究於每一階段 皆對文獻進行對話與探討,詳細說明如下。

一、準備階段

(一)訂定研究主題

研究者在現象和實務的啟發,與指導教授討論,以「臺東縣教師工作倦怠歷 程與調適之個案研究」為主題,進行質性研究,藉以深入瞭解教師工作倦怠之情 形。

(二)蒐集與閱讀相關文獻

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蒐集並閱讀有關教師工作倦怠之相關文獻,進一步地 清楚界定研究方向,以及瞭解過去所研究的結果,作為本研究的基礎,其次,也 會研讀質性研究方法之相關書籍,以充實質性研究的能力與訪談技巧。

二、正式階段

(一)撰寫研究計畫並審查

撰寫研究計畫,包括緒論、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與設計等三部份,經與指導 教授討論與指導,提交審查修正後,確定本研究的可行性,並使本研究有計畫性 的逐步完成。

47

(二)文獻探討

依據研究方向廣泛與大量蒐集資料以充實文獻內容,及提高研究者相關知識 與專業能力。

(三)擬定訪談大綱、訪談同意書

根據研究目的、文獻探討及與本研究主題相關之質性研究內容,擬定訪談大 綱(附錄二),編擬過程與指導教授討論、彙整意見修訂為正稿;以立意取樣的 方式尋找研究對象,確定後,親自拜訪邀約參與本研究,為使受邀者對於本研究 有初步的瞭解,在邀請參與者接受訪談的同時,向其解釋說明訪談同意書(附錄 三),待受邀者確實瞭解參與本研究之內容與權益並同意簽署後,依受邀者方便,

決定訪談地點與時間,訪談地點盡可能選擇寧靜、不受干擾的場所,以利訪談順 利進行。

訪談大綱是本研究進行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以下說明本研究擬定訪談大綱 的原則與想法。在校園裡,有的教師負責班級經營,有的則是兼任行政工作,每 一種工作任務都有其職責與角色定位,教師難免面對工作時產生理想與現實的差 距,也或者他們對於分配的角色工作時有衝突,研究者將之歸類在個人層面作探 討。然而學校又是個微型社會,每個成員各司其職,彼此都為著學校或教育的終 極目標共同努力,研究者自己的經驗觀察是,有的教師戰戰兢兢,汲汲營營於工 作上,有的教師或許因為能力足以勝任,也或者對教育生態感到無心乏力,研究 者推估教師對於各自工作的負擔承受度不同,他們對校園組織的向心力亦可能有 高低之別,再加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工作本就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學生行為樣 態愈發多元,在在考驗教師應變的能力,這些都是從校園組織連結教師工作倦怠 的主因之一,研究者從過去相關文獻上亦得到相仿的訊息,故本研究將教師工作 負荷、學生行為問題等面向列入組織層面作探討。

家長一向是影響教師乃至於校園運作的重大力量,他們可以是學校的好夥伴,

卻也能夠成為抵制學校的另一個勢力來源,研究者將之列為社會層面作延伸探討。

至於教育改革或要求這個部份,它更是左右學校發展的重要政策,教師身為政策

48

執行的一員,當然有可能隨之搖擺,有的人認同政令改革,有的教師可能持反對 意見,這些情況都能影響教師漫長的工作生涯品質。

以上是研究者從過去的相關文獻結果,找出本研究訪談大綱的訪談主軸,研 究者從這四個層面著手探討,也從自身的工作經驗體認,對於教師工作的基本認 知或者其本身扮演的角色衝突,身處這兩種情形的感受都會有不同的差異,例如,

有的教師可能認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帶來的工作倦怠感,會遠遠甚於教師身兼兩 職所帶來的衝擊要來的大,因此,研究者對於每一子項的訪問都將接續訪談個案 教師在工作倦怠下產生的徵候與影響。

當然,研究者從個人、組織、社會以及教育政策等層面看待個案教師的訪談 經歷,正是為了瞭解他們在工作中所體會的倦怠歷程,畢竟,受到前述不等的因 素所擾,為人師表者當然會感受壓力、緊張、服務熱忱消減或停滯、挫折、對人 事冷漠等等階段,為此也才會有後續的介入或因應,這些都是研究者想藉由訪談 獲得的訊息。

(四)進行深度訪談

Kvale 於 1996 年指出訪談的活動如同「挖礦」及「旅行」一樣,意即受訪者 是一座寶庫,等待訪談者去挖掘寶庫的知識;訪談者如同旅人一般與受訪者一起 漫遊,受訪者的故事隨著旅行者的詮釋而發展出意義(吳嘉苓,2015)。研究者 進入研究場域時,扮演礦工與旅人的角色,採自然且半結構性深度訪談的方式與 研究對象進行一對一個別訪談,訪談時間約 90-120 分鐘,訪談大綱於訪談一星期 前以電子郵件的形式讓研究參與者瞭解訪談內容並預作心理準備,以俾利訪談之 進行。

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具備一顆敏銳、好奇的心,訪談前研究者徵得受訪者同意 後全程錄音,輔以研究手札做速記;訪談時,內容以訪談大綱為主,並以積極關

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具備一顆敏銳、好奇的心,訪談前研究者徵得受訪者同意 後全程錄音,輔以研究手札做速記;訪談時,內容以訪談大綱為主,並以積極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