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東縣教師工作倦怠歷程與調適之 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東縣教師工作倦怠歷程與調適之 個案研究"

Copied!
1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梁忠銘 博士

臺東縣教師工作倦怠歷程與調適之 個案研究

研究生:王雪玲

中華民國一○五年七月

(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臺東縣教師工作倦怠歷程與調適之 個案研究

研 究 生:王雪玲 撰

指導教授:梁忠銘 博士

中華民國一○五年七月

(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誌 謝 辭

首先感謝指導教授梁忠銘博士的傾囊相授與悉心指導,使得本論文益臻嚴謹 與完善;也感謝鄭燿男教授與蘇鈺楠教授在書審及口考時,不吝給予真知卓見,

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提升本論文之品質。

其次,感謝生命中一位重要的貴人~邱素梅同學,每每遇到論文寫作之瓶頸 與停滯不前時,她總是給我許多正面的能量,彷彿置身於黑暗中的我,看見一道 曙光,引領我邁大步向前行,使我能夠堅持到論文完成的一刻。

我也感謝研究所修課期間的幾位師長:陳嘉彌教授、何俊青教授、鄭承昌教 授以及李偉俊教授,他們都是我獲得知識的泉源;同時,我也感謝所有參與本研 究的受訪者,他們願意打開心扉,說出內心最深層的聲音,使本研究順利進行。

我還要感謝之前的同事惠玲

文貞

靜宏以及我的朋友秀英,他們的鼎力 相助與督促,如同荒漠甘泉一般;當然也要感謝同組的夥伴們,美妃、學仁、茂 峰、崇豪、艷秋、又瑋,相互砥礪,讓我在寫作之路不孤單。

我更要感謝我的家人,一路走來,鼓勵與支持的聲音不間斷,親情的滋潤,

總是當我最強而有力的依靠,尤其,由衷感謝呵護我成長的父母,回顧求學之路,

每一個腳印都浸滿他們無私的關愛,此時此刻,除了滿心歡喜,更是無限感恩。

最後,向所有關心我的親人,師長和朋友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7)

臺東縣教師工作倦怠歷程與調適之 個案研究

王雪玲

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以臺東縣教師工作倦怠的歷程做深度的剖析與研究。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訪談法進行,探討五位臺東縣教 師的工作倦怠歷程,並從中歸納出他們採行的相關調適方法。本研究 結論有二,第一,在教師工作倦怠的歷程方面,個案教師因為學生的 個別狀況與行為問題,導致理想與現實產生差距;個案教師亦會因為 兼任職務內容的緣故,致使工作角色發生衝突,相關個案教師也會備 感工作負荷,身心俱疲;家長與教育改革也都是影響個案教師工作倦 怠的要素,他們深感師道難為、無力改變現況。進一步探討,本研究 發現個案教師的職務內容、任教階段與任教科別都是影響他們工作倦 怠的重要因素,地域因素也是他們一致認同是工作職場中持續引發倦 怠感受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也代表任職臺東地區的個案教師有深刻的 經驗體會,他們無法像其他縣市的教師擁有較好的條件從事教育工作。

第二,至於個案教師關於工作倦怠調適的方法,他們選擇宗教療癒、

參與休閒活動、自我疏導情緒、善用時間管理、提升專業知能與態度、

對工作保持合理的期望,或者尋求社會支持等方式來因應。基於前述 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對教育實務提出建議。

關鍵字:工作倦怠、教師工作倦怠、臺東縣教師、調適、歷程

i

(8)

A Cas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Burnout and Adjustment of the Teachers in Taitung County

Xue-ling Wang Abstract

This study conducted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rnout of the teachers in Taitung Count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bjective, this study used interview, a kin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burnout of 5 teachers in Taitung County and summarizes the adjustment methods they adopt.Two conclusions have been drawn in this study. First,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rnout of teachers, the teachers in the case study encountered a gap between dream and reality;

they also faced contradiction in work role due to concurrent positions and felt enormous workload and suffered severe physical and mental fatigue;

parents and educational reform were also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burnout of the teachers; they became deeply aware of the ordeals for teachers but failed to make a change. Through a further discuss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career contents, career stage and subject of the teachers in the case study we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ir burnout;

the teachers all agreed that region was also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constantly triggered burnout in career. Th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teachers in the case study in Taitung have rich experience in this aspect and cannot work in an environment as favorable as that for the teachers in other counties and cities.Second, as for the methods of alleviating burnout, the teachers chose to religion healing, participate in leisure activities, relieve negative emotions, make good use of time, enhance professionalism, change attitude, hold rational expectation on work, and seek social support to reduce burnout.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Keywords: burnout, burnout of teachers, teachers in Taitung County, adjustment, process

ii

(9)

目 次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次 ... iii

表 次 ... v

圖 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教師工作倦怠的理論基礎 ... 9

第二節 教師工作倦怠的歷程與調適方法 ... 16

第三節 教師工作倦怠相關研究 ...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43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時程 ...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5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4

第五節 研究倫理與信實度 ...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綜合討論 ... 61

第一節 個案教師工作倦怠的歷程 ... 61

第二節 個案教師工作倦怠的調適方法 ... 101 iii

(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1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20

第三節 研究省思 ... 122

參考文獻 ... 123

壹、中文部份 ... 123

貳、外文部份 ... 130

附錄 ... 131

附錄一 近十年國內教師工作倦怠相關研究 ... 131

附錄二 訪談大綱 ... 136

附錄三 研究邀請函及同意書 ... 138

iv

(11)

表 次

表 1

教師工作倦怠因素比較表 ... 26

表 2

受訪教師背景資料一覽表 ... 53

表 3

逐字稿謄寫範例 ... 54

表 4

正式訪談資料分析示例 ... 55

v

(12)

圖 次

圖 1.

工作倦怠的生態模式 ... 12

圖 2.

訪談者的工作倦怠歷程模式 ... 15

圖 3.

工作倦怠的歷程模式 ... 17

圖 4.

研究架構圖 ... 45

圖 5.

研究流程圖 ... 50

vi

(13)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並解釋相關名詞與研究範圍及限制。第 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說明與本研究相關的名 詞釋義,第四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期藉本章確立本研究方向,為後續研究奠 定基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紀是個變動的年代,訴求的是迅速、變通與創新。近年來面對全球 化、國際化競爭,教育部為營造優質的教育環境,培育國際競爭力人才為願景之 一,政府教育政策與教育機制的創新,整個教育生態體系變得複雜而多元,諸如 推展翻轉教育、精進師資職前培育與在職進修、推動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加強辦理補救教學、建構國中小優質環境、加強辦理學童 課後照顧、課室觀察等政策的實施都產生重大變革,多樣化的教育活動促使教育 的進步。但是,面對社會的急速變遷以及教育制度的劇烈變革,無論是學校的領 導者、行政人員、教師等肩負的職責與挑戰更勝於以往,在接受挑戰及戮力適應 的歷程中,形成教師在不熟稔政策的境況下動輒得咎,致使教育前線的教師衝擊 甚鉅。

近年來,隨著學校功能的日趨複雜,教師扮演的角色更多元,教師的責任絕 非僅是傳道、授業、解惑,外加型的職責加重行政人員的負擔(陳河開,2013)。

教師同時須承擔更多於以往的責任與義務,復以少子化趨勢與教養態度迥異,家

(14)

2

長與社會各界對學校以及教師所賦予的期望日益分歧,相對地要求更多且更嚴苛,

質疑聲浪高漲,責難也接連不斷、紛雜而至。

研究者觀察,現今教師工作滿足感及成就感每下愈況,工作要求過高的情形,

需要面對更多的工作量及與日俱增的倦怠感,而在工作猛增的同時並未增加教職 員額編制,對於兼有行政職務的教師而言,所司職務之繁複,每天幾乎都是兩眼 一睜,忙到熄燈式的生活著,經常須於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工作,導致工作 負擔遽增,許多教師視上班為煎熬,因而承載著更深層的壓力。

由上述現象可知,現今為高競爭與高壓力的社會,劉祥業(2006)指出倦怠 為職業病,無聲無息滋生於人心,幾乎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它襲擊的目標。因此,

在交織襲來的負荷與多重角色的狀態下,倘若教師不堪重負或無法切換多重角色,

長此以往,極易轉化為倦怠,後續的影響將紛沓而至。Hiebert 於 2006 年指出倦怠 感經常發生在處事效率極佳且工作要求達成率很高的個人(陳淑瑜,2014),是 故,經長期積累而成的壓力所造成的倦怠感,已逐漸存於教育現場中。

有趣的是,晚近研究者 Maslach 與 Leiter 於 1997 年修改其倦怠理論,他們原 本主張倦怠的主要因素為情緒過度負荷,後來又修改為人與工作不契合才是倦怠 的主要原因(洪瑞斌,2013)。縱使歐陽小穎(2014)認為倦怠亦是因工作而誘 發心理枯竭現象,且都因在重壓下體驗到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受,但他強 調這與肉體的疲倦感是迥然不同,而是緣自於心理的疲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 有可能在無知覺下產生倦怠的心理,倘若無法及時覺察與調適,教師的工作表現 和身心健康,將如同不定時炸彈般隨時有耗損之危機,更甚者學生的受教權勢必 受到影響。當陷入工作倦怠的誤區,如何面對與調適,使其對教師的損害降至最 低,這實在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教學工作本就是一種高壓力和高倦怠的職業(Brouwers & Tomic, 2000),它 也是國際間普遍的現象,王月貞(2003)另外還指出,壓力與倦怠為每年教師離 職與退休高達百分之六的主要因素,Hughes 於 2001 年分析 1500 多名教師的數據,

此研究也發現有些教師的離職念頭正在倦怠尖峰上,但是因為多重因素,他們必

(15)

3

須留在工作崗位上,因此,教師得降低其工作目標,對他人與教學採取冷漠的態 度,最後對教育產生負面的影響(鄭惟心,2012)。

由上述資料顯示,教師工作倦怠為學校的疏離現象,此現象不一定使教師放 棄工作,某些人選擇離職或提早退休,有些人則消極的因應,讓自身陷入角色困 境中,上述現象有可能阻礙學校的發展(譚光鼎,2014)。即使張慶勳(2013)

指出教師離職或退休可以推進學校人事的新陳代謝,但是優秀教師退休,無法傳 承其經驗與典範,對學校經營與教師教學品質的精進,並非社會之福。

貳、研究動機

研究者自 2003 年任職於小學至今共 12 年餘,期間擔任過導師、導師兼訓導 組長、代理人事、教務組長,目前擔任專任教師工作。猶記得初任教職第二年,

擔任五年級導師兼訓導組長一職,回顧當時繁雜瑣碎的級務和陌生的行政工作,

在毫無實際行政經驗中,跌跌撞撞摸索與學習,在有限的時間與體力之下,工作 又不斷堆疊之際,勞心費神於行政工作,又得教書育人,每天看見的不是孩子,

而是滿滿代辦事項的清單,層層堆疊的工作量,時常應接不暇。

除此之外,當時更加上上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命令與各項考評,研究者無 不嚴陣以待,憑藉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以及帶好孩子之責,研究者並未歇下 工作的腳步,時常逾時逾量地工作,個人生活的泰半時光都窩在工作堆中,無法 有理想的時間休息,更遑論能夠好好關照自己的心靈世界,日日朝九晚五的高強 度工作狀態下,長此以往,在心情方面,頻頻出現緊張、焦慮、反覆多變的負面 情緒;在精神方面,經常處於萎靡不振,缺乏活力的狀態;在身體方面,體質贏 弱、倍感疲憊、睡眠品質也大幅降低等;在工作方面,自身的期望與現實差距的 壓力,引發工作熱情漸澆熄及效率急轉直下。鑑此,當發現自己墜入一股瓦解勢 力及超出個人所能承受的閾限時,便開始與自閉為伍,鮮少與人互動,這些消極 的個人體驗,慢慢侵蝕了自己的快樂,似乎不得不承認,此時工作倦怠正向研究 者席捲而來。

(16)

4

研究者便聯想其他與自己同樣處境的教師同業,他們面臨工作倦怠的同時,

身邊應該也不乏有教師沉於教學工作的泥沼而無法自拔,部分教師則是對千篇一 律的教學或行政外務的包袱,而消耗自身的熱忱,如果再加上正面回饋少於負面 回饋,爰此,教師恐怕在痛苦下度日,日積月累的倦怠則在溫床下成長茁壯,最 終可能使教師不安於教學現狀,從而興起歸去來兮之念頭。近幾年,教師大多感 嘆人師難為,離職退休潮一直不斷地湧現。

由上述現象可知,教師工作倦怠是一種普遍存在職場的社會現象,包含研究 者在內,是否其他教師也都面臨這種感受?例外的故事會是什麼情形?究竟是什 麼原因讓教師產生倦怠感?其次,研究者運用電腦資料庫的檢索,如「臺灣碩博 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Google 學術搜尋網路」、「華藝線上圖書館」、「臺 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及「臺灣學智慧藏」等,蒐集 2005 年至 2015 年國內與教 師倦怠相關的專著、論文等文獻資料,顯示近年來教師工作倦怠面向的研究汗牛 充棟,在文獻閱讀中,發現教師倦怠的橫向研究比較多,對縱深的研究略顯匱乏,

換言之,採用量化研究進行此主題的探究是比較多的,以質性研究為法的文獻則 篇幅略顯少了一點,研究者也發現文獻上研究的區域大多數都集中在臺北、桃園、

臺中、高雄、屏東等城市,其他地區並非全無,唯屬少數,尤其是研究者服務的 臺東地區。基於這樣的觀察與比較,研究者便想以臺東地區做為研究區域,擇中 探討服務於此的個案教師關於工作倦怠的歷程及調適方法。

(17)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探討個案教師工作倦怠的歷程。

二、探討個案教師工作倦怠的調適方法。

貳、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具體待答問題如下述:

一、個案教師在工作上引發倦怠的過程如何形成?個案教師在面臨工作倦怠之下 會出現哪些徵候?這些徵候或者經歷將對他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二、個案教師採用哪些方法來調適工作倦怠的情形?

(18)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的目的範疇更為清晰,以下說明「教師工作倦怠」與「調適」之 相關定義。

壹、教師工作倦怠

倦怠(burnout)一詞,最早可回溯至 1974 年,主要由美國的心理分析師 Freudenberger Herbert 所提出,根據他的描述,倦怠是個人拘泥於某種生活的理想 或方式,或是無法獲得預期的回報,而產生疲憊或挫折的情形(紀金山,2011)。

工作倦怠係指工作者長期處於工作壓力下,所形成個人心理層面的一種負面 認知,其乃是個人與環境互動及因應的過程中,未能有效處理工作壓力,因過度 的負荷,而顯現出非人性化、缺乏成就感與情緒耗竭之心理狀態,並導致生產力 低落、工作無助感、以及對工作不滿足等結果(黃臺生,2001)。謝文全(2004)

則認為工作倦怠乃是個體對工作產生一種負面態度現象,亦即對工作表現出疏離、

厭倦及心力交瘁的行為。

而教師工作倦怠係指教師在與學校環境互動過程之中,無法有效處理工作壓 力,長期累積的結果,使得教師在身心上產生耗竭的現象,並以冷漠、疏離的態 度來對待學生,嚴重影響到教師的專業精神(范熾文,2006)。

本研究之教師工作倦怠乃指教師在教育工作場域和人、事、物互動過程中,

無法有效因應經常性與反覆性的壓力,導致身心交瘁,呈現對工作產生厭倦、挫 折與無成就感,最後消極的面對工作等負向歷程與現象。

(19)

7

貳、調適

調適是一種正向的作為,當個體為了排除自己遭遇的障礙或困難情境,他採 用各種反應以滿足其克服困難的需求,這便是調適的意義(張春興,2006)。

而在賴倩瑜等人(2000)於《心理衛生》一書則是提到,調適是指個體面臨 壓力時,他能以自我的方式去進行調整,以因應壓力造成的焦慮或不安,並能使 負面的情緒平靜下來,甚至進一步用比較客觀與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眼前的事件壓 力。

因此,調適乃來自於自我的行為的啟動,當他內部的認知產生改變的企望,

也才能據此產生突破的行動。本研究指稱的調適,正是指個體為了減輕壓力、緩 解倦怠感,並為求保持自我身心的平衡,於是透過個體主觀的各種努力與策略,

達到和諧與適應的狀態。

(20)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採質的研究,以訪談的方式進行,探討他們在工作倦怠的歷程與調適 方法。本研究從研究對象與範圍、研究結果等方面提出本研究的限制:

壹、研究對象與範圍

本研究對象僅限以臺東縣一O四學年度(104.08.01-105.07.31)正式編制內之 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包括教師兼主任、教師兼組長、導師及專任教師,不含編 制內的幹事、校護、工友;非編制內的實習教師、代課代理教師、教學支援人員 不列入本研究範圍。

貳、研究的限制

本研究採質性分析研究取向,由於是立意取樣設計,本研究最後所得的結果 可能缺乏普遍性,不適宜做為廣泛性的推論。

(21)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分析探討教師工作倦怠之國內外相關文獻,以期對本研究有更深入 的瞭解,藉以形成本研究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之依據。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探 討教師工作倦怠的理論基礎;第二節探究教師工作倦怠的歷程與調適方法;第三 節探討教師工作倦怠相關研究,各節說明如下。

第一節 教師工作倦怠的理論基礎

關於教師工作倦怠的理論與模式,各研究者由不同的角度或背景提出,發展 出各自的理論模式,至今教師工作倦怠的相關理論相當多,研究者首先介紹三個 理論做探討,分別是三因素工作倦怠理論、生態模式理論,以及工作—個人契合理 論,選擇第一個理論的概念乃是著眼於教師和這個理論選取探討的對象—專業助人 工作者可能有相仿的經驗,他們都必須長期和服務對象相處,容易受到對方的影 響,致使在工作上產生疲勞的狀態,衍生出情緒方面的耗竭感受;選擇第二項理 論的理由主要是考量學校是一個微型社會組織,箇中影響因素繁多,彼此關係緊 密,研究者希望透過這個理論來瞭解教師身處在校園裡的工作狀態與影響;本研 究選擇工作—個人契合理論主要是想透過教師對於工作負荷、報酬、公平與價值 觀……等較為細微的層面,探討這份教職工作對他們帶來的相關經歷與調適。以 下依照前述理論發表時間先後順序分別概述。

(22)

10

另外,研究者蒐尋國內文獻,發現國內研究探討個體工作倦怠的議題多數皆 延續國外的理論或概念進行探究,例如:王嬋媚(2004)、洪瑞斌、陳怡璇(2009)、

陳蓮妃(2003)、馮宏雲(2006)、廖本盛(2003)、廖相如(2003)、劉雅惠

(2011)、歐慧敏(2008)、蕭子辰、黃芳銘(2016)、以及顏耀南(2002)等 研究。

壹、國外相關理論介紹

一、三因素工作倦怠理論

Maslach 與 Jackson(1981)透過對專業助人工作者為研究對象,發現專業助 人工作者常耗費許多的時間與其服務對象相處,面對長期積壓及持續性的工作壓 力後,容易產生情緒上的耗竭。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造成工作倦怠的因素主要 有三個層面,包括情緒耗竭、去人性化、缺乏成就感,分述如下:

(一)情緒耗竭:指這些工作者產生心力枯竭與疲憊的感受,他們自認在工作場 域情緒資源枯竭,自己無法如往昔一樣奉獻付出。

(二)去人性化:指這些工作者與他人互動時,他們以不帶感情與冷漠的態度去 回應其服務的對象或者同事。

(三)缺乏成就感:指這些工作者以消極的態度評量自我與工作對象的關係,他 們懷疑自己的能力與表現,並且從工作中出現退縮、感到不愉快,以及缺

乏個人成功感等。

二、生態模式理論

在 Martin(1983)的研究曾寫到關於影響個體工作倦怠的生態模式與關係,

Martin 所提到的生態模式理論乃是從生態學的角度來探討個體與環境生態之間的 相互關係,因此,若想要瞭解個體工作倦怠的原因,生態模式理論即可供參考。

以下簡述這項理論的重要概念。

(23)

11

(一)個人因素:指包含任何影響工作表現的因素。

(二)環境因素:

1.微系統:指的是個人完成其工作最小的組織系統。

2.中間系統:指的是個體所處的工作環境中,組織化程度較高層次的系統。

3.外圍系統:指的是在整個大環境中重要的組織與機構,會直接影響到工作者 及其公司的運作。

4.大系統:指的是超越外在系統,外圍系統之外所有會影響個人生活的因素。

生態模式說明工作倦怠係因個人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而產生,並顯示任兩個 不同之個體不可能全然因為相同的途徑而產生工作倦怠。故在解決工作倦怠的研 究上,必須應用整合不同學科的概念才能奏效。運用此一模式的優點在於整合不 同學科中有價值的理論,而缺點則為範圍過於複雜及廣泛,且須整合不同學科之 概念實為艱鉅之挑戰。

(24)

12

圖1. 工作倦怠的生態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Martin (1983:38)。

三、工作—個人契合理論

本來一項工作需要兼顧的層面就很多,它包含工作任務、進行品質、獲得的 報酬、人事合作關係、工作任務的配當是否公平,以及個體對工作的認同與價值 觀等等。Maslach、Schaufeli 與 Leiter 提出工作—個人契合理論,這個理論也就是 要傳達個人和工作領域的契合程度,他們把工作分成六大工作層面,包括工作負 荷、控制、報酬、社群、公平與價值觀,當個體與前述六大工作層面的契合度愈 高,個體對工作便能產生較多的認同意識與配合程度,投入也會更多,反之,個

(25)

13

體便容易產生倦怠感。這是一個複雜的模式,儘管前述六大工作層面的關係十分 緊密,個體與之互動的關係與程度就是有所不同,各有影響,以下分述六大工作 層面與個人契合與否所發生的狀況及影響(Maslach et al., 2001):

(一)工作負荷

這裡指的是工作的負荷過重,它能損耗個體的體力與耐力,即便個體在該項 工作缺乏相符的技能或配合意願,工作量也在合理範圍之內,但是這樣的結果就 會造成個體與工作產生不相契合的現象。

(二)控制

當個體承擔工作的責任與其掌控工作份量的能力超過個體能力所及,此時就 會出現控制的危機,因為個體無法承攬工作使命,他與工作也就未能達到契合的 目標。

(三)報酬

個體工作的目的與福利就是來自報酬的獎酬,倘若個體在工作之餘未能得到 與其成就或工作量相符的薪酬,也或者他沒有得到口頭讚美等社會性報酬,這便 是個體與報酬不契合的結果。

(四)社群

當個體與工作同伴缺乏友好的互動經驗,他們無法用建設性的態度或方法來 解決工作與人事的衝突,這樣的衝突容易導致個體的挫敗,也容易為社群帶來不 良的後果。

(五)公平

當個體在工作中得不到公平的回饋或尊重,個體與工作的不契合就容易產生,

因為不公平的後果會降低個體的自我價值感,日後造成個體情緒狀況不穩定,也 容易對工作產生冷漠的心態。

(六)價值觀

當個體的作法違背自我價值觀,他對工作的期望和整體組織的規畫方向不同,

同時個體對於工作任務的分配有所看法,認為與其價值觀或實際狀況有所抵觸之 時,這便是個體價值觀出現不契合的現象。

(26)

14

由上述的論述可知,各研究者各自從不同的視角對倦怠進行探究,三因素工 作倦怠理論以工作倦怠發生的因素切入探討,它將工作倦怠分為三個層面,情緒 耗竭、去人性化、缺乏成就感,作為判斷教師覺知工作的倦怠程度,這個理論說 明造成工作倦怠的前兆,是個體感到生理與心理的疲倦,首先浮現情緒耗竭,接 著變得去人性化,最後則產生低成就感,這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下,致使工作倦怠。

生態模式理論從環境角度探究,這個理論指出,造成工作倦怠的因素包括個人、

微系統、中間系統、外圍系統、大系統,此模式說明工作倦怠主要源自於個人與 環境之間長期交互影響而發生,是故,從生態模式理論觀之,教師工作倦怠的研 究,與個人因素密切相關,整個大環境生態系統所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也不容小 覷,且在工作倦怠的解決方式上,則須統合不同學科理論才能奏效。工作—個人契 合理論則從人與環境的契合程度切入探究,它是一個頗為錯綜複雜的模式,側重 個人與環境的契合程度,工作倦怠導因於個人和工作六大層面或其中幾項層面的 不契合,不契合引發倦怠,倦怠招致各種結果。

貳、國內相關理論介紹

個體的工作倦怠現象備受人們關注,尤其對象發生在教師身上更為人矚目,

這是因為教師的身心健康、教學效能與動機皆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因此許多研究 對於教師工作倦怠議題的探討就延續 Maslach 與 Jackson 的三向度概念進行研究,

但是研究者也發現工作於其他行業的個體發生工作倦怠時,他們的經歷及身心變 化同樣也值得理解與關懷,故以下研究者介紹洪瑞斌、陳怡璇(2009)、劉雅惠

(2011),以及蕭子辰、黃芳銘(2016)等人的研究,冀望從不同工作面向的個 體切入瞭解。

在洪瑞斌、陳怡璇(2009)的研究裡,他們以三名餐飲企業主管為訪談對象,

最後發現倦怠的起因是來自於他們與所處環境出現失衡現象,同時這些企業主管 也對於資源要求的不均衡有所怨言,當他們為了解決或者因應問題的發生,結果 他們採行的策略反使問題更加惡化,造成他們累積負面的自我評價,對工作現況

(27)

15

也感到無力感,這便是三位企業主管在工作中產生倦怠的歷程與經驗。洪瑞斌與 陳怡璇用圖 2.說明訪談者的工作倦怠歷程模式。

圖2. 訪談者的工作倦怠歷程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洪瑞斌、陳怡璇(2009:44)。

蕭子辰、黃芳銘(2016)的研究以五個縣份的公立國中教師為問卷填表研究 對象,這份研究的有效樣本達 250 份,最後他們的研究結果指出,教師如果有了 組織的支持,且當教師的自我心理資本充足,其對工作能夠擁有主觀健康的認知,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教師比較能夠在工作倦怠歷程下出走,降低這種感受的發生。

劉雅惠(2011)則是指出國內大多數關於個體工作倦怠的探討都是延續國外 的理論與概念做探討,因此在她的這篇研究裡,她只有點出學校行政單位應要重 視教師工作倦怠歷程的發生與教師復元情形,加強他們的認知架構、時間管理、

工作再計畫、教師自我放鬆等技巧,同時也要能增加教師對於工作的控制權,以 及提供他們社會支持為佳,達到親師生皆贏的最佳果效。

(28)

16

第二節 教師工作倦怠的歷程與調適方法

本節旨在探討教師工作倦怠的歷程與調適方法,主要內容共分為五部份,首 先探討教師工作倦怠的歷程,其次論述教師工作倦怠的形成因素,進而說明教師 工作倦怠的徵候與影響,最後論述教師工作倦怠的調適方法。

壹、教師工作倦怠的歷程

工作倦怠是綜合多種徵候的現象,其產生的歷程,非短時間即能形成,而是 在工作情境的內、外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下,日積月累的沈澱結果。因此,工作 倦怠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緩慢的發展過程。本研究乃以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 工作倦怠的歷程與調適之道,因此,當教師如何在壓力與緊張之下作出因應,這 樣的過程是研究者所感趣的,研究者從黃振紅(2008)的文獻中得知 Gaines 與 Jermier 的工作倦怠歷程模式,可以供作本研究做為探索此議題的初步瞭解觀點,

藉由這項研究來認識個體產生工作倦怠的各項階段過程。

其次,研究者經常聽聞有人提起教師這份職業是從熱忱漸趨挫折,研究者認 為抱持這類觀點者,他們可能覺得初入教職者滿懷熱血,卻在多年後受到教育環 境的打擊、學生問題的變化,或者親師關係、政策因素等,因此最後導致教師認 為工作疲乏,是故,研究者分別從劉雅惠(2011)與陳玫珺(2013)的文獻裡看 到他們探討 Edelwich 與 Brodsky 提出理想幻滅階段論,以及 Veninga 的工作倦怠 歷程,這兩個理論與概念均能輔助本研究切入瞭解個體工作倦怠的相關狀態。以 下分述說明。

(29)

17

一、Gaines 與 Jermier 的工作倦怠階段

Gaines 與 Jermier 於 1983 年提出工作倦怠歷程的模式,他們的研究結果如圖 3.所示,這份研究將工作倦怠的歷程分為三階段,以下分述各階段內容(引自黃振 紅,2008):

圖 3. 工作倦怠的歷程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黃振紅(2008:21)。

(一)階段一原因:壓力(需求大於能獲得的資源)

需求包含外在與內在,外在的需求是指除了個體以外所涉及的工作環境,一 切直接或間接的需求;內在需求則是指工作者自身的需求。而此階段指稱的資源,

是工作者具備的能力、經歷、工作技術、時間等項目。因此,在工作情境中,當 需求與資源失去平衡時,隨即產生工作壓力。

(二)階段二:緊張

當個體承受工作壓力,身心會呈現精神緊張、疲頓以及情緒浮躁等症狀,此 時,個體會加速擷取他持有的資源,而感到精力逐漸耗費凈盡,則產生情緒耗竭 的現象。

(30)

18

(三)階段三:因應

當個體的情緒資源耗失殆盡,工作者會採取防禦性的抗衡因應方式,以應付 工作呈現的負向情形,同時,他也會與外界人、事、物產生冷漠疏離感,並且自 我否定與貶低個人成就感。

二、Edelwich 與 Brodsky 的理想幻滅階段

工作倦怠是由許多原因長時間的醞釀而產生,因此,工作倦怠有其發展的歷 程及階段性,Edelwich 與 Brodsky 於 1980 年提出理想幻滅階段論,認為工作倦怠 的發展可分為五個漸進階段歷程,分別為熱忱、停滯、挫折、冷漠與介入,此五 階段之進展是週而復始,不斷經歷多次的循環,陳述如下(引自劉雅惠,2011):

(一)第一階段:熱忱

當個體面對工作的初期,他會懷抱極高的期望,是故,個體在此階段顯示衝 勁十足、全心投入工作中,他覺得工作可以滿足所有。

(二)第二階段:停滯

當個體發現他努力的結果很難得到正向的結果,他面臨連續不斷的挫敗,則 產生工作停滯的現象,他不再完全投入工作,即使工作持續進行,個體卻已不再 奢求這份工作能滿足一切,他會謀求向外的發展。

(三)第三階段:挫折

當個體開始對此份工作的價值產生猜疑,他會呈現三種反應,第一是負面的 能量,這時工作的挫折會導致負面的能量,造成工作倦怠與離職,並且進入冷漠 的階段;第二是正面的能量,個體積極面對問題,他視挫折為脫離工作倦怠的跳 板;第三是退縮,這是個體面對挫折時最容易出現的退縮反應,藉以遠離具有威 脅性的情境,由於退縮的現象會嚴重耗損精力,進而落入冷漠階段。

(四)第四階段:冷漠

當個體面臨挫折時,他已不再視其為挫折,他投入工作的時間減少,不願再 接受任何挑戰,僅只企求保住職位,卻未離職。

(31)

19

(五)第五階段:介入

意指個體在上述任何一個階段中,他可以採取介入的策略,以阻絕工作倦怠 的狀態,尋求改善工作倦怠惡性循環的方法,此時介入的策略可能是離職、改變 工作、人際關係的重建等。

三、Veninga 的工作倦怠歷程

1981 年 Veninga 指出個體的工作倦怠是經由工作上的壓力,以漸進的方式逐 步發展而成,可分為五個時期:蜜月期、動力短缺期、慢性徵候期、危機期、絕 望期,各時期代表的歷程描述如下(引自陳玫珺,2013):

(一)蜜月期:在工作的初始階段,具有高度的熱忱和精力,對工作有滿足感。

惟,到後期,則熱衷逐漸降低,個人精力耗盡。

(二)動力短缺期:在工作上逐漸出現缺乏效率的早期警訊,如疲倦、睡眠失調、

酗酒等逃避行為。

(三)慢性徵候期:開始感到精疲力竭與無力感,此時期較容易產生疾病,出現 生理與心理的徵候,如易怒與沮喪,在情緒方面較容易產生負向的思維。

(四)危機期:工作倦怠的徵候日趨嚴重,知覺無法勝任工作,很多事情都往負 面思考,形成悲觀主義,並發展出逃避的心理狀態。

(五)絕望期:因受工作倦怠的重創襲擊,使個體身心無法負荷,導致個體的專 業品質每下愈況,身心健康受損。

以上本研究列舉的三項理論,黃振紅(2008)在文獻裡說明 Gaines 與 Jermier 的工作倦怠階段概念,它主要是描述個體面臨壓力時,個體將會承受緊張、身心 俱疲的狀態,當他採取因應作為,可有助於減低負向感受,反之,則造成自我否 定等相關情況,這個理論比較是描述個體面對工作倦怠的一般性歷程;至於比較 細部的分析,本研究從劉雅惠(2011)的探討中以 Edelwich 與 Brodsky 的理想幻 滅階段,以及陳玫珺(2013)探討關於 Veninga 的工作倦怠歷程概念進行瞭解,接 下來再細步作歷程的比較探討。當個體開始對工作感到無力與沮喪感,根據 Veninga 的區分,將之更細分為慢性徵候期與危機期,這樣的過程是逐步漸進的,

(32)

20

個體在生理、心理層面當將受工作疲乏一點一滴吞蝕,致使個體最終甚至面臨工 作的危機,無時不刻總想逃離工作的籓籬。然而 Edelwich 與 Brodsky 的理論對於 個體已經產生工作倦怠後的敘述,他們則是全部綜合在該理論的單一階段進行探 討,因為該理論中所稱的正、負面能量,或者退縮等狀態都是對於工作產生倦怠 後,無法繼續延展工作的價值與任務,導致個體在工作上面臨挫折的結果。最後,

Edelwich 與 Brodsky 的理論,以及 Veninga 提出的概念都指出個體在工作上出現冷 漠、絕望的狀態,這部份的描述則是一致的。

由上述工作倦怠歷程的文獻觀之,工作倦怠的歷程非倏忽之間則成,而是銖 寸累積、漸進的結果,同時這種現象也並非形成後就不再改變,情形則由輕微逐 漸加重,在工作過程中個體因工作環境的交互作用產生壓力,不良的感覺持續出 現,伴之而來的滿腔情緒反應,個體嘗試努力解決或因應問題,在心理上與人保 持距離,或是以冷漠疏離的態度對待週遭的人事物。由初始對工作滿懷熱忱與鬥 志,到最終無法戰勝自我而選擇放棄,致使個人的健康、職場生涯、人際關係受 到極大的衝擊與負向結果。

貳、教師工作倦怠的形成因素

近年來,社會的快速變遷,教育改革聲浪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從教育部施 政計畫中即可觀之,教育政策不斷精益求精、推陳出新,致使教育現場教師必須 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怨聲載道,倦怠感如影隨形不時浮現,教師的工作與生活 隨時有被襲擊的危機,從而使眾多教師萌生退意,工作倦怠並非突然出現,而是 幾乎每個人都會遭遇的問題,甚至整個社會必然面臨的議題,程度上的差異罷了,

但這並不可畏,關鍵在於如何在工作與生活間不失衡,找出具體的原因克服改進,

才能有效地降低工作倦怠感的產生。

研究者閱讀文獻,發現 Carmaletta(2007)認為在教師的教學生涯中,工作倦 怠包含情緒耗竭、非人性化以及低個人成就三個因素,而這些因素可以任何一個 因素或三個組合,發生在任何階段。再者,倦怠感並非突發事件而成,而是緩慢

(33)

21

積累的壓力所成,得不到良好的回饋與支持,是多元因素與整體狀態所造成的倦 怠感(方紫薇,2012)。

研究者將 2004 至 2015 年國內有關教師工作倦怠研究的文獻,依照年代先後 順序將教師倦怠之因素臚列出來,並進行彙整。郭耀輝(2004)發現教育改革推 動,繁複的評鑑工作,造成校園人仰馬翻,教育部推動的事項名目繁多不勝枚舉,

再加上研習活動相當頻繁,教師無法兼顧教學與行政時而有之,在過度要求以及 資源匱乏的工作環境下,如果得不到滿足,長期下去,工作者的情緒將損耗殆盡。

李新民、陳密桃(2006)認為教師因情緒疲竭,個體缺乏積極的專業自我概 念與工作動力,致使工作倦怠產生。范熾文(2006)的研究顯示,組織如果缺乏 創意,組織成員之進取意願與工作投入則會降低,進而瓦解崩潰,其次,校務之 決策,若集中於校長或少數行政人員之手,這些情形皆會致使教師產生工作倦怠。

羅文興(2006)的研究發現師道難為是造成教師倦怠的主因,一方面社會大 環境的變遷外,另一方面教育改革頻繁,教育政策搖擺不定,教師的能力是否足 以處理教改要求,教師認為工作勞苦,學生難管教,以致心生疲憊。顏國樑、李 昱憲(2008)則認為行政人員屬於高情緒勞務負荷,如果情緒處理不當,則會產 生工作壓力,進而形成倦怠感,其次,在行政業務的溝通,因本位主義的作祟,

無法悅納他人的建議,形成行政單位無效能及易產生人際衝突的現象。

呂幸珠(2008)發現多數國中導師認為教師工作負荷重,工作愈來愈沒有價 值感,學生和家長無法體會教師的辛苦、每當想到又要面對工作挑戰,會提不起 精神,其次,學生行為問題亦讓教師有力不從心之感,需費心費時於輔導管教學 生,最後則是妨礙學校教學的單位太多、教育部局推展多項的計畫以及研習活動,

致使教師苦不堪言,深感無力。

童昌雄(2008)發現國小教導主任的角色衝突壓力,最易影響其工作倦怠,

尤其是情緒方面的倦怠感受。擔任小校教導主任職務,綜理教訓輔業務,工作負 荷量大,加上小校人手少,資源較缺乏,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難免產生挫折,若 自身角色認識不清,則易產生角色衝突,其次,國小教導主任因業務繁重、評鑑

(34)

22

不斷、人力不足問題,深感窮於應付,萌生退休的想法,長期下來將導致高工作 倦怠。

洪國生(2009)發現國中兼任行政職教師,因角色衝突而影響其工作倦怠的 產生。社會的快速變遷,教育經費有限,人力不足等因素,導致推行業務力有未 逮,或因工作壓力無法適時紓解,致使角色衝突與工作倦怠的情形偏高。而以行 政角色衝突最高,顯示行政工作沉重難為,不但要教學,還要執行上級交辦工作 事項。

陳小芬(2009)則發現國小體育教師的工作倦怠有三種情況,第一對工作產 生無力感:影響因素為學校不支持與工作無變化性,因為體育教師兼任教練多是 無薪俸、甘願付出,若無學校的支持,將阻礙團隊的發展,其次,久待同一職位,

若無吸收新觀念、刺激自我工作動力,難免生厭,在教學過程中,日復一日的重 複性工作,而產生倦怠感。第二對工作無成就感:主要影響因素為在工作上的付 出無等值的報酬和常孤軍奮戰,當國小體育教師加倍付出於工作上,卻無獲得雙 倍回饋與支持時,失落感易生,其次,面對諸多困難,體育教師常是獨自承攬,

在教學之路落寞感在所難免。第三萌生轉換工作跑道的念頭:主要影響因素為班 級事務繁瑣,無法全心投入於教學以及面對長期性的工作壓力。

郭怡慧、蕭佳純(2011)表示當教師無法擁有課程自主與教學自主且必須聽 命於他人時,易產生工作倦怠。其次,現代教師因各種教育改革制度,常處在工 作負荷較重的狀況,是故,工作負荷已是普遍的現象,倒是人際關係卻成為倦怠 舉 足輕重的因素。張哲豪(2011)發現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招致教師工作的 沉重壓力,其常因所抱持的介入成效情況過於樂觀及理想化。然而,若如此激進 的態度未獲得理想結果或預期成效,便易因長期的挫折與疲憊而導致工作倦怠。

李靜美(2011)發現教師工作倦怠最主要的因素為學生行為,面對學生層出 不窮的行為問題,處理學生管理問題以及學習動機低落的狀況,心理承受的壓力,

而誘發倦怠感。

其次,朝令夕改的教改政策,廢止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提倡正向管教 的理念,卻無頒布導師職責與工作內容的統一規定,致使導師的工作內容含糊籠

(35)

23

統,職責無限上綱,尤其對於學生偏差行為的處理,更是令人 無所適從 ,莫衷一 是 ,卻又得遭受家長與上級的質疑,各項評鑑工作 與日俱增,舉不勝舉的業務量,

給教師平添許多的負荷,倦怠感也隨之遞增。林柏勳(2011)強調工作倦怠的因 素是多元且相互影響,學校因素方面:主管領導方式不當、學校氛圍不佳、不佳 的師生關係、學生學習意願低落與輔導管教不易、過多的教學節數、工作負荷量 大;社會因素:家長對教師的要求過多與教學的不信任、家長對學生疏於管教;

個人因素方面:教學熱忱低落、專業能力不足、學校與家庭無法兼顧;教育政策 因素方面:教育資源不足、變動頻繁的教育制度所產生的干擾、教育措施不完善。

方紫薇(2012)研究顯示,國中教師尤以輔導學生不易、家長的困擾與教學 壓力最易產生工作倦怠。而國中教師認為最有影響力的倦怠因素依序為:其一社 會大眾對教師持高標準檢視,教師對學生的管教權逐漸消失,只要發生事情,則 將過錯與責任全然歸咎於教師。其二因家長功能失調,造成教師在輔導學生方面,

產生無力感。其三某些學生之問題嚴重到超乎教師能力所及,卻無足夠的配套措 施及資源協助。其四社會大眾對教師的高期待,政府與學校卻未給予教師足夠的 資源與支持,心理壓力甚大。

歐陽麗玉(2012)研究顯示,多數教師認為教職工作與初任教職時的理想有 差距,而無論是導師、專任教師或兼任行政職教師,均面臨不同的工作負荷,加 上社會結構改變、媒體的開放、大眾對教師的要求與期望已迥異不同,以及社會 大眾對教師不再如以往的敬重,使得教師對教職工作感到灰心與精疲力盡。其次,

教師對於親師溝通、組織互動、非正規課程的業務與教學相關工作感到壓力,而 出現情緒耗竭的現象,最後則對於組織氛圍、校長領導方式、親師溝通與家庭生 活的安排感受不如預期時,亦會產生倦怠感。

陳佳陽(2012)發現工作負荷過重、行政管理不當、同事關係不佳、師生關 係不良和缺乏外界支持為工作倦怠的因素。而工作負荷為倦怠的主因,目前雖因 少子化趨勢,各校人數不增反減,但行政工作並未因學生數而減少,反而因環境 更迭,家長參與教育事務高,新的教育理念及政策層見迭出,更增加兼行政職教 師的工作負荷,倦怠感油然而生。

(36)

24

陳建任(2012)發現教師工作倦怠感的主要來源為教師工作流於繁雜吃重,

因應上級機關所交辦的事務或因應招生壓力而增加的各類活動,使其產生沉重的 壓力或過度操勞的情形,從而引發工作倦怠。許瑜珊、徐綺穗(2012)發現人際 關係和工作倦怠密切相關,即人際關係之良窳會影響教師工作倦怠感的程度。

彭譯箴、呂青山、許家得(2012)的研究顯示,體育教師兼教練扮演多重角 色,而每個角色間的期望有差異,產生角色衝突致無法兼顧不同情境之角色期望 心生愧疚,進而產生倦怠。加上自我期望與組織、制度支持與否等外在因素賦予 的角色期待,間接對角色造成負面的心理效應,不僅可能引發個體對教學或訓練 工作的疏離現象,也將導致其對工作失去熱忱,最後也將反應在生理、情緒及行 為態度上的丕變。

王曉祈(2013)發現教師產生工作倦怠最主要的因素為學生對師長的態度,

自古以來,教師的社會地位一向至為崇高,學生若未達到應有的尊師重道作為,

教師的倦怠感將日益加深。其次,在工作上易感心有餘而力不足,以及理想與現 實的差距讓教師感到失望、挫折,再加上沉重的工作負荷,致使教師對人事物漸 趨冷淡。

陳玫珺(2013)發現國中教師因角色衝突而產生工作倦怠,年紀輕的教師角 色衝突較大,工作時數長,致無法兼顧家庭;而兼辦行政職務,影響教學正常化。

其次,隨著時代的遞變,學生行為問題亦是產生倦怠的重要因素,倘若教師教學 及輔導能力不足,教師負面情緒將攀升,加上又無力改變現況時,更加深倦怠感。

最後則是多數教師認為付出與報酬之間不成正比時,更易誘發倦怠感。

楊佳蓉(2014)發現因為教育政策不定、授課時間過長、學生難以管教、家 長配合度不高、工作負擔過重、時間與資源不足等困境,深感師道難為,感受不 到教職的神聖感,便使教師感到精疲力竭。

秦旭琨(2014)發現學生行為與工作負荷為教師工作倦怠的因素,在學生行 為方面,教師耗費時間於輔導管教學生;在工作負荷方面,導師因教學、班級經 營或其他工作任務感到負荷時,深感被壓榨殆盡無法再奉獻心力,加上近年來教 育政策的變化,讓導師無所適從,遭家長質疑時,更讓導師無法忍受。

(37)

25

林孟萱(2014)的研究發現,造成教師工作倦怠的因素,在學生行為方面:

隨著教育環境的變遷、師道式微、少子化現象、家長自我意識抬頭等因素,使得 教師在管教學生與班級經營上,變得窒礙難行。現今教師耗費在學生德行問題的 時間與精力,多過於教學,教師盡其責輔導學生,但又懼於被貼上過度管教的標 記,令教師感到無力與無所適從;在工作負荷方面:業務繁重之餘,仍有教學工 作,蠟燭兩頭燒,無暇休息,加上行政工作多涉及對外事務,更不容許有絲毫錯 誤,更讓教師倍感壓力;在教育政策方面:搖擺不定的教育政策,過多頻繁的評 鑑讓教師喘不過氣,在處理新的教育事務,原有的事務並未減少,使得教師無法 專注於教學;在教師權威低落方面:家長聽孩子的片面之詞,即質疑教師的教學,

更甚者直接投書媒體,媒體報導斷章取義,無弄清事實,使教師被貼上不當管教 的標記。

陳美莉(2015)發現教師產生工作倦怠的原因,其一,校外教育主管單位:

學校各項評鑑繁複,擔任行政職的教師疲於應付外,一般教師也忙得焦頭爛額,

忽略教學的品質,再者,太多與教學不相關的業務需執行,亦是教師倦怠的主因。

其二,校內的學生與家長:家長對孩子不當的教養方式,致使教師深感學生難教。

在學校,教師對學生無怨無悔的付出,然而,學生回家卻面臨家長過於忙碌或家 長自覺能力不足而無法指導課業,長此以往,學生學習動機銳減,成績愈加退步,

教師無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無力感頓生。

研究者彙整 2004 年至 2015 年關於教師工作倦怠因素探討的國內文獻,以下 以表 1 列舉,從中可以探知各影響因素所佔比例,這樣的結果能提供訊息,究竟 教師的工作職場中受到哪些情況所擾,哪些狀況可以提供教育工作者更加警醒。

(38)

26 表 1

教師工作倦怠因素比較表

間 研

教 育 改 革 或 要 求

評 鑑

資 源 或 人 力 不 足

缺 乏 正 向 自 我 概 念

組 織 氛 圍

師 道 難 為 或 式 微

情 緒 處 理 不 當

工 作 負 荷

角 色 衝 突

理 想 與 現 實 的 差 距

缺 乏 學 校 或 外 界 支 持

工 作 無 變 化 性

報 酬 的 不 契 合

課 程 與 教 學 無 自 主

人 際 關 係

家 長 問 題

主 管 領 導 方 式 不 當

學 生 行 為 問 題

社 會 大 眾 高 期 待

教 學 不 相 干 的 業 務

2004 郭耀輝  

2006 李新民

陳密桃 

2006 范熾文 

2006 羅文興  

2008 顏國樑

李昱憲 

2008 呂幸珠   

2008 童昌雄     

2009 洪國生  

2009 陳小芬   

2011 郭怡慧

蕭佳純 

2011 張哲豪  

2011 李靜美   

2011 林柏勳        

2012 方紫薇    

2012 歐 陽

麗 玉       

2012 陳佳陽   

2012 陳建任  

2012 許瑜珊

徐綺穗 

2012

彭譯箴 呂青山 許家得

2013 王曉祈   

2013 陳玫珺   

2014 楊佳蓉      

2014 秦旭琨    

2014 林孟萱      

2015 陳美莉   

小計 9 5 5 1 3 4 1 10 4 4 2 1 2 1 4 6 2 10 2 1 所占比例(﹪)

至小數點第一

位 36 20 20 4 12 16 4 40 16 16 8 4 8 4 16 24 8 40 8 4

(39)

27

由表 1 可知,教師工作倦怠來源相當多元,不同的研究對象而有不同的倦怠 因素,主要的倦怠因素依各研究結果發現為:教育改革或要求、評鑑、資源或人 力不足、缺乏正向自我概念、組織氛圍、師道難為或式微、情緒處理不當、工作 負荷、角色衝突、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缺乏學校或外界支持、工作無變化性、報 酬的不契合、課程與教學無自主、人際關係、家長問題、主管領導方式不當、學 生行為問題、社會大眾高期待、太多與教學不相干的業務等均是教師工作倦怠的 重要來源,其中被研究者論及最多的教師倦怠大抵整理出:工作負荷與學生行為 問題佔 40%最高,教育改革或要求佔 36%,家長問題佔 24%,評鑑與資源或人力 不足佔 20%,其他各倦怠因素分別佔 4%~16%不等。研究者根據表 1 的統計訊息,

再進一步說明教師對於面臨工作負荷、學生行為問題、教育政策以及家長問題等 四個層面時,這些面向為教師帶來何種困擾?它們對教師工作倦怠造成哪些現 象?

一、工作負荷

身為教育工作者,更應清楚意識到,其實倦怠的源頭是自己,工作量與工作 時間超載是教師職業中的普遍現象,大多數教師每天面對複雜程度愈來愈高的工 作任務,而感到超負荷,甚至時常徘徊於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教師竭盡心力臻於 完美,但現實是殘酷的,往往很多事情無法掌控及多方因素所致,而讓自己陷入 深淵,這些現象必然會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倦怠的心理。

二、學生行為問題

教師面對個體差異愈來愈大的學生,其思想和行為不易為教師所控制,因而 面臨學生層出不窮的問題,諸如:學習態度與動機低落、學生暴力、攻擊、恐嚇 與破壞行為、對教師的不良態度等,因家庭失能或者社會環境的影響,儘管教師 努力導正學生,很難於短期內改變學生之不良態度與行為,為此,在學生管理上 教師必須耗費可觀的時間與心力,而當教師發現自己長期的付出與努力仍處於失 衡之狀態,自尊心會受挫,自我效能感也會隨之降低,習得無助感的心理不斷得 到強化。長此以往,疏解不善,提高感受工作倦怠的危機。

(40)

28

三、教育政策

隨著時間巨輪的轉動,政府大力推動各項教育政策,教育工作愈顯棘手,在 適應各種變化的要求下,無不給教師帶來莫大的壓力、焦慮與更嚴峻的挑戰,教 師欲勝任當前的教育工作,則須付出時間與精力,對既定的教學模式與理念進行 革新,同時,教師必須不斷地在專業上嚴格要求自己,發揮終身學習的精神,如 海綿般不斷汲取相關知識,另一方面,上級機關的政令,工作例行性與突發性事 件繁雜多樣,使得教師的工作時數與工作量與日俱增,教師承受著教育體制改革 巨大的外在壓力與內在衝突,易泯滅教師的熱情,久而久之,則會催生挫折與倦 怠。國中教師還必須承擔學生升學的壓力,國小教師雖然不用像國中教師一般為 著升學傷透腦筋,但卻也必須協辦推動各項教育政策,無法免除。

四、家長問題

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遷,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教師的神聖地位與現實存在著 巨大的反差,所受的敬重亦不如昔,家長對教師有高度的期望與諸多要求,這麼 多的角色和任務賦予教師,致使教師背上沉重的包袱,教師的無力感與心理壓力 更隨之增加。常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然而,教師一旦犯錯或者無法達成 家長的期許,教師則必須承受語言或非語言的攻擊行為,面對家長的謾罵聲與誤 解,感到付出與回饋不相匹配,打擊教師的工作動力和積極性,逐漸削減教師的 教學熱忱,轉而陷入消極的狀態,工作滿足感降低,工作倦怠則不可避免,必然 會發生。

是故,教師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中,面臨著多方位、多層面的壓力,工作倦怠 的發生不盡相同,因人而異,教師工作倦怠的來源也相當廣泛且複雜多變。其次,

各種因素相互間仍受種種複雜細微的主客觀因素所牽連,Maslach 與 Jackson(1981)

提出工作倦怠的三個重要層面,它們都是比較屬於個體內隱性的因素,當個體一 旦受到研究者前述探討的工作負荷過重,學生行為問題複雜多變,難以管教,或 者受到教育政策的執行困難與家長互動問題,這些不等的事件均容易造成教師面 臨各種衝突,產生倦怠感。故應以防微杜漸看待之,以有效的介入策略阻斷倦怠

(41)

29

感,雖然教師倦怠的因素無統一標準,但這些因素可供日後調適教師工作倦怠之 重要線索,亦可提供和本研究結果相互印證之參照資料。

參、教師工作倦怠的徵候

置身於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各行各業很容易在毫無預警下產生倦怠 感,教師亦不例外,教學現場中,教師猶似陀螺般轉個不停,久而久之,個體出 現身心耗損之跡象,時而頭暈目眩、疲憊不堪,時而熱情不再、情緒跌宕起伏等 生理及心理層面的徵候現象發生。當教師產生倦怠感,身心反應程度因人而異,

輕則造成些微不適;重則引發不良疾病。鑑於倦怠的現象無理論架構,故徵候現 象說法迥然不同,類型則大同小異。

劉祥業(2006)指出工作倦怠通常會表現以下徵候:1.週期性的焦慮、恐懼、

激動、沮喪,甚而絕望;2.經常性的挫折感;3.刻意迴避社交活動,有自閉傾向;

4.人際互動不佳。范熾文(2006)綜合中外研究者文獻,歸納如下:1.生理方面:

疲憊、虛弱、頭痛、背痛、頭昏、易感冒、胃潰瘍、胃腸不適、睡眠失調、藥物 中毒、泌尿系統疾病、心臟血管疾病、體重突然變化等,主要是與身體健康有關 的現象;2.心理方面:偏見、敵對、悲觀、刻板化、無助感、無希望感、狂妄自大、

低度自尊、認知僵化、憤世嫉俗、不合理懷疑、低挫折容忍力等不良的心理現象;

3.情緒方面:易怒、煩躁、緊張、焦慮、煩惱、哭鬧、憂鬱、沮喪、冷漠、退縮、

罪惡感、過度興奮、過度敏感等負面情緒產生;4.行為方面:冷嘲熱諷、缺乏責任 心、疏離感增加、工作士氣低落、人際關係惡劣、師生關係冷淡、對服務對象失 去關懷、婚姻家庭生活產生衝突以及缺席、曠職、離職、濫用藥物與過度飲酒等 不良的行為現象。

張弘勳、蔡淑苓(2007)亦曾詳盡整理出教師工作倦怠的徵候,歸納如下:

1.生理層面:疲累、心悸、耳鳴、頭痛、眩暈、虛弱、眼疾、腹瀉、失眠、胃潰瘍、

常感冒、高血壓、失去胃口、吃得太多、腸胃不適、體重減輕、抵抗力弱、泌尿 系統疾病、心臟血管疾病等情形;2.心理層面:妄想、多疑、猜忌、焦慮、易怒、

失望、悲觀、抑鬱、無聊、沮喪、刻板化、挫折感、罪惡感、自憐感、無力感、

(42)

30

低自尊、無價值感、無成就感、情緒失控、容易緊張、缺乏自信、被排斥感、挫 折容忍低、負向自我概念、注意力不集中、覺得沒有人關心等情形;3.行為層面:

偏執、譏笑、諉過、易抱怨、藥物濫用、人際關係不佳、過度抽菸和喝酒、暴力 與攻擊行為;4.態度層面:消極、冷漠、無情、失去理想、常改變自我信念等情形。

由上述文獻可知,教師工作倦怠的徵候繁多,各種徵候均為負面、消極或極 端;且並非所有症狀會同時顯現,以症候群的形式出現居多,另因個人體質、經 驗、處境之差異,徵候感受的程度、時間、頻率亦有不同,一般反應於生理、心 理、行為層面,研究者將其歸納為三大類:

一、生理方面:表現為疲憊、心悸、眩暈、腹瀉、頭痛、背痛、眼疾、耳鳴、高 血壓、胃潰瘍、吃得太多、失去胃口、胃腸不適、睡眠失調、藥物中毒、泌 尿系統疾病、心臟血管疾病、體重突然變化的現象。

二、心理方面:表現為焦慮、憂鬱、猜忌、多疑、悲觀、失望、妄想、易怒、沮 喪、緊張、低自尊、挫折感、罪惡感、自憐感、無力感、無助感、無成就感、

缺乏自信、認知僵化、憤世嫉俗、低挫折容忍力、注意力不集中、負向自我 概念、對當事人產生刻板化的現象。

三、行為方面:表現為哭鬧、諉過、缺席、曠職、離職、易抱怨、缺乏責任心、

疏離感增加、工作士氣低落、人際關係惡劣、過度抽菸和喝酒、師生關係冷 淡、暴力與攻擊行為、對服務對象失去關懷、婚姻家庭生活產生衝突、對當 事人採責備與譏諷的現象。

若徵候的現象反覆出現,且無法有效自我調適,可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並 維持均衡的飲食,讓身體充滿活力與能量,以有效降低徵候帶來的負面影響。

肆、教師工作倦怠的影響

隨著教師工作倦怠感的頻繁發生,可發現其爆發力十足,影響所及可謂相當 廣泛,準此以觀,倦怠之影響力小至個人;大至整體組織,個人的心理與生理健 康首當其衝,而對組織造成漣漪性的負面影響,譬如影響教師發揮其正常的教學

(43)

31

水平,不利於孩子的學習與發展,且對整個教育體系無疑潛藏危機因子,進而影 響教育工作大局,其嚴重後果不容忽視,因而有必要對其影響進行探討,其重要 性無庸置疑。

許多研究顯示,在種種外在因素的衝擊下,教師若無法有效處理,工作壓力 將伴隨而來,長期積累則產生工作倦怠,對個人身心健康及其教學成效構成負面 影響,也影響組織整體的績效(邱欣怡,2007),更甚者將造成心理疾病(劉祥 業,2006)。同時,倦怠的教師也許對心理咨詢、精神科醫療等產生依賴,增添 社會對醫藥和服務性系統的支持,衍生為社會問題(王禹蘇,2011)。

顏耀南(2002)歸結國外研究者文獻,將工作倦怠的影響,分為以下四方面,

1.影響教師身心健康:教師健康狀況與心理狀態不佳,易疲倦、焦慮、削弱自信、

喜怒無常,甚至影響到家庭及人際疏離之問題;2.影響教育品質及專業精神:教 師的教學態度冷淡,對學生漠不關心,缺乏教育愛及溝通,此舉不但阻礙教育教 學品質的提高,且影響教師專業;3.離開教師專業體系:當教師工作倦怠惡化到 教師難以忍受時,教師可能會有曠職、離職或提早退休的現象;4.影響學生學習 成效及人格發展:影響教學效能,降低教學品質,師生關係不良,對學生學習成 效及人格健全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趙慧莉(2004)認為教師工作倦怠對工作與生活產生許多消極不利的影響,

歸納為四大層面:1.職業意識淡漠,這部份乃是指個體對自己過度消極評價,認可 程度低,成就動機低;2.職業行為消極、反常,由於角色心理衝突所造成的職業意 識淡漠,在職業行為上,致使教師消極、反常,工作應付性大。某些教師甚至採 以心理虐待手段對待學生,此舉危害相當大,造成學生孤僻、抑鬱、厭學、棄學 等;3.職業外行為活躍,由於無法從工作獲得滿足,有些教師把大多時間和精力放 在職業外行為,去賺錢或尋求刺激;4.心理障礙,在角色心理衝突影響下,某些教 師產生心理障礙,更甚者誘發自卑心理,還有個性怪僻、悲觀、退縮等情形發生。

張弘勳、蔡淑苓(2007)亦曾綜合學者專家之意見,詳盡歸納教師工作倦怠 的影響:1.傷害生理和心理健康:在生理方面,產生腹瀉、潰瘍、耳鳴、頭痛、眩 暈、眼疾、常感冒、高血壓、腸胃不適、抵抗力弱、泌尿系統疾病、心臟血管疾

數據

圖 5.  研究流程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ound out the fact that as traditionally Buddhist clerics were exempted from tax paying and national service fulfiling in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 helps teachers collect learning evidence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 refine teaching strategies.. AaL • engages students in reflecting on & monitoring their progress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In 2006, most School Heads perceived that the NET’s role as primarily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local English teachers, act as an English language resource for students,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