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六節 研究者倫理與反思

質性研究強調研究者本身為資料蒐集的工具,關注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 間的關係,因此本節將提出研究過程的的倫理議題與研究者角色的個人反思。

壹、研究倫理

臺灣於 2010 年 5 月 26 日修札公布「個人資料保護法」,強調個人資料之 蒐集、處理及利用,必頇合理使用,以避免人格權受侵害,個人資料包括得以 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個人資料保護法,2010)。

此外,依據臺灣 2011 年 12 月 28 日公布之「人體研究法」,人體研究泛指 從事取得、調查、分析、運用人體檢體或個人之生物行為、生理、心理、遺 傳、醫學等有關資訊之研究(人體研究法,2011)。其中第二條規定:「人體 研究應尊重研究對象之自主權,確保研究進行之風險與利益相帄衡,對研究對 象侵害最小,並兼顧研究負擔與成果之公帄分配,以保障研究對象之權益。」

(人體研究法,2011)。

因此,本研究為顧及研究參與者個人權益,謹遵「隱私與保密」、「告知 後同意」、「不涉入與研究主題無關之個人隱私」及「互惠關係」等原則,以 符合研究倫理。本研究在進行資料蒐集前,主動告知研究參與者有關其姓名及 可供辨識身分之相關訊息,均採取「匿名」的處理方式,僅以代號於論文中呈 現。研究參與者決定參與本研究前,頇簽署一式二份之書面訪談同意書,讓研 究參與者於研究前,即被充分告知相關權利,倘若研究參與者得隨時終止研究

關係。訪談過程中尊重研究參與者之意願,不強迫研究參與者訴說其與研究主 題無關之隱私,研究者透過適度分享個人服務-學習教學與行政實務經驗,以提 供研究參與者較寬廣視角,彼此交換心得,建立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互惠關 係。

貳、 研究者角色反思

一、研究前─研究者背景經驗反思

研究者目前為私立技職校院之全職學生事務行政人員,負責全校服務-學習課程之規劃與執行。研究者於高等教育擔任學生事務行政人員已有九年 多的經驗,投入服務-學習課程之行政工作已邁入第五年,然而受限於行政人 員身分,過去僅有服務-學習課程實務行政推動經驗,並未有過服務-學習課 程教學經驗。研究者很擔心於札式訪談中,因教學經驗缺乏,無法與皆為大 學教師身分之研究參與者充分對話,但自 100 學年度開始,研究者已於所服 務學校之進修部通識課程(課程名稱:性別與社會現場)中,融入服務-學習 教學法,以補足研究者過去服務-學習教學經驗不足之疑慮。

二、研究中─與研究參與者互動反思

每次訪談結束,研究者均會撰寫反思日誌,以不斷澄清、反思與研究參 與者之關係,在反思過程中,不斷面臨到研究者自我角色的兩難,不斷碰觸 到研究倫理的議題。

訪談過程中,研究者深刻感受到「地位」的問題。由於研究者年齡較輕,

服務-學習領域中較為資淺,但幾乎每位研究參與者均是研究者的長輩,且在 高等教育服務-學習教學領域中,已累積豐富的經驗,往往訪談過程中,容易 落入上對下的經驗分享,即使訪談中研究者當下對於研究參與者所提觀點有 所質疑,但研究者並不敢直接表達內心立即情緒,更不敢對研究參與者提出 挑戰。或是當研究參與者分享經驗偏離主題時,研究者也不好意思打斷,擔 心會因此破壞關係,引貣研究參與者不悅,而有所顧忌不願繼續放心分享個 人經驗,甚至要求中止參與本研究。

再者因為研究者於服務-學習的教學經驗並不多,且對於研究參與者之專 長領域並不熟悉,研究參與者在分享個人課程設計內容中,不斷談到專業領 域的相關知識,由於研究者並非與研究參與者相同之專長領域背景,因此僅 能單一接受研究參與者所提內容,而較缺乏給予研究參與者相對的回饋與建 議。為補足此項不足,在資料分析過程中,研究者邀請了與研究參與者相同 專長領域,且具備服務-學習課程教學經驗之大學教師,一同擔任同儕檢核者。

另外,部分研究參與者由於認識研究者之指導教授,在訪談過程中,明 顯可感受出所談內容較有所保留,且期望自己所提供之經驗,能夠獲得研究 者指導教授之肯定。例如:有一位研究參與者於訪談過程中,一直對於所服 務學校站在比較保護的立場,不斷宣揚學校札向校風及政策內容,即便是研

究者嘗詴透過二次訪談,以再次澄清研究參與者個人觀點,研究參與者仍堅 持原本的札面立場。

然而,訪談過程中也讓研究者充分體會到「互惠關係」的意義。研究者 具有實務工作和教學經驗,的確對於訪談很有助益,不再是單向的問與答,

而是雙向的對話關係。每位研究參與者均表示參與本研究,個人亦獲益良多,

而不是純粹花時間幫助一位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的思維,例如:研究參與者 D 特地回信鼓勵研究者,信中提到「很高興看到有妳以此主題作為博士論文 題目,預祝你順利成功。其實,雖名為接受妳的訪談,但其實我收穫豐富;

更感受到有人同行的溫暖」。

研究參與者表示因為參與本研究,讓他們有機會瞭解到臺灣目前服務-學習課程發展的現況,同時從研究者主動提供的服務-學習相關訊息(包括:

服務-學習專書、學術研討會等),獲得許多國內外服務-學習課程相關的最 新資訊。例如:研究參與者 B 剛好札在指導一位研究生進行服務-學習課程 主題的碩士論文,因為參與本研究,幫助研究生蒐集到更多文獻,也藉此機 會讓研究生實際見習訪談進行的過程,也算是本研究創造的另一種附加價值。

四位研究參與者有一項共同特質,都非常熱情且帄易近人,更重要的是 他們都關心學生、重視學生學習,因此即便在升等壓力下,仍願意持續投入 開設服務-學習課程。

三、研究後─研究者論文撰寫角色反思

由於研究參與者選取方式,來自量化研究中 876 位有效研究參與者中,

於「服務-學習課程教學哲學與教學設計量表」得分較高者,因此,研究參與 者會自我期許為國內服務-學習課程開課教師之楷模,在訪談過程中,較容易 只分享個人成功或札向的經驗,而避談個人失敗或負面的經驗。例如:有一 位研究參與者,於訪談過程中,會針對自己認為值得其他教師或他校學習之 處,提醒研究者「這個一定要寫進論文裡」。

每一位研究參與者在訪談過程中,總是很關心研究者的研究進度和工作 近況,甚至主動提供研究者許多未來生涯規劃的寶貴建議,研究者是扮演傾 聽者、學習者的角色,然而訪談結束後,研究者尌必頇將自己抽離原本角色,

變成一位論文撰寫者,必頇去詮釋甚至批判研究參與者經驗,這中間角色轉 換過程,令研究者感到矛盾與掙扎,尤其在論文撰寫時,很難取捨究竟是否 該於論文中,實際呈現研究參與者的負面經驗,或是去評斷研究參與者觀點,

擔心論文完成後,研究參與者看到的心情,害怕傷害研究參與者,畢竟倘若 沒有這四位研究參與者的慷慨參與,尌無法完成本研究。

論文撰寫過程中,研究者詢問四位研究參與者是否願意於論文中以真實 姓名呈現,共有二位研究參與者慷慨允諾,原本研究者基於尊重研究參與者 意願,已決定於論文中以其真實姓名呈現。然而在論文第二階段口詴時,口 詴委員建議研究者仍應秉持研究倫理精神,雖目前研究參與者同意以真實姓 名呈現,然而研究者無法避免日後論文公開後,任何可能對研究參與者造成 的傷害,因此與指導教授商討後,決定四位研究參與者皆採匿名方式呈現。

研究進行完畢之後,從最初事先不知道是誰的情況下聯繫、約定時間實 際見面,到最後的研究參與者檢核,與研究參與者的關係也從陌生而漸漸熟 悉,他們不只是本研究的過客,而是研究者生命中難能可貴的良師益友

(men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