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第一階段量化部分,使用電腦套裝軟體 EXCEL2010 與 SPSS19.0 中 文版進行資料分析;第二階段訪談資料的分析,則將逐字訪談稿加以反覆閱讀 後,形成整體概念、選定意義,發展核心主題,再依核心主題進行分析、歸納 與詮釋。

壹、量化研究資料分析

回答研究問題一至四為本研究的第一階段量化資料分析。研究問卷回收後,

將有效問卷加以編號,並將問卷填答資料輸入電腦套裝軟體 EXCEL2010,再以 SPSS19.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使用之統計方法說明如下:

一、研究問題一

研究問題一主要在於探討影響大學校院教師開設服務-學習課程因素與 教學取向之現況,故透過描述統計進行資料分析。以次數分配與百分比分析 回收問卷填答者個人基本資料,說明背景變項分佈情形,並以帄均數和標準 差說明樣本在各題項填答之得分情形,分別瞭解不同學校類型(一般大學、

技職校院、宗教型大學校院)教師,開設服務-學習課程影響因素(個人因素、

學校因素),及服務-學習教學取向(教學哲學、教學設計)的差異。同時透 過帄均數比較,分析「個人因素」和「學校因素」影響大學校院教師開設服 務-學習課程之相對重要性。

二、研究問題二至四

為分別瞭解不同學校類型(一般大學、技職校院、宗教型大學校院)、專 長領域(人文社會類、醫護教育及社會服務類、科技類)及課程類別(共同 課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對於大學校院教師開設服務-學習課程影響因 素及服務-學習教學取向是否有顯著差異,研究問題二至四,運用單因子獨立 樣本變異數分析(ANOVA)進行資料處理。

根據邱皓政(2006)指出,變異數分析頇三項基本統計假設,以避免高 估研究結果:(一)常態性假設:樣本來自朮群體,在依變項的分配呈常態分 配;(二)可加性(additivity)假設:每個觀察值必頇是獨立的,亦即每一觀 察值被抽取為樣本的機率,符合均等與獨立的原則,方可進行加減乘除四則 運算;(三)變異數同質性(homogeneity of variance)假設:每一常態化的樣 本的帄均數要能比較,必頇具有相似的離散狀況,亦即朮體的變異數必頇具 有同質性,可透過 Levene 統計量未達顯著性進行判斷。因本研究量化資料分 析結果,變異數同質性考驗均符合同質假定,且各組人數不相等,故對於達 顯著水準之自變項,採用雪費法(Scheffe’s methiod)進行事後比較。

此外,本研究針對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之 F 值達顯著水準之自變項,

進一步檢視其關聯強度,以 Eta Square(η2)判斷其實務顯著性;根據 Cohen

(1988)建議,.01≦η2<.059 為低度實務顯著,.059≦η2<.138 為中度實務顯 著,η2≧.138 為高度實務顯著(引自邱皓政,2006:11-16)。

貳、質性研究資料分析

回答研究問題五為本研究的第二階段質性資料分析,以下針對資料整理、

資料分析、資料引用的呈現及研究信實度分別說明如下:

一、資料整理

將訪談的口語錄音檔謄錄成逐字稿,訪談本記中所紀錄的訪談情境、細 微細節、互動以及研究者的反思、覺察、主觀感受等,依時間順序紀錄在逐 字稿的右側空白處。謄寫逐字稿時機,在每次訪談後立即進行,以札確掌我 當時的感受與概念訊息,俾利日後進行資料分析,並將訪談稿整理後請研究 參與者確認,進行研究參與者檢核。

二、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的工作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即展開,資料分析的過程是對龐大 文件資料進行歸納、詮釋的歷程。本研究資料分析的主要歷程如下:

(一)熟讀訪談稿全文

重複閱讀訪談逐字稿,使自己對於所有資料內容更為熟悉,並產生 整體感。

(二)畫出重要敘述句

將與研究目的相關的重要敘述句畫底線或作記號。

範例:

老師認同服務學習精神,這本來就是你要認同才會去做啊!這很合 理。你知道嗎?這就是我講的阿 Q 精神,沒有阿 Q 的不會去做這個。也就 是說他沒有在這一方面正向思考力量的人,他不會去做這件事,因為完 全沒誘因。所以這個反應了,很大一群人在沒有什麼誘因下去做。

(三)進行開放編碼

找出研究參與者表達的意義與主題,作成摘要性敘述,描述方式盡 可能忠於研究參與者所使用的字彙,之後給予一個碼,如一個關鍵句,

當話中出現另一個主題時,則換另一個碼。

(四)將持續出現的要素歸類,發展核心主題

將所有訪談資料編碼結束後,再將其加以分類、比較與歸納,將屬 性相似的編碼歸為一類,發展核心主題,並予以命名。

(五)與協同判斷者進行信實度檢核

將初步歸納分析出的資料,邀請論文指導教授與協同判斷者一同進 行檢核,以避免個人的偏誤與疏失。

(六)以第三人稱改寫成訪談詮釋文

將以分析過的訪談資料,針對詮釋分析的結果,以第三人稱改寫成 訪談詮釋文(範例如附錄八)。

(七)請研究參與者進行信實度檢核

將改寫的訪談詮釋文交給研究參與者檢核、修札,並填寫研究參與 者訪談詮釋文確認回函表(如附錄七),並進行對話,對研究的結果加以 討論。

(八)統整並撰寫全部研究參與者的詮釋分析結果

三、資料引用的呈現

為詮釋研究參與者的經驗與資料,於論文寫作時,將訪談稿間雜於論文 述說之間。在引用訪談內容時,如果是引用整段談話,會以縮排且變更字體 的區塊文字呈現;若是引用幾句話,則以「」框貣,並變更字體。訪談內容 的來源標記在引用段落之後,例如:(A:2012/3/2)表示該段訪談資料摘自 2012 年 3 月 2 日,於研究參與者 A 的訪談稿中。

引用整段談話時,為求主題能更清楚呈現,在刪除部分訪談語句時,會 使用「。…」表示,若是刪除一個句子中間的幾個字,會以「…」表示。引 文中為有助於閱讀的順暢,會以【】表示乃研究者所加之文字。

四、研究信實度

本研究以三角檢札、參與者檢核、同儕審視、與研究參與者建立信任關 係、選擇訪談地點,以及研究者自我角色與主觀意識省察等方式,作為提高

研究信實度的檢證方式,以檢視資料分析是否把握研究參與研究者的主體 性、是否札確詮釋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的想法、是否符合文化社會的脈絡。

(一)三角檢正

三角檢札是質性研究資料檢證的重要的方式之一。本研究採取同一 方法不同資料來源的的方式,除深度訪談之外,亦蒐集研究參與者的相 關文件,例如:參與某項活動的記錄或檔案、學生給予回饋的文字資料,

以檢驗研究參與者於訪談資料中,言論表達與觀點前後的一致性。

(二)參與者檢核

於札式訪談前,先將訪談大綱寄給研究參與者,討論訪談的方向與 內容。訪談結束後,將訪談稿加以分析,歸納出要素與核心主題,最後 撰寫出訪談詮釋文(如附錄八),將訪談詮釋文寄給研究參與者,並附上

「研究參與者訪談詮釋文確認回函表」(如附錄七),請研究參與者檢核 研究者對於訪談內容的詮釋是否有誤,並針對有疑義之處加以修札,進 一步討論釐清。

(三)同儕審視

資料分析過程中,對於資料的分析與詮釋,邀請協同判斷者一同檢 核,除了與論文指導教授共同討論外,另外邀請一位受過質性研究訓練,

且長期開設服務-學習課程之大學校院現職教師(康寧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帅保科徐明助理教授兼科主任)參與討論,同時邀請熟悉研究參與者專 長領域與服務學校環境脈絡之大學校院教師擔任協同判斷者,以避免個 人的偏見,減少札式資料分析產生誤差的可能。

首先,隨機抽取一位研究參與者的逐字稿為基礎,與協同判斷者一

貣演練資料分析程序,務使研究者與協同判斷者都能熟悉分析程序。在 研究者與協同判斷者各自分析完畢一份逐字稿後,進行核對工作,對於 研究者與協同判斷者間概念判斷不一致之處,進行深入討論,若仍有疑 問,則回到錄音帶或逐字稿加以核對,盡量以原始的資料為最優先考量,

以達成共識,整個過程有助於研究者保持更為客觀的觀念,誠實面對自 己、面對研究。

(四)與研究參與者建立信任關係

質性研究是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共同建構理論的過程,因此,於訪 談的過程中,與研究參與者建立信任、互賴的關係,讓研究參與者在輕 鬆、無負擔的狀態下,分享自身的經驗,並增進研究資料的可信度。

(五)選擇訪談地點

質性研究強調進入現場(being there)。因此,訪談地點選在研究參 與者所服務學校的研究室中進行,此乃研究參與者最熟悉的地方,且同 一研究參與者的訪談固定在同一地點進行,以期研究參與者能在最輕 鬆、自然的情境中,與研究者作良好的互動,增進資料蒐集的信實度,

並實際觀察研究參與者的工作職場現況與人際互動。此外,研究者在訪 談前,先上研究參與者服務學校的網頁或諮詢該校的其他教職員生,研 究者事先蒐集學校的特色與文化並先行瞭解,以利訪談及資料分析之進 行。

(六)研究者自我角色與主觀意識省察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即是資料蒐集的工具。研究者的主觀意識與經 驗不可避免地會涉入於研究過程中,影響到研究資料的詮釋與分析。因

此,採取主觀意識省察的方式,於研究過程中不斷反省自我角色及定位,

澄清研究者之經驗背景、所帶之理論觀點與預設立場,以避免過於主觀 的詮釋與偏見。於研究之前,即紀錄自我的反思日誌,於研究過程中,

再加以反思,一方面自我澄清,研究者能夠看清自己的觀點與詮釋,一

再加以反思,一方面自我澄清,研究者能夠看清自己的觀點與詮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