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工程人員工作內容複雜,工作風險又高,但待遇卻缺乏誘因,因而人力流失嚴重,

部分機關出現新的人不願進來,在職的人不堪工作負擔變重因而離職的惡性循環(莊 美鳳,2015)。另外,公部門為全國最大的業主,公部門發包的公共工程又具備特殊 性,因此私部門偏好延攬曾在公部門任職的工程人員,部分工程人員任公職動機,僅 係為了增加對公共工程發包流程與相關法規的瞭解,進而使自己在私部門就業時更能 掌握營造公司承攬工程時應注意的事項,因其僅是將公職視為踏板、而非久任之工作,

於是任職幾年後便離職到私部門服務(王蘊傑,2016),又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針對 離職工程人員分析,有超過 7 成的人員,是在任公職 6 年內離職(2016)。此外,王 蘊傑(2018)研究發現,返鄉規劃對工程人員離職傾向影響力大,年齡較輕、未擔任 主管職務的工程人員,其離職傾向較高,又非工程機關的工程人員,因機關內工程人 員較少,其離職傾向又高於工程機關之工程人員。

第三節 個人與工作適配及個人與組織適 配

壹、 適配概念起源

個人與環境適配(Person-environment, PE fit)是指個人與環境的一致或相互作用 達到供需平衡關係的程度。個人與環境適配具有多面向的概念,過去研究曾區分出不 同面向進行探討,如個人與組織適配(Person-organization, PO fit)、個人與工作適配

(Person-job, PJ fit)、個人與團體適配(Person-group, PG fit)、個人與職業適配

(Person-vocation, PV fit)、個人與他人適配(Person-person, PS fit)等類型 (張珈進等 人,2016)。

承研究研究目的所述,本文考量過往研究發現,工程機關人力不足之原因主要是 與組織環境及工作性質相關,故選擇聚焦於組織及工作面向探討。因此,本研究選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個人「個人與工作適配」、「個人與組織適配」二種適配型態作為研究面向,雖然 兩者雖都是個人對環境的知覺,但卻有不同意義,因為個人可能勝任其工作,其個人 價值觀與組織文化卻無法契合,或是個人雖與組織契合,但其工作能力卻無法達到組 織要求。

貳、 個人與工作適配

一、 定義

個人與工作適配廣義而言是指個人與其工作的契合度。Edwards(1991)回顧了九十 二篇工作適配的相關研究,以供給和需求為概念,區分為「需求-供給適配」

(Needs-supplies fit)以及「要求-能力適配」(Demand-abilities fit),也就是當工作的供給

(如職業屬性、工作特性)能夠滿足員工的慾望(如需求、目標、價值、興趣、偏好),

或是員工的能力(如興趣、工作經驗、教育程度)能夠符合工作的要求(如績效標準),

即為個人與工作適配。

莊璦嘉、林惠彥(2005)認為個人與工作適配所是在以下四種元素做比較, 首 先為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能力(Abilities),其二為興趣(Interests),

第三為工作性質(Job characteristics)、最末為人格(Personality)等四種:

(一) 知識、技能、能力

工作執行的能力時常用來衡量人員工作適配的程度,尤其是在組織招募人員時,

最常以知識、技能及能力來判斷應徵者是否符合該職務之需求(Kristof-Brown,2000)。

(二) 興趣

Holland(1997)認為個人工作選擇是以工作內容可以滿足自己偏好為基礎,他認 為個人從事工作的興趣與其人格及性格相關,並依照文化特色及工作環境將多數人區 分為六種類型,分別為實際型(enterprising)、研究型(investigative)、藝術型(artistic)、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交際型(social)、企業型(enterprising)及保守型(conventional)。Holland 認為可藉 此分析個人及引導個人進行生涯規劃。

(三) 工作性質

指個人的特徵與工作性質的一致性。個人特徵如具有豐富的知能;工作的性質如 技能的多樣性、完整性、重要性等(Kulik, Oldham, & Hackman, 1987,轉引自莊璦嘉、

蘇弘文,2005)。

(四) 人格

以人格來衡量工作適配時,是指當員工的人格特性與雇主期待僱用的人格特性相 近時,即為適配。

二、 前因及後果

(一) 前因

關於「性別」與工作適配的研究中,倪家珍(2010)針對軍警進行研究,發現性 別與自尊互相作用會明顯影響個人與工作的適配程度,且女性的影響高於男性。 在

「婚姻狀況」部分,莊珠瑩(2010)提出員工婚姻狀況不同,對於工作適配程度亦有 影響。

「學歷」方面,莊珠瑩(2010)指出教育程度有助人員提升能力,進而提高工作 適配度,但倪家珍(2005)研究護理人員發現教育程度較高者,反而工作適配度較低,

原因為高學歷者會想要更有成就感的工作內容,又龔黎榛(2015)針對高雄市政府行 政機關職員工進行研究,發現人員是否修讀工作相關科系,對於工作適配程度有所影 響。

在「年齡」與工作適配的研究中,倪家珍(2005)認為人員不會因年齡的不同,

對於工作適配的認知有所差異。對於「年資」與工作適配的關係,員工工作年資越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工作經驗也會更加豐富,也就是指員工因工作年資多寡,對工作適配感受有顯著差 異(倪家珍,2005;莊珠瑩,2010),又龔黎榛(2015)指出行政機關職員其公務機 關總年資,對於適配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在「職務」與工作適配的研究中,莊珠瑩(2010)對於營造業工地主任研究,發 現職級較高者,其適配程度較高;龔黎榛(2015)指出對於行政機關職員而言,是否 擔任主管職務以及是否為人事人員,其適配程度有顯著差異;倪家珍(2005)提出護 理人員需求-供給適配會因職務不同而有明顯差異,但要求-能力適配則不受影響,

原因爲護理所需的專業知能已於學校中獲得訓練,不因職級改變有所不同,但隨著人 員職級提高,對於工作條件的要求也會有所改變,但人員發現改變不如預期。至於在

「工作性質」的部分;顏弘欽(2013)指出教師所擔任的職務不同,其個人工作適配 知覺會有顯著差異。

另外,李竹容(2007)發現個人越常自發性地從事與「工作相關資訊搜尋行為」,

其適配程度也會隨之上升;毛筱豔、簡元瑜(2010)認為當個人積極向上溝通時,能 增加工作適配程度;李婉菱(2008)指出組織如按照員工意願進行「內部工作轉換」,

能有效增加員工的工作配適程度;曾琡雅(2004)提出「助人行為」與「組織社會化」

有助於適配程度增加,亦即當員工願意幫助他人時,自己也能從中促使工作所需的技 能提升,此外,透過組織社會化方式,讓年資長的員工傳授工作技能給員工,也有助 於提高員工的工作適配。

顏弘欽(2013)針對教師進行研究,發現「生活需求適配」可以正向影響其工作 適配;也就是當教師基本生活需要獲得滿足時,才能致力於工作上的發展與表現,使 自己的工作能力符合學校的要求;蔡育任(2017)提出使用「社群通訊軟體」與部屬 溝通公事及私事頻率越高,部屬的工作適配程度將越低;郭懿芳(2019)認為「人力 資源管理措施」對企業員工之工作適配度有正向影響力,表示企業能透過招募甄選、

教育訓練、升遷發展、績效考核、員工溝通等措施,提高員工的適配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後果

在「工作滿意度」方面,過去研究發現,工作適配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呈現正向 關係(莊璦嘉、林惠彥,2005;莊璦嘉、沈其泰,2017)。在「工作壓力」的部分,

Iplik、Kilic & Yalcin(2011)研究顯示,工作適配對員工的工作壓力呈現負向影響,

也就是工作適配度越高,員工感受到的工作壓力則越低。

關於「工作敬業」與工作適配的關係,研究指出個人工作適配對於工作敬業有正 向影響。(鄧筱芹,2014;陳淑幸,2018)。在「工作投入」部分,陳美玉(2012)

及蔡沛娟(2013)發現個人與工作適配與工作投入具有顯著正向關係。至於「工作熱 情」與工作適配方面,蔡沛娟(2013)及龔黎榛(2015)認為工作適配與工作熱情呈 顯著正向關係。

對於「工作績效」與工作適配的研究,當員工個人適配程度高,意謂其工作知能 與工作需求相符,進而能產生良好的績效,也就是個人與工作適配會影響員工績效,

進而影響組織的生產力(林政坤、劉宜菁,2009;蔡欣縈,2011;莊璦嘉、沈其泰,

2017)。另外,當員工工作適配度越高,員工所表現出反績效的行為便會越低(莊璦 嘉、林惠彥,2005)。

在「組織公民行為」部分,研究指出工作適配與公民行為呈現正向關係(莊璦嘉、

林惠彥 2005; Li & Hung,2010;吳佩琪等人,2012),但鄭燿男(2004)認為個人 與工作適配對於學校教師的組織公民行為並無顯著影響,此部分可能與教師工作主要 以教學為主,過去所學運用在工作上應能適用,工作的差異性因而不明顯有關。另外,

在「組織承諾」方面,與工作適配為正向關係(莊璦嘉、林惠彥 2005)。

再者,蔡欣縈(2011)指出工作適配與「幸福感」具有正向關係;伊莉禎(2013)

認為員工個人工作適配與其「建言行為」有明顯正向關係;顏弘欽(2013)發現教師 工作適配可以正向影響其「工作角色行為」,也就是當教師自認為其能力符合要求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除能表現出更多符合組織期待的本職工作角色扮演行為外,也能展現出超出組織期望 之外的利他行為。此外,當員工工作適配度越高時,「個人與組織適配度」也會越高

(陳映羽,2005;謝榮茂,2005;羅啟峰、謝安田,2012)。

上述文獻探討可以得知,個人與工作適配程度會受到個人背景因素及行為表現影 響而有所差異,且個人與工作適配程度也會影響著員工的內心感受與工作行為表現。

參、 個人與組織適配

一、 定義

個人與組織適配廣義而言是指個人與組織互動後產生的契合度,Kristof(1996)整 理過往文獻,指出過去個人與組織適配的研究涵蓋四個面向:(1)個人的價值觀與 組織的價值觀有一致性;(2)個人的目標與組織領導者和同事的目標具有一致性;

(3)個人的喜好或需要與組織的系統和結構能夠相互適配;(4)個人的人格特質與 組織文化能夠相互適配。然而,Kristof

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將個人-組織適配分為二個面向,分別為補充性適配

(Supplementary fit)與互補性適配(Complementary fit),前者是指個人與環境中的其

(Supplementary fit)與互補性適配(Complementary fit),前者是指個人與環境中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