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關係。本章共五 節:分別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假設;名詞解釋;研究範圍與限制,

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 重視幼兒情緒能力之必要性

自 Goleman (1995)提出 EQ 的理念後,有許多學者、文章和書籍相繼引述其 情緒智慧或情緒管理的論點,從此改善傳統對「智力」的狹隘觀點。另有許多的 研究與幼兒的情緒發展相關,在國外早已探討,如 Freud 認為兒童藉由間接或 象徵方式表達憤怒情緒;Erikson 提出兒童在各階段的情緒發展和內心對立的情 緒衝突相關;學習理論強調環境對兒童個人情緒回應的影響等(魏惠貞譯,2006),

亦提供國人在解讀幼兒情緒時許多觀念上的轉變。

許多研究發現近年來不少兒童存有人際互動與情緒方面的困擾(羅品欣、陳 李綢,2005),這些孩子在學習時不懂得如何運用有效策略,較常擔心自己能力 不足、無法勝任持久具挑戰性的任務,亦常出現情緒不穩定、低效能等現象 (Thomas, 2004)。孫敏芝(2010)指出,情緒在兒童的社會能力發展過程中,扮演關 鍵角色,能協助個體辨識思考和感覺,當面臨由情緒產生的主觀感受時,能適當 處理,做出正確決定。一些研究指出情緒受到早年生活經驗的影響,幼兒時期的 情緒調節能力,將是個體未來適應生存的重要機制 (黎樂山、程景琳、簡淑真,

2008)。倘若能瞭解對幼兒情緒能力帶來影響的相關因素,對於幼兒們未來的情 緒察覺與辨識、情緒調節、情緒控制及情緒表達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應該極有幫 助,故研究者認為有關注幼兒情緒發展及培養情緒能力的必要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 貳、 家庭面臨培養幼兒情緒能力的挑戰

人生中最早進行情緒交流的地方在家庭,幼兒階段,情緒的主要發展任務 係與照顧者進行情感交流及與他人建立積極的友誼關係,幼兒情緒能力的增長成 為此階段的中心任務(姚端維、陳英和與趙延芹,2004)。然而今日的父母,多 半面臨幾項重要的挑戰,其中包含整體社會環境的快速變遷;家庭結構轉型,以 核心家庭居多;以及科技的日益進步。新世代父母也較常將時間花費在網路、電 視上,與鄰居交流互動的機會減少,子女缺乏觀摩父母與鄰人相處,學習人際情 感交流的機會;加以全球化競爭的趨勢,職場延長工時,許多父母忙碌無暇照顧 子女,亦改變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皆對孩子情緒能力的養成形成威脅。

張進上、郭瓊鍈與林玉萍 (2005)指出,情緒能力受個體與時間和所處空間 環境的交互作用。邱郁雯(2003)發現家庭系統功能與父母管教態度有交互影響,

家庭情感表達及家庭責任感對台灣學前兒童的情緒問題(憂慮、社會退縮)影響甚 鉅。顯示子女情緒受到家庭的影響。幼兒初期生長環境在家庭,父母是幼兒最主 要的照顧者,教養幼兒亦可能同時影響其情緒能力,故本研究以家庭為研究場域,

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參、 教養態度對幼兒的情緒深具影響力

受到認知與社會心理學的影響,許多學者漸體認父母內在認知、情感因素 與父母教養行為有密切關聯,發展心理學領域更開始出現有關父母的信念、期望 等內在因素之研究(林惠雅,2000)。社會學家 Mead (1934)依據角色取替概念,

表示學前幼童階段,在內化他人期望時,亦形塑出評價自己之理想我,當與真實 我不一致時,易產生悲傷、失望或憂鬱等情緒(李美芳等人譯,2009)。父母對子 女的教養態度藉由教養的行為顯現出來,子女接收到後內化到心裡,且在學前幼 童階段已經有影響力。Gottman 和 Declaire (1997)認為父母可以協助幼兒學習以 更好的方式安撫自己,如此有極大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智力,使他們能在憤怒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

害怕困難的情況中獲得更積極的情緒。隨著國外父母教養方式的內、外因素探討 興起,國內亦有許多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方式、態度與子女的情緒問題、情緒本 質、情緒經驗有顯著的關聯(張惠琴,2009;鄺嘉玲,2009;林鳳琴,2010;劉 宜芳,2010)。

然而國內探討父母教養態度對子女影響的研究多以國小的兒童為研究對象,

國、高中學生次之(任以容,2004;楊騏嘉,2007;林芝帆,2008),且研究焦點 多集中於幼兒氣質;偏差行為;情緒問題;生活適應等,對於一般學前幼兒的情 緒能力與父母教養態度類型之間的相關性研究極少,在學前階段之父母教養態度 傾向哪一類型?何種教養態度較合適或有益於提升幼兒情緒能力?故進一步探 究不同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情緒能力的相關性為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肆、親子互動關係對幼兒情緒能力潛在的影響性

家庭是使人產生信任與安全感的重要場所,在家中父母更是幼兒最容易學 習模仿的對象。王珮玲(1993)即指出父親是家人安定的力量,子女社會化過程中 的重要人物,子女很需要父親表達「愛」和「關懷」。在親子之間每次的溝通皆 隱含著情感交流的成份,也成為奠立孩子日後 EQ 的基礎(張美惠譯,2006),能 夠潛移默化,影響兒童傳遞情感技巧的能力,使孩子逐步發展合宜的社會行為模 式、觀念及建立與人合作時的態度。社會學家指出父母親實質或情感上的不存在 或不良教養與疏忽,易導致孩子做出反社會、違法的行為(劉壽懷譯, 2006);

而在早期照顧關係中長期經驗被冷落的幼兒,後來對他人的幫助容易產生懷疑,

且常假設同儕有傷害的意圖(黃世琤譯,2004),這些情形對幼兒未來的學習相對 不利,易錯過從與人交流時獲得寶貴經驗的機會,皆顯現父母實際的關愛對子女 可能帶來的影響性。

Gottman 和 Declaire (1997)將大部份家長分為懂得教導孩子情緒和採取忽 略等兩類,其研究發現會關心孩子感情的父母較不易忽視孩子忿怒、恐懼的表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

且將負面情緒訊息當作是人生事實,藉此教導生活意義及建立情感關係,子女因 此有較正向的情感表現。較擅長表達正向情感的兒童,往往受到同儕的歡迎(羅 品欣、陳李綢,2005)。Bigfoot、Dolores、Funderburk 和 Beverly (2011)發現,

加強父子互動關係,可以協助有抑鬱症傾向之幼兒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並且加 強情感發展和整體的情緒能力。黃玉菁(2011)在觀察幼兒與母親的互動歷程中發 現,當孩子對母親的行為有愈正向的回應,且傾向配合母親的要求時,此時母親 不需使用太多控制策略即達到教養目的,這些幼兒較易感受到母親溫和的教養方 式。所以加強父母教養行為不應只從父母本身因素形成的一致型態,孩子因素或 管教孩子犯錯的情境因素,皆有可能影響父母之教養態度,單向的教養方式無法 保證能教養出情緒能力良好的兒童,親子互動非線性關係(林惠雅,2000;黃梅 琪,2005;洪慧涓,2004),因為教養方式脫離不了親子之間的情緒交流。

現今家庭多為雙薪家庭,父母外出工作的時間較長且忙碌,雙薪家庭及忙 碌的父母如何維持親子互動關係?可改善、輔助的方式為何?幼兒教育應重視的 不僅是對幼兒的照顧,亦包含協助家長與孩子維繫良好關係,如果能對父母與子 女的親子互動有較深入的研究,將來面對幼兒的父母時,即能提供恰當建議。多 數父母以自己會的和相信的方式對待孩子,卻不知道過度或過少的愛、期望或要 求下的養育,無形之中也讓子女身心受創、貶低自尊 (王鍾和,2009)。故教養 態度與親子互動是否能聯合預測幼兒的情緒能力,值得進一步地瞭解,為本研究 動機之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