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幼 兒 教 育 研 究 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簡楚瑛 博士. 政 治 大. 學. ‧ 國. 立 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 研究. ‧. A Related Study among the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n. al. er. io. sit. y. Nat.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鍾麗儀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

(2) 謝辭 提筆此刻,對於指導教授簡楚瑛老師的一句話特別有感觸,那是「寫這個論 文,對妳將來的工作有什麼幫助?」我想,是要以此為出發點,繼續向外延伸, 帶著被啟發的思想、執行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到職場上,在與論文題目相關的 領域中,繼續深耕!畢竟,從形塑題目到今天,能有自己的論著,是歷經許多日 夜認真尋覓文獻,不斷與人討論和深思,並專心寫作而來。回首研究所的求學過 程,體悟了要成就一個對己而言重要、有意義,並在起初認為那是遙遠的夢想, 背後需要許多人的幫助才能達成,因此更要在努力過後記得最初的理想。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簡楚瑛老師,願意擔任我的指導教授,且不斷向上啟發 我的學習潛能;提醒我助人之前要先能自助;不只在課堂上給予許多專業的教導, 更在我寫作論文的過程中,提供研究方向與適時的鼓勵和建議。. 政 治 大. 感謝倪鳴香教授、徐聯恩教授、王鍾和教授和政大的師長們在課堂上用心的 教導,開拓我的視野,引導我在各項議題有更深層的領會。感謝擔任口試委員的 蘇雪玉教授、李駱遜研究員賜予寶貴建議,親切和細心的指點,讓本研究能更加 嚴謹、周延,具有學術價值。. 立. ‧ 國. 學. ‧. 還要感謝爸爸、媽媽;公公、婆婆,沒有你們的包容和無私的付出,就沒有 我今日的收獲。感謝老公-兆夫,總是與我同擔點滴心情,在經濟上給予支持, 課業上提供建議。感謝姊姊、哥哥、親朋好友及純忻、揚馨、教會姊妹們的關懷。. sit. y. Nat. n. al. er. io. 學姐-映人、婉君、華鈴、婷琪、宛霏、碧華,謝謝妳們熱心傳承書寫論文 的寶貴經驗;感謝教學發展中心的葉怡伶學姐,用心指導寫作論文的要點;盧科 位學長耐心指導統計的分析方法。感謝樂意提供研究工具的學者-簡淑真教授、 郭李宗文教授、楊騏嘉小姐、曾薰霆小姐,有你們的幫助,論文才能順利完成。. Ch. engchi. i n U. v. 伴我在研究所兩年來互相腦力激盪、舉辦活動;共同歡笑、一起成長、相互 鼓勵的同窗們-佳容、惟婷、李文、涵婷、盈諄、瓊云、惠雯,每當想到妳們就 更有學習的動力;感謝幼教所行政-淑如姐的加油打氣;還有熱心協助我發放問 卷的園長、老師們、填寫問卷的家長們,謝謝你們成就了論文的重要部分。希望 我一直記得有這麼多人,陪伴我在這兩年學術、思想上的成長,開闊我的視野和 生活。畢業將會是另一個開始,要乘坐翅膀航向人生另一個旅程。. 麗儀 謹誌 2012 年 7 月于政大.

(3) 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學前幼兒,其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 兒情緒能力的差異情形;另外亦試圖瞭解學前幼兒父母之教養態度、親子互動對 幼兒情緒能力的預測力。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包含「父母教養態度量表」 、 「親子互動量 表」 ,以及「幼兒情緒能力發展量表」 。研究對象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於台北 市 12 個行政區進行抽樣,最終取得公、私立幼稚園 217 位 4-6 歲之學前幼兒其. 政 治 大. 父母填答的問卷;所得問卷以敘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等. 立. 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及發現總結如下:. ‧ 國. 學. ‧. 一、 幼兒整體情緒能力為中上程度,以「情緒察覺與辨識」之能力表現最好, 「情 緒理解」與「情緒表達」皆較「情緒調節」佳。 二、 父母在教養態度四個類型中以「專制威權型」最多,「忽視冷漠型」最少。. Nat. sit. y. 三、父母與幼兒的親子互動關係偏向「情感性」,有良好的互動情形。. er. io. 四、不同職業的母親,在教養態度的「專制權威」 、 「忽視冷漠」兩個層面有顯著 差異。母親的職業為家管較傾向「專制權威型」;職業是服務業的母親傾向 「忽視冷漠型」。. n. al. Ch. engchi. i n U. v. 五、不同「家庭每月總收入」之家庭,在整體教養態度及「開明權威」層面達顯 著差異;每月總收入愈高之父母,愈能採取「開明權威」之教養態度。 六、 「5~6 歲」幼兒「情緒調節」能力優於「4~5 歲」 ,女童在情緒能力整體、 「情 緒察覺與辨識」、「情緒的調節」層面顯著優於男童。 七、「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對幼兒的情緒能力有顯著預測力。父母教養 態度中之「開明權威」型和親子互動之「情感性」層面能顯著預測幼兒情緒 能力中之「察覺與辨識」 、 「情緒表達」與「情緒調節」 ,且皆為正向影響。 「忽 視冷漠型」之父母教養態度對情緒能力中的「情緒理解」能力有顯著預測力, 且是負面影響。 關鍵字: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幼兒情緒能力. I.

(4)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analyze the data of the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between different backgrounds; explore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on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To accomplish these purposes, the methods adopted were using a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data. Three scale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following constructs: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Scal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Scale"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Development Scale". The samples in this survey consisted of 217 kindergarten children with the age from 4 to 6 years old and their parents’ from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aipei.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One-Way ANOVA"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overall emotional competence performance of the children are at the middle-up level, the “Emotional Awareness and Recognition" level have the best performance, better than ''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 Emotional Regulation " has the lowest performance level. 2. Of the four types of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the most adopted is the "authoritarian" type, the least adopted is the "neglectful" type. 3. There are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 and the interactions tend to be "emotional". 4.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type ("authoritarian" or "neglectful") when the mother has different occupation. Housewives tend to have a more "authoritarian"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while.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mothers in the services sector tend to be more "neglectful". 5.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verall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and the "authoritative"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whe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monthly income. Families with higher monthly income tend to have "authoritative"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6. The ''Emotional Regulation Competence '' of 5 to 6 year olds is better than than 4 to 5 years olds. The overall emotional competence '' Emotional Awareness and Recognition", ''Emotional Regulation '' levels of girls are significant better than boys. 7. The emotional competence of young children could be predicted by the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 ''authoritative'' factor of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and the ''affective" factor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 Emotional Awareness and Recognition" ,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 of the emotional competence of young children , and the “neglectful” factor of parents’ parenting attitude was predictive of ''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has a negative impact. Key words: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emotional competence II. Ch. engchi. i n U. v.

(5)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立. 父母教養態度之定義、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 11. 學. ‧ 國. 第一節. 政 治 大. 壹、父母教養態度之定義 ............................................................... 11 貳、父母教養態度理論之論述 .......................................................12. ‧. 參、父母教養態度之類型 ...............................................................16. y. Nat. sit. 肆、父母教養態度之測量 ...............................................................19. al. n. 第二節. er. io. 伍、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 .......................................................21. i n U. v. 親子互動之定義、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25. Ch. engchi. 壹、親子互動之定義 .......................................................................25 貳、親子互動理論之論述 ...............................................................25 參、親子互動之類型 .......................................................................28 肆、親子互動之測量 .......................................................................30 伍、親子互動之相關研究 ...............................................................32 第三節. 情緒能力之定義、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35 壹、情緒能力之定義 .......................................................................35 貳、情緒能力之相關理論 ...............................................................37 參、情緒能力之發展 .......................................................................39 III.

(6) 肆、情緒能力之測量 .......................................................................41 伍、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 .......................................................43 第四節. 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 .......................46 壹、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 ...........................46 貳、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 ...................................47 參、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二節 第三節. 政 治 大 研究對象 ...........................................................................................53 立 研究架構 ...........................................................................................51. 研究工具 ...........................................................................................57. 學. ‧ 國. 第一節. 實施程序與步驟 ...............................................................................6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7. ‧. 第四節. y. Nat. 第三節. er. 背景資料、教養態度、親子互動及幼兒情緒能力分布情形 .......69. al. v i n 背景變項與學前幼兒之父母教養態度差異分析與討論 ...............79 Ch engchi U n. 第二節. io. 第一節. sit.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背景變項與學前幼兒之親子互動差異分析與討論 .......................91. 第四節. 背景變項與學前幼兒之情緒能力差異分析與討論 .......................95. 第五節. 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預測分析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13 第二節 建議 .................................................................................................. 119. IV.

(7)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22 西文部分 .........................................................................................................129. 附錄..........................................................................................................................13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8) 表 次 表 2-1 教養態度之測量工具 ...................................................................................21 表 2-2 親子互動之測量工具 ...................................................................................31 表 2-3 情緒能力之測量工具 ...................................................................................42 表 3-2-1 一百學年度台北市各行政區幼稚園分佈統計表 .....................................53 表 3-2-2 預試樣本各園所分佈情形 ........................................................................54 表 3-2-3 預試樣本資料分配表 ................................................................................54 表 3-2-4 正式樣本資料分配表 ................................................................................55. 政 治 大 表 4-1-1 受試者基本資料之分布情形 .....................................................................71 立 表 3-2-5 各行政區園所分配及回收情形 ................................................................56. ‧ 國. 學. 表 4-1-2 父母教養態度現況分析 .............................................................................72 表 4-1-3 親子互動之現況分析 .................................................................................73. ‧. 表 4-1-4 幼兒情緒能力現況分析 .............................................................................74. sit. y. Nat. 表 4-2-1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之學前幼兒父母教養態度之單因子分析摘要表 .....80. al. er. io. 表 4-2-2 不同父親職業之學前幼兒父母教養態度之單因子分析摘要表 .............82. v. n. 表 4-2-3 不同母親職業之學前幼兒父母教養態度之單因子分析摘要表 .............84. Ch. engchi. i n U. 表 4-2-4 不同家庭每月總收入之學前幼兒父母教養態度之單因子分析摘要表 ..... ....................................................................................................................................85 表 4-3-1 不同性別的學前幼兒與父母親子互動量表之單因子分析摘要表 .........91 表 4-3-2 不同年齡的學前幼兒與父母親子互動量表之單因子分析摘要表 .........92 表 4-4-1 不同性別之學前幼兒情緒能力單因子分析摘要表 .................................95 表 4-4-2 不同年齡之學前幼兒情緒能力單因子分析摘要表 .................................97 表 4-5-1 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關係預測幼兒「察覺與辨識」情緒能力 ...102 表 4-5-2 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預測幼兒「情緒理解」能力之階層廻歸分析 .................................................................................................................103 VI.

(9) 表 4-5-3 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預測幼兒「情緒表達」能力之階層廻歸分析 .................................................................................................................104 表 4-5-4 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預測幼兒「情緒調節」能力之階層廻歸分析 .................................................................................................................10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10) 圖目錄 圖 3-1 研究架構圖 ....................................................................................................51 圖 3-4 研究進度甘特圖 ............................................................................................6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關係。本章共五 節:分別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假設;名詞解釋;研究範圍與限制, 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 重視幼兒情緒能力之必要性. 政 治 大 情緒智慧或情緒管理的論點,從此改善傳統對「智力」的狹隘觀點。另有許多的 立. 自 Goleman (1995)提出 EQ 的理念後,有許多學者、文章和書籍相繼引述其. ‧ 國. 學. 研究與幼兒的情緒發展相關,在國外早已探討,如 Freud 認為兒童藉由間接或 象徵方式表達憤怒情緒;Erikson 提出兒童在各階段的情緒發展和內心對立的情. ‧. 緒衝突相關;學習理論強調環境對兒童個人情緒回應的影響等(魏惠貞譯,2006),. sit. y. Nat. 亦提供國人在解讀幼兒情緒時許多觀念上的轉變。. al. er. io. 許多研究發現近年來不少兒童存有人際互動與情緒方面的困擾(羅品欣、陳. v. n. 李綢,2005),這些孩子在學習時不懂得如何運用有效策略,較常擔心自己能力. Ch. engchi. i n U. 不足、無法勝任持久具挑戰性的任務,亦常出現情緒不穩定、低效能等現象 (Thomas, 2004)。孫敏芝(2010)指出,情緒在兒童的社會能力發展過程中,扮演關 鍵角色,能協助個體辨識思考和感覺,當面臨由情緒產生的主觀感受時,能適當 處理,做出正確決定。一些研究指出情緒受到早年生活經驗的影響,幼兒時期的 情緒調節能力,將是個體未來適應生存的重要機制 (黎樂山、程景琳、簡淑真, 2008)。倘若能瞭解對幼兒情緒能力帶來影響的相關因素,對於幼兒們未來的情 緒察覺與辨識、情緒調節、情緒控制及情緒表達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應該極有幫 助,故研究者認為有關注幼兒情緒發展及培養情緒能力的必要性。. 1.

(12) 貳、 家庭面臨培養幼兒情緒能力的挑戰 人生中最早進行情緒交流的地方在家庭,幼兒階段,情緒的主要發展任務 係與照顧者進行情感交流及與他人建立積極的友誼關係,幼兒情緒能力的增長成 為此階段的中心任務(姚端維、陳英和與趙延芹,2004)。然而今日的父母,多 半面臨幾項重要的挑戰,其中包含整體社會環境的快速變遷;家庭結構轉型,以 核心家庭居多;以及科技的日益進步。新世代父母也較常將時間花費在網路、電 視上,與鄰居交流互動的機會減少,子女缺乏觀摩父母與鄰人相處,學習人際情 感交流的機會;加以全球化競爭的趨勢,職場延長工時,許多父母忙碌無暇照顧. 政 治 大. 子女,亦改變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皆對孩子情緒能力的養成形成威脅。. 立. 張進上、郭瓊鍈與林玉萍 (2005)指出,情緒能力受個體與時間和所處空間. ‧ 國. 學. 環境的交互作用。邱郁雯(2003)發現家庭系統功能與父母管教態度有交互影響, 家庭情感表達及家庭責任感對台灣學前兒童的情緒問題(憂慮、社會退縮)影響甚. ‧. 鉅。顯示子女情緒受到家庭的影響。幼兒初期生長環境在家庭,父母是幼兒最主. y. Nat. sit. 要的照顧者,教養幼兒亦可能同時影響其情緒能力,故本研究以家庭為研究場域,. n. al. er. io. 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Ch. engchi. 參、 教養態度對幼兒的情緒深具影響力. i n U. v. 受到認知與社會心理學的影響,許多學者漸體認父母內在認知、情感因素 與父母教養行為有密切關聯,發展心理學領域更開始出現有關父母的信念、期望 等內在因素之研究(林惠雅,2000)。社會學家 Mead (1934)依據角色取替概念, 表示學前幼童階段,在內化他人期望時,亦形塑出評價自己之理想我,當與真實 我不一致時,易產生悲傷、失望或憂鬱等情緒(李美芳等人譯,2009)。父母對子 女的教養態度藉由教養的行為顯現出來,子女接收到後內化到心裡,且在學前幼 童階段已經有影響力。Gottman 和 Declaire (1997)認為父母可以協助幼兒學習以 更好的方式安撫自己,如此有極大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智力,使他們能在憤怒或 2.

(13) 害怕困難的情況中獲得更積極的情緒。隨著國外父母教養方式的內、外因素探討 興起,國內亦有許多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方式、態度與子女的情緒問題、情緒本 質、情緒經驗有顯著的關聯(張惠琴,2009;鄺嘉玲,2009;林鳳琴,2010;劉 宜芳,2010)。 然而國內探討父母教養態度對子女影響的研究多以國小的兒童為研究對象, 國、高中學生次之(任以容,2004;楊騏嘉,2007;林芝帆,2008),且研究焦點 多集中於幼兒氣質;偏差行為;情緒問題;生活適應等,對於一般學前幼兒的情 緒能力與父母教養態度類型之間的相關性研究極少,在學前階段之父母教養態度. 政 治 大 究不同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情緒能力的相關性為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立 肆、親子互動關係對幼兒情緒能力潛在的影響性. 學. ‧ 國. 傾向哪一類型?何種教養態度較合適或有益於提升幼兒情緒能力?故進一步探. ‧. 家庭是使人產生信任與安全感的重要場所,在家中父母更是幼兒最容易學. y. Nat. 習模仿的對象。王珮玲(1993)即指出父親是家人安定的力量,子女社會化過程中. er. io. sit. 的重要人物,子女很需要父親表達「愛」和「關懷」。在親子之間每次的溝通皆 隱含著情感交流的成份,也成為奠立孩子日後 EQ 的基礎(張美惠譯,2006),能. al. n. v i n 夠潛移默化,影響兒童傳遞情感技巧的能力,使孩子逐步發展合宜的社會行為模 Ch engchi U 式、觀念及建立與人合作時的態度。社會學家指出父母親實質或情感上的不存在 或不良教養與疏忽,易導致孩子做出反社會、違法的行為(劉壽懷譯, 2006); 而在早期照顧關係中長期經驗被冷落的幼兒,後來對他人的幫助容易產生懷疑, 且常假設同儕有傷害的意圖(黃世琤譯,2004),這些情形對幼兒未來的學習相對 不利,易錯過從與人交流時獲得寶貴經驗的機會,皆顯現父母實際的關愛對子女 可能帶來的影響性。 Gottman 和 Declaire (1997)將大部份家長分為懂得教導孩子情緒和採取忽 略等兩類,其研究發現會關心孩子感情的父母較不易忽視孩子忿怒、恐懼的表現, 3.

(14) 且將負面情緒訊息當作是人生事實,藉此教導生活意義及建立情感關係,子女因 此有較正向的情感表現。較擅長表達正向情感的兒童,往往受到同儕的歡迎(羅 品欣、陳李綢,2005)。Bigfoot、Dolores、Funderburk 和 Beverly (2011)發現, 加強父子互動關係,可以協助有抑鬱症傾向之幼兒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並且加 強情感發展和整體的情緒能力。黃玉菁(2011)在觀察幼兒與母親的互動歷程中發 現,當孩子對母親的行為有愈正向的回應,且傾向配合母親的要求時,此時母親 不需使用太多控制策略即達到教養目的,這些幼兒較易感受到母親溫和的教養方 式。所以加強父母教養行為不應只從父母本身因素形成的一致型態,孩子因素或. 政 治 大 保證能教養出情緒能力良好的兒童,親子互動非線性關係(林惠雅,2000;黃梅 立. 管教孩子犯錯的情境因素,皆有可能影響父母之教養態度,單向的教養方式無法. 琪,2005;洪慧涓,2004),因為教養方式脫離不了親子之間的情緒交流。. ‧ 國. 學. 現今家庭多為雙薪家庭,父母外出工作的時間較長且忙碌,雙薪家庭及忙. ‧. 碌的父母如何維持親子互動關係?可改善、輔助的方式為何?幼兒教育應重視的. sit. y. Nat. 不僅是對幼兒的照顧,亦包含協助家長與孩子維繫良好關係,如果能對父母與子. al. er. io. 女的親子互動有較深入的研究,將來面對幼兒的父母時,即能提供恰當建議。多. v. n. 數父母以自己會的和相信的方式對待孩子,卻不知道過度或過少的愛、期望或要. Ch. engchi. i n U. 求下的養育,無形之中也讓子女身心受創、貶低自尊 (王鍾和,2009)。故教養 態度與親子互動是否能聯合預測幼兒的情緒能力,值得進一步地瞭解,為本研究 動機之三。. 4.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壹、探討不同家長背景變項(教育程度、職業、家庭每月總收入)採用之父母教養 態度的差異情形。 貳、探討不同幼兒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在親子互動關係之差異情形。 參、探討不同幼兒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在幼兒情緒能力之差異情形。. 政 治 大. 肆、探討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對幼兒情緒能力之預測程度。.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n U. v.

(16)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壹、研究問題. 依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問題如下: 一、背景變項(教育程度、職業、家庭每月總收入)不同之父母,採用的教養態 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背景變項(性別、年齡)不同之學前幼兒與父母的親子互動是否有顯著差 異?. 立. 政 治 大. 三、背景變項(性別、年齡) 不同之學前幼兒在情緒能力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 國. 學. 四、學前幼兒其父母教養態度與親子互動對幼兒情緒能力是否有預測力?. ‧. 貳、研究假設. sit. y. Nat. n. al. er. io. 根據上述所列之研究問題,本研究的假設如下:. i n U. v.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教育程度、職業、家庭每月總收入)之父母在教養態度 上的得分不同。. Ch. engchi. 假設 1-1:不同教育程度之父母在「教養態度」整體量表及各層面平均得分有 顯著差異。 假設 1-2:不同職業之父親在「父母教養態度」整體量表及各層面平均得分有 顯著差異。 假設 1-3:不同職業之母親在「父母教養態度」整體量表及各層面平均得分有 顯著差異。 假設 1-4:不同家庭每月總收入之父母在「父母教養態度」整體量表及各層面 平均得分有顯著差異。 6.

(17) 假設二、不同幼兒背景變項(性別、年齡)之學前幼兒與父母在親子互動量表上 的得分不同。 假設 2-1:不同性別之學前幼兒與父母在「親子互動」整體量表及各層面平 均得分有顯著差異。 假設 2-2:不同年齡之學前幼兒與父母在「親子互動」整體量表及各層面平 均得分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齡)之學前幼兒在情緒能力量表的平均得分不 同。 假設 3-1:不同性別之學前幼兒在整體「情緒能力」量表及各層面平均得分 有顯著差異。.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假設 3-2:不同年齡之學前幼兒在整體「情緒能力」量表及各層面平均得分 有顯著差異。. ‧. 假設四:學前幼兒父母之「教養態度」 、 「親子互動」二者能有效地預測「幼兒情 緒能力」. y. Nat. al. er. io. sit. 假設 4-1:學前幼兒父母之「教養態度」對幼兒「情緒能力」有顯著預測力。. n. 假設 4-2:學前幼兒父母之「教養態度」、「親子互動」二者對幼兒「情緒能 力」有顯著的預測力。. Ch. engchi. 7. i n U. v.

(1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壹、 幼兒 本研究的幼兒係指就讀於台北市公私立幼稚園中 4~6 歲之幼兒。 貳、父母教養態度(Parents’ Rearing Attitudes) 「父母教養態度」係指父母在教導及養育子女時,所持有之一致性與持久的 認知、信念、情感和價值觀以及行為表現,統稱為教養態度。本研究係以楊騏嘉 (2007)自編之「父母教養態度量表」測量父母教養子女時所持有之態度類型,此. 政 治 大 和「忽視冷漠型」。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之層面所得的平均分數越高,表示 立. 量表共有四個層面,內容分別為「開明權威型」、「寬鬆放任型」、「專制權威型」. 愈傾向該層面之教養態度。. ‧ 國. 學. 參、親子互動(Parent-child Interaction). ‧. 「親子互動」係父母與子女間,當父母教養子女時,對他們的關懷感受和期. y. Nat. sit. 望與孩子感受父母的態度後產生的行為表現;在動態的互動歷程中,情感和行為. n. al. er. io. 不斷地循環交流,展現在親子之間情感層面上的狀態。「情感性」係指親子之間. i n U. v. 有較多的身體、心理互動和生活層面的關懷;「權威性」係指親子之間的相處有. Ch. engchi. 較多來自父母的嚴格要求,對子女的關懷與瞭解程度較少,彼此缺乏生活上的互 動。本研究之親子互動量表採用曾薰霆(2009)參考莊麗雯(2002)所改編之「親子 互動關係量表」測量親子之間的互動情形,此量表共有兩個層面,內容分別為「情 感性」、「權威性」。在「親子互動量表」之層面所得的平均分數,得分愈高,代 表親子之間互動情形愈傾向該層面之親子互動型態。 肆、幼兒情緒能力(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幼兒情緒能力」係指幼兒能藉由情緒智力,以提升並協調自我與人際間交 流時所產生的情緒知覺、理解、和表達等的各項能力,有助於個體發展社會關係 8.

(19) 及決策技巧。本研究之幼兒情緒能力係採用簡淑真與郭李宗文(2006)所編製之 「4~6 歲幼兒情緒能力發展量表」測量幼兒之情緒能力,此量表共有四個層面, 內容分別為「情緒的覺察與辨識」 、 「情緒的理解」 、 「情緒的表達」 、 「情緒的調節」 四個層面,在「4~6 歲幼兒情緒能力發展量表」之層面所得的平均分數愈高,表 示幼兒的情緒能力在該層面的表現愈佳。.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2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之抽樣地區以台北市各行政區的公私立幼稚園作為研究區域。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在研究期間內,育有學前 4~6 歲幼兒之父母及 2006~2008 年出生 之幼兒為研究母群體。. 立. 貳、研究限制.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父母填答的量表,未特別區分為父親填答或母親填答,. ‧. 因此填答問卷者,無論是父親或母親任一方填寫,均稱為父母;對於父母教養態. n. al. er. io. sit. y. Nat. 度方面較無明確分類為是父親或母親之教養態度。. Ch. engchi. 10. i n U. v.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以台北市公私立幼稚園幼兒與父母為研究對象,探討教養態度、 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關係,在調查前,進行文獻探究與分析,以作為本研 究之立論基礎。 本章共計四節:第一節說明教養態度及其相關理論;第二節說明親子互動 及其相關理論;第三節說明幼兒情緒能力及其相關理論;第四節則分別對父母教 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間的關係進行說明,最後歸納情緒能力、父 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之相關研究。. 政 治 大 第一節 父母教養態度之定義、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立. ‧ 國. 學. 壹、父母教養態度之定義. ‧. 一、教養的定義. y. Nat. sit. 教養的英文字「parenting」在韋氏字典中代表養育、照顧,使子女在各方. n. al. er. io. 面提昇、成長的一個為人父母之過程。以社會學之觀點解讀, 「家庭」是社會. i n U. v. 環境中的一部份; 「教養」的方式,是家庭訓練、培育幼小成員使其社會化的. Ch. engchi. 方式。故「教養」是父母養育和照顧子女,包含其發展上的需要,屬於父母 協助子女成長的一種社會化過程。 二、教養態度的定義 國內有關父母教養對子女心理與行為影響的研究豐富,而學者們因研究 性質和觀點的不同分別出現「教養態度」、「管教態度」、「教養方式」、「管教 方式」等名詞(簡茂發,1978;廖純雅,2006;張慧琴,2009;張孟琪,2009)。 採用「教養」一詞之研究者,其研究樣本皆為學前幼兒或小學一年級兒童, 原因是年紀較小的孩子,父母花費較多心力在養育方面;採用「管教」一詞 11.

(22) 之樣本年齡則多為國小中或高年級之兒童(吳承珊,2000)。本研究考量所欲探 究的對象為學前 4~6 歲之幼兒及其父母,因而選擇「教養態度」代表父母在 家中對幼兒教育或養育之態度,並呈現相關定義如下: 教養態度如楊國樞(1986)認為指父母訓練或教導子女時持有的認知(知識 或信念)、情感(情緒)、及行為意圖(傾向)。楊瑛慧(2006)認為教養態度是父母 對子女的態度、情感、希望、思想、認知、興趣、價值觀念、行為及人格特 質等各方面之教育與教養方式。楊騏嘉 (2007)指出「教養態度」為父母針對 生活事件在教育和教養上的看法與做法,亦即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所持有的態. 政 治 大 為「行動」層面,內在的態度與價值觀會影響外在對子女的教養行為。 立. 度。張孟琪(2009)認為「教養態度」有內在層面即「態度」層面和外顯層次則. ‧ 國. 學. 研究者綜合上述對父母教養態度之定義,本研究認為教養態度包含父母 在教導及養育子女時所持有之一致性與持久的認知、信念、情感和價值觀以. ‧. 及行為表現。. sit. y. Nat. io. n. al. er. 貳、父母教養態度理論之論述. i n U. v. 過去文獻尚未有依父母的教養態度所建立的理論,然而有許多國內學者(林. Ch. engchi. 惠雅,1995;廖純雅,2006;楊瑛慧,2006;楊騏嘉,2007)一致認為可依據 Mead(1976) 所整理的六種心理學理論(心理分析論、認知發展論、社會學習論、發展成熟論、 行為論、存在現象論)解釋父母教養態度的概念,其原先是用以檢視和比較有關 教養行為或親子關係的概念,本研究依據研究變項所欲瞭解之內涵,選取其中的 重要理論進行論述,另加入生態學理論以瞭解父母之背景因素可能造成的影響, 分述如下: 一、心理分析取向 Freud 強調兒童的早期經驗對於日後社會化和人格發展的重要性。認為兒 12.

(23) 童須學會控制本能,不能無限制實現所有衝動,故父母的教育常有抑制和禁 止; 「自我」的功能是把思想活動引入本能的要求和滿足其行動間,在現實世 界通過壓抑,擺脫不合宜的本能要求;「超我」是通過認同作用被納入自我, 會觀察和評價自我,體現童年期父母的撫養和子女對父母依賴的影響(汪鳳炎、 郭本禹等譯,2006)。 「超我」的組成包含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通常來自父母的禁令,讓人 產生罪惡感;自我理想來自父母稱讚時所產生的內在共鳴,能引發自尊和驕 傲的感覺,有促進兒童自我控制及遵守父母道德觀之作用,藉父母允許的行. 政 治 大 必須順應社會價值觀,兒童會從互動中發展出超我,故為人父母者在子女成 立 為,引導驅力的滿足(程景琳等譯,2008)。在兒童 3~6 歲時,父母若堅持兒童. ‧ 國. 學. 長的各階段,皆需要細心教養,注意是否過渡放任或忽視子女的基本需求(李 美芳譯,2009),才能幫助子女獲得健康的心理調適歷程。. ‧. 二、認知發展取向. y. Nat. er. io. sit. 認知發展理論取向以 Piaget 為主要代表人物,其認為兒童會經歷三個主 要認知活動歷程,分別為同化、調適和平衡;經由四個階段依相同順序進展;. al. n. v i n Vygotsky 的理論則認為父母在語言引導、協助回憶過去事件或教導解決問題 Ch engchi U 方面,可促進子女內化社會互動之歷程及使其漸進產生內在語言統整內在感. 覺,最後形成表述於外的文字(林美珍譯,2004),亦即父母能幫助子女增進表 達內在思想或感覺的能力,並藉此獲得內在的統整與協調。 認知發展理論每階段代表兒童理解和組織環境的方式有所變化,進展至 更精熟的推理類型;年齡約 2 至 6 歲時為前運思期階段,此時期兒童開始學 習運用符號表徵世界的人事物,並主觀地看待 (游婷雅譯,2011);能運用與 生俱來的驅力在一般性的刺激環境探索現實和學習,遺傳和後天環境的教養 以及早期或晚期的經驗皆相當重要(李美芳等人譯,2009),倘若事先缺乏對兒 13.

(24) 童各認知階段在思維上差異情形的瞭解,則容易導致徒勞無功地教養行為 (張 春興,2010)。 此理論在父母教養上之貢獻是使其明白孩子能力所及的部分,對於智力 上的表現應以鼓勵與情感支持代替嚴格懲罰或漠不關心,將有助於減少孩子 焦慮、緊張的情緒(謝佳容等人譯,2005)。 三、行為論 Watson 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此理論常被提及的有古典制約和操 作制約。主要觀點認為學習是個體處在某些條件限制下(引起刺激反應之環境). 政 治 大. 所產生的反應;將個體習得之行為解釋成刺激和反應的聯結關係(張春興,. 立. 2010)。Skinner 將增強與削弱原理轉而運用於父母的教養方面,並依此建立兒. ‧ 國. 學. 童的行為規範。行為改變技術是匯集學習理論的原理原則而來,其中最受古 典制約與操作制約所影響,有幾項基本原理可提供教養上之參考(黃迺毓,. ‧. 1991):. y. Nat. sit. (一) 個人受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所影響,且所有行為皆經由學習而來。. n. al. er. io. (二) 後果對行為產生增強作用,如果兒童某一行為表現得到報酬,會繼 續該行為,且有增加之趨勢。. Ch. engchi. i n U. v. (三) 行為有前因後果,前因是外來刺激,如父母對吵著要玩具的孩子妥 協,吵鬧行為就增強,下次會使相同手段。 (四) 想要培養孩子進行某種行為,可在行為之後給予增強物。 (五) 行為之後果若處理不當,教養子女時可能收到相反效果。 (六) 增強最好可以立即實施,會比延宕獎賞的效果更有效,否則必須提 醒孩子,是何種行為表現獲得獎賞。 在教養孩子時,父母可以運用「制約增強物」以使孩子持續表現出希望 改變成的目標行為,包括以微笑、擁抱與孩子玩的方式,當他們有好行為出 現,即給予稱讚,在童年時期所建立的聯結關係到成年仍有效;制約處罰亦 14.

(25) 有相同的效果,如父母告訴子女「不行」或「不準」做那件事,如果孩子不 聽話,就會受到懲罰;需注意的是處罰是針對不當的行為,父母不宜事後心 軟,立刻給予孩子擁抱,以免成為子女引起關注的策略(黃裕惠譯,2000)。 四、存在現象取向(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中心思想強調個人的具體存在和人生體驗,亦即個人必須對自己的生命 負責,存在主義重視自由、選擇和責任,現象心理學則注重知覺、主觀經驗 與個人意義(張春興,2010)。此理論影響父母教養子女時的觀念為可以學習聆 聽孩子的意見及日常所傳達的訊息;如果他們犯錯了,可以控制情緒、適度. 政 治 大. 懲罰孩子;父母協助孩子發展對自我、他人行為評價的能力(廖純雅,2006). 立. 如此可帶來融洽的氣氛和正向情感交流。. ‧ 國. 學. 五、社會學習論(Socio learning theory). ‧. 社會學習論的學者 Bandura 強調學習是透過觀察與模仿他人而來,人的. sit. y. Nat. 行為除受周圍物理環境的影響,也受周圍人物的影響,重視個體本身學習的. al. er. io. 自主性,認為兒童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最能引起模仿(張春興,2010),此為一. v. n. 種社會化過程,有利與他人相處,融入社交圈,主要理論如下:. Ch. engchi. i n U. (一)注意:留意重要線索,忽視不相關的刺激。. (二)保留:將觀察的圖像或資料儲存,供日後使用。 (三)製造:將儲存的圖像轉化成合適的行為。 (四)行動:展示的行為和觀察到的有差異,因已經由內化過程。 孩子透過父母的行為榜樣和觀察學習而產生了模仿行為,孩子所做出的行 為亦呈現他們所觀察到的轉化後行為,而當孩子看見父母懲罰手足時,即知 道這樣的行為是不妥的,而較少會再做出類似的行為(游婷雅譯,2011)。父母 若重視情感表達,能以較好的方式表達情感,可能鼓勵孩子學習到好的情感 表達方式;相對而言,如果父母較常出現消極的情緒表達方式,孩子學會了 15.

(26) 這是父母可接受的,亦不太會抑制消極的情緒表達方式(Valiente et al,2004)。 在教養方式上的啟示為父母本身的行為和態度會影響教養子女時的方式或行 為,應注意身教可能為兒童所帶來的示範作用。 六、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Bronfenbrenner 認為人類發展與其所在環境脈絡緊密相關,個人在發展過 程中受到環境重大的影響,依個人空間與社會距離、生活環境,由內而外區 分成四個主要系統: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和大系統,個人在系統的直接 影響與交互作用中逐漸發展(黃世諍、黃富順,2009;李麗雯,2009)。. 政 治 大. 微系統是指家庭中與孩子關係最密切的人事物和互動模式,父母對子女. 立. 教養的看法與反應若是鼓勵、支持,有助於發展出有效能的教養行為;中系. ‧ 國. 學. 統包含家庭、臨近區域和托兒中心,密切關心子女的父母往往能將課業上的 學習融入家庭生活;外系統包含父母的工作場所,影響他們與子女在中系統. ‧. 的經驗,父母能從社會網絡中獲得友誼、財務援助而提供幼兒教養上更多輔. y. Nat. sit. 助的資源;大系統包括文化價值、法律、習俗及國家福利資源,可供應兒童. n. al. er. io. 的需求 (李美芳等人譯,2009)。. i n U. v. 此理論有助應對個人發展於現代社會中正在發生的變化,父母和系統之. Ch. engchi. 間的互動及感情表達與孩子相互聯繫,對發展的強大影響發生在成長期,其 中社會的支持與經濟條件或文化中對父母角色的期待,可能決定他們如何撫 養子女的方式;系統之間在開發孩子的智力、情感和社會道德等的參與以及 日益複雜的互動,調整了父母與幼兒在微系統的運作關係,亦可能對他們往 後發展有重要影響,目的是朝向帶給孩子發展的福祉和最好的生活 (Bronfenbrenner,2001;李麗雯,2009)。 參、父母教養態度之類型 林惠雅(2000)指出,早期親子關係的研究偏向單一取向,但後來受到許多學 16.

(27) 者質疑,繼而有學者強調孩子的主動性,子女對父母的教養具有影響力,此種取 向為雙向取向。吳麗娟(1997)認為多向度的出現鑒於單向或雙向度無法完整呈現 父母的教養方式,考量任一向度皆可能與其他向度有交互作用,故部分學者主張 以多向度之分類方式作區分(任以容,2004)。教養態度因研究角度而有不同的解 釋,以下參考(林惠雅,2000;吳麗娟,1997)的分類方式並依各領域學者所歸納 之教養態度類型分述如下: 一、單一取向( unidirectional approach ) 教養的研究早期偏向單一取向,假設孩子是被動的一方,孩子的特質或. 政 治 大. 行為是父母特質與溝通型態的直接結果(林惠雅,2000)。單向度之教養類型,. 立. 以截然劃分的方式呈現教養態度,每一類別彼此間相互獨立且不重疊。. ‧ 國. 學. Baumrind (1971)提到「權威性」的養育方法,採用雙親訪談進行評量, 取得雙親教養行為及態度的資料,其認為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唯有一向度即. ‧. 父母的權威傾向,且依控制程度將父母教養態度分類為「容忍型」、「權威專. y. Nat. sit. 制型」和「權威開明型」 ,敘述如下(黃迺毓,1991;林惠雅,1999;任以容,. er. io. 2004;劉壽懷譯,2006):. al. n. v i n (一)容忍型:這一類的父母認為應該讓子女擁有自主權,不願成為子女心 Ch engchi U 中的權威或榜樣。特徵是對子女的行為標準要求寬鬆;規則訂定讓子 女參與;盡量少控制子女;同時也是溫馨可溝通的。 (二)權威專制型:特徵是立下許多限制,並期望子女嚴格服從;想要控制 子女的行為;忽略子女,不對子女解釋規則,也沒有給孩子任何解釋 機會;未能充實其環境。 (三)權威開明型:強調讓子女在合理的限制內展現自主能力,有肯定的要 求和能積極辨識不好的行為;較有彈性會考量子女的立場,以講理方 式引導;能充實孩子的環境,有較多溫馨的感覺。 17.

(28) 二、雙向取向( bi-directional approach ) 「雙向取向」指將兩個描述教養行為的特徵,組合成為二維之分類方式, 有些是兩個不同特徵的結合,或者每一個特徵再區分出高、低向度組合而成, 優點是實用性高於多向度的教養分類方式(林芝帆,2008)。 Maccoby 和 Marting (1983)延續 Baumrind 之前的教養研究將父母的教 養依「要求」和「反應」兩個向度,認為能更周延的詮釋父母對子女的管教 方式,並加上高低層面再區分為四種類型(引自魏渭堂,2005);「要求」是父 母訂定標準要求子女,隱含命令或威脅,以及未遵守承受約定即予以懲處; 「反. 政 治 大 鍾和,2009;謝育伶、陳若琳,2008;陳珮蓉,2008): 立. 應」是父母對子女的反應程度,包含持續給予穩定關愛,各類型分述如下(王. ‧ 國. 學. (一)開明權威型(authoritative):此類型中的父母權力多於子女的要求,擁 有較多知識、技能,可控制資源;當他們做出要求時子女須有回應,. ‧. 會訂定明確的規範、標準。有必要時使用命令方式,平時和孩子之間. sit. y. Nat. 的溝通開放,雙方相互肯定,認知彼此的權利。. n. al. er. io. (二)專制權威型(authoritarian):此類型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嚴苛,嚴格限制. i n U. v. 子女的需求及表達權利,許多規定不事先進行討論;強烈希望能維持. Ch. engchi. 他們的權威,而抑制孩子的挑戰,當子女作為不慎違反父母的要求, 會遭到嚴厲處罰。 (三)寬鬆放任型(indulgent):此類型父母的態度採取容忍和接納,接受子 女的衝動行為,極少使用懲罰以維護權威或突顯控制權;對於孩子的 行事態度很少要求,任憑子女自律或決定行為標準,對於日常生活作 息較少規定、管理。 (四)忽視冷漠型(neglectful):此類型父母忙碌於自己的活動,只要不須花 費太多時間、精力與子女互動的情況下,對於任何需求會盡力應允; 18.

(29) 他們希望與孩子儘可能保持一定的距離,對其要求,常快速給予滿足, 免得被子女煩。 三、多向度(multi–dimension) 多向度的教養方式多了父母本身的情緒狀態,以三度空間方式呈現,屬 於最完整的分類方式,但其內涵過於複雜,也較少為學者所使用。如 Becker(1964)提出之三向度分類法: 「限制-溺愛」 、 「溫暖-敵意」及「焦慮情緒 的涉入-冷靜的分離」 ,並依各向度之高低分成縱容、民主、神經質的焦慮、忽 視、嚴格控制、權威、有效組織及過渡保護等類型(徐珮旂,2009)。. 立. 肆、父母教養態度之測量. 政 治 大. ‧ 國. 學. 近年來國內研究者在探討父母教養態度上著重於父母的情緒與控制原則,如 溫暖、控制、權威、獨裁、回應等,且多採用實證研究方法進行(邱郁雯,2003;. ‧. 楊騏嘉,2007;張惠琴,2009)如表 2-1 所示。. y. Nat. sit. 邱郁雯(2003)的「父母親管教態度量表」係參考李俊賢與柯慧貞(2001)及吳承. n. al. er. io. 珊(2000)之「父母親管教態度量表」 ,此量表內容包含「監控、監督」 ; 「缺乏管教. i n U. v. 原則」;「懲罰」;「敏感度/正向回應」;「負向教導」;「成就期望」等六個向度。. Ch. engchi. 量表可評估父母親對孩子所持的管教態度,並且瞭解實際互動情形,但是題數過 多,整份量表的題數共計 55 題,可能造成父母填答時意願低落,或亂填答之情 形,分類之內涵亦過於複雜,因此不予採用。 張惠琴(2009) 修訂黃玉臻(1997)之「父母教養方式量表」 ,採用 Baumrind(1974) 及 Maccoby 和 Martin (1983)的理論觀點,將父母教養方式分類為兩向度。教養 方式分為「回應」 、 「要求」兩向度,並將問卷的設計分類為父親與母親兩個部份, 內容含蓋親子互動、課業、交友與休閒和常規等,皆由兒童自行填答。測量對象 原為國小學童,問題情境可能與學前幼兒有差異;且尚須考量學前幼兒之專注力、 19.

(30) 識字量及理解能力等問題,此外分類之內涵過於簡化,較難瞭解父母教養態度之 特色和日常生活中教養行為之多樣性,故本研究未選擇此量表。 為能擷取上述兩份量表所具有之優點,本研究發現楊騏嘉(2007)所編制之「父 母教養態度量表」係參考王珮玲(1992)修訂之「父母教養態度量表」 ,內容主要依 據 Maccoby 和 Martin(1983)的理論作為量表的立論基礎,其主張的「要求」與 「反應」兩層面將父母教養態度分為「專制權威」 ; 「開明權威」 ; 「寬鬆放任」 ; 「忽 視冷漠」等四個向度。吳承珊(2000)指出「要求」是針對孩子的成熟度給予適度 規範; 「反應」包括情愛、以及父母對幼兒傳遞的價值、理念訊息,王鍾和(1993)、. 政 治 大 方式之內涵。此外量表符合互動觀點以及具有信、效度和初步研究成果,黃玉臻 立. 林惠雅(1995)皆延用 Maccoby 和 Martin 的主張發展量表,認為能解釋父母管教. ‧ 國. 學. (1997)的研究可作為參考。此量表之原測試對象即為學前幼兒家長,且由父母作 答,其測試的內容能藉由父母對子女的實際行為表現,瞭解父母所持之教養態度,. ‧. 故本研究以此量表作為本研究之測量工具。.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0. i n U. v.

(31) 表 2-1 教養態度之測量工具 工具名稱. 出處. 理論基礎. 工具內容 1.監控、監督. 父 母 親 邱郁雯. Baumrind. 管 教 態 (2003). (1972)年時原將 2.缺乏管教原 則 管教態度分為. 度量表.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4~ 6 歲兒. 1.父母管教態度. 童. 能正向預測男孩 過動的情緒問. 控制/要求和溫 3.懲罰. 題,當懲罰越. 暖/反應,修正 4.敏感度/正向 為「要求」和「反 回應 應」。 5.負向教導. 多,出現較多過 動問題。 2.母親對孩子的 成就期望及父親. 6.成就期望. Martin(1983)提. 量表. 出的雙向度之 四種教養類型。. Nat 量表-父 母兩版. 中部四縣市學前 父母傾向「專制. 3.寬鬆放任 4.忽視冷漠. 權威型」和「開 明權威型」之教. er. 國小學童. Baumrind(1974). a l and 1. 父 親 / 母 親 回 i v 及 Maccoby n Ch 應 U Martin(1983)將 engchi n. 養 方 式 (2009). 學前幼兒. 2.開明權威. io. 父 母 教 張惠琴. 1.專制權威. y. 養 態 度 (2007). 情緒問題。. sit. Maccoby and. 預測男孩內化的. ‧. 父 母 教 楊騏嘉. 負向教導可正向.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父母教養方式. 2. 父 親 / 母 親 要. 分類為兩向度. 求. 養態度 父母的不同教養 類型,其兒童氣 質表現及親子關 係也不同. 的觀點。.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伍、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 父母採用何種教養態度受到父母個人不同之背景因素所影響。莊麗雯(2002) 的研究發現學童所知覺父母親「權威」層面的教養態度,不會隨著父母親職業的 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母親教育程度為高中者較小學以下學歷,更讓學童感受到權 21.

(32) 威的教養,在父親教育程度方面則未發現差異。張孟琪(2009)的研究發現父親或 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父親要求」 、 「父親回應」或「母 親要求」 、 「母親回應」皆有顯著差異,以父母教育為專科大學以上者顯著高於父 母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者。 楊騏嘉(2007)的研究結果則呈現不同教育程度的父親在「專制權威型」 、 「開 明權威型」和「忽視冷漠型」有顯著差異,其中以「開明權威型」最為顯著,教 育程度為研究所以上、大學或專科明顯高於程度為高中職、國中或國中以下;教 育程度為專科或大學的母親傾向「專制權威」之教養態度高於國中或國中以下;. 政 治 大 的父母比月收入在 20,000 以內和 20,001~40,000 元之父母更傾向「開明權威型」 立. 另父母的教養態度不會因母親職業而有差異;家庭每月總收入達 100,001 元以上. 之教養態度。. ‧ 國. 學. 劉宜芳(2010)的研究發現當母親職業為專業人員時在教養態度中「反應」層. ‧. 高於職業為家管的母親;母親受家庭年收入的影響,呈現不同的教養態度,當年. y. sit. io. al. er. 小結. Nat. 收入越高時父母的反應層面亦愈高,年收入愈低在要求層面愈高。. v. n. 前述的理論,心理分析取向的理論提供本研究瞭解父母對於兒童早期的教. Ch. engchi. i n U. 養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在超我形塑的過程中,父母的要求和反應皆可能使幼兒 內化到心中,變成對自我的調節,內涵提到的壓抑、內在衝突、焦慮等亦屬於情 緒之範疇,若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未注意幼兒內在的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的協調 過程,經常給予過多的要求和禁止,而不是引導幼兒釋放內在驅力的需求,亦可 能間接對其情緒能力造成負面的影響。 認知發展理論取向對於父母教養態度的意義在於能瞭解子女在各階段的感 覺動作和表徵能力上的成長特徵,儘量不以嚴格的方式強迫或要求子女在智力或 學習方面有超齡的表現,配合發展契機、給予需要的引導和環境上的安排,調整 教養態度,有助於幼兒內在的適應和平衡。 22.

(33) 行為論在父母教養上的啟示為父母可透過對孩子的稱讚、注意而增強孩子 好的行為表現,或使他們學習到受歡迎的行為,處罰的方式亦有類似的效果;稱 讚是希望好的行為能持續出現,懲罰是阻止不好的行為,其間是有聯結性的,不 能在短時間內交互使用,父母也需要積極辨識哪些是不合宜的行為,需要處罰, 而不是在不合自己期望的情況下執行,必須訂定明確的規範和標準,子女才有依 循的指標。 存在現象取向理論使父母瞭解子女人生體驗的重要性,應該給予他們彈性 選擇的空間,參與討論日常生活規則的權利,亦承擔選擇結果的責任,透過傾聽. 政 治 大. 和溝通的方式協助孩子做出明智的選擇以及培養評價的能力,有助於親子之間的 情感交流。. 立. 社會學習理論提供父母教養孩子時可以注意身教可能帶給子女的示範性作. ‧ 國. 學. 用,適當的教養態度也會讓子女觀察到較為和諧的家庭關係,知道好的行為表現. ‧. 是受到肯定、支持,不當的行為表現則帶來懲罰,故在態度上宜有一致性和合理. y. Nat. 性,才不會誤導子女的學習。. er. io. sit. 生態系統理論則有助於瞭解父母周圍環境可能對他們帶來影響性,本研究 探究的背景變項包含父母教育程度、職業、家庭每月總收入等,亦即父母與外系. al. n. v i n 統和大系統的關係可能影響教養態度,而造成個別差異,對於與幼兒之間的微系 Ch engchi U. 統關係也產生變化,展現在幼兒情緒的發展上,值得進一步瞭解其中的變化過程。 本研究以上述理論作為立論之基礎。 研究量表的教養態度應該採取何種向度,未有一致意見,但是眾多研究受 到測量題數、樣本性質及背景因素等限制而有不同差異性(潘玉鳳,2003);雙向 度就實用性及解釋上均優於單向度,且 Maccoby 和 Marting (1983)的分類方式(開 明權威、專制權威、寬鬆放任、忽視冷漠)較為清楚易懂,為許多研究採用的指 標(王鍾和,2009;林芝帆,2008)。楊騏嘉(2007)指出,單向度、雙向度或多向 度之教養類型,各有優缺點及支持的學者,但許多學者則因應時代的不同,提出 23.

(34) 不同看法,教養類型隨著社會變遷而有不同劃分方式。本研究因考量研究對象為 學前幼兒的父母,多向度的分類方式內涵較複雜,且在今日的社會,父母的教養 態度趨向於雙向度的分類型態,故依據所欲研究之對象選擇 Maccoby 與 Marting (1983)的父母教養態度分類方式,作為本問卷題目的參考依據。 綜合上述父母教養態度之影響因素可發現,當父親受教育的時間愈久,教育 程度愈高,則更能以「開明權威的」態度教養幼兒,父母教育為專科大學以上者 顯著高於父母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母親教育程度為專科或大學較國中或國中 以下傾向「專制權威」之教養態度;高中程度者較小學以下程度者更傾向權威型. 政 治 大 權威」或「專制權威」則有待進一步的瞭解。 立. 的教養態度。然而相關研究較多提及「權威式」的教養態度,究竟是傾向「開明. 此外家庭的收入也會對父母的教養態度造成影響,當母親經濟較寬裕時,能. ‧ 國. 學. 給予孩子愈多的反應。從相關研究中亦發現父母採取「忽視冷漠型」的教養態度. ‧. 占少數,且一些研究中發現,此種教養類型易對子女的社會能力造成不利的影響。. y. Nat. 「開明權威」似乎是較能引起好效果的教養態度,而且也較為父母所採用。王珮. er. io. sit. 玲(1993)指出,3~6 歲乃幼兒社會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社會能力發展的情形能 有效預測幼兒的人際關係,對於情緒和社會適應及人格發展也深具影響力。故台. al. n. v i n 歲幼兒之父母所持的教養態度傾向與父母背景變項不同可能形 Ch engchi U. 北市幼稚園 4~6. 成的教養態度上的個別差異情形值得做進一步地探討與瞭解,其也可能為幼兒之 情緒能力帶來不同的影響。. 24.

(35) 第二節 親子互動之定義、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壹、親子互動之定義 Judith 和 Elizabeth 等人(1991) 認為親子互動是父母與子女在互動的歷程中, 對於親子關係和兒童行為有期望和理解,這相對喚起孩子的行為而加強父母的期 望。潘玉鳳(2003)認為親子互動乃是父母和子女之間在親密、自主及心理感受與 肢體動作上,相互交融的展現。羅品欣(2004)認為親子互動關係是親子間來往互 動的情形與程度,當中包含親子雙方對待彼此之方式;有形的相處情況;接觸頻. 政 治 大 (2011)認為親子之間在互動歷程中產生關懷感受與態度,能反應雙方在情感層面 立. 率之高低;無形的情感交流,心靈層面的依附、認同及歸屬感。吳欣璇、金瑞芝. ‧ 國. 學. 上展現的狀態,可從瞭解親子關係的互動層面,進而透視心理層面。 研究者綜合上述對親子互動之定義,認為親子互動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父母教. ‧. 養子女時對子女的關懷感受和期望與孩子感受父母的態度後產生的行為表現,在. y. Nat. al. er. io. sit. 動態的互動歷程中,情感和行為循環交流,展現親子間情感層面上的狀態。. n. 貳、 親子互動理論之論述 一、依附理論. Ch. engchi. i n U. v. Bowlb 是最早以互動的行為模式提出依附(attachment)概念的學者, 「依附 關係」指的是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有關的特定行為整合,以及二人之間因 內在情緒調節組織作用而演變成特定角色;嬰兒在探索新環境的同時,亦嘗 試調整與照顧者的接近程度(黃世琤譯,2004)。後來概念延伸出現的「安全依 附」是母子或父子之間形成安定的依附關係,心理學家提出兩種假設:養育 者方面的照顧行為以及嬰兒氣質(蔡春美等人,2001),其中一些強調由回應 性照顧行為的主動情感,能引發對社會關係之正向預期,特定照顧者對幼兒 的反應程度特質,將是幼兒以正向情感應對新奇環境能力出現個別差異的因 25.

(36) 素(黃世琤譯,2004)。 親子之間健康的依附關係是父母可以讓子女感受值得被愛ヽ特殊及有能 力;父母對子女有愛心ヽ關注,可依賴;子女感受到周圍環境安全ヽ有趣(鄭 如安,2005)。Sroufe(1983)亦提出嬰兒期與照顧者的安全依附關係影響往後幾 年在童年時期的發展,比焦急型依附關係的嬰兒將有更多的自我彈性、獨立, 包容與社交能力(引自 Erickson, Srofe & Egeland,1985)。 二、心理社會期發展論( psychosocial stage theory of developmental ) Erikson 修正 Freud 的理論,建立心理社會期發展論,強調超我;將人的. 政 治 大. 一生分為八個階段,每一階段有其獨特的發展任務和所面臨的危機,在危機. 立. 解除或未解除的過程中決定人格特質發展。3-6 歲為第三個關鍵期,此階段. ‧ 國. 學. 的發展主要是發現個人的能力,學習建立個人常規及對行為負責,學習區分 不同角色,與他人和睦相處。發展危機是主動對愧疚,發展順利之兒童有主. ‧. 動好奇、行動有方向和開始有責任感等心理特徵;未順利發展者則可能產生. y. Nat. sit. 畏懼退縮、缺乏自我價值感等心理障礙,父母教養孩子的重點為面對各階段. n. al. er. io. 的發展危機,能夠助其應對且提升自我發展的能力(張春興,2010)。此階段的. i n U. v. 幼兒對任何事都想嘗試,父母有維護其安全的責任之外,仍需培育和支持幼. Ch. engchi. 兒對自然世界想探索的本性,倘若不容許幼兒積極主動,他們會有發展過度 罪惡感的危機,既想獨立,又過度依賴成人 (葉淑儀等人譯,2005)。父母與 子女的互動,可以幫助或阻礙他們的發展,應該儘量避免過度壓抑、規範或 責備,使其能肯定自我能力,自動自發,產生責任感。 三、社會文化論 維高斯基( Lev Vygotsky )認為個體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對個體的認知發 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影響個人未來的目標和成就。幼兒的行為源自於家庭成 員對他們的期望,他們會回應周圍環境的語言,包括指令、照顧或刺激、安 26.

(37) 慰等,將語言內化後被用來組織內在事實;四歲的孩子藉由與父母或手足之 間的互動學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另社會對於性別角色的限制會影響兒童的思 考(吳百祿譯,2005;葉淑儀等譯;2005)。 四、親子互動系統 可觀察到的行為是親子互動系統的起點和終點,當孩子的某些行為被父 母看或聽到後,父母一開始是「接收者」 ,在採取立即的決定或選擇反應的方 式後,即轉變為「控制者」 ,然後在執行的過程,也就是父母的行為使其成為 「生效者」 ;由於父母的行為也會引起子女的反應、決定,行動,成為一種互. 政 治 大. 動關係,到解決問題,有四種特性說明如下(黃迺毓,1991):. 立. (一) 刺激輸入,反應輸出:人們每天都會接收他人的行為訊息,然後反應,. ‧ 國. 學. 有如電腦程式,只是步驟有時是無意識進行。. (二) 嘗試維持互動關係的平衡和穩定:不管動機為何,目的是希望關係維持. ‧. 平衡,如父母糾正子女不好的行為,以使心裡舒坦;子女受到父母冷. y. Nat. sit. 落則想辦法引起注意。. n. al. er. io. (三) 達成秩序:為達良好的了解和溝通效果,行為須有秩序、組織;如父. i n U. v. 母對子女某些行為的特定反應,子女就能發現規則,瞭解以何種方式 可達到某種目的。. Ch. engchi. (四) 成員的互動和互換:行為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環境卻是多變難以預 測,許多外在因素,如:社會文化;以及內在因素,如:情緒、事情 的發生時間、地點或對象。 親子之間的互動如果較常忽略參與孩子日常活動,或缺乏安慰他們的情 緒需要,僅有教養的規範和期待,如此的親子關係會造成更多的緊張和不順 利的互動(洪慧涓,2004),以系統的理論檢視親子之間的互動情形,有助瞭解 親子之間相處方式的交互作用。. 27.

(38) 五、家庭生活週期論 Duvall 將家庭分為兩個時期:擴張期與收縮期,此兩時期又可分為八個 階段:新婚無子女期;生育家庭期;擁有學前兒童期;家有學齡兒童期;家 有青少年子女期;家庭宛如發射中心期;中年父母期;老年夫妻期。本研究 對象為 4~6 歲之幼兒,其家庭所處的階段為擁有學前兒童期,是最長子女 2~6 歲時,家中可能又有第二個新生兒,親子之間的關係會增長,長子女會有一 些情緒調適問題;在幼兒教養期階段,父母也需調整夫妻之間的關係,以騰 出更多空間容納子女;並且需承擔為人父母的角色(黃迺毓,1991;蔡春美等. 政 治 大 每階段各有發展任務,代表不同家庭衝突和危機發生的可能性,親子之 立. 人,2011)。. 間也將有不同於前一階段的互動方式,使親子關係產生變化,最後影響家中. ‧ 國. 學. 個人的身心發展(修慧蘭,1998),是以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是重要的,家庭成. ‧. 員可關注如何互相關懷、彼此照顧及分擔責任,而父母對待子女的關鍵是把. sit. y. Nat. 握各階段轉變契機,營造建康的家庭。. n. al. er. io. 參、親子互動之類型. 一、Gongla 和 Thompson 分類方式. Ch. engchi. i n U. v. Gongla 和 Thompson (1987)將家庭成員的互動分類為身體互動與心理 互動兩種關係。身體互動指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及接觸,也就是是互 動頻率;心理互動指每個家庭成員的重要性,及成員對彼此之間的認同感, 也就是互動內容(莊麗雯,2002)。羅品欣(2004)依此論點,以親子相聚時間、 心理的距離為向度,認為親子互動關係包含四種類型之意涵: (一)聚頻心繫型:此類型親子間互動頻率高,具有溫暖、親密及支持和認 同的感受度較強。 (二)聚頻心離型:親子之間互動頻率雖高,然溫暖、親密及支持和認同的 感受度弱。 28.

(39) (三)聚疏心繫型:親子之間互動頻率雖低,卻仍有較高的溫暖、親密及支 持和認同的感受度。 (四)聚疏心離型:親子之間互動頻率低,且溫暖、親密及支持和認同的感 受度也較弱。 二、Williams 分類方式 Williams(1958)研究正常和偏差行為兒童,將其所知覺到的父母管教態 度,依據「權威」與「關懷」兩軸區分為四種管教態度(引自莊麗雯,2002): (一)高權威高關懷:民主;提供保護和引導。. 政 治 大 (三)低權威高關懷:放任。 立 (二)高權威低關懷:獨裁、專制。. (四)低權威低關懷:忽視。. ‧ 國. 學. 三、Wood 的分類方式. ‧. Wood(1993)以 Minuch 之家庭界限的概念為基礎,再依物理性和邏輯性. y. Nat. 將之分類為「接近性」和「角色(role)」或「代間階層性」並以六種型式評. er. io. sit. 估分享的程度(引自施秀玉,2003),「接近性」是指家人關係的深淺本質, 反映在角色領域內重疊或分享程度,複雜心理情緒的任務和必須滿足的需. al. n. v i n 求; 「角色(role)」也包含對特定性別角色的期望和發展,在勞動的分工、身 Ch engchi U. 份、活動模式等;「代間階層性」則指次系統(夫妻、親子、手足)之間的角 色功能運作(包括撫育、控制、聯盟和結盟對抗、友伴)等(邱慕美、修慧 蘭,2004;郭靜晃,2009; Dallos and Draper, 2010 ),敘述如下(孫頌賢、 修慧蘭,2002): (一)接觸時間:家人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和共享時間的方式。 (二)個人空間:身體周圍的空間以及身體本身的部份。 (三)情緒空間:家庭能允許個人在家庭中開放表達情緒的程度,分享時的 質和量與家庭情感聯結極相關。 29.

(40) (四)訊息空間:家人彼此分享個人之思想、感覺、觀點、過去經驗等資 料的陳述。 (五)對話空間:家庭成員、次系統間之私秘談話,其中的互動程度,可測 出家庭內親密的屬性。 (六)決定空間:家庭內受到此決定權影響的程度,決定了過程中的關係 到個人角色或者次系統的功能。 家庭中的次系統彼此關聯、互動,成員之間彼此界定清楚界線,維持於 分離性和歸屬性間,太鬆則成員之間可能過渡緊密;太僵化則可能過於疏. 政 治 大 始狀態,沒有變動;此理論給予親子互動之啟示為個人不能自外於家庭, 立 離;彼此所給予的回饋,若是正向則有助於打破僵化現象,負向則維持原. 子女不能自外於父母(郭靜晃,2009)。. ‧ 國. 學. 肆、親子互動之測量. ‧. 莊麗雯(2002)參考 Gongla 和 Thompson (1987)依據家庭結構與親子互動,. y. Nat. sit. 將親子互動型態區分為四種類型:「聚頻心繫」、「聚疏心繫」、「聚頻心離」、「聚. n. al. er. io. 疏心離」 ,此量表源於鄭秋紅(1993)編製。詹佩宜(1999)依其架構編製「親子互動. i n U. v. 關係」,以及繆敏志(1990)「兒童親子關係量表」,將量表分為「關懷」、「權威」. Ch. engchi. 兩層面。羅品欣、陳李綢(2005)採用詹佩宜(1999)修訂鄭秋紅(1993)編制的「親子 互動關係問卷」 ,依「身體互動」與「心理互動」分成「聚頻心繫」 ; 「聚頻心離」; 「聚疏心繫」 ; 「聚疏心離」等四種類型,量表具有良好之信、效度,然而主要以 國小兒童為測試對象,且填答者為兒童,考量學前幼兒的專注力、識字量及理解 能力等問題,因研究者認為以 Gongla 和 Thompson (1987)理論為依據之親子互 動型態分類方式符合本研究所欲測量之親子互動內涵,而曾薰霆(2009)所採用之 「親子互動關係量表」係參考莊麗雯(2002)所編製之量表,將其修改為成人填答 型式並合併父母兩個分量表,此量表之理論亦依據 Gongla 和 Thompson (1987) 親子互動型態的分類方式,學者(鄭秋紅,1993;詹佩宜;1999;莊麗雯,2002; 30.

(41) 羅品欣、陳李綢,2005)皆有參考,適合作為評估親子互動情形之工具,故採用 之。如表 2-2 所示。 表 2-2 親子互動之測量工具 工具名稱. 出處. 理論基礎. 工具內容.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親子互動. 莊麗雯. Gongla &. 國小學童. 與父母親之互動較. (1987). 依家庭結構與 親子互動,將 互動型態區分 為四種類型:. 關係量表. (2002). Thompson. 依家庭結構與. 1.聚頻心繫. 親子互動的狀. 親密、較頻繁、較 不感受父母親之權 威管教的學童,較 易形成與父母親的. 2.聚疏心繫. 安全依附關係. 況,將親子互. 治 政3.聚頻心離 大 4.聚疏心離. 動型態進行分 類。. ‧ 國. 子互動型態分. Nat. 類為身體互動 與心理互動等. io. 向度。. 互動關係優於「聚. 1.聚頻心繫. 疏心離」的學童; 「聚疏心離」學童. 2.聚頻心離 3.聚疏心繫. n. al. ‧. (2005). y. 陳李綢. 身體互動與心 國小學童 在 親 子 互 動 關 係 Gongla & 理互動兩向度 中, 「聚頻心繫」型 Thompson 的學童之正向同儕 (1987) ,將親 分成. sit. 羅品欣. er. 關係量表. 學. 親子互動. 立. C h 4.聚疏心離 U engchi. 親子互動. 曾薰霆. 1.Gongla &. 關係量表. (2009). Thompson (1987) 親子. 1.情感性 2.權威性. v ni. 之負向同儕互動關 係比「聚頻心繫」 者更明顯。. 幼稚園. 情緒調節能力的. 大班. 「壓抑控制」與親 子互動關係的「情. 互動型態分類. 感性」兩者皆能有. 觀點;. 效預測問題解決能. 2.Willians(195. 力,且情感性比壓. 8)將親子互動. 抑控制更能有效預. 關係分類為權. 測問題解決能力. 威與關懷。.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Contact with both parents is generally said to be the right of the child, as opposed to the right of the parent. • In other words the child has the right to see and to have a

(The 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 of Gifted Students and the Main Categories of Emotional and Mental

(The 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 of Gifted Students and the Main Categories of Emotional and Mental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Network behavi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internet addiction factor, data collection factor, entertainment media factor, affection.. communication factor, and online

Keywords: time management,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validity... 第一章

sentiment expressed by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ystems, emotional robot, to interact with young children in learning language.Comb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human memory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