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壹、瞭解不同入學管道的學生進入大學的學習概況

王秀槐(2008)運用高等教育資料庫進行實徵性的研究,分析多元入學管道不 同學校類型下大學生科系選擇的確定度與滿意度。研究發現入學管道與學校類 型對學生科系選擇的確定度與滿意度是推薦申請入學者顯著大於考試分發入學 者。另一方面有研究者認為多元入學制度複雜、公平堪虞、效果不彰,徒增家 長與學生負擔,有「多錢入學」之譏,甚至有人贊成恢復「簡單、省錢、公平」

的聯考制度(王紀青,2002;曾良芬,2002;聯合民調廣場,2002;薛承泰,2003)。

但也有支持者認為,此一制度打破傳統聯考僅依據分數分發的僵化制度,有助 於特殊性向學生的發展、學生多元學習,以及高中教學的創新,應予肯定,主 張教育不能走回頭路,應繼續擴大辦理(姜炫煥,2003;張錦弘,2002)。除此之 外,還有學者研究以不同入學管道學生的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表現的差異進行 分析(丁慕玉,2006;王文志,2003;王愷,2000;余秋芬,2005;董銘惠、黃 燕飛,2002;楊麗秀,2004;廖秀君,2003;魏璽倫、侯勝茂、楊銘欽,2005,

引自王秀槐,2008)。因此,究竟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學習的情況為何?可以從學 生的調查來瞭解,以釐清疑問爭議。本研究希望探討經由不同入學管道的學生,

在學校學習方面分為個人校園投入方面及學習滿意度方面是否有不同差異,是 本計畫想要研究的第一個動機。

貳、國內很少有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在校園投入經驗及滿意度 的研究

學者Tinto提出學生融入理論,指學生在學術及社交上和學校整合,對於不 同入學管道的學生是否對要就讀的學校有較好的感覺,以個人申請入學管道來

說,準備第二階段的面試時,多少對學校有一些瞭解與認識,相對於其他入學 管道的同學是否比較可以讓自己在學術與人際整合產生更高的承諾,對學校的 教學目標與學校風氣比較認同,而這些承諾是會影響學生課業表現與流失之可 能性。再者對於學校所提供的教育環境的滿意程度如何?獲得教育部100學年度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第一階段及教學卓越計畫補助學校 的學生,對自己學校各方面的滿意度是否也高於其他學校?以全人發展為目標 的大學教育的觀點出發,學校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限於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

如學校辦理各種活動與社團等;潛在課程,如校園民主的氛圍各種規則的制訂 與執行等;學習資源;環境景觀設備等,皆影響學生在學期間的學習與發展。

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有何異同?目前國內學者很少對多元入學方案的學生在校 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度進行完整的研究,亦即沒有針對其學術投入、師生互 動、同儕及課外活動各面向研究,以及從學習成果、課程規劃、教師教學及學 習環境了解學生的滿意度,是本計畫想要研究的第二個動機。

參、不同入學管學生進入大學後的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是否 不同

張雪梅(1999)認為近來由於社會的急速變遷及我國高等教育政策的重 大變革,使得大學校園受到許多衝擊,產生各種新的問題,因此需要了解 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大學教育目的是幫助學生學習及發展,以確保教 育品質的提升。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至今已近 12 年,大學教育的品質是否 提升?學生對於校園投入經驗情形如何?

目前尚無針對不同入學管道在入學後校園經驗研究,僅對於大學多元 入學制度下不同入學管道、家庭社經地位、科系選擇、不同入學管道與學 習成績表現相關研究(陳志漢,2003;余秋芬,2004;楊麗秀,2004;陳靜 慧,2009;甘桂貞,2010;蕭佩霖,2011;李岳樺,2012)。王秀槐(2008)

的研究是運用全國高等教育資料庫,探討自我決定理論在大學多元入學制 度中,學生科系選擇與學習成果發現:甄選入學者較分發入學者傾向依據 內在動機選擇科系、對科系選擇較為確定、在大學期間也比較投入課業、

畢業時學習成果較佳。因此,本研究希望瞭解學生個人背景變項是否和入 學管道關係重要或者不重要,並試圖從學生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關 係,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是不同入學管道,抑是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的因素,

讓進入大學後的學生在校園投入經驗對學習滿意度影響?亦即想瞭解經由 多元入學管道學生進入大學之後的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的情形,及 比較不同入學方式與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如轉校、轉系經驗、學校類型、就 讀學門、工讀經驗、住宿情形、上網休閒時間、準備課業時間及父母教育 程度等對於校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度之影響是本計畫想要研究的第三個 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