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元入學方案與學生校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度關係研究-以北部地區四所綜合大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多元入學方案與學生校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度關係研究-以北部地區四所綜合大學為例"

Copied!
2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雪梅博士. 多元入學方案與學生校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 度關係研究-以北部地區四所綜合大學為例. 研究生: 施如樺 撰. 中華民國 一○二 年七月.

(2) 謝 誌 進入在職進修已經五年,期間三年的修課與二年的論文寫作過程,真的非 常漫長,這當中還因轉調職務,一度想放棄就此停住。但在我的恩師張雪梅教 授不斷的關懷與陪伴,讓原本想放棄的我,重拾起書本,繼續我的論文寫作。 其次,要感謝我的口委老師,大考中心顧問也是師大化學系的教授:蕭次融老 師,老師雖然年事已高,但認真嚴謹的指導我,並提供了我很多建議,豐富我 的論文。從老師身上,讓我學習的事,活到老學到老,對知識的追求永無止境。 謝謝何英奇老師對我統計的指導,讓我可以更深入的探討,讓我的研究結果不 至於有偏誤。 論文寫作,是對自己內心探索與測試自己的毅力的過程。這當中要感謝很 多人的幫助,謝謝妙桂老師,隨時的打氣與給我信心,謝謝秀熳老師指導我的 問卷,您永遠是我心目中最聰明又兼具美麗的統計老師,謝謝朱朝煌、蔡志賢、 洪錦珠、陳淑瓊、劉毓鎔學長姐協助我完成專家效度,以及系上麗貞助教,總 是提醒我口試要注意的事情,謝謝大家。 我的四個好姊妹:芬茹、林淑、惠敏、麗華,謝謝你們一起攜手鼓勵我走 到最後;還有碧蓮,我的老同事,兩個人互相鼓勵、互相學習,堅持到最後; 還有我的麻吉麗娜,你總是認真的告訴我,撐過去,完成論文你的收穫會很多 的!謝謝師大教務處同仁:菊枝組長、淑芳、嘉瑛、千惠、惠雯、千楓、玉慧 不時提醒我,如樺姐加油,你可以的!謝謝國際事務處陳秋蘭處長及李明芬組 長的支持,讓我在最忙碌的業務中,利用下班後及休假時間完成論文。謝謝我 的好鄰居淑杏小姐,協助我整理問卷,還有育豪謝謝你協助校稿,最後要謝謝 育齊,你用最大的耐心,及犧牲和女朋友相處的時間,利用下班後,一歩一腳 印的教我完成論文統計,以幽默輕鬆的態度鼓勵我,如樺姐你一定可以的!這 本論文可以完成,是許許多多的人幫忙、鼓勵與支持,讓我堅持到最後成就我. I.

(3) 的夢想。 最後我想把這份榮耀獻給我的父親與母親,因為你們的愛,安慰了低潮中 的我,努力向前邁進。謝謝我的婆婆,幫我照顧我的兩個寶貝:遠錦、遠合; 我的外子香旺,從我讀空大到碩士畢業,因為你犧牲奉獻父兼母職多年,讓我 順利畢業,這才明白原來讓對方成長,也是一種愛!以後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全 家一起吃晚餐。我要大聲的說,兒子!媽媽終於畢業了,我愛你們。 施如樺. 謹誌. 中華民國一○二年七月. II.

(4) 多元入學方案與學生校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度關係研究 -以北部地區四所綜合大學為例. 摘 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其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 度之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其校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度的差異、探 討不同入學管道與個人背景變項學生對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的關係,並 根據研究發現,建議學校針對不同背景變項學生提供不同的輔導服務方案。本 研究以九十九學年度北區四所綜合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為:國立台灣大 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共計 864 名學生進行研究,問 卷回收率 71.5%。以自編之「多元入學方案學生的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 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本研究主要發現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校園投入經驗,整體平均得分為 3.35 分,各構面由高至低依序 為:「同儕互動」、「學術投入」、「課外活動」、「師生互動」。 二、研究對象之學習滿意度,整體平均得分為 3.43,各構面由高至低依序為: 「教師教學」、「學習成果」、「學習環境」、「課程規劃」。 三、不同背景變項在校園投入經驗的差異: (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在「學術投入」構面,以繁星計畫入學管道顯著高於 個人申請及考試入學分發入學管道。 (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中「轉校經驗」、「轉系經驗」、「學校類別」、「性別」、 「學門類別」 、 「打工經驗」 、 「參與社團經驗」 、 「每天上網休閒活動時間」、 「每天準備課業時間」在校園投入經驗差異達到顯著水準。. III.

(5) 四、不同背景變項在學習滿意度的差異: (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在「學習成果」、「課程規劃」、「教師教學」、 「學習環境」四個構面之學習滿意度皆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中「轉校經驗」、「學校類別」、「就讀學門類別」、 「每天投入課業時間」、「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在學習 滿意度差異達到顯著水準。 五、不同背景變項及校園投入經驗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結果: 在「整體學習滿意度」、「學習成果」、「課程規畫」、「教師教學」、 「學習環境」階層迴歸,解釋力在模式三分別達 31.5%、30.8%、20.6%、26.1% 及 14.4% 。在不同背景變項中「入學管道-申請入學」、「轉校經驗」、「就讀 學校類別」、「就讀學門類別」、「打工經驗」、「準備課業時間」、「父親 教育程度」雖然與學習滿意度有相關,但校園投入經驗四構面:「學術投入」、 「師生互動」、「同儕互動」、「課外活動」才是主要預測學生習滿意度的因 素。不同入學管道不能預測學習滿意度。 本研究根據以上發現,對高等教育有關人士建議包括(一)改善大學生的校園 投入經驗,以提高學習滿意度、(二)須重視學生事務工作含師生互動、同儕互動、 課外活動,以強化學生的校園投入經驗、(三)注意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投入並給 予適切的輔導、(四)應大規模研究繁星計畫等入學管道在校園投入經驗的差異並 有預防性的輔導措施。. 關鍵字: 大學生、多元入學方案、校園投入經驗、學習滿意度. IV.

(6) Students’ Campus Experiences and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for Multiple Entrance Program–Tak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 Northern Taiwan as Example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quo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ampus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also to discuss how different channels of entering colleges and various individual background variables associate with students’ campus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further offer 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to schools regarding students’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is study, 864 participants in total joined the research in school year 2010-2011 from four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 the north region of Taiwan. The four universities we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Soochow University, and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The main research instrument utilized in this study was “Students’ Campus Experiences and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for Multiple Entrance Program Questionnaire,” which was made by the researcher. The response rate of the questionnaire achieved 71.5%. The key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 I.. The overall average score of participants’ campus experience was 3.35 points; the order from high aspect to low aspect was “peer interaction,” “academic involvemen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V.

(7) The overall average score of participants’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was 3.43 points; the order from high aspect to low aspect was “teacher instruction,” “learning results,”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II.. Differences of campus experience betwee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 In terms of the aspect of “academic involvement,” students entering. colleges. with. Multi-Stars. Projects.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students who applied for colleges via channels such as College Admissions through Application and College Entrance through Examination and Allocation. B. Individual background variables such as “experience of transferring schools,” “experience of changing majors,” “category of. schools,”. “gender,”. “category. of. majors,”. “working. experience,” “school club experience,” “recreational time spent online every day,” and “time spent on studying every da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participants’ campus experience. III. Differences of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betwee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 In terms of the four aspects of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which were “learning results,” “curriculum planning,” “teacher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articipants who chose different ways to enter colleges. B. Individual background. variables such as “experience of. transferring schools,” “category of schools,” “category of majors,” “time spent on studying every day,” “father’s educational VI.

(8) attainment,” and “mother’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tudents’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IV. The results of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predicted by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campus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learning results,” “curriculum planning,” “teacher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reached 31.5%, 30.8%, 20.6%, 26.1%, and 14.4% respectively at model three. Among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College Admissions through Application,” “experience of transferring schools,” “category of schools,” “category of majors,” “working experience,” “time spent on studying every day,” and “father’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were related to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but the four aspects of campus experience, which were “academic involvement,”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eer interaction,”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were the chief factors to predict students’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Different channels of entering colleges could not predict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everal implications can be provided for people involved in higher education. First, college students’ campus experience should be improved, so as to facilitate their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Second, student affairs includ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eer interaction,”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hould be value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students’ campus experience. Finally, based on the study, in terms of academic involvement, students who entered colleges by VII.

(9) Multi-Stars Project outperformed those who did not. This finding is worth noting, and assistance should be provided to students who enter colleges not through Multi-Stars Project. Thir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academic involvement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students, who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appropriate assistance. Finally, large-scale research is needed to study the different campus experience resulted from various ways of entering colleges such as Multi-Stars Project, and assistance with preventive effect should be offered as well..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ultiple Entrance Program, campus experience,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VIII.

(10)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背景 ....................................................................................................... 1 研究動機 ....................................................................................................... 6 研究目的與問題 ........................................................................................... 9 名詞解釋 .....................................................................................................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5 第一節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現況 ............................................................................. 15 第二節 大學生校園投入經驗理論與相關研究 ..................................................... 33 第三節 學習滿意度理論與相關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1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研究假設 ..................................................................................................... 53 研究對象 ..................................................................................................... 56 研究工具 ..................................................................................................... 65 研究步驟 ..................................................................................................... 73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7 第一節 大學生校園投入經驗現況 ......................................................................... 77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現況 ............................................................................. 89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校園投入經驗差異分析 ........................................... 102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學習滿意度差異分析 ............................................... 128 不同背景變項及校園投入經驗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 ....................... 1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71 第一節 結論 ........................................................................................................... 171 第二節 建議 ........................................................................................................... 178. 參考文獻 ................................................................................ 182. IX.

(11) 附錄一專家效度學者名單.................................................193 附錄二專家修正意見與建議表.........................................194 附錄三多元入學方案學生的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 調查問卷(正式量表) .......................................................200. X.

(12) 表次 表 2-1-1 傳統大學聯考與多元入學優缺點表 .......................................... 21 表 2-4-1 國內外學習滿意度變項彙整表 ................................................ 44 表 3-3-1 九十九學年度四所大學新生入學人數 ....................................... 56 表 3-3-2 九十九學年度北區四所綜合大學繁星入學、大學甄選入學、大學入學 考試分發簡章錄取人數一覽表 ............................................................. 57 表 3-3-3 各校各學系問卷回收情形一覽表 ............................................. 58 表 3-3-4 各校正式問卷回收情形一覽表 ................................................ 59 表 3-3-5 研究對象資料分析統計表 ...................................................... 62 表 3-4-1 校園投入經驗量表與學習滿意度量表正式施測信度分析表 ............ 69 表 3-4-2 校園投入經驗量表因素分析摘要..................................................................71 表 3-4-3 學習滿意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 ......................................................................72 表 4-1-1 校園投入經驗得分情形摘要表 ................................................. 78 表 4-1-2 校園投入經驗量表各構面得分情形摘要表 .................................. 79 表 4-1-3 校園投入經驗「學術投入」得分情形摘要表 ............................... 80 表 4-1-4 校園投入經驗「學術投入」構面次數分配表 ............................... 80 表 4-1-5 校園投入經驗「師生互動」得分情形摘要表 ............................... 81 表 4-1-6 校園投入經驗「師生互動」構面次數分配表 ............................... 82 表 4-1-7 校園投入經驗「同儕互動」得分情形摘要表 ............................... 82 表 4-1-8 校園投入經驗「同儕互動」構面次數分配表 ............................... 83 XI.

(13) 表 4-1-9 校園投入經驗「課外活動」得分情形摘要表 ............................... 83 表 4-1-10 校園投入經驗「課外活動」構面次數分配表 ............................. 84 表 4-2-1 學習滿意度量表得分情形摘要表 ............................................. 90 表 4-2-2 學習滿意度量表各構面得分情形摘要表 .................................... 91 表 4-2-3「學習成果」滿意度得分情形摘要表. ........................................ 92. 表 4-2-4「學習成果」滿意度構面次數分配表. ........................................ 92. 表 4-2-5「課程規畫」滿意度得分情形摘要表. ........................................ 93. 表 4-2-6「課程規畫」滿意度構面次數分配表. ........................................ 94. 表 4-2-7「教師教學」滿意度得分情形摘要表. ........................................ 95. 表 4-2-8「教師教學」滿意度構面次數分配表. ........................................ 95. 表 4-2-9「學習環境」滿意度得分情形摘要表. ........................................ 96. 表 4-2-10「學習環境」滿意度構面次數分配表 ....................................... 97 表 4-3-1 不同大學入學管道之校園投入經驗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 104 表 4-3-2 不同大學入學管道學生之校園投入經驗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 ....... 105 表 4-3-2 不同大學入學管道學生之校園投入經驗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續) .. 106 表 4-3-3 大學轉校經驗之校園投入經驗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107 表 4-3-4 大學轉系經驗之校園投入經驗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108 表 4-3-5 不同學校類別之校園投入經驗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108. XII.

(14) 表 4-3-6 不同性別之校園投入經驗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109 表 4-3-7 不同就讀學門之校園投入經驗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 110 表 4-3-8 不同就讀學門校園投入經驗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 ...................... 110 表 4-3-9 打工經驗之校園投入經驗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 112 表 4-3-10 打工經驗之校園投入經驗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 ....................... 112 表 4-3-11 住宿經驗之校園投入經驗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113 表 4-3-12 大學社團經驗之校園投入經驗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 114 表 4-3-13 大學社團經驗之校園投入經驗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 ................. 114 表 4-3-14 每天上網休閒時間之校園投入經驗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 115 表 4-3-15 每天上網休閒時間之校園投入經驗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 ........... 116 表 4-3-16 平均每天準備課業時間之校園投入經驗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 117 表 4-3-1. 平均每天準備課業時間之校園投入經驗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 ..... 118. 表 4-3-18 父親教育程度之校園投入經驗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 119 表 4-3-19 父親教育程度之校園投入經驗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 ................. 119 表 4-3-20 母親教育程度之校園投入經驗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 121 表 4-3-21 母親教育程度之校園投入經驗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 ................. 121 表 4-3-22 不同入學管道、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校園投入經驗的差異情形一覽 表 ............................................................................................... 126 表 4-4-1 不同大學入學管道之學習滿意度重要性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 131 XIII.

(15) 表 4-4-2 不同大學入學管道之學習滿意度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 ................ 131 表 4-4-3 大學轉校經驗之學習滿意度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133 表 4-4-4 大學轉系經驗之學習滿意度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134 表 4-4-5 不同學校類別之學習滿意度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135 表 4-4-6 不同性別之學習滿意度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135 表 4-4-7 不同就讀學門之學習滿意度描述統計摘要表 ............................ 136 表 4-4-8 不同就讀學門之學習滿意度變異性分析摘要表 ......................... 136 表 4-4-9 打工經驗之學習滿意度驗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 137 表 4-4-10 打工經驗之學習滿意度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 ........................... 138 表 4-4-11 住宿經驗之學習滿意度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139 表 4-4-12 大學社團經驗之學習滿意度重要性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 140 表 4-4-13 大學社團經驗習滿意度之校園投入經驗重要性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140 表 4-4-14 每天上網休閒時間之學習滿意度描述統計摘要表 ..................... 141 表 4-4-15 每天上網休閒時間之學習滿意度驗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 ............ 141 表 4-4-15 每天上網休閒時間之學習滿意度驗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續) ....... 142 表 4-4-16 平均每天準備課業時間之學習滿意度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 143 表 4-4-17 平均每天準備課業時間之學習滿意度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 ......... 143 表 4-4-18 父親教育程度之學習滿意度重要性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 144. XIV.

(16) 表 4-4-19 父親教育程度學習滿意度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 ........................ 145 表 4-4-20 母親教育程度之學習滿意度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 146 表 4-4-21 母親教育程度之滿意度之變異性分析摘要表 ........................... 146 表 4-4-22 不同入學管道、不同背景變項對學習滿意度的差異情形一覽表 ... 149 表 4-5-1 不同背景變項、校園投入經驗對「整體學習」滿意度之階層迴歸摘要 表 ............................................................................................... 153 表 4-5-2 不同背景變項、校園投入經驗對「學習成果」滿意度階層迴歸摘要表. ........................................................................................................ ......................................................................................................................................... 157 表 4-5-3 不同背景變項、校園投入經驗對「課程規畫」滿意度階層迴歸摘要表. .................................................................................................. 159 表 4-5-4 不同背景變項、校園投入經驗「教師教學」滿意度階層迴歸摘要表163 表 4-5-5 不同背景變項、校園投入經驗「學習環境」滿意度之階層迴歸摘要表. .................................................................................................. 166. XV.

(17) 圖次 圖 2-1-1 入學管道架構圖 ......................................................................................... 26 圖 2-2-1 大學衝擊模式 ............................................................................................. 36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51 圖 3-5-1 研究步驟 .....................................................................................................74. XVI.

(18)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敘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並對相關名詞加以定義。 共分為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第二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三節根據研究動 機形成研究目的,列出具體研究問題;第四節針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加以定義; 第五節則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壹、我國大學入學制度影響高中生及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 我國大學考試制度自八十三年首次辦理大學推甄入學招生,改變高中生進 入大學只透過傳統聯招進入大學的唯一篩選方式。黃炳煌等人(1991)認為一個良 好的大學入學制度,應該是透過適當的方法,選擇適當的學生,把學生放在適 當的科系,使之得到適性的發展。過去的聯考制度對高中教育的影響著重於「知 識傳授」,且深受「功利導向」的影響。因此,教育部於九十一學學年度推動 多元入學方案,將入學管道分為三大類,「甄選入學」 (包括學校推薦與申請 入學)、「繁星計畫」及「考試分發入學」。其中與考試入學分發較類似過去聯 招外,「繁星計畫」、「甄選入學」增加有考試方式之外,增加面試及書面審 查的入學考試方式。其主要理念是讓高中生可以了解自己的性向、能力和興趣, 選擇合適的升學管道進入大學就讀。因此,多元入學方案的優點:落實高中均 質、區域均衡及大學之社會責任;避免以智育作為升學的唯一標準;考生可以 評估自己所具備的條件,考量自己的性向、能力和興趣,選擇合適自己的升學 管道。傳統聯考制度從民國四十三年到民國九十年實施長達四十八年之久,主 要是一般大眾認為以聯合考試、統一分發的選才方式是簡單又方便且符合公平 的一種選才制度,強調在一個公平的基準上使個人有社會流動的機會。但是許. 1.

(19) 多學者提出對於教育機會公平的意涵不應只強調「技術上的公平」而已,亦必 須考量「理念上的公平」。雖然聯考制度的公平性普遍受到社會肯定,但有關 「一試定終身」、「忽略個別差異」的輿論批評不斷湧現(曹亮吉,1995;黃炳 煌,1996)。以一試定終身的入學方式,其實就是透過考試決定個人的未來生涯 發展,沒有考慮到學生不同的能力與學習專長,只透過一次考試的結果決定就 讀大學的機會,相對也是影響個人社會流動的機會。如此,對高中教育銜接到 大學教育產生很多問題,最嚴重的問題是高中教育成為考試引導教學,學生被 訓練成對於任何問題,只有對與錯的制式答案,最終只成為考試的機器、解題 的技術工,而箝制了學生思考的發展,宰化了學生其他層面的學習。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未來,所需要的是能多元思考、獨立判斷、自由選擇、 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現代化國民,因此高等教育是國家培育人才的教育機構,高 等教育培育人才即是國力的表現。有鑒於學者對我國大學聯招制度的詬病,推 動大學考招制度改革,目的在活化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因為這兩階段教育的 僵化及缺乏生氣,提出大學篩選制度必須更彈性,改變入學考試制度創造多元 的入學管道。因此,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精神就有二:(一)考試專業化,即是考 試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等專責機構擔任,主要目的在命題的研究使試題合理評 量與篩選功能之外同時兼顧高中教學正常化。(二)招生多元化:改變傳統聯考入 學只能被動接受,以考試成績依分數高低進行統一分發 。而招生多元化是讓各 大學可以自主選擇不同的招生管道並依其特色訂定招生條件,讓大學校院發揮 自主選才的功能而學生依其志向興趣與能力選擇適合的大學校系就讀。. 貳、蛻變中的大學教育多採多元入學方案 教育部自九十一學年度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為了達成多元入學方案的宗 旨「兼顧學生適性發展」及「大學自主選才」,大學考試制度也經過了一些修 正與改變,自九十三學年度起整合推薦甄選及個人申請入學方式為甄選入學, 2.

(20) 並將此入學方式分為學校推薦及個人申請。九十六學年度為實現「高中均質、 區域均衡」首次辦理大學繁星計畫(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0)大學的選才制度自 此呈現多元化的面貌。教育部推動多元入學方案,主要是希望考生可以透過不 同的入學管道,選擇適合自己的能力、興趣的科系進入大學就讀。因此,各大 學招生的管道有繁星計劃、甄選入學與考試分發入學。 多元入學方案另一個特色是考試專業化即考招分離,自八十七年起推薦甄 選資格審核作業開放由各大學自行辨理,主要是各校系依其特色制定選才條 件。對高生來說除了傳統的考試入學外,增加甄選入學的方式,增加進入大學 的管道,包含學校推薦與個人申請入學招生管道。對於大學甄選入學雖然是由 各校自辦選才,但是教育部對於各校辦理甄選入學及各類考試錄取名額採總量 管制下,規定各校辦理推薦甄選名額不得超過該學系新生入學總人數20%為原 則,其目的是希望各校有更自主彈性的選才方式。九十五年起教育部召開五年 五百億計畫績效指標會議時,將招生改進方式列為量化評鑑項目。在入學管道 方面,將甄選入學比例訂為40 %,且規定學校推薦比例不得低於10 %, 九十一年開始實施多元入學方案的改進方案,本研究擬從報考與錄取人數 探討,高中學生選擇多元入學管道情形。在報考人數方面以教育部報告(2011) 各大專院校報考及錄取人數統計表,九十年(2001)大學聯招與大學推薦甄選報考 人數來看,大學推薦甄選報考人數為73,145人;大學聯招報考人數為126,233人。 九十三學年度整合推薦甄選及申請入學為「甄選入學」,報名人數出現一些變 化,甄選入學人數,分別為個人申請79,977人、 學校推薦67,888人及考試分發 報考(登記)是102,132人,由分析報名人數可以看出考試分發的人數逐年遞減, 尤其以九十九年的報名人數來看,學校推薦人數已經超過個人申請為86,083人 (申請入學報名人數為71,258人),考試分發報名人數為75,015人。再者從錄取名 額如表 1-1-1 教育部公告九十九學年度大學校院新生錄取人數及錄取率來看, 3.

(21) 甄選入學錄取率提高至近八成的比率,顯示各校對於推薦甄選的入學方式來選 才,未來將以甄試入學為主流。 表 1-1-1 大學校院新生錄取人數及錄取率 學年度.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聯招(指考) 錄取人數. 77,450 78,562 87,059 88,939 88,991 88,920 86,652 81,409 76,434 71,165. 甄選入學 (含其他管道). -. 21,645 20,850 21,588 23,286 26,359 31,388 32,907 34,905 41,439. 錄取人數 聯招(指考) 錄取率. 61.35 (80.41) (83.22) (87.05) (89.08) (90.93) (96.28) (97.10) (97.14) (94.87). 多元入學 錄取率. -. 65.63. 62.33. 67.02. 66.89. 68.59. 74.20. 73.18. 75.48. 76.31.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0). 參、校園投入經驗與對大學生學習極為重要 Astin(1993)的投入理論,主張學生投入在學習過程中的時間和精力愈多愈 積極,其自我成就和對學習滿意度大。多元入學方案是高中生選擇進入大學的 方式,是否會因為不同入學方法,對於校園投入經驗是否會有影響,還是入學 方式與學生在學習滿意度無相關,是不一定的,因為進入大學後是另一個階段 的學習,重點在於學校是否安排優良師資、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學校服務的品質 等而有不同的影響。張雪梅(1999)指出瞭解大學生的大學校園經驗,包含大學生 對大學教育目標的期待與評價、學習投入情況、對學校環境的感受及學生學習 發展成果等,可以幫助教育部要求學校更重視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成效,因而達 到確保大學品質的目的。並指出影響大學教育成果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學生之 大學校園經驗,尤其是學生的校園投入,對學生之學習成果影響最大,學校的 特性因素,雖然對學生之學習成果有些影響,但與學生校園投入因素相較下顯 得不重要。因此,不論是透過哪一種選才方式,亦即不論以何種入學管道進入 4.

(22) 大學的學生,最重要的是學生的投入、學校教育對大學生的衝擊,因此使各校 幫助學生學習、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讓學生有豐富的校園經驗,才是學生學習 滿意度關鍵。. 5.

(23)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壹、瞭解不同入學管道的學生進入大學的學習概況 王秀槐(2008)運用高等教育資料庫進行實徵性的研究,分析多元入學管道不 同學校類型下大學生科系選擇的確定度與滿意度。研究發現入學管道與學校類 型對學生科系選擇的確定度與滿意度是推薦申請入學者顯著大於考試分發入學 者。另一方面有研究者認為多元入學制度複雜、公平堪虞、效果不彰,徒增家 長與學生負擔,有「多錢入學」之譏,甚至有人贊成恢復「簡單、省錢、公平」 的聯考制度(王紀青,2002;曾良芬,2002;聯合民調廣場,2002;薛承泰,2003)。 但也有支持者認為,此一制度打破傳統聯考僅依據分數分發的僵化制度,有助 於特殊性向學生的發展、學生多元學習,以及高中教學的創新,應予肯定,主 張教育不能走回頭路,應繼續擴大辦理(姜炫煥,2003;張錦弘,2002)。除此之 外,還有學者研究以不同入學管道學生的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表現的差異進行 分析(丁慕玉,2006;王文志,2003;王愷,2000;余秋芬,2005;董銘惠、黃 燕飛,2002;楊麗秀,2004;廖秀君,2003;魏璽倫、侯勝茂、楊銘欽,2005, 引自王秀槐,2008)。因此,究竟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學習的情況為何?可以從學 生的調查來瞭解,以釐清疑問爭議。本研究希望探討經由不同入學管道的學生, 在學校學習方面分為個人校園投入方面及學習滿意度方面是否有不同差異,是 本計畫想要研究的第一個動機。. 貳、國內很少有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在校園投入經驗及滿意度 的研究 學者Tinto提出學生融入理論,指學生在學術及社交上和學校整合,對於不 同入學管道的學生是否對要就讀的學校有較好的感覺,以個人申請入學管道來. 6.

(24) 說,準備第二階段的面試時,多少對學校有一些瞭解與認識,相對於其他入學 管道的同學是否比較可以讓自己在學術與人際整合產生更高的承諾,對學校的 教學目標與學校風氣比較認同,而這些承諾是會影響學生課業表現與流失之可 能性。再者對於學校所提供的教育環境的滿意程度如何?獲得教育部100學年度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第一階段及教學卓越計畫補助學校 的學生,對自己學校各方面的滿意度是否也高於其他學校?以全人發展為目標 的大學教育的觀點出發,學校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限於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 如學校辦理各種活動與社團等;潛在課程,如校園民主的氛圍各種規則的制訂 與執行等;學習資源;環境景觀設備等,皆影響學生在學期間的學習與發展。 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有何異同?目前國內學者很少對多元入學方案的學生在校 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度進行完整的研究,亦即沒有針對其學術投入、師生互 動、同儕及課外活動各面向研究,以及從學習成果、課程規劃、教師教學及學 習環境了解學生的滿意度,是本計畫想要研究的第二個動機。. 參、不同入學管學生進入大學後的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是否 不同 張雪梅(1999)認為近來由於社會的急速變遷及我國高等教育政策的重 大變革,使得大學校園受到許多衝擊,產生各種新的問題,因此需要了解 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大學教育目的是幫助學生學習及發展,以確保教 育品質的提升。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至今已近 12 年,大學教育的品質是否 提升?學生對於校園投入經驗情形如何? 目前尚無針對不同入學管道在入學後校園經驗研究,僅對於大學多元 入學制度下不同入學管道、家庭社經地位、科系選擇、不同入學管道與學 習成績表現相關研究(陳志漢,2003;余秋芬,2004;楊麗秀,2004;陳靜 慧,2009;甘桂貞,2010;蕭佩霖,2011;李岳樺,2012)。王秀槐(2008) 7.

(25) 的研究是運用全國高等教育資料庫,探討自我決定理論在大學多元入學制 度中,學生科系選擇與學習成果發現:甄選入學者較分發入學者傾向依據 內在動機選擇科系、對科系選擇較為確定、在大學期間也比較投入課業、 畢業時學習成果較佳。因此,本研究希望瞭解學生個人背景變項是否和入 學管道關係重要或者不重要,並試圖從學生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關 係,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是不同入學管道,抑是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的因素, 讓進入大學後的學生在校園投入經驗對學習滿意度影響?亦即想瞭解經由 多元入學管道學生進入大學之後的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的情形,及 比較不同入學方式與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如轉校、轉系經驗、學校類型、就 讀學門、工讀經驗、住宿情形、上網休閒時間、準備課業時間及父母教育 程度等對於校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度之影響是本計畫想要研究的第三個 動機。. 8.

(2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前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入學管道及個人背景,對於學生 在校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度之現況;不同入學管道及個人背景學生在校園投入經驗 與學習滿意度是否有差異;並探討進入大學就讀後,是以多元入學方案(推薦甄選、 申請入學、考試分發、其他)等不同入學管道,還是因為學生在學術投入、同儕互動、 師生互動、課外活動等校園投入經驗影響學習滿意度。提供教育主管機關重視不同背 景學生校園投入經驗,以提高學生學習滿意度參考,因此,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其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其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的差異。 三、探討不同入學管道與個人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對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 的關係。 四、根據研究發現,建議學校針對不同背景變項學生提供不同的輔導服務方案。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其校園投入經驗的現況為何? 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生,其校園投入經驗的現況為何? 三、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其學習滿意度的現況為何? 四、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生,其學習滿意度的現況為何? 五、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其校園投入經驗是否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生,其校園投入經驗是否有顯著差異? 七、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其學習滿意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八、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生,其學習滿意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九、不同入學管道、個人背景變項及校園投入經驗對學習滿意度是否具有預測 力?. 9.

(2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壹、多元入學方案 本研究之入學管道係指以九十一學年度開始實施的「大學多元入學新方 案」 ,旨在招生管道打破傳統類組概念,提供校系彈性自主的招生空間,讓考生 多元選擇及適性發展的機會。分為二類入學管道第一類是「甄選入學制」 ,包括 推薦甄選及申請入學;第二類是「考試分發入學制」 。本研究以北區四所綜合大 學九十九學年度入學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其入學方式包括「學校推薦」、「繁星 計畫」 、 「個人申請」 、 「考試入學分發」 、 「其他入學」等五種, 「其他入學」管道 係為原住民、僑生、外籍生等外加的入學管道等。. 貳、校園投入經驗 「校園」是為實現教育目的有意安排的環境。「經驗」是指個體在生活的 活動中,所經歷到的歷程,亦即經驗是活動的結果,經驗並不限於別人刻意地 提供或指導(張春興,2003)。「校園投入」指學生願意投入學校生活及學校的任 何活動,包含課堂上或課堂外所付出的身與心的能量。主要的重點在學生的願 意行動,而且愈投入則校園經驗愈豐富。張雪梅(1999)指出「校園經驗」指的是 學生在大學校園中投入於校園內學術及非學術的情況。操作型定義係參考朱朝 煌(2011)學生校園投入經驗量表,以學生填答感受程度來代表校園經驗,共有四 個構面,分別為「學術投入」 、 「師生互動」 、 「同儕互動」與「課外活動」 。以量 表之得分高低表示學生校園投入經驗之佳或不佳的程度。. 參、學習滿意度 Tough(1982)認為學習滿意度是一種對學習活動的感覺或態度,高興的感 覺或積極的態度是「滿意」,不高興或消極的態度是「不滿意」。此種感覺或態 10.

(28) 度是由於學習者喜歡學習活動,或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願望及需求獲得滿 足。本研究中所謂「學習滿意度」係指個人參與活動時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 並產生飽足的愉悅感,屬於一種主觀的感受。當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預期心理與 實際獲得的價值差距小,則滿意度就愈高愈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反之,學生則 有不滿意的主觀感受。操作型定義以自編之「多元入學方案學生學習滿意度量 表」共分成四個構面,分別為「學習成果」、「課程安排」、「教師教學」、「學習 環境」,以量表之得分高低,決定滿意度之高低。. 肆、大學生 係指本研究對象:九十九學年度北區四所綜合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入學學生,施測時為三年級。. 11.

(2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根據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加以分析,本研究的研究限制說 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北區四所綜合大學為研究範圍,分別為:國立臺灣大學、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依據教育部將各校各學系屬性分 成學科三分類「人文」、「社會」、「科技」學門為原則,以四校九十九 學年度入學註冊的學生人數為母群體,共計 12,528 人,採立意取樣之抽樣 方法,選取各校各之學系都有不同入學管道的學生為原則,參考九十九學 年度大學甄選入學招生簡章、繁星計畫簡章、考試入學分發簡章,了解北 區四所綜合大學各種入學管道的錄取人數,並依據四所綜合大學上網公告 各學系的註冊人數進行抽樣。抽樣結果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人文學 門)、社工系及會計系 (社會學門)、機電系 (科技學門)四個學系為樣本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人文學門)、教育學系 (社會學門)、化學系 (科 技學門) )四個學系為樣本數。東吳大學,國文系(人文學門)、社工系、企管 系(社會學門)、資管系(科技學門) )四個學系為樣本數。輔仁大學,國文學 系(人文學門)、社工學系(社會學門)、機電系(科技學門) )四個學系為樣本 數。共計十六個學系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發放人文學門共 370 份問卷;社 學門共 480 份問卷;科技學門共 360 份問卷,共計 1,210 份問卷。. 12.

(30)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內容針對北區四所綜合大學九十九學年度入學學生,探討多元入 學方案實施後對學生在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的相關研究。採用量化研 究方法進行研究,針對不同背景變項與校園投入經驗對學生學習滿意度影 響,了解目前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在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的實證研究。. 貳、研究限制 一、在研究對象部分 有關研究對象,本研究以北區四所綜合大學九十九學年度入學學生為研究 對象,以立意取樣選取研究樣本,參考當學年度各類大學入學考試簡章,及各 校網頁公告各學系註冊人數,以教育對大專校院學科三分類(人文、社會、科技) 為原則,取樣抽出四所綜合大學不同入學管道學系學生共計十六個學系進行研 究,雖然已經特別挑選各校中最多種入學方式的學系但其中繁星入學管道學生 樣本數也只有 19 名,且全為公立學校學生,故在比較多元入學方案對於學生校 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之情況與差異比較上,因為繁星入學人數太少,只能 提供參考。若能擴大研究調查範圍,則研究樣本將更具代表性,此是研究限制 一。. 二、在研究變項的部分 在研究變項影響學生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的因素很多,不論是學生 個人因素或是學校因素,直接或間接都是影響學生進入大學後的學習。本研究 依文獻研究結果,列出十二種個人因素,如是否轉校、是否轉系、學校類別、 性別、就讀學門類別、打工經驗、住宿經驗、社團經驗、每天上網休閒時間、 每天準備課業時間、父母親教育程度等,其他還有許多學生個人因素如:不同 年級、入學後學業成績表現、教師特徵等變項、父母的社經地位及各校的經費. 13.

(31) 補助、行政支援系統也建議未來可以加入研究,以便更精確的了解影響校園投 入經驗及學生學習滿意的因素,此是研究限制二。.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橫斷法,而非縱貫法研究以大一時與大三時施測同一批學生,更 可以說明學生在校園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的變化情形,僅對大三時期在校園 投入經驗與學習滿意度現況,欠缺了解學生校園投入經驗的學習變化的情形是 研究限制二。本研究為問卷調查法,以普查的方式進行調查,但施測時可能因 填答者本身的主觀、客觀因素或心理防衛作用而影響作答結果,或對於校園經 驗投入及學校學習滿意度等反應有所保留,此是研究限制三。. 14.

(32)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現況 本節主要內容為我國大學考試制度的探討,從大學制度的演變到多元入學 方案的實施,包括多元入學方案的理念、精神及特色的介紹,最後說明多元入 學方案的實施現況與相關研究。. 壹、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演變及比較 國內外的現代社會,擁有學院或大學學歷是大多數較好職業的最低門檻要 求。教育篩選機制往往扮演著替社會選拔人才的關卡。而高等教育或勞動市場 的各類考試或測驗往往最具關鍵性。有關教育篩選制度與社會流動模式的理論 最熟悉的是 Turner(1961)以英美兩國研究範圍提出的理論,認為工業社會教育下 的教育制度主要特徵是協助「向上流動」,其模式乃受民俗規範(folk norm)的影 響。不同的民族規範形塑不同的社會流動模式,也影響不同的教育制度。沈姍 姍(2010)對於我國的多元入學方案的教育篩選制度與社會流動模式,與英國的贊 助流動式(sponsored mobility)頗相似,彷如一場選美會,由社會菁英份子組成的 或由其組成的機構負責,決定選拔的標準或條件,符合者則取得進入大學的入 門票。此模式的特徵是強調嚴密的控制選擇的過程,充分使用社會各種才能, 以便將不同資質者導入不同的發展方向,所以應該進行早期的選拔或分化,將 不同才能者分開教育,即「因才施教」的理念。 我國傳統的招考制度終於在學者與各校的教育先進集思廣益後,由教育部 進行大學入學制度的改革。最早的推薦甄選入學方式由蕭次融(1992)研究推薦甄 選入學方法之研究報告(二)指出推薦甄選入學方案主要參考日本許多公私立大 學採用的推薦甄選制度,以及台灣曾實施的保送制度及資優保送制度。其對象 為具特殊才能與性向之學生,學科成績特優的學生以及大學校系依其特色需要 之學生,預期目標是減緩學生競爭「明星」高中的現象,有助城鄉平衡,淡化 15.

(33) 聯招以最低錄取原始總分為順序的各大學校系排行榜,同時促進各高中發展其 特色。建議以外加名額的方式試辦小規模的推薦甄選入學方式,主要目標對象 為具特殊才能與性向的學生,而各大院校根據其特色及需要來選取的學生。招 生辦法是由各大學撥出若干招生名額,經由高中(職)的推薦,於傳統聯招入學管 道之外,由學校自主甄選學生入學。推薦甄選最大特點為,大學可透過甄選方 式,選出具備特殊才能的學生入學。甄選時間,安排在大學聯招前,就決定甄 選名單,甄選入學類似現行各研究所的招生方式;且限制名額,每位學生只能 參加一院系推薦甄選。最重要的是,須有一系列完整的輔導機制,讓學生探索 自己的性向、能力與特殊才能,因此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扮演提供諮詢角色。 我國大學選才制度的改革,從教育部於七十八年教育部委託大學入學考試 中心研究改進聯考制度的可行方案,為期三年的研究計畫-改進我國大學入學 制度及考試方法與技術。主要是八十一年提出《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 ,提出改良式聯招、推薦甄選及預修甄選三個入學方式及 二階段考試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並於八十三年提出研究計畫之結案報告書: 《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大學多元入學方案》配合大學法、大學法實 施細則修正公佈,是我國首次辦理大學推甄入學的開始。教育部於民國八十四 年提出「中華民國教育部報告書」揭示之教育願景為:改進入學制度,建立多 元入學管道,導引教學正常化發展(教育部,1995)。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審議委 員會於民國85年12月2日提出之「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亦建議推動多元入學 制度(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開始我國大學入學制度的改革腳步。以 下概述我國大學招考制度的演變:. 一、入學制度的演變階段 張鈿富(2006)指出台灣的大學入學制度是牽動社會最敏感的一條神經。歷來 16.

(34) 的大學入學制度,經歷多方討論、多次變革,但是目標的達成,始終很難完全 契合國人的期望,在探討大學入學制度,除了要面對此制度的歷史演變,並反 思其演變的意義,我國大學制度的演變可分成二個時期1954-1992及1993之後, 每時期各有不同的階段。 (一)、1954~1992的演變 在台灣傳統的大學聯招自民國43年(1954)實施至民國91年(2002)為止長達 近50年之久,也是台灣高等教育史上重要的特色。此時期分成大專聯合招生期、 舊制大學聯招期、新制大學聯招期三個階段(秦夢群,2004) 1、大專聯合招生期(1954~1971) 民國43年,當時的教育部張其昀部長主張聯合招生,責成四所公立大學(國 立台灣大學、省立師範學院、省立台中農學院、省立台南工學院組成大學四院 校聯招會(不包括專科校系),負責招生事宜(邱愛鈴,1998;陳揚琳,1983)。是 大學聯招在台灣開始運行。由教育部設立「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 ,由教育部長 兼任主任委員,各大學及獨立學院校長為委員,辦理聯合招生事務。 2、舊制大學聯招期(1972~1983) 在1972年,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責成教育部針對大學聯招成立專責 機構,以研究帶動聯招政策和技術改進(葉孟昕,1999)。 在1976年,教育部研訂「教育部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設置辦法」 ,正式成立 大學聯招常設機構,由於主任委員等職務由教育部官員兼任,名副其實的成為 「官辦聯招」(邱愛鈴,1998)。在招生方式將大學與專科分開,大學聯招採甲、 乙、丙組(聯招會開始時只分成三組)考試並延續先填志願後考試的模式來分發考 生入學。此階段亦有不少缺點,例如(1)限制各大學發展;(2)約束考生選系;(3) 17.

(35) 影響高中教育功能;(4)聯招手續繁瑣。為改進此一弊病,教育部委由「大學考 試委員會」組成專案小組進行研議改革新制。 3、新制大學聯招期(1984~1992) 此時期招生機構仍為大學考試委員會,在招生方式改革包括(1)跨組報名選 科考試;先考試後填志願。跨組報名選科考試,目的在使考生校系選擇不受限 制。「跨組」提供考生自由選擇報考科目,及增加分發校系的機會。「先考試後 填志願」可避免考生欠缺選填志願參考情況下,盲目選填志願。 有關我國大學考試制度的演進,從教育部 78 年成立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 心,才開始真正改革的步伐。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成立的主要意義,一、是針對 傳統聯考制度進行改革,並規劃為期三年的研究計畫作為改進我國大學入學制 度及考試方法與技術,研究改進聯考制度的可行方案。二、政府對於傳統聯考 制度的改革成立的專責單位,確立改革傳統聯考制度的決心。其主要功能研究 改進我國大學入學制度及考試方法與技術,並提出改良式聯招、推薦甄選及預 修甄選三個入學方式及二階段考試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改變「一試定終生」 傳統聯考制度的缺失,開創我國入學考試多元化的選才大業。改良式聯考於 1994 年首次辦理學科能力測驗,專供大學推薦甄選入學招生使用。其相關規定內容 為教育部函佈《八十三學年度試辦推薦甄選入學大學校院方案實施要點》 ,明訂 大考中心的角色與權責為彙辦試務、統一辦理學科能力測驗並確認測驗科目為 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共五考科。為讓推薦甄選新的入學管道有法源 可以依循,依據研究計畫之結案報告書,配合大學法、大學法實施細則修正, 於 83 學年度首次辦理大學推薦甄選入學,共有大學 42 校 217 系組參加,招生 名額共:1,410 人,改變了「一試定終身」的傳統聯考制度的新局面,是我國大 學入學制度的改革第一步。教育部並於 1995 年成立大學甄選委員會,使考試業. 18.

(36) 務有一專責機構辦理考試分發。 (二) 1993年以後的演變 台灣社會自1980年代開始,許多以教育改革為訴求的民間團體相繼成立, 例如振鐸學會(1984)、教師人權促進會(1987)、人本教育基金會(1988)、大學教 育改革促進會(1990)、四一○教育改造聯盟(1994),這些團體組織先後鼓吹推動 教育自由化,並主張大學招生應由各大學自主,以排除國家對大學招生任何形 式上的管制,此一系列社會運動,藉由示威、立法院公聽會以及媒體的力量, 一步一步主導改革政策的方向。1996年公佈「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在大學 招生改革方面,將升學管道的多元化做為主要教育改革方向,可以說是大學多 元入學方案推行終於有了明確的實施時程。從1994年起分為二個階段: 1、多元入學試辦期(1994~2001) 自1994至1998年教育部試辦推薦甄選入學及申請入學方案,主要特色在「高 中舉才」與「大學選才」 。此階段學生推薦甄選資格由大考中心代審,由各校系 訂定學科能力測驗檢定標準(全均標、後均標)。新方案希望達到大學自行選才標 準多元化與淡化校系排名等目的,推薦甄選試辦5年後,於1998年教育部首次試 辦加入辦理「申請入學」,辦理的模式完全由招生學校設立單位辦理招生即採 取各校自辦的模式。並規定擴大推甄入學之推薦甄選名額為不得超過該學系新 生入學總人數40%為原則。 2、多元入學施行期(2002~迄今)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特色是實施「考招分離」,即「考試」與「招生」自 2002年起由不同的單位負責。「考試」業務,如統一入學考試(含學科能力測 驗、指定科目考試)之命題及試題研發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負責;術科考試由 19.

(37) 術科委員會負責;「招生」則由各大學組成的各種委員會負責辦理招生業務。 「選才多元」為入學方案之精神,除考試成績之外,考生在高中的各種表現被 納入選才的考量,此外,校系也可以只採計部分考科來錄取學生。 綜合以上,1993年以後可以將我國的大學招考制度演變簡化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1992 至 1996 年是大學「推薦甄選」推動試行與「改良式聯招」推 廣期 第二階段:1997 至 2001 年是「改良式聯招」推動並接軌至「大學多元入學新 方案」推動的時期,大學招生策進會宣布 2002 年施行入學新方案,新制主要特 色在於「多元入學」與「考招分離」,考試與招生的正式分立,使得整個考招 關係產生極大之變化。 第三個階段:2002 至 2007 年是進入「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考招分離的時期, 大考中心專注於考試的專業研發,朝考試專業機構的方向前行。各校自主,辦 理選才。. 二、傳統大學聯考與多元入學方案的比較 多元入學方案與傳統聯考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入學管道多元,多元入學方案 係以多元為主要設計理念,期能發揮多元智慧精神,改正過去偏重智育之教育。 傳統大學聯考是一次考試、招考合一、考試與分發一併作業。大學多元入學則 以學科能力測驗、指定科目考試為主,採取考招分離、入學兩階段作業方式。 有關傳統大學聯考與多元入學優缺點比較如下表2-1-1. 20.

(38) 表 2-1-1 傳統大學聯考與多元入學優缺點表. 優 點. 大學聯考. 多元入學方案. 1.考科統一。. 1.甄選入學第一階段須參酌. 2.統籌高等教育的發展計劃。. 「學科能力測驗」成績,第. 3.考試嚴正公平,辦理認真。. 二階段,評分項目多樣化。. 4.減少考生負擔,便利全面準備。 5.保持各大學行政正常效能。 2.提高推甄及申請比例,學 生適性找到自己喜歡的學 校 3.大學依校系特色自行訂定 考生錄取標準,提高大學招 生自主性 4.無法預測落點,打破明星 學校的迷思 5.成績採級分制,不必分分 計較。 缺 點. 1.「考試引導教學」 。只以少數科目 1.內容繁瑣,增加大眾理解 評量考生的能力,篩選只能依據考 難度。 試成績。. 2.難以預測弱點,高分落榜. 2.評量僅限於「智育」領域,並未. 可能性高。. 顧及學生在其他領域的能力,學校 3.報名費及甄選費用增加, 教育因此無法正常化,教學活動遭 被譏為多錢入學。 到扭曲。. 4.突顯貧富差距,及教育資. 3.限制各大學發展特質。. 源分配不均問題。. 4.約束考生選校選系。. 5.中低收入學生無法推甄. 5.影響高中教育功能。. 上,公平性備受爭議。. 6.大考試務手續繁瑣。 21.

(39) 7.一試定終身。 8.大學校院只能被動地接受聯考分 發結果。 9.學生的學習內容被窄化、教學目 標被扭曲、學校角色被引導為「升 學中心」。 10.教師的價值取決於學生的升學 率高低,教育環境不僅成為學生壓 力的主要來源,教師的自主性與專 業性也無法展現。 資料來源:張鈿富 (2006). 貳、多元入學方案理念與精神 多元入學方案的理念希望以公平、卓越與適當的方法舉才。其精神為多元 智慧、多元選擇與多元特色,讓學生依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選擇適合的校系,而 校系可以依其特色選才。 張鈿富(2006)檢視多年來教育改革,提出多元入學方案的理念,其主要導向 為: (一)公平導向:目標鎖定在特定與特殊學生身上,主要焦點在於增加學生在 學校成功機會,改革的策略是提供學程改善這些特殊學生的「留校比率」與「學 業成就」,就是教育機會均等。 (二)卓越的追求:主要在達到「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的理想,各校系也希 望招收到最適合的學生來就讀,兼顧卓越人才的選拔,讓大學教育與學生之間 的契合,發揮卓越的功效。 (三)適切之考量:主要為經濟考量、政治層面、社會層面,因此考試的形式、 內容需要考慮實質性(substantive),以達成多元入學方案功能:. 22.

(40) 1、人盡其才,適才適所 2、學用合一,發揮效益 3、考試內容適切,評分合理 4、打破校系排行的迷思 5、破除學子只追求熱門校系的風潮 另根據一些論者的看法(莊珮真,2003)該方案有下列規劃精神: 1、多元智慧:藉由多元入學方案,促進教學正常化,發展學生多元性向。 2、多元選擇:各校系自行選擇多元招生方式,學生主動選擇入學方式。 3、多元特色:藉由多元入學方案,促使大學校系發展特色。 以大學甄選入學的精神在於兼顧學生適性發展及大學自主選才。大學多元 方案的推行是希望可以透過不同的選才方式,達到學生適性發展,各校系依其 特色,爭取學生,完成高等教育作育英才的使命。. 參、多元入學方案之內涵與特色 一、多元入學方案之內涵 自 91 學年度起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 ,將大學入學考試分為二大類: 第一類是「甄選入學制」 ,包括推薦甄選及申請入學;第二類是「考試分發入學 制」。 首先介紹第一類,依據 99 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招生辦法(大學招生委員會 聯合會,2010),第一條指出辦理多元入學方案的宗旨為「兼顧學生適性發展」 及「大學自主選才」 。從「兼顧學生適性發展」說明多元入學方案內涵,甄選入 學的入學考試設計以二階段進行。如果考生選擇「學校推薦」或「個人申請」 方式進入大學就讀就會進入第一階段:必須依規定參加當學年度大學入學考試. 23.

(41) 中心的學科能力測驗、大學術科考試委員會聯合會的術科考試,且成績必須通 過大學校系篩選標準。考生可以依據當年度的學科能力測驗成績選擇以學校推 薦或個人申請入學方式進入大學。如果選擇參加「學校推薦」的方式,考生必 須參加登記就讀志願填寫,並且由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統一分發。如果選擇的 「個人申請」入學方式,則必須進入第二階段依各校的申請入學規定,進行書 面資料審核、面試等不同於筆式的申請入學考試。如果學校推薦管道未錄取, 或放棄入學,則可參加第二階段個人申請的入學考試。甄選入學對考生的資格 是限制的,依規定選擇學校推薦入學管道一定是應屆畢業生,才可以參加,個 人申請則不限。個人申請的入學管道最大的特色就是讓考生選擇適合自己性 向、能力和興趣的學校就讀。 第二類為「考試入學分發」 ,由「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統一受理考生 報名、登記、分發。參加考試入學分發考生必須於7月參加指定科目考試,錄取 的方式是依考生志願序及校系採計之考科組合成績進行分發,學生可依個人志 趣選擇。 有關「學校推薦」及「個人申請」的內容在大學甄選入學招生辦法規定考 生的資格: (一)、「學校推薦」限具備下列任一條件之國內高級中等學校應屆畢業生,經 就讀學校推薦參加: (1)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級中學之學生。 (2)教育部核定辦理綜合高級中學修習學術學程課程之學生。 (3)前二款所列高級中學附設藝術類科或附設進修學校普通科之學生。 (4)高級職業學校附設普通科或藝術類科(但不含附設進修學校)之學生。 前項藝術類科學生僅限推薦至音樂、美術、舞蹈、戲劇、體育等與學生. 24.

(42) 在校所學相關之學系。因此學校推薦招生對象僅限於國內高級中等學校 應屆畢業生,且藝術類科學生僅能推薦至大學設有相關之系所。 (二)、「個人申請」由具備下列任一條件之考生自行向大學提出申請: (1)國內外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級中學之應屆或已畢業學生。 (2)國內外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級職業學校之應屆或已畢業學生。 (3)符合報考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第二條規定資格者。 綜合以上,多元入學方案二類,第一類分為「繁星計畫」、「學校推薦」 及「個人申請」,前者由高中向各大學校系推薦(限應屆畢業生),後者由考 生自行向符合志趣之大學校系提出申請;由「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及大學 校系辦理。 「繁星計畫」 、 「學校推薦」考試方式為大學依學系之性質分學群招 生,由高中向大學依學群推薦符合推薦條件之應屆畢業學生。個人申請:採 用兩階段考試,第一階段依學科能力測驗成績進行檢定及篩選,第二階段考 試的方式則較為多元,含口試、筆試、資料審查及實作等。符合大學校系報 名資格之學生,每人以申請6校系(含)為限。 第二類為入學考試分發,錄取方式依考生志願序及校系採計之考科組合 成績分發錄取,由「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統一受理考生登記。有關我 國多元入學方案架構圖如圖2-1-1。. 25.

(43) 繁星計畫. 考試入學分 發. 甄選入學 學校推薦報名. 學科能力測驗. 資格審查. 學科能力測驗、術科考試. 個人申請報名. 報名(統一彙辦). 報名(統一彙辦) 指定科目考試. 篩選作業 錄取生放棄大學. 公告錄取. 學 大學甄試 網路填選志願. 大學公告錄取名單. 單 正備取生上網登. 聯合分發錄取. 記就讀志願序. 公告統一分發順序. 圖 2-1-1 入學管道架構圖 資料來源:教育部 (2010). 二、多元入學方案之特色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提出「考招分離」及「多元入學」兩項特色,考招分離 係指「考試」由大考中心等專責機構辦理,「招生」則由各大學自主,可單獨 26.

(44) 或聯合招生,使大學各校系可依特色訂定招生條件,招收適才適所的學生;多 元入學係指大學校系依其特色選擇招生管道,訂定招生條件,學生依其志向、 興趣與能力,選擇適合的大學校系就讀。以下為多元入學的特色,教育部(2011) 為讓全國考生家長學校瞭解多元入學的方案,特別成立一個專門大學多元入學 的網站,網頁內容包括:多元入學介紹、100學年度入學秘笈、99年度行事曆、 招考單位、宣傳影音內容。以下為多元入學的特色: 1.選擇適合自己性向、能力和興趣的學校就讀:多元入學的理念是希望每個 孩子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升學道路,所以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充分考慮到孩 子的性向、能力和興趣。建立多元化入學管道,讓他們能夠自由展翅飛翔。 2.參加學科能力測驗,可以選擇不同的入學管道,如學校推薦、個人申請。 3.考試專業化:考試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等常設專責機構辦理。對命題 能持續研究,使試題達成合理評量與篩選功能,同時兼顧高中教學正常化。 4.招生多元化:(1)大學校系依其特色選擇招生管道,訂定招生條件,招收 志向、興趣與能力相符的學生。(2)學生依其志向、興趣與能力,選擇適合的大 學校系就讀。 另外甄選入學的特色依據 99 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招生辦法(大學招生委員 會聯合會,2010)可以歸納出下列四項特色: (一)強調各大學參與 第 4 條依本辦法辦理甄選入學之大學,將其招生學系所要求學校推薦人申 請之入學條件、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及術科考試成績篩選標準、指定甄試項目、 招生名額及相關注意事項等,詳列於招生簡章彙編,經本會核定後辦理。第 6 條各大學應訂定甄選之方式、程序及評分相關規定 (二)建立嚴格的甄選機制 第 5 條學校辦理推薦工作,應依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規定成立推薦委員會, 並訂定推薦原則及程序等有關規定,在校內公布後審慎辦理。第 7 條依本辦法 27.

(45) 辦理甄選入學之相關學校及單位應秉公正、公平、公開之原則辦理推薦作業與 甄選入學各項試務工作,並審慎訂定相關保密規定及迴避原則。 (三)維護考生權益 第 9 條參加甄選入學之考生對同一大學校系僅限就「學校推薦」與「個人 申請」兩種入學方式擇一,第 12 條「學校推薦」、「四技二專推薦甄選」等入 學方式,推薦學校對同一學生僅能擇一推薦參加甄選;凡重複參加甄選者,一 經發現即取消其甄選入學之「學校推薦」錄取資格。第 15 條經由甄選入學錄取 大學校系之考生,無論僅錄取單一校系或多個校系,應依簡章規定於登記期間 內完成就讀志願序網路登記,參加統一分發,否則視同放棄錄取資格,不予分 發。每一錄取生至多以分發一校系為限;獲分發之錄取生即取得各該校系之入 學資格,若欲放棄入學資格者,應於簡章規定期限內向分發後之大學聲明放棄, 否則一律不得再登記參加當學年度之大學考試入學分發招生及四技二專各聯合 登記分發入學招生。經「學校推薦」進入大學就讀之學生,其就讀期間,不得 轉系,惟情況特殊提經教務會議通過者不在此限。經「個人申請」進入大學就 讀之學生,其就讀期間得否轉系由各大學自行訂定。至於學生因學習需要仍得 自行參加轉學考試。 (四)重視甄選學生素質 第 13 條大學應於訂定錄取標準後,依據考生之甄選總成績,決定錄取之學 生。成績未達錄取標準者,雖有名額亦不予錄取。甄選總成績,按各大學校系 所訂之學科能力測驗成績、術科考試成績及指定項目甄試成績之佔分比例計 算,分數相同時,再依所訂之同分參酌方式決定錄取順序。第 14 條甄選入學之 錄取名額,以當學年度之招生簡章所定名額為限,得列備取;但因考生成績同 分且參酌至最後一項仍相同時,得增額錄取。「學校推薦」及「個人申請」名 額不可相互流用;未足額錄取之名額,統一分發及放棄入學資格後之缺額,應 納入當學年度大學考試入學分發招生名額中。大學遇有同分增額錄取以外之特 28.

(46) 殊情形而需增額錄取者,應經大學招生委員會確認,並將有關資料及證明文件 函報教育部核備。. 肆、目前多元入學方案實施現況 一、以甄選入學方式錄取率提高 依教育部統計 91 年至 99 學年度一般大學校數已由 61 所增加到 112 所,自 91 學年度至 99 學年度全國學士班人數由 770,915 增加至 1,021,636 人。全國報 考錄取率由 83 學年之 43. 5%,大幅提升至 99 學年多元入學報考錄取率 76.31%(其中指考繳卡錄取率 94.87%)。並規劃錄取名額的比例「甄選入學」以 不超過 40%,考試分發錄取名額比例不得低於 60%,以 98 學年度推薦甄選的錄 取比率為:38.1%。. 二、甄選入學管道將成主流 已實施十幾年的大學推甄將停辦,最大改變是 100 學年度起學校推薦停辦 101 年改為和繁星計畫合併成「繁星推薦」,招生擴增為 8,000 人,是繼 23 所公私 立大學向教育部申請擴大甄選入學名額比率後,政大、淡江、中原與文化等 7 校也跟進,最高上限可達各校總招生名額的 50%。甄選入學已成為大學招生最 主要的管道,逐漸取代考試分發入學。以繁星推薦、申請入學錄取名額放寬到 50%,可以看出我國大學考招制度,以向更多元的方向前進。(大考中心,2010). 伍、多元入學方案的相關研究 莊珮真(2003)研究高中生因應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之研究指出高中 生在決定多元入學方案時,會以自己的能力與成績為主要的考量因素。同時, 配合自己的興趣,並因應各大學校系參加的方案,以決定多元入學的選擇。 姚霞玲(2008)在甄選入學與繁星計畫的實施成效與檢討建議提出,「九十六年度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興趣量表的修訂與解釋研習會」參與的 203 位高中職輔導教.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新北市 致理科技大學 臺南區 國立臺南護理專科學校 基隆區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高雄區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桃園區 萬能科技大學 屏東區 大仁科技大學 新竹區

 以校園交趾陶為學習元素,加上 MOOCS資訊融入教學,引導學 生透過體驗、踏查及表演藝術的 轉化,發現嘉義交趾陶之美,並 學習傳承嘉義在地文化的創新方

學習動機與態度 完全 符合 大部分 符合 大部分 不符合 不符合 完全. 1.我覺得上課是一件有趣的事

「111學年度科技校院四年制及專科學校二年制甄選入學」、「111學年度科技校院四

• 體驗到的學習內容(Lived object of learning):從學生

臺北市大理高級中學 第32試場.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3) 日常逐步發展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尋求校內 ( 行政 ) 與校外 ( 資源 ) 支援,留意機會,以擴闊學生的學習 經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