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長久以來,中小學教師大多明瞭作文教學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現場中卻存 在許多困境,導致學生寫作能力不彰。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後,為因應時數 縮減的壓力,寫作教學更是亟需更有系統的規畫。在此背景之下,本章將分三節,

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探討的問題,並就相關名詞釋義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語文學習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包含了聽、說、讀、寫四項能力,其中以 寫作的心理運思歷程最為複雜,它統合了一個人的思想傳遞與情感的表達,是最 高層次的語文能力展現(杜淑貞,1986;郭生玉、陳鳳如,1995;陳榮德,2004)。

對中學生來說,作文的重要性可從兩方面來談:短期視之,作文是「國民中學學 生基本學力測驗」必考的科目;長期來看,寫作不僅是為了功利的升學目的,它 更應是與人溝通訊息的重要工具,也是個人抒發情懷的必備能力,因此,教導學 生完成一篇言之成理、行文流暢的文章實在是老師責無旁貸的工作。

然而,以研究者為例,在國中的教學環境中,受限於緊湊課程的進度壓力,

一學期中多半只能有一、兩次作文指導的時間,其餘則是利用段考進行寫作測驗,

而像這樣在以考試為前提的情況下寫作,學生表現總是不佳。為了提升學生的寫 作能力,研究者也曾利用課餘的時間與學生一對一的作文講評,但結果不僅曠日 費時且成效不彰,待到下次要寫作時,還是會聽到學生出現「我不要寫作文!」、

「不知道要寫什麼?」或「可不可以換個題目!」……等種種反彈,每每在寫作 課堂上,只能看到少數振筆疾書的學生,而其餘大半是猛咬筆桿,苦思不得,更 甚者則雙目呆滯,直接投降,又或者是每寫一句就來問老師「然後呢?」的學生。

研究者身為國中教師,常有感於作文教學在有限的國文課中,缺乏可供老師依循 的教材或教學方式,也對於作文成了多數學生最感到畏懼或頭痛的作業,深感憂 心。

2

究竟學生為何會如此害怕寫作呢?鄭世杰(2006)的調查研究中指出,學 生寫作時較常感到困難乃是因為:缺乏寫作的靈感、頭緒,或無法從記憶中找 尋寫作題材,以及寫作前不會計畫組織。研究者在實際教學現場中也常發現,

學生寫作的困難常是因為對生活缺乏感受而不知如何選材,不然就是心中有了 想法,卻因沒有足夠的寫作技巧而無法表達。事實上,有關不知如何選材的問 題,只要透過老師引導、小組討論就可快速喚醒學生的經驗;但若是已喚醒了 學生經驗,學生卻因缺乏寫作技巧,而無法用文字表情達意,才是讓學生受挫 的最大主因,所以教導學生寫作技巧成了當務之急。

一般而言,作文的文體大致可以為記敘文、抒情文與論說文,然而寫作時,

此三種文體常是彼此交融的,有時是藉事抒情,有時是夾敘夾議。也就是說,不 管是抒情或論說其實都常需要輔以記敘相關的人、事、物等經驗,所以記敘文的 訓練也就變得格外重要。教育部在 95 年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加考寫作測 驗暨試題示例說明記者會的新聞稿即提到:1

95 年國民中學學生寫作測驗與 95 年第一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 同時辦理,……。測驗目的在於評量國中畢業學生表達見聞與思想的能力,

其中包含立意取材、結構組織、遣詞造句及標點符號等寫作能力。

由此可見,目前國中基測命題方向與測驗目的,乃是著重學生從個人生活經驗 出發,此正是希望學生能先記敘自己的經驗,然後再或抒情或論說,精確表達 自己見聞、感受與思想。在目前的文獻中,有關國中生寫作情況的研究頗為缺 乏,但我們仍可參考小學的寫作情況研究:張新仁(1992)以台灣各縣市國小 教師為對象,調查作文教學現況,結果發現,老師們大多表示學生的記敘文最

1 請參見 http://www.bctest.ntnu.edu.tw/writing/writing_news.pdf

3

好,議論文最差。其餘另有一些研究也顯示,在國小階段學生練習較多的是記 敘文(王嘉燕,2006;鄭博真,1995)。然而,在教學現場中,研究者發現國中 學生在記敘事情常出現時序錯置、人物不清的狀況;又或是將記敘文記成了流 水帳,而不知剪裁謀篇、繁筆簡筆的重要性,因此所謂的記敘文最好,也只是 相對於較差的論說文而言,並非真好;且記敘文雖然寫得最多,也未必等於把 記敘文寫好。童丹萍(2004)的研究較符合研究者在教學場域中所觀察的現象,

其研究顯示,嘉義縣市國小學生的記敘文雖優於說明文,但記敘文的文字修辭 能力也僅為尚可,其餘皆有待加強。基於上述原因,研究者認為學生在學習寫 作技巧上,首要應學會書寫記敘文,當人、事、時、地、物敘寫清楚後,才有 抒發心懷(抒情)與陳述道理(論說)的可能。

當學生學會記敘後,他就具備了基本的寫作能力。然而純粹的記敘,充其量 只是把話「說清楚」而已,要怎麼「說得精彩」,才是進一步要鍛鍊的能力。很 多人常誤以為作文要好必須要經常背誦名言佳句或引經據典,但在研究者的閱讀 經驗裡卻發現記敘生活感動、析論時事現象的散文,或刻畫人物形態、心理入微 的小說之所以動人,乃是作者將巧思透過各種修辭技巧展現出來,可見學生學習 寫作,正是需要將想記敘的經驗,生動的呈現在讀者面前,而無需咬文嚼字或刻 意引經據典。研究者希望學生能創作佳句,而不是背誦名言佳句,故運用修辭法 於記敘文寫作教學應是一種較具潛力的作法。

參酌目前文獻可見,運用修辭於作文教學在國中階段較為缺乏,少數針對國 小學童的修辭寫作教學研究顯示:修辭的學習可以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李雅靖,

2007;林彥佑,2009;謝萌茹,2009)。王家珍(1999)的實驗研究更顯示「讀 寫結合修辭教學」對國小兒童寫作中的「摹寫」、「譬喻」、「擬人」和「類疊」修 辭能力,具有顯著效果。然而,在目前國中教材中的修辭法有十多種,若要全部 練習,不僅曠日廢時,也會加重學生負擔。從研究者批改學生文章的經驗中,常 發現學生對於人物、事件常缺乏深刻的描繪與細膩主觀的感受;且記敘文章易流

4

於平淡、缺乏跌宕起伏之勢,而需善用個人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的

「摹寫法」,與發揮個人聯想創意的「譬喻法」,以及運用正反對比增添文章張力 的「映襯法」,正可彌補學生文章空洞缺失。故研究者擬選擇「摹寫」、「譬喻」、

「映襯」三種修辭,協助學生增添「文采」,希望透過此三種修辭法的教學,增 進學生記敘文的品質。

研究者有感於臺灣在寫作的教學上的荒蕪,每每回想起自己的求學過程中多 半也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而寫作。求學時的作文課,通常是老師將題目寫上黑板,

稍稍解說後,就讓我們逕自書寫。而自己往往胡亂書寫一通後,就會得到老師的 評分與以四個字為單位的評語。有時對評語似懂非懂,只是期望能在裡頭看到一 句讚賞的話。即便是大學上了中文系,也沒有專門的寫作指導課程。因此研究者 很希望能在運用修辭教授學生記敘文寫作的過程中,找到一個更能支援學生的教 學方式。搜尋文獻的過程中驚喜的發現:在認知心理學的領域中,已有許多前輩 對於寫作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台灣在 1990 年代以前,學者提倡的寫作模式為階 段模式(又稱直線模式),這類模式大致將寫作分為審題、立意、取材、佈局、

下筆為文等階段,這種模式僅注重外在的「寫作活動」,忽略了寫作時的內在心 理歷程。但在 1990 年代後,因受國外認知心理學觀點的影響,寫作模式改採「循 環式」的認知歷程模式(張新仁, 2008),此種寫作模式重視學生寫作的心理認 知歷程,並在此歷程中提供支持性的寫作內容或策略,讓學生能更容易完成寫作。

至今國內亦有不少相關文獻,像是陳鳳如(1996,1999)、李虹佩(1998)、黃秀 文(1999)、周文君(2001)、劉明松(2003)、向天屏(2005)、廖本裕(2010)

等人的研究皆支持歷程寫作的有效性。故研究者想將國文修辭、記敘的寫作訓練 融入歷程模式中的寫作教學,提供學生更多的支援來完成寫作。

在某些人的觀念中,寫作似乎是種天賦,是無法教授的,然而傳承半世紀的 寫作指導書籍–《文心》中夏丏尊與葉聖陶(夏丏尊、葉聖陶 2009:37)曾寫道:

5

要教諸君練習(作文),只好規定一個日期,按期作文。這是不得已的辦法,

並不是作文這件事情必須出於被動,而且必須在規定的日期幹的。到某一個 時期,諸君的習慣已經養成,大家就把作文這件事混和入自己的生活裡頭,

有實際需要的時候能夠自由應付:這個不得已的辦法就達到了他的目標了。

從夏丏尊先生的觀點來看,作文確實是可以學習的,一開始是「刻意」的學習,

最後就能順應生活的需求,將寫作納入生活之中。因此,研究者期許自己能設計 一套課程,有系統的將記敘的知識和摹寫、譬喻、映襯的修辭技法融入歷程導向 的寫作教學,給予學生更多且有系統的支持,以提升學生寫作成效,並進一步增 強學生的寫作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