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教師教學檔案實施現況及其功能之調查研究。本章共 分為四節,分別闡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名詞界定及研 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進入 21 世紀,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教育革新要能夠成功,

其中教師扮演著極為關鍵性的角色,因此,近年來社會各界對於教師專業化的要求與 檢視是愈來愈嚴峻。為了要激發教師們的專業成長,政府特別訂定了「公立學校教職 員成績考核辦法」,一方面要獎勵教師們的教學工作表現,一方面則要督促教師們能夠 善盡己責。然而,考核的結果卻攸關著個人的薪資晉級及考核獎金的多寡,因此,如 何建立一套客觀、公平的考核制度,是每位教師都在關心的問題。再加上未來教師分 級、教師證照及教師終身進修等改革制度的規劃,都可以看出教師評鑑的工作乃是時 勢所趨。顏國樑(2003)也認為,建立適切的教師評鑑制度,可以展現教師的專業化,

並提升教師的素質與工作績效,不但是確保教師尊嚴與社會地位的不二法門,也是順 應時代潮流與社會變遷,確保教育改革能夠成功的重要關鍵。

現階段較常採用的教師教學評鑑的方式有: 教師自我評鑑、教師同儕評鑑、行政 人員評鑑、學生評鑑、校內評鑑小組評鑑、校外人士評鑑(吳貞宜,2000;黃政傑,1999)。

至於教師評鑑的資料來源有很多,其中以教師自我報告、教師教學觀摩、學生評鑑教 師教學反應報告及教學檔案(teaching portfolios)較為常見(張德銳,2003),其中又

以教師「教學檔案」為目前較新的潮流。

在國外,教育專業檔案已被普遍地運用,如馬里蘭大學用來評選優良教師、哈佛 大學用來評鑑教師升遷或加薪的參考、密西西比州則要求新進教師需在一定年限內通 過教育專業檔案的評量,以及肯塔基州的新教師標準(New Teacher Standards)也視教 育專業檔案為重要的教學評鑑之一(薛瑞君,2001)。在國內,教學檔案則被應用在實 習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甄選等各方面,但是並未有系統的使用。至於以教學檔案作 為教師評鑑的方式之一,則正處於初步發展的階段,各校實施的情形也應有所不同。

Wolf(1995)曾在史丹佛大學進行四年的教師評量專案,在他們最後的研究報告中 就提出,建構教學檔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學檔案有不易組織、儲存上的麻煩、

評量標準困難及容易誤導呈現內涵等缺失(引自羅綸新,2001)。陳惠萍(1999)也指出,

建立教學檔案對教師而言,不僅耗時耗力,會形成工作負擔,而且可能會產生過於致 力檔案的建置,而忘了教學才是最終目標的本末倒置情形。因此,雖然國內外有許多 相關研究都證實,教學檔案確實能協助教師改進教學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但是教師 們實際在建立教學檔案時仍然面臨到許多問題與困難,亟待相關教育單位給予實質的 幫助與支援。因此,瞭解目前國小教師建立教學檔案之現況正是本研究的第一個動機。

黃超陽(2001)曾經隨同幾位訪視人員到各校實際觀察後,就發現到有許多教育同 仁,對於教學檔案的概念認識不清,更不知道該如何建立起屬於自己教學生涯的重要 紀錄。而在教育現場中我們也常常可以看見許多教師花了許多的時間和心血在蒐集學 生的作品、學習單、教學照片和研習資料等,再一一的把它們放入資料夾中,蒐集所 得的這些五花八門、琳朗滿目的作品集真的就是教學檔案了嗎 ? 鄒慧英(2002)指出蒐 集這些材料的確可以為教師的創造力和教學內涵提供極佳的證據,但是卻無助於我們 深入瞭解教師知性的和專業的理念與想法,這樣的檔案充其量僅能稱為資料夾而非教 學檔案。Wolf(1996)也指出如果沒有經過思考、規劃與設計,教學檔案很可能會成為 堆砌的資料,教師是無法從中汲取經驗與智慧的。然而,目前有許多教師在建立教學

檔案的過程中卻普遍存在著一個共同的迷思,就是以為只要把教學過程中所使用到的 材料和所蒐集到的學生作品通通放在一起就是教學檔案了,卻忽略了建立教學檔案的 靈魂所在—反省與思考的歷程。再加上國小教師平日忙於教學與級務工作,根本沒有 閒暇的時間來研究要如何設計、規畫與組織自己的教學檔案,因此在漫無目的與有限 的時間下,經常會掛一漏萬,甚至遺漏了許多檔案所應包含的重要基本內涵,使得到 最後根本無法達到改進教學與專業成長的主要目的。

教學檔案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呢 ? 國內外學者有諸多看法,如 Zubizarreta(1994) 認為最具代表性的檔案內容可以包括 : 一、被分配的教學任務 ; 二、教學理念與教 育哲學觀 ; 三、教學方法與策略 ; 四、課程材料的描述 (如課程表、作業及講義) ; 五、學生的學習產品與證據 ; 六、學生與同儕的評量描述和分析 ; 七、教學的專業 發展(如參加研習、工作坊、課程的校正和實驗等資料) ; 八、短期與長期的教學目標 ; 九、附錄。Wolf(1996)則認為教學檔案的內容應該包括 : 一、基本背景資料(如教師 的履歷、教育哲學觀和教學理念) ; 二、教學紀錄與反省(如教學活動、教學錄影、學 生的作品和評量、教師的教學省思) ; 三、專業成長資料(如研習活動及評鑑紀錄)。

秦麗花(2000)認為教學檔案應包含教育哲學觀、教學設計、教材編擬、學習成果診斷 與應用和教師專業成長等五項基本內涵。劉淑雯(2003a)則認為教學檔案基本上應包含 基本資料、專業資訊、教學歷程檔案、班級經營、教學行動策略和學生學習檔案等六 項。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教學檔案的內容並沒有一個固定或標準化的格式,它的 來源是多樣性的,而且教師具有很大的自主選擇空間。但是從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到 有一些共同的核心項目存在,因為一旦缺少了這些基本結構,內容可能會過於雜亂而 失去了檔案應有的功能與目的。因此,綜合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檔案所應包含內容的意 見,並結合研究者訪談一些實務教師建立教學檔案的經驗,我認為比較完整的教學檔 案內容應該包含 : 一、檔案的基本形式(如目錄、標題、註解、附錄、美編設計等) ;

二、教師背景介紹(如基本資料、學經歷、自傳、專長介紹、教學理念或教育哲學觀等) ; 三、教學前的計畫與準備(如教學計劃、目標、大綱、進度表、教學資源、教學情境布 置、教學方法與策略、班級經營計畫等) ; 四、教學中的觀察與紀錄(如錄影、錄音、

相片、學生作品、多元評量實施與紀錄、親師溝通情形與紀錄、彈性課程實施與紀錄 等) ; 五、教學後的省思與回饋(如省思筆記、自我評鑑、同儕評鑑與回饋、家長回饋 等) ; 六、專業成長紀錄(如研習或進修紀錄、教學媒體製作、參加校內外比賽紀錄、

著作、行動研究等) ; 七、獎勵(如獎狀或敘獎情形等)。

至於目前國小教師們所建立的教學檔案內容是否足夠完整呢 ? 因此擬以研究者 自己所歸納出教學檔案的七大基本內涵為架構,來分析目前國小教師建立教學檔案的 內容是否足夠完整,是本研究的第二個動機。

教學檔案係由教師主動發起,目的在於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並藉由同儕互動,

修正與提昇自己的教學策略,因此,教師強烈的意願是良好的教學檔案必要的條件(張 德銳,2004)。劉淑雯(2003b)也指出教師對教學檔案要有共識並能體認其意義,才會 有建構教學檔案的動機。可見,教師們如果對於教學檔案的意義或功能不甚清楚或不 認同,很可能會降低教師們建立教學檔案的意願。因此想要瞭解國小教師對教學檔案 功能看法之現況為本研究的第三個動機。

而教師們對於教學檔案功能的看法可能又會受到性別、年齡、學歷、擔任職務、

任教年級、學校行政措施、瞭解程度、是否參加過相關研習、有無建立教學檔案、服 務地區和學校規模等因素的影響而有所差異。例如女性教師較為細心、有耐心,因此 可能有利於教學檔案的資料蒐集與整理。年紀較輕的教師則可能因實習過程或參加教 師甄試的需要而有建立教學檔案的經驗,或是因為年紀較輕,所以也較容易接受教學 檔案的新觀念和新挑戰。而學歷較高的教師本身就有較高的成就動機,因此也可能藉 由建立教學檔案的方式來促進其個人的專業成長。至於擔任級任工作的教師可能也會 因為帶班的關係,而較有建立教學檔案的需求與迫切性。而任教低年級的教師大部份

都只有上半天的課,因此可能有較多的課餘時間可以發展自己的教學檔案。在學校的 行政措施方面,如果愈鼓勵教師發展教學檔案,那麼教師可能也愈有建立教學檔案的 動機與興趣。而自己對教學檔案的瞭解程度愈深,或是曾經參加過相關的研習活動,

或是有建立教學檔案經驗的教師,也可能對教學檔案會有較多的接觸與認識。至於服 務地區愈接近大都市的,教師們對於教學檔案相關資訊的獲得也會較方便與容易。而 學校規模愈小的,班級人數可能愈少,教師們的級務工作可能也會跟著減輕,也使得 教師更有時間去發展教學檔案。基於上述這些因素的影響,教師對於教學檔案功能的 看法可能都會較為積極與正向,反之則否。由於以上的可能原因,因此研究者想要瞭 解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對於教學檔案功能之看法是否真的有所差異,是本研究的第四 個動機。

教學檔案除了是促進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與教學省思之目的外,其實很大的一部

教學檔案除了是促進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與教學省思之目的外,其實很大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