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相較以往的雇主較在意組織本身對外市場競爭力、經營策略與願景之 外,刻下應開始思考如何加強組織的生產力以及留住重點人才,除了設法 降低組織成員的離職率之外(Kumar & Eng, 2011),應須積極留下或力攬 具有競爭優勢之成員(林佳慧,2001),因為優秀的人才可提升組織整體 效益,擁有最適的組織成員是組織成功經營的重要一部分(拉奇爾,

1998/2001),而且這些成員對組織內部的決策思維瞭如指掌(Filipe &

Borges, 2011),因此組織應延攬表現優異的離職成員重新回到組織任職。

畢竟組織成員是組織的重心,成事在組織成員,敗事也在於組織成員,唯 有滿足組織成員的需求,組織的營運才容易成功(林欽榮,2010)。

組織成員實際上在其職業生涯的各個階段都可能離職。若是組織成員 認為無法適應組織,便可能選擇離職。鑑於實證資料指出「成員的流動率 在新進及接近其退休年齡時最高」(拉奇爾,1998/2001)。新進成員由於對 組織文化等環境不適應而離職的狀況是一種無法掌握的風險,組織的人力 資源部門早應理解到組織會因此增加重新招募的成本;成員離職率太高即 表示需要大量招聘和培訓成本,這便是影響生產力的主要原因(Glickman, 2004;Mosher, 2007),而其中就屬自動離職對組織及成員是最昂貴的成本 損失(Yang, Wen & Lu, 2011)。

Dana(2001)根據實證資料,說明美國雷神(Raytheon)電子公司離 職成員的替換成本為原本僱員薪資的 1.5 倍;另一學者 Rothwell(2010)

亦提出在美國矽谷科技公司的專業僱員離職替換成本,估計仍需超出原本 僱員薪資的 1.5 倍以上,據香港管理專業發展中心(2007)在 2003 年初對 250 家企業發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依一名專業僱員離職,推估企業約需 花費原本僱員 1.5 倍的薪資成本才能彌補或平衡損失。Branham(2005)的 實證調查中曾指出有 89%的美國企業認為成員的離職可降低組織薪資等 成本支出,但實際上,僅有約 12%的離職成員可以真的幫企業省下多支出

的成本,意指那些不適任或因其他因素不適合組織的成員。Mcconnell

(2011)在解決組織成員離職及留才的研究中表示組織成員離職成本是很 昂貴,雖然沒有很明顯的數據提列,全因絕大部分皆是屬於間接成本,因 此不容易被組織所看見。儘管不適任的組織成員離職,可以為組織省下一 部分的薪酬支出,但若是為組織整體營運考量,離職成員的回任是否可幫 助組織省下其他人事培訓成本或須花更多的薪資成本高薪挖回,其背後所 隱匿之意涵仍值得我們去重視。

然而對人力資源經理人最大的挑戰卻在於金錢已不再是激勵成員的 主要因素,從博恩艾倫諮詢公司(Booz Allen)、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時代華納(Time Warner)和瑞士聯合銀行(UBS)等四家公 司共同成立的「人才流失專案小組」(Hidden Brain Drain Task Force)於 2008 年 6 月開始至 2009 年 1 月在美國進行二次大規模調查指出,新興世 代的大學畢業生認為除了金錢酬勞之外,在工作上應仍有其他更重要的報 酬。因此,組織應開始嘗試各種不同「非金錢報酬」的策略,舉例規劃具 有環保意識的工作環境,或是將時間當成金錢使用等來設法留住及吸引人 才(Hewlett, Sherbin & Sunberg, 2009)。

組織必須不斷地確保擁有與其他組織不同的競爭力,不僅需要吸收新 組織成員或新技術;為了維持組織本身安穩及平衡,必須不斷地調和新舊 成員之間的衝突(林欽榮,2010),方能使組織持續生存及發展。在鄭仁 偉、廖文志、翁振益與林仲威(2001)對組織招募之研究指出,若在招募 組織成員之初,即挑選特質背景與組織較為相近之成員,不但可使成員更 快上軌道,有正常的工作表現,甚或節省許多人力管理成本,縮短成員與 組織之間的謀合期。

Attiah(2011)認為組織管理者應僱用技能熟練的成員,並且應瞭解 成員的積極性及素質水平,俾使創造對組織的有利條件。Bibu and Moniem

(2011)亦認為組織若要贏得競爭對手,則有一個難得的機會,即是運用 其最大的資產:「成員」,來獲得與其他組織不同的競爭力及差異化。另

外也有學者覺得組織若擁有正向的雇主形象可吸引更多潛在的人才(潛在 求職者)對組織的興趣,進而有助於企業競爭力的提升(Tom, 1971;引自 蕭妃伶,2006;Belt & Paolillo, 1982;引自顏漢嘉,2011;Gatewood, Gowan

& Lautenschlager, 1993;Turban & Greening, 1997)。

Mintzberg(2009)指出組織可重新聘請曾經因不滿組織而選擇離職,

並且瞭解組織內部運作知識的前組織成員;因為這樣的成員瞭解組織內部 狀況,曾以離開組織表示自己的不認同,並且具有現行組織沒有外部新氣 象,或許是組織可以參考扭轉營運新氣象的理想人選,亦稱之外部內行人

(Outside Insider)。此外組織內部的管理者也知道應如何評估這個成員的 特質和優缺點,畢竟曾經在組織服務過。正如美國蘋果公司的前任執行長 史蒂夫‧賈柏斯(Steve Jobs),在 1985 年時曾被美國蘋果公司的董事會 一腳踢出自己所創辦的公司(Deutschman, 2000),當初並非因為不滿或 是不認同組織而選擇離開;然而世事難料,後來他成功創辦另一個事業:

皮克斯(Pixar)動畫公司,也因為此動畫公司所製作的「玩具總動員」等 片晉身為好萊塢的電影新貴,更在 2000 年重新回到美國蘋果公司任職,

成為史上最具創意電腦公司的執行長,為該公司打造出前所未有的蘋果傳 奇(Elliot, Simon, B. & Simon, W. L., 2011)。

因此,成員的離職若是對組織而言是正向及肯定意義者,同時也給組 織重新招募與組織背景較合適人選來確保組織的有效管理;反之,若是成 員離職意義是屬於反向或否定效果的,組織亦可保留離職的優秀成員未來 回任的機會,等待適當的時機讓其返回組織重新任職(黃英忠,1997)。

因為人力資源部門常年都在幫組織尋求新策略來吸引和留住人才,而組織 仍不斷地面對組織成員離職的留才挑戰(Center for Advanced Human Resource Studies, 2011)。具體來說,在組織能夠永續經營的人力管理策略 之下,組織必須降低人事成本,卻不能降低人員品質的同時,離職成員的 回任不妨亦是降低組織招募成本的一種方式(葉鳳如,2003),此點亦是 值得許多人力資源經理人應深入探討的管理措施之一。

然而,在 2011 年 2 月一則談及派遣成員獲得高年終的新聞丟出爆炸 性議題,即便是派遣工作,亦可擁有與正式成員同樣羨煞旁人的年終獎金

(YAHOO!奇摩新聞,2011 年 2 月 13 日)。這令人稱羨的公司既不是知 名的台積電,也非鴻海集團,而是全球密封產品製造巨擘日本 N 集團旗下 之軟式印刷電路板龍頭廠 M 公司所引起非典型僱用市場的旋風。根據中時 電子報(2012 年 5 月 22 日)報導指出,調查機構 N.T.Information Ltd 統 計 2010 年軟式印刷電路板營收全球之冠為 M 公司,其營收金額高達 21.06 億美元,遙遙領先營收 7.91 億美元的全球第 2 大廠 Mflex,經日本媒體推 估其全球市佔率已迫近 30%,穩居產業龍頭寶座。固然派遺成員享有較一 般正式成員相近的薪酬福利著實令人稱羨,但仍與一般社會大眾的認知有 所差異,抑或其背後所隱喻之含意仍值得我們去關注。

回顧 2008 年末雷曼兄弟金融海嘯、2009 年末希臘積欠公債引發的歐 債危機至 2011 年日本 311 大地震,勞動市場歷經多樣鬆綁機制來因應企 業組織之需求,令正式成員的長期僱用與月薪僱用制度轉趨瓦解,取之而 起的短期僱用、兼差、派遣等等非典型僱用工作(林政諭,2010)成為時 下年輕人多重就業選擇,進而使其對組織的就業期望越來越趨向於重視工 作實質回饋及雇主外在條件,致使新世代就業型態逐漸轉型為跳躍式就 業,不再依以往勞動市場的邏輯步驟,終身受僱於同一家組織就業為要。

《Cheers》雜誌在 2010 年 3 月公佈「新世代最嚮往企業」調查中發現,

新世代的求職者在選擇工作時,最在意的條件是「公司經營穩定」佔 62.81%

和「企業發展潛力大」佔 39.77%及「薪水/配股高」佔 36.65%(史書華,

2010)。再與 2011 年所進行的調查相比,發現求職者重視的前三大條件 則是「薪資」佔 57.0%和「工作與生活平衡」佔 54.1%,以及「尊重成員 的企業文化」佔 36.8%,前三項條件遠比紅利獎金、職務升遷、工作地點 等指標高出許多;特別的是「薪資」,從 2010 年排名第三的指標一躍而 上為 2011 年的首要注重條件(李欣岳,2011)。

歷年調查顯示,知名度較大的企業雇主較容易吸引到求職者的目光,

而一個具有吸引力的雇主品牌,即是試圖說服求職者,該企業便是他們的 最佳應徵選擇;然而雇主聲望就像一個巨大的人才磁鐵,亦即吸引最好、

最有才華的求職者前來應徵(Lee, 2002)。若是無法確保並持續強化雇主 品牌,求職者俾使可以繼續識別此企業之雇主品牌,即如同 2009 年突然 盛起的「小摺」旋風:巨大機械,原本吸引許多求職者的青睞,排名第 67 名;卻在 2010 年卻意外跌落在 200 名之外(史書華,2010),讓原本的 應徵熱浪亦漸漸退潮,由此發現企業知名度;或稱之雇主品牌雖說未必能 夠實際反映組織的前景,那是因為高達 55.9%以上的求職者對於所嚮往的

「企業知名度、企業形象、產業前景」認知相當模糊(李欣岳,2011),

出現對組織理解不足的狀況;Collins(2007)在其研究中亦曾指出求職者 若對雇主知識具有更多認知,則其應徵意圖及決定就會更顯著。因此,求 職者若未切實瞭解企業實際營運狀況,在選擇任職與否時,相當容易出現 偏差,導致人員任職後覺得與其期待有所落差,易於產生離職的念頭。

出現對組織理解不足的狀況;Collins(2007)在其研究中亦曾指出求職者 若對雇主知識具有更多認知,則其應徵意圖及決定就會更顯著。因此,求 職者若未切實瞭解企業實際營運狀況,在選擇任職與否時,相當容易出現 偏差,導致人員任職後覺得與其期待有所落差,易於產生離職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