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的開端,是去發現問題並提出可行的起點(夏林清譯,民 86)。研究者對教 學時屢屢遭遇學生閱讀經驗不足的問題深感困擾,使得研究者不得不採取一些行動,

來改善這些情況。以下研究者將完整的描述整個研究的緣起及所欲探討的問題。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到底是怎樣的機緣讓研究者開始本研究的進行?在認知心理學興起後,對於人 類「如何獲取知識」、「如何貯存知識」以及「如何使用知識」等問題產生極大的興趣

(張春興,民 80)。閱讀是取得知識的最佳途徑,然而閱讀活動是一項複雜的問題解 決的認知歷程,包括複雜的心理運作活動,讀者除了具備識字能力之外,尚涉及許多 認知歷程與策略的使用。有諸多的研究指出,教師若能協助學生在閱讀時利用閱讀理 解策略和方法,將有助於提升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如:蘇宜芬,民 80;黃瓊儀,

民 84;許淑玫,民 89;陳姝蓉,民 91)。因此,研究者不斷的凝聚與修正,企圖運 用閱讀理解的策略和方法來提升學生閱讀理解的效率。以下將從三方面來說明本研究 進行的動機。

壹、為何以閱讀理解為研究焦點

研究者進入研究所後,曾修習「認知心理學」這門課,之後對此產生極大的興趣,

每每在理論、教學實務現場及生活經驗之間不斷驗證、也不斷衝擊著研究者固有的想 法。其中「閱讀」這個單元,讓研究者重新思考閱讀的歷程及其重要性。閱讀是我們 無時無刻都在接觸的活動,舉凡看電視的字幕、報紙的標題、廣告、網路的瀏覽……

等等都涉及閱讀的歷程。王瓊珠(民 93)指出,狹義的閱讀所指的媒材是「書面文

字」,不只是看文字符號而已,還要理解文字的意義才算閱讀。既然閱讀活動和我們 生活息息相關,而獲得知識來源最直接的途徑非閱讀莫屬。在資訊與知識爆炸的時 代,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已成為現代人必備工具,也關乎到個人與國家整體的競爭力。

近年來政府與民間積極推動閱讀活動,如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曾搖身變為「老哈 利波特」推動亞卓市主辦的兒童閱讀契約(國語日報,89.1.1)。富邦慈善基金會特 別為原住民部落學童舉行「送知識到部落—行動圖書館」活動,利用改裝後的貨卡車,

載著各式各樣的課外讀物,走進每一個偏遠的山地部落,讓部落孩童隨手可得這些課 外知識,讓閱讀視界更多樣化(中國時報,93.6.23)。研究者任教的學校位於偏僻 的鄉下,因文化刺激較少,學生普遍存在閱讀經驗不足的問題,而上述的閱讀活動鼓 舞著研究者開始花心思關注學生的閱讀情形,因為閱讀是學校教育重要的活動之一,

而閱讀與理解更是學生從事其他學習與知識吸收時不可或缺的主要工具與媒介(鄭昭 明,民 76)。

基於上述對於閱讀重要性的認知,再加上研究者班上學生出現的閱讀問題、任 教學校在推動閱讀活動上的作法,這些因素都讓研究者更加重視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 培養,運用一些閱讀策略加以指導。以下分點列述這些緣起與由來。

一、研究者任教學校積極推動閱讀活動

雲林縣這幾年來積極的推動閱讀工作,研究者服務學校的校長有感於此,也在 校內積極展開閱讀工作的規劃,希望在校內推動閱讀工作。為了提升小朋友的閱讀能 力,在中、高年級各班訂閱國語日報,每週三晨光時間規劃為閱讀指導,希望藉著閱 讀指導提升小朋友的閱讀能力。同時為了鼓勵小朋友多讀一些書,即在學校內推動「閱 讀銀行」活動,將閱讀書籍視為智慧硬幣,讀一本書便是儲存一枚智慧硬幣。學校印 製閱讀心得寫作本,低、中、高年級的設計並不完全相同,其用意是希望小朋友能在 閱讀完成後寫下自己的感想,記錄下自己的閱讀心得,透過老師、家長的認證來鼓勵

小朋友多讀書。此活動並設置有獎勵辦法:讀 20 本書獲頒小學士的榮譽、讀 30 本書 獲頒小碩士的榮譽、讀 40 本書則獲頒小博士的榮譽。這些做法固然有其積極的意義 與目標,但在推動的過程中也讓研究者產生了以下的一些反思:

(一)閱讀後只有寫下讀書心得才算完成閱讀?

因為該獎勵是要學生在閱讀後,寫下閱讀心得來統計所閱讀過的書籍,由於閱讀 心得的認證彈性很大,有的老師認為小朋友只要肯寫就算一篇心得;有的老師認為學 生必須寫得文情並茂,才算一篇心得;有的老師認為既然要寫閱讀心得,用字的正確 十分重要,因此對於錯字極為在意。因為看法不一,在學校內引起廣泛的討論。站在 鼓勵閱讀的立場,不論寫的是好是壞,對於能在閱讀後撰寫心得的小朋友,應該給予 獎勵,然而研究者對於學生閱讀理解的情形仍有諸多疑惑;站在培養寫作能力的立 場,老師對於學生的讀後心得是該就用字遣詞、詞彙、句構與文章結構等一一檢視,

但是這樣的作法亦會增加學生的壓力,學生也可能因心得寫作上的挫折而降低閱讀的 動機,甚至放棄閱讀。這樣的問題不斷在研究者心中縈繞,亟思在教學上尋求可行的 平衡。

(二)究竟要如何指導學生利用在校時間閱讀國語日報?

學校除了以閱讀銀行推動,鼓勵小朋友撰寫讀書心得外,尚在中、高年級各班訂 閱國語日報。按照學校的規劃,每週三晨光時間定為閱讀指導時間,在中、高年級指 定為「閱讀國語日報」。訂閱國語日報是一項學校的美意,不過由於缺乏完善的教學 設計與配套措施,學生到底領會多少?產生多大的實質效益?亦讓研究者不解。至於 推動國語日報閱讀的作法,亦讓研究者產生困擾,一方面因為每天的課程安排很滿,

不易尋得國語日報閱讀的時間,只有利用短暫的下課和午休時間;另一方面研究者對 於指導閱讀的具體方法感到不足,亟思尋求合適有效的作法。站在學生的立場,下課 時間是他們休息、上福利社、玩遊戲、上廁所等短短的十分鐘,如果還要剝奪他們的 休息時間實在有點殘忍。至於午休時間,因為小朋友不喜歡睡覺,尚可考慮作為指導

閱讀之用。研究者也確曾讓學生可以不用睡覺來閱讀國語日報,但是成效並不理想。

究竟要利用什麼時間來閱讀每日的國語日報呢?研究者詢問過其他同事的作法,得到 的回答是「我們都採鼓勵的性質」、「晨光時間請小朋友上台朗誦一、二篇好的作品」,

接著研究者再問「每天嗎?」,「不是,只有星期三的晨光時間。」研究者心想「這樣 時間夠嗎?」,究竟閱讀國語日報對小朋友的成效為何?這個問題迴盪在研究者心中許 久,仍不得其解。

二、研究者班上學生的閱讀問題

(一)缺乏閱讀的先前知識

在推動「閱讀銀行」這個工作時,研究者遭遇到一些問題。首先是小朋友的閱 讀習慣較被動、生活經驗刺激較少,許多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如:白雪公主、灰姑 娘等故事,對他們而言卻非常陌生,看過這些故事者只有寥寥幾個。加上三年級的小 朋友剛從低年級升上來,除了在字彙及語詞認識有限,對文章理解程度較低外,面對 閱讀心得的撰寫亦常不知如何是好的。研究者在作文教學過程中,發現小朋友不知如 何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文句來描述自己的心情,若是規定每週閱讀並撰寫一本書的心 得,對他們而言卻是非常痛苦之事,也常流於應付了事。研究者發現,大部分小朋友 所寫的心得常只有一、兩句話,或是「很好看」、「很喜歡」、「不喜歡」等字眼,甚至 隨便抄錄一段文字來當閱讀心得。這些問題逐漸在研究者心中產生,想藉由閱讀教學 引導來突破現狀。

(二)文圖並茂的課外讀物 VS 國語日報的閱讀情形

研究者任教班級的教室平時就有一個開放式書櫃,裡面的書籍大都是贈閱用 書,書籍雖然較為陳舊,小朋友在完成自己的學習功課時,仍會到該處取書閱讀,研 究者平時亦會到學校圖書館借約十本的書來放置此處,每一到二週更替一次。班級的 國語日報每天由固定的小朋友整理,在報夾上更換新的報紙。研究者觀察到小朋友閱

讀國語日報的習慣並不普及,大部份的小朋友需要三催四請,才偶爾翻閱一下,有些 小朋友從來不會去翻。研究者曾調查過學生閱讀國語日報的頻率,全班只有四個學生 有時間會拿來看,其他學生則是很少翻閱,這些學生中包括不少功課很好的同學。但 是開放式書櫃裡的圖書館的書就不同了,幾乎所有的小朋友在完成自己的工作時,都 會去翻閱書籍。有些書小朋友會重複取閱,研究者問其原因,小朋友則回答很好看。

有時研究者忘記更新圖書,小朋友會主動提醒研究者該換新書了。「那為什麼小朋友 不喜歡閱讀國語日報呢?」這個有趣的現象,讓研究者想到,是不是國語日報的字太 多、印刷不精美、學生對於報紙上提供的訊息不感興趣、還是看不懂呢…等等問題在 研究者腦海中思索,圖文並茂的課外讀物比國語日報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不外是圖像 與視覺刺激豐富。但對於升上三年級的學生,已慢慢進入文章的世界,如何協助學生 跳脫圖像理解的境界,轉為文章方面的閱讀活動,領略文字之美,在研究者心中逐漸 產生一些閱讀教學的想法試圖改變現狀。

貳、何以採故事結構教學策略來增進閱讀理解能力

研究者平時教學時發現,學生在做短篇故事體文章的閱讀測驗,若題目涉及內

研究者平時教學時發現,學生在做短篇故事體文章的閱讀測驗,若題目涉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