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規劃歷程

本研究旨在了解運用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表 現。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運用故事結構教學策略使學生熟悉故事體文章,透過鷹架理論 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故事結構,最後學生可以內化故事結構為其故事基模,以故事結構 為其理解故事的工具,進行獨立閱讀的行動研究。本節就規劃研究流程、研究策略與 課程設計等分別加以說明。

壹、規劃研究流程

Stephen Kemmis(1988)創立眾所皆知的行動研究「螺旋」表徵,納入 Kurt Lewin

(1952)模式的特徵,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包括探查、計畫、首次行動步驟、調整、

反省、再思考與評鑑,其研究步驟並非直線式,而是一個不斷循環的模式,且有甚多 回饋與重疊(蔡美華譯,民 92)。

一、研究步驟

研究者首先透過文獻探討,了解先前知識對閱讀理解的影響及閱讀理解策略的運 用,並於九十三學年接九十四學年的暑假期間進行試探性的行動研究。九十四學年開 始接三年乙班後,基於前面第一章所述,從工作實際現場中,發現問題,再一次透過 文獻探討,找到本研究的著力點「故事結構教學」,進而確定研究主題,接著規劃行 動策略著手進行實際教學。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來編選閱讀教材,透過鷹架逐步引 導學生掌握故事結構。先以故事結構問題單逐步教導故事結構元素,運用故事構圖教 學策略,讓學生逐步掌握故事結構概念,利用重述故事了解學生對故事結構的掌握 度,最後學生可以內化故事結構為其故事基模,以故事結構為其理解故事的工具,進

行獨立閱讀的行動研究。研究者在這些過程中蒐集資料、發現問題,檢討解決策略、

修正,透過專家指導討論檢討後再擬定行動方案,建構行動研究循環歷程。本研究之 研究步驟為如圖 3-3 所示。

圖 3-3 研究步驟流程圖

二、研究與報告撰寫期間

本研究從九十三學年開始規劃到九十四學年撰寫完報告歷經三個學期,正式進 行研究則在九十三學年度下學期。研究者透過文獻閱讀探索、整理,慢慢進行研究的 規劃。並在九十三學年度的寒假期間,將教材選編完成,其工作包括選書、蒐集文獻、

課程的安排、研究方式、資料蒐集等。研究者透過文獻閱讀,找尋可行的策略,不斷 進行的資料選編與閱讀教學策略的規劃。下學期開學後第二週便開始進行研究與資料 蒐集,一直持續到學期末累積可觀的學生文件、觀察資料後結束教學研究。於暑假到 九十四學年度下學期進行研究資料整理與報告撰寫。

貳、規劃研究策略

根據前章文獻探討在進行故事結構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者需適時的使用許多不同 的教學策略,方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研究者歸納出三個研究階段的教學策略,運 用鷹架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故事結構,最後能內化故事結構成為閱讀理解的工具。以下 研究者就此三個教學階段與鷹架的設置逐一說明之。

一、教學階段

本研究的規劃以鷹架理論來進行。開始時,由研究者負擔大部份的責任進行故事 結構教學,之後慢慢建立鷹架,將責任部份轉移,讓學生熟悉故事結構元素後,由師 生合作進行故事結構討論,慢慢建立故事結構的概念,最後學生進行自我指導,進行 獨立閱讀。教學流程分為三個階段,故事結構教學階段、協助獨立閱讀階段、獨立閱 讀階段,透過圖 3-4 將此三階段的過程與關係分別說明如下。

圖 3-4 教學階段流程圖

(一)故事結構教學階段

此階段學生對故事結構元素的概念尚未建立,研究者先以問答題的故事結構問題 單,作為學生閱讀後提問故事結構性問題,協助學生掌握故事結構元素。藉由研究者 與學生共同閱讀故事並尋找結構內容,一方面使學生練習故事結構元素的分析,另一 方面慢慢建立學生對於故事結構元素的熟悉度。若有進度落後的學生,會以個別指導 或同儕指導來協助。再以故事結構藏寶圖作為學生閱讀後掌握故事結構的鷹架,提供 視覺圖像線索來幫助學生組織故事內容,及作為協助獨立閱讀階段的結構線索,協助 學生完成重述與重寫故事。

(二)協助獨立閱讀階段

此階段學生對故事結構元素已有初步概念,研究者在此階段的主要目標讓學生對 故事結構的概念更加穩固。研究者藉著呈現故事結構藏寶圖,提問故事結構問題共同

討論,針對學生發生的故事結構與閱讀理解上的問題進行澄清。最後利用故事結構藏 寶圖作為結構線索,協助學生完成重述與重寫故事,以了解學生對於故事理解狀況。

(三)學生獨立閱讀階段

學生透過故事結構藏寶圖對故事結構已有概念,研究者運用故事填空與重述故事 了解學生掌握故事的理解度,學生在此階段已能在閱讀時能運用故事結構為理解工具 進行獨立閱讀。

二、鷹架的設置

本研究在三個教學階段分別運用鷹架進行建立、掌握、穩固故事結構概念,先以 故事結構問題單逐步教導故事結構元素,接著搭配故事結構藏寶圖使學生逐步掌握故 事結構概念,最後運用書寫重述故事來內化故事結構成為故事基模。以下研究者就故 事結構問題單、故事結構藏寶圖、重述故事這些鷹架逐一說明之。

(一)故事結構問題單

由研究者針對每篇故事內容的結構以問答題的方式呈現,作為學生閱讀後提問故 事結構性問題,並附上學習的線索以協助學生學習,學生可依照線索的引導,找出故 事結構內容。依照六項主要故事結構元素(主角、情境、開始事件、主角反應、事件 與發展、結果)所編定。不僅可以協助學生掌握故事結構元素,也可以評量學生對於 故事結構的掌握度,所以故事結構問題單,是評量工具也是教學工具,如附錄 4-5、

4-7。

(二)故事結構藏寶圖

利用故事構圖的方法,畫出讓學生容易了解的故事結構圖,以視覺呈現的方式,

將故事中主要的六個結構元素呈現出來,形成故事圖(story map),提供視覺圖像線 索來幫助學生組織故事內容。研究者依照教學階段的不同需要,在藏寶圖上除了列出 六項結構元素外,研究者並配合提出結構性問題,進行故事結構的教學(如附錄4-10)。

待學生掌握故事結構後,只列出來結構元素並無寫出結構性問題(如附錄 4-9)。其 目的是經由提問策略引導學生思考故事結構內容;用於評量時,可用來了解學生故事 結構能力。學習初期是一種外在的學習鷹架,等到學生熟練結構策略後,藏寶圖成為 一種提供學生自我檢核的工具,藉由其結構線索協助完成重述與重寫出完整的故事結 構。

(三)重述故事

有諸多研究指出(如:Dimino et al.,1990;Gambrell & Chasen,1991;

Kuldanek,1998;Simmons,1993),閱讀後讓學生有重述故事的機會,除了可以幫助學 生再次重整與組織故事外,亦讓研究者藉由學生口語重述與書寫故事大意來評量學生 對於故事結構的掌握度。學生剛開始時可以借助故事結構藏寶圖來協助,待其故事結 構概念穩固,可在閱讀後直接以口語與書寫來表達故事大意。因此,在不同的教學階 段,研究者採用不同的重述故事鷹架,藉由結構線索或提問策略協助完成重述故事(如 附錄 4-12、附錄 4-13)。

參、規劃課程設計

本研究旨在了解運用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表 現,研究前透過教材的選擇與課程進度的規劃,找出適合學生的故事教材,運用鷹架 理論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故事結構,最後能進行獨立閱讀。以下就教材選擇與教學進度 分別加以說明。

一、教材選擇

課程實施之前,研究者對所選取的教材依照難易度進行排列,對於故事書的難易 度衡量,Gaffney 提到可由三個層面來考量,包括:故事內容生字的多寡、內容概念

的熟悉度及圖文的相符程度等三方面(引自王瓊珠,民 89)。另外,王瓊珠(民 89)

提出,可依故事的總字數、常見字的出現率、句型變化程度、書寫形式、故事內容與 孩童生活經驗接近程度等,都可以來衡量讀物的難易。因此,本研究在評選教材時,

除了學生的閱讀程度與閱讀興趣外,尚會對故事內容總字數、故事內容相異字數、故 事內容概念的難易程度等三個面向來進行課外讀物的評選

本研究目的在於藉故事結構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根據前章文 獻探討所提,內容知識是閱讀理解的基礎,可以提供線索使讀者從知識系統中提取記 憶,具有引導讀者進行推論的功能。因此研究者在進行故事結構教學研究時,教材的 選擇以學生最熟悉的故事類文章。研究中所選用的教材種類主要有三種,一為直接選 用正在使用的康軒版三年級國語課本內的文章來實施教學。一為和課文內容相近的課 外補充讀物,如:康軒版三年級國語學習手冊中的聆聽教材。另一為常見的故事體文 章有生活故事、童話故事、民間故事、寓言等。

在故事結構元素教學階段,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故事中找出各項故事結構元素,

所以故事內容只是用來讓學生找尋故事結構內容的工具,使用簡易閱讀的短篇故事為 主,加上符合孩子目前閱讀能力的故事繪本為閱讀基礎,但故事必須包含完整的故事 結構才行。在建立穩固故事結構階段,目的是讓學生學習使用故事結構策略,故教材

所以故事內容只是用來讓學生找尋故事結構內容的工具,使用簡易閱讀的短篇故事為 主,加上符合孩子目前閱讀能力的故事繪本為閱讀基礎,但故事必須包含完整的故事 結構才行。在建立穩固故事結構階段,目的是讓學生學習使用故事結構策略,故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