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問題背景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背景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背景

一、研究動機

四年前,家中九十歲高齡的祖母過世了,當時,年僅四歲的外甥,站在 阿祖的棺木前,天真無邪的問我們這些大人,「阿祖到天上當阿彌陀佛了,對 不對?…」。三年前,姊夫過世,當時已經五歲的外甥,則是一臉茫然的問我 們,「為甚麼爸爸要到天上去了?」;二年前,姊姊帶著六歲的外甥到日本玩,

飛機緩緩的升空,六歲的外甥,盯著飛機外的藍天白雲,一臉疑惑的問媽媽:

「媽媽!我們現在是不是在天上了?那麼,為什麼我看不見爸爸呢?」。

孩子天真無邪的對話,往往透露其對於許多事情的看法和感受,而從外甥 的言語中,我發現了孩子對於死亡的無知和疑惑,也開始思考:幼兒階段的孩 子,對於死亡的概念究竟是怎樣?當大人面臨死亡的時候,因為瞭解死亡,所 以具有面對悲傷或是死亡的認知能力,但是孩子呢?他們對於死亡的感受如 何?他們對於無法理解的「死亡」,又該如何因應和面對?此外,仔細回想,

成人面對死亡到來時,對於幼兒的問題和感受,常以忽略、草率回答或是找理 由搪塞的方式來對待,這樣的方式,是否因而加深了幼兒對於死亡始終有著神 秘又恐懼的感覺?然而,死亡只是單純的帶來悲傷和痛苦嗎?對於生命逐漸的 消失,幼兒該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感受?成人又該如何以合宜的方式引導幼兒 認識死亡,教導幼兒坦然面對生活周遭生命的流逝,並肯定每一個生命本身的 價值?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二、死亡概念對幼兒之重要性

死亡是每一個生物包括人類在內,都無法避免的生命歷程。死亡是對於生 命的肯定,同時也是對於生命的否定,生命意義和價值因為死亡終止,卻也因 為死亡更加突顯。以個體生命歷程的發展來看,每階段的成長和經歷,事實上,

都是走向死亡的旅程(林烝增,1997)。然而,無論是東方或西方,人們對於 死亡,總是語帶保留,避而不談,當兒童問及死亡的事情,大人們往往會要求 孩子不要胡思亂想,甚至大聲斥責。普遍來說,東西方的父母,對於與孩子討 論死亡的這件事,都認為並不容易,大部分的父母也表示,當他們還是兒童時,

家裡即使有死亡的事件,也沒有人和他們討論過死亡的話題。大人們不願意和 孩子討論死亡的話題,是基於保護孩子的立場,以為在這樣善意的保護下,可 以讓孩子免於死亡的恐懼和死亡帶來的痛苦,然而,當大人們都不願意面對死 亡的相關事件,又怎能期望孩子對於死亡有正確的概念,進而正視死亡、尊重 和愛惜生命呢(余淑娟,2001)?

一般說來,兒童對於死亡的概念,大多來自於自己的生活經驗,雖然大人 會逃避孩子對於死亡的問題,但並不代表孩子就不會去說、去看;隨著時代的 進步,資訊的發達,現代的兒童對於死亡的接觸,變得越來越多元,透過生活 經驗、傳播媒體或同儕之間討論等,兒童經常都會面臨到死亡的相關事件。但 是,接觸並不代表瞭解和認識,實際上,如果沒有大人引導,孩子所接觸到的 死亡認知,常常是錯誤而不正確的,對於幼兒往後的人格發展也可能造成傷害 和影響,尤其是傳播媒體所傳遞的死亡訊息大多屬於暴力性的死亡或是神話式 不真實性的死亡內容,非常容易引起兒童對於死亡的恐懼和錯誤認知(林烝 增,1997;陳淑霞,2005;余淑娟,2001)。Grollman 指出,有 44%的兒童,

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們甚麼是死亡,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只有 8%的父母曾對兒 童解釋甚麼是死亡(引自黃雅琪,2004,頁 1)。而在國內的研究部分,曹純

瓊(2005)曾對於幼兒死亡概念教育實施狀況加以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家長 對於死亡教育並不排斥,但實際進行死亡教育的家庭並不多,即使有與孩子討 論關於死亡的問題,大多也只是點到為止,此外對於年紀較幼小的幼兒,還是 會選擇不去與其討論抽象的死亡概念。然而,死亡是人生的一部份,不論甚麼 年齡的人都會有遭遇死亡的經驗,幼兒因為其本身的認知理解能力較不足,更 需要加強實施死亡教育,並關心幼兒對於死亡情緒的感受和抒發對於死亡的想 法(陳淑霞,2001)。

三、繪本與幼兒死亡教育

許多學者提出,生命教育應該要隨機教學,透過隨機的實際教學,有助於 幼兒建立正確概念;對幼兒而言,親身經歷和實物接觸是建立各種概念的最佳 方式,而死亡教育為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環,因此,透過隨機的實際教學,對於 幼兒死亡概念的建立,亦有其實質的幫助。然而,關於死亡的生活經驗並非隨 手可得,有些事件也不見得適合拿來向幼兒解釋,為能讓幼兒有較為實際的學 習經驗,童書繪本成為幼兒學習死亡概念的最佳媒介(蘇黃美菊,2003)。依據 信誼基金會 1989 年對於幼兒閱讀狀況之調查報告發現,在有幼兒的家庭中,

有 96.8%的家庭皆有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可見,圖書對於幼兒生活具有相當 重要的角色和功能;由於繪本大多是根據兒童的心理和兒童的語言來撰寫,因 此,內容上大多較能符合兒童的興趣和理解能力,也能讓兒童透過繪本的內 容,學習到正向的行為(蕭秋娟,2002)。蘇黃美菊(2003)曾提到,兒童圖 書能夠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提供語文學習、增進認知能力、培養美感與欣賞 能力,並發展幼兒同理心與情感緒發展;書中所傳達的文化規範、價值觀、角 色期待等,也會成為兒童社會化的替代經驗(黃雅琪,2004)。死亡教育是屬 於實踐的課程,教學上除了讓兒童能分享經驗、產生經驗之外,還能幫助兒童

學習如何面對死亡事件的發生;死亡教育的實施方式,則可以透過口語討論、

親身經歷或是延伸活動的方式進行。綜合國內學者的觀點,研究者發現透過童 書繪本的方式來進行死亡教育的課程,是相當適合幼兒學習的方式(曹純瓊,

2005;蕭秋娟,2002;蘇黃美菊,2003;游麗蓉,2006;張婷怡,2006)。 自 1960 年代後,死亡的議題與死亡教育逐漸受到關注,我國近年來亦開 始重視死亡的相關議題,並成立臨終關懷機構、實施相關課程與研究等(林烝 增,1997),隨著國內對於生命教育的重視,各級學校單位亦開始積極規劃生 命教育相關的課程,其中涵蓋了死亡教育;然而,在學前教育階段,由於並非 屬於正規的教育階段,因此,並無明訂的課程標準或綱要(蘇黃美菊,2003),

相對之下,園所實施情況也不普遍,綜合相關研究看來,目前的研究對象也以 小學以上的兒童為主,屬於幼兒階段死亡概念的相關研究極為少數,因此,較 難以了解幼兒死亡概念發展的一般情況,以及死亡教育在幼兒園實施之實際情 形。有鑑於死亡教育對於幼兒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童書繪本對於幼兒學習的關鍵 影響,研究者希望透過童書繪本作為死亡教育課程實施的媒介,配合相關的延 伸活動,實際與幼兒互動進行現場教學活動,以瞭解幼兒死亡概念發展以及繪 本教學活動對幼兒死亡概念的影響,並藉由文獻分析及繪本教學活動設計與實 施歷程的探討結果,提供未來實施幼兒死亡教育課程工作者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