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是運用繪本教學活動實施幼兒死亡教育,透過實施前 後測的幼兒訪談結果分析,了解其對幼兒死亡概念的影響,並針對繪本教學的 教學歷程予以分析,探討教師以繪本教學實施死亡教育時,可能遭遇的問題與 因應策略。幼兒為研究者主要的觀察對象,在教學活動進行時,教學者亦屬於 研究者的觀察對象。本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之選定,是基於該園鄰近研究者的 居住地,且園方亦表達熱切的歡迎之意,同意配合各項研究的教學活動;此外,

由於該機構主要是協助家庭遭遇變故兒童之收容、教養,及被虐待、受疏忽兒 童之保護,所收托的院童是屬於緊急安置的兒童,在此園所的兒童本身就有較 多面臨死亡或分離的經驗,因此,他們比一般的兒童更需要發展正向的死亡概 念。基於上述的原因,研究者選擇以該園所的幼兒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一、 研究場域簡介

本研究的研究場域為位於台中市區的某育幼機構附設托兒所—快樂托兒 所(化名),該所成立民國 78 年,目前幼兒人數為 27 人,分為大中混齡的太 陽班(化名)以及中小混齡的月亮班(化名)二班,由於該園所並未限定入學 時間,因此,在學期開始後,仍有幼兒陸續入學。快樂托兒所工作人員的配置,

有一名所長及二名老師,由於為附設托兒所,因此在硬體環境上,直接隸屬於 托兒所的部分,僅有一座大型的戶外遊戲場和二間教室,其餘空間則是與該教 養機構共同使用。該園所招收的幼兒,包括該機構的院童和鄰近社區幼兒,以 居住在鄰近社區的幼兒人數較多,但因為該機構屬於緊急安置機構,因此,若 有新的院童進入,則會立即安插到班級中。快樂托兒所課程主要以單元教學為 主,輔以蒙氏教具操作和珠心算、體能、繪畫、MPM 數學等各項才藝課程。

二、 研究對象簡介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太陽班的幼兒,屬於大、中班年齡幼兒混齡的班級,

該班目前有 15 名幼兒,中班幼兒有 5 人,大班幼兒有 10 人;男生有 5 名,女 生有 10 名;院童有 8 名,一般社區的幼兒有 7 名。其中有一名男院童為智能 障礙之幼兒,其口語表達與認知能力明顯落後於其他幼兒,考量本研究的研究 設計與實施方式,無法針對其做個別化教導或提供其他輔助學習之策略,故該 名幼兒不列入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另外,有一名女院童,因研究者所選定的教 學時間,該名幼兒必須到另一班上課,因此,亦不列入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此 外,由於該園所接受幼兒入學的時間並未限定,因此陸續會有鄰近社區或是接 受緊急安置的幼兒會進入太陽班,不過,由於本研究乃是採取實驗性教學,並 預定於九月份開學後進行前測,為避免影響實驗結果,因此,本實驗所要分析 之研究對象,以九月底之前入學幼兒為主,前測完成後再入學之幼兒,雖然也 參與繪本教學活動,但不再列入研究對象,避免影響本研究的客觀性和準確 度。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資料,如表 3-2。

表 3-2 研究對象資料表

幼兒代號 班別 院童/社區幼兒 幼兒代號 班別 院童/社區幼兒 C1 中班 社區幼兒 C8 大班 社區幼兒 C2 中班 院童 C9 大班 社區幼兒 C3 中班 院童 C10 大班 院童 C4 中班 院童 C11 大班 社區幼兒 C5 大班 社區幼兒 C12 大班 院童 C6 大班 社區幼兒 C13 大班 社區幼兒 C7 大班 院童

該班的帶班老師為小蕙老師(化名),小蕙老師年 24 歲,未婚,畢業於 大學幼保系,大學時期,曾修習幼兒教育和繪本製作的相關課程,通過校內舉

辦的說故事檢定,於九十五學年度進入園所工作。小蕙老師的個性活潑,與同 事間相處情況融洽,由於該班僅有一位教師帶班,因此,與幼兒的關係親密,

幼兒有問題會直接向小蕙老師反應,個性認真善良的小蕙老師,非常關心幼 兒,尤其對於院童的照顧更加用心,小蕙老師表示,他覺得院童無法返家、缺 乏家庭的溫暖,值得同情,所以,他總是給予較多的關愛和包容,希望能對他 們有所幫助。

三、 進入現場與建立關係

在質性研究的歷程中,研究者應與研究對象建立融洽且自然的相處關 係,進入研究現場時,應當要作自我的介紹,並以適合研究對象的時間和地點 進行資料收集,對於研究的時間和地點,要與研究對象進行充分溝通,應以不 影響研究對象的工作和生活為基準點(陳向明,2002)。在研究者向所長說明 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大致內容與方法後,研究者與所長商討,本研究適宜實施 的時間和班級,在所長的建議下,研究者選擇的班級為太陽班,並利用每週二 下午、週四上午的單元活動時間(見附錄二),進行本研究的繪本教學活動,

為了更充分瞭解現場的實際狀況,研究者並徵得所長之同意,於研究實際進行 前,利用時間到園所進行實地觀察,了解其作息情形、認識幼兒和熟悉托兒所 整體的環境與運作情形。

研究者於 96 年 5 月份起,配合研究者本身的上班時間,每 1-2 週安排一 天的早上,到園所進行觀察,一方面熟悉環境與設備,另一方面也與教師和幼 兒有初步的認識,與其建立關係,讓日後實際進行研究時,師生都能習慣研究 者的存在,不至於因研究者的出現而影響其表現。在觀察歷程中,為不影響老 師教學,研究者不主動與幼兒有所互動,但是會適當回應幼兒的友善招呼;由 於研究者在觀察的歷程中,常將觀察所見的疑問與小蕙老師討論,小蕙老師亦

會與研究者分享其教學經驗,或是討論教學歷程中發生的問題。透過事前的接 觸,研究者與小蕙老師逐漸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與默契,研究者在此自然互動 的過程裡,將本研究的研究內容和方向以及研究的目的,不斷與小蕙老師進行 溝通,使其充分瞭解之。

第三節 研究方法

質性研究的方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的情境中進行,採用實地觀察和訪談 的方式收集資料,並運用書面資料和非書面的資料進行分析探究,資料的收集 是非結構式的,研究的最終結論,會在最後分析時才出現,而不是在資料收集 時就已經存在(黃政傑,1996)。質性研究者利用觀察、深度訪談或是分析文件 資料的方式進入研究對象的世界,並以系統性的分析和整理各種資料來描述研 究對象的價值觀、想法、行為舉止(葉重新,2005),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 身的角色和研究工具的選擇,對於整個研究的結果和研究結果的呈現,有著重 要的影響。

在質性研究的研究歷程中,研究者會直接進入所要觀察及收集資料的情 境,進行資料的收集,透過文字或圖片型態描述所收集的資料,以演繹的方式 進行資料分析,並從研究對象的觀點,客觀的進入參與者的主觀世界(謝水南、

楊孟麗譯,2005)。基於質性研究的特性與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相符,同時研究 者考量幼兒本身的口語表達能力尚在發展階段,無法明確的回應與表達對於死 亡概念的相關提問或感受,且為能深入探究以繪本教學實施死亡教育的歷程,

因此,本研究透過觀察、訪談和相關文件資料的收集,探討繪本教學歷程中,

幼兒死亡概念相關行為的表現以及教師所遭遇的困境與因應策略。此外,為能

深入瞭解幼兒在教學實施前後對於死亡概念認知的轉變,研究者並採用單一組 前後測的實驗設計,在教學前後分別進行幼兒亡概念訪談,針對幼兒死亡概念 的訪談結果加以分析,以了解死亡教育教學歷程對於幼兒死亡概念的影響。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包含實地觀察、訪談和文件資料分析。研究者於實際 進行研究前,事先與園所討論所要進行的研究主題,為能讓小蕙老師瞭解本研 究的研究目的與內容,因此研究者於 7-8 月份的暑假期間,先以讀書會的方式,

與小蕙老師分享相關的文章和本研究可能採用的繪本(見附錄三),針對各項 資料的內容,與小蕙老師進行溝通與討論,確認彼此對於死亡教育和繪本教學 的看法,共同決定本研究所要使用的繪本,確定繪本後,研究者與小蕙老師,

針對所選出的繪本,進行繪本教學活動的教案設計,請小蕙老師根據教案進行 實際的教學,研究者則藉由每次繪本教學的教學活動進行觀察,記錄幼兒的行 為反應和互動情形。

在每本繪本教學活動完成後,研究者會針對教學活動歷程中的問題,與 小蕙老師進行訪談與討論,共同尋找可以解決問題的因應策略,以作為執行下 一次繪本教學活動進行的參考依據;並在每次的繪本教學活動結束後,撰寫個 人的省思,將討論的內容予以紀錄,藉由省思和討論的紀錄內容,列出教學歷 程中遭遇的問題或困難;最後,研究將實地的觀察現場的錄音資料與教師的訪 談、討論的內容,以最短的時間內轉譯成文字稿,並收集活動歷程中的相關的 文件資料,如幼兒的作品、照片、學習單等,以進行資料分析。

以下就針對本研究中,研究者角色、觀察、訪談、文件分析四個部分加 以陳述。

一、 研究者角色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就是研究工具,研究者本身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 力與分析能力,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彼此之間的互動也影響著研究的結果(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