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章共分為五節,首先在第一節當中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在第二節依據研究 目的與動機提出待答問題,進而在第三節擬定研究方法與步驟,並在第四節裡探討研 究範圍與限制,最後在第五節進行相關的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國民小學學生來自於社區,有社區存在的地方,自然有設置學校的需求。社區不 但可以提供場所更可以提供人力與各項資源,讓學校進行教學以及學生學習,學校可 說是依存社區而存在的(陳江松,2002)。因而學校與社區是「魚幫水、水幫魚」的狀 態,而呈現出密不可分的關係。傳統的辦學理念認為學校是「教育聖地」,不必因應環 境的變遷,也不必經營學校社區關係。過去學校跟社區之僅隔著一道圍牆,卻也無形 中阻隔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往往學校內教育的事,與學校外社區的事,大多互不相干,

所以雙方基本上都是相互獨立的兩個群體。然而,學校與社區在現代社會之下已經密 不可分,現今學校與社區間的關係經營已成為學校不可或缺的要務。而要探討學校與 社區的關係,不得不對社區與學校的定義有所了解,吳文賢(2005, p.26)認為: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一個社會的結構及其制度、規範、價值標準、生活模式、行動 思想及意識型態,是各個社區居民的言行互動的結果;而學校是社區內最重要的教育機構,

經由學校教育功能的發揮,形成社區居民的價值標準、言行規範與文化素養。因而使學校與 社區兩者之間的關係密切,二者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相互依存。

由此可見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也使得「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

的概念,目前已為多數人所普遍接受。所以陳江松(2002)提到,學校裡也可看見家

長與社區人士出入校園的身影,學校不但提供設施、設備給社區人士使用,更能協調 與商請適當的師資與人力,協助社區民眾從事各種學習活動,來回應的社區需求。學 校服務的對象已從僅限於學生從而擴大到了社區民眾。李建興(1994)亦認為學校不 能置身於社區之外,學校所教學的課程、學生所學習的內容,都不應僅僅侷限在學校 內而已,而是必須向外拓展到社區當中。簡而言之,目前在新聞媒體、報章雜誌,都 可見到學校邀請社區人士、運用社區在地資源與場所,進行教學與學習的身影,故學 校與社區的關係比以往更為緊密。

面對環境的變遷,學校與社區建立良好關係已成為學校教學與發展的重要事務。

因此應著眼於學校與社區的互助,讓學校與社區有雙贏的關係(吳清基,200)。隨著 時代的更迭,經濟生活型態的改變,知識的普及、以及資訊傳播的迅速,提高了民眾 參與公眾事務的能力與意願,對於學校運作開始關心並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見解與 建議,進而要求學校提供各種辦學的資訊,提供設施或設備,以及開放校園場地,供 社區民眾各種休閒或其他聚會活動使用(陳寶山,2005)。簡而言之,由於社會的開放 與進步,現今的學校與社區彼此間的交流與互動,比過去更為頻繁與密切,學校與社 區關係的經營自然為學校所注重。

社區要能提供學校一些學習資源,勢必也要有相當的發展程度,才足以提供學校 教學、學生學習之用。也因此社區也需要學校適度的協助,來幫助社區的發展,能讓 社區有所提升也能進而幫助到學校,因而學校必須與社區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以吳 文賢(2005)的觀點來看,在現今強調終身學習的社會裡,學校與社區的關係,已經 從以往各自獨立的封閉系統,轉化為合作互助的關係。學校應善用學校與社區彼此的 連結,從而願意去深化兩者間的關係,帶領學校與社區的成長與發展。所以在這樣的 情形之下,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經營有其必要性,也由於雙方都有互相各取所需的資源,

所以經營好兩者之間的關係其實是雙贏的。

對於學校與社區資源如何去交流運用,秦夢群(2006)也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於 學校擁有人力、設施與設備及場地上的資源,近年來終身學習風氣的盛行,加上學校 少子化的關係,對於閒置的設施與設備資源、課後空出的場地、充足的師資人力,如

果只是畫地自限,自掃門前雪,相形之下確有浪費之虞。而適度開放設施與設備恰巧 可以提供社區居民使用,師資人力可以提供學習,場地可以提供社區舉辦活動之外,

此外並與社區做結合以及適當的利用,一方面與社區建立友善的關係,另一方面學校 預算有限之下,也可藉此適度運用社區資源,來達成教育資源的有效運用,最後讓社 區與學校能雙贏,確實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由於社會資源有限,對於投入教育當中的資源,其產出的教育成效如何,自然是 眾人關注的焦點。因此,陳寶山(2005)認為學校的辦學績效必須接受社會的公評檢 驗,因此社會大眾對學校教育的成效與品質有知的權利,更要了解教育資源的運用情 況如何,而學校應該提出具體的辦學績效或相關資料佐證,以回應社會大眾對學校在 教育上的深切期盼,所以推展學校社區關係是現今學校必須重視的事務。

由於社區蘊含資源,對於能善加利用的學校,可增進教學效能及提升辦學績效。

吳文賢(2005)認為,與社區維持良好的關係,將學校與社區資源整合、運用,是學 校社區關係經營重要的一環。因此如何結合社區資源,充分與社區溝通、合作來謀求 學校的發展,提升辦學績效、增進教學效能,是當前所學校社區關係之間所關心的課 題。因此學校與社區因為兩者如能互助合作、彼此關懷、一同成長,進而能促使學校 永續發展,達到卓越學校經營的目標。

既然學校辦學績效成了眾人檢視學校教育成果的指標,故陳寶山(2005)指出,

學校接受國家的委託,擔負起教育國民的責任,因此學校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要獲得 社區裡家長的認同及支持,學校的教學效果與績效;學生學習的表現與成果,理應可 接受社會的公評與檢驗。陳寶山對於現今學校的經營提出看法,他認為必須拋棄以往 傳統保守的觀念,以開放的態度與做法,公開學校辦學資訊給社會大眾,促進公眾對 學校運作與績效的了解與支持,爭取更多外界的資源投入學校教育,促使教學與學習 活動能不斷改進,發揮有效教育的功能。一言以蔽之,藉由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機制,

透過回應社區民眾的建議或批評,打通學校與社區人士的隔閡與障礙,促進彼此良好 的溝通與互動,將有助於推展學校的教育工作。

要提高學校教育的效能,使學校辦學績效能符合大眾的期待,資源的獲取與投入

自然不可少,而其中經費這一項資源也是重點之一。所以,秦夢群(2006)從學校辦 學績效要求的觀點來看,認為教育確實是一項龐大投資,因此在有限的預算之下,其 對於預算是否能有效利用,是納稅人所關切的。也就是說,學校不能再閉門造車,必 須要跟外界多加接觸,傾聽社區民眾的聲音來提高教師教學效能、學生學習表現,進 而能夠維持與外界良好的互動關係,讓學校永續的發展與經營。對於學校的發展,陳 寶山(2005)也指出,由於國家財政愈來愈吃緊的趨勢下,無法滿足學校教育發展的 需求,為了爭取豐富的社會資源,因此必須重視學校與社區關係,努力做好學校與社 區關係經營,加強開拓地方社團或社區組織,如校友會、社區協會、家長會、同鄉會 等募款或募集資源之管道,以爭取外界資源的贊助,使學校在無國家的額外教育經費 補助之下,能支應學校發展與教學所需。綜上所言,學校對於社區的風俗民情與生活 型態,必須有適當了解,才能因地制宜的轉化社區內有用的資源,成為學校發展與教 學的基礎。

由前述可知,學校與社區之間關係的經營如此重要,而兩者間關係的維持,應當 從人們之間的交流互動著手,至於如何去維持吳宗立(1997)提出了一些看法,認為 學校外在環境生態極具複雜性,學生家長、地方代表、社區人士、媒體,常常以個人 主觀意識、自身利益或受人之託,對於學校教育提出理性的或非理性的關切與要求,

站在學校辦學的理念或教育的立場,如全盤接受則不勝其擾,置若罔聞則可能跋前躓 後,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經營已成為學校的重要課題之一。而另一方面吳文賢(2005)

從學校的經營與管理發展來看,學校的型態已由傳統「教育性」的靜態組織、封閉系 統,逐漸地轉為地方「教育」、「文化」「學習」與「休閒」等活動的動態組織、開放系 統,故需因應社會環境變遷,讓學校發展與成長的腳步,一同隨著時代更番與進步。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從過去的靜態組織、封閉系統,在現今轉換成動態組織、開 放系統,也由於現今社會開放,資訊傳播與交流的迅速,故學校與外界的接觸的機會 大增,因而秦夢群(2006)指出在現今資訊傳播媒體發達的時代裡,隨著民主開放與 資訊透明的浪潮,曾幾何時,學校竟也成為了媒體注目的焦點,各界人士無不投以「關 愛」的眼神,也因此讓學校教育為社會所重視。學校的一舉一動均為社區人士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