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Today's Textbooks, Tomorrow's Minds"

( Mikk, J., 2000 )

今日的教材,孕育出下一代的心靈。

( 引自王立心,2009 )

壹、 研究動機

世界各國紛紛開始重視品格教育,要求學校將時間及資源運用於品格教育。

其中直接明定品格教育為課程內容者,如美國聯邦教育部(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4 )轄下主管「品格教育夥伴計畫」( Partnerships in Character Education Project Program ),藉由經費補助以鼓勵各州推動品格教育,要求各學 區中小學的品格課程內容,必須包括尊重、關懷、負責、誠實等美德。此外,

也強調公民道德、民主思想及多元社會中的權利義務等課題。美國「品格教育 夥伴」 (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1993 )為一非營利與非官方之全國性組 織。該組織秉持教導青少年倫理,強調社交與情緒等發展和學業成績一樣重要,

提出「有效能的品格教育之十一項原則」 (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做為品格課程的準繩,並把品格發展提升為國民教育的頭等議程,

促使品格教育從 90 年代開始,迅速擴展成為美國全國性的運動。

日本文部科學省於 1990 年起,協助各縣教育委員會設置「品格教育振興會 議」,負責對縣內品格教育提出建言,規劃品格教育之實施策略等。1991 年起 為加強學校與社區合作推動品格教育,每年補助各縣實施「品格教育推進事業」, 2001 年並指定全國 100 個社區中之 800 所學校作為示範學校,以示範學校與社 區相結合的方式,且於國小、國中階段開設品格課程,每週一節;高中則併在

15

公民課程中,倫理課程則為二學分,合計三學年中研習七十節課 ( 引自鄭石岩,

2007 )。

澳大利亞在 2002 年出版的 《未來所需的就業力技能》 ( 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the Future ) 白皮書中,將「就業力技能」定義為:「個人所需具備的技能,

其目的不只為了就業,也為了讓個人能在企業內進步,以實現個人潛能,並成 功對企業的策略方向做出貢獻。」在這本白皮書當中提出「就業力技能架構」

( Employability Skills Framework ) ,其中將「核心就業力技能」歸納成八類,

包括:溝通技能、團隊合作技能、問題解決技能、原創與進取技能、規劃與組 織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學習技能、科技技能等,以上八項皆與品格有關 ( 引 自劉孟奇、邱俊榮、胡均力,2006 )。

中華民族自古流傳古聖先賢的風範,在古今典籍中記載許多的規範禮儀,

成為後人效法與學習涵養的榜樣,影響國民之道德素養至深。時至今代,品格 教育依然是教育之重點所在,從 民國十三年國父 孫中山先生致力提倡「忠、

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種固有的中華民族倫理道德 ( 孫文,2006 ),

民國二十三年先總統 蔣公勉勵國人,推行實踐合乎禮義廉恥之新生活運動 ( 林有土,1983 );民國二十八、九年國民政府頒布「禮、義、廉、恥」2為共 同校訓,也將青年守則列入 ( 張秀雄,1996 ),勗勉學子身體力行,並在生活 中實踐。

而德育一向被列為五育 ( 德智體群美 ) 之首,「修身」、「生活與倫理」

( 57 年國小暫行課程標準、64 年國小課程標準 )、「道德與健康」( 82 年國小課 程標準 )、「公民與道德」( 83 年國中課程標準 ) 等在 1950 到 1990 年的中、

2 禮--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清清白白的辨別、恥--切切實實的覺悟。

16

小學課程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九十學年度起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改變了傳 統的學科分類,於七大學習領域中,獨缺原本國小階段的「生活與倫理」和國 中階段的「公民與道德」;新課程為因應新趨勢不再有正式的「道德」科目,

主張將道德教學融入各學習領域,而六大議題3中也沒有明確的品格課程,導致

「品格」的能力指標,因無課綱主題軸,而降低其重要性,再加上有些品格是 概括性無法具體呈現4,往往容易遭人遺忘;新課程亦根據「合科統整」理念,

分散在各領域當中,於是對中、小學生的品格教育產生直接的衝擊。這正是為 何教育部近年來努力推動「品格教育」 ( Character education ) ,以彌補九年一 貫課程缺少品德教學的缺失。

教育部於 2003 年 9 月「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的第 5 項中心議題中主張:「建 構新世紀品格及道德教育內涵,透過每週中心德目的方式,設計教學活動,培 養明白事理、有為有守的國民」。會議結論是成立「品格及道德教育工作小組」,

發展學校品格及道德教育內涵,以協助學校透過中心德目之方式推動辦理。教 育部為繼續推動品德教育 ( 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 ,於 2004 年 12 月 16 日訂頒「品德教育促進方案」5 年計畫,請各縣市及各校由下而上選定中心 德目與具體行為準則,融合學校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以及校園文化,發展具 有特色且永續之品德教育校園文化;2006 年 11 月 3 日加以修訂,希望能以學校 教育為起點,統整各級政府、家長、社會組織及媒體等力量,喚醒全民對於品 德教育之重視,齊為優質社會紮根奠基。

3課程綱要特別提出資訊教育、環境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教育與家政教育

為六項重大議題。

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修正草案對照表「4-4-3 瞭解文化(包含道德、藝術

與宗教等)如何影響人類的價值與行為」( 教育部,2008 ) 。

17

於 2009 年 6 月 17 日更推出「台灣有品運動」,其中包含品德教育、藝術 扎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等 4 項主軸計畫,希望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

實踐於社會,以達到「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及生活有品味」,成為品德、

品質及品味兼具的現代公民社會 ( 教育部,2009b ) 。2010 年 8 月 28 日、29 日舉辦第 8 次全國教育會議,願景是「新世紀、新教育、新承諾」,以「精緻、

創新、公義、永續」為 4 大主軸精神,在「現代公民素養培育」議題中,包含 生命與品德教育,由此可見,公民教育的養成,是當今教育最重要的事 ( 教育 部,2010 ) 。

因此,未來的品格課程,不僅正考驗著出版社對於教科書編輯的用心程度,

也同時考驗著教師對教材的敏感度,以及能否適時透過機會教育,教導學生明 辨是非、知善惡、批判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在教學現場中傳遞 品格的內涵。因此,新版教材如何在世代交替的社會彰顯「品格」重要性?教 材所傳遞的品格價值觀念為何?此為值得研究分析的議題。即使進入了二十一 世紀,教材的重要性依然不變,「教科書是教材的權威,是教學方案的素材,

沒有教科書就沒有學校;應該教什麼,要如何教,幾乎完全決定於教科書。」

( Chambliss、Calfee, 1999;引自歐用生,2002 ) 。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將品格 課程融入各學習領域,教科書是教育目標與學生學習的媒介,又是學校實施正 式課程最主要的教材來源,教科書呈現的內容是否確實涵蓋品格內涵,可供教 師列入教學的教材來源,乃值得深入探究。

基於上述理由,研究者認為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具備理性的自由意志,

懂得為所當為、止所當止,能因時因地表現合宜的行為,而不應只專注於知識 的養成而已。面對當前教育仍重視升學而輕忽品格培養的缺失,是否顯示這波 教改的盲點已日益浮現?研究者也樂見台灣重視品格教育課程,品格教育的推

18

動,除了主其事者要有意願外,更需實施者有法;健全的品格不僅能幫助個人 在行為上合乎社會規範和標準,正確的價值觀也將指引人們避免在混亂的社會 中誤入歧途。唯有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能在具備高道德意識下行事,社會秩序才 得以安和穩定,也唯有深厚品格教育的基礎,才能使多元化社會更健全的發展。

身為國中社會領域的公民教師,研究者將前人的研究做為基礎,更進一步 以實施九年一貫新課程之後的公民教材為研究對象,以國內外專家、學者及機 構,歸納統計出七項最常被定義為品格內涵的類目為理論架構,採用內容分析 法詳加分析公民教材內容,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呈現公民教材中品格內涵的 分布與價值取向;研究成果能作為今後各校在選擇公民教材,及日後公民教材 之編寫、修訂與發展的參考。

貳、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如下:

一、 探究國中公民教材品格之內涵。

二、 分析國中公民教材品格內涵之數量。

三、 瞭解國中公民教材品格內涵之分布情形。

四、 比較國中公民教材不同版本之品格內涵、數量、分布情形

之差異。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