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重要性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重要性

"The prosperity of a country depends, not on the abundance of its revenues, nor on the strength of its fortifications, nor on the beauty of its public buildings; but it consists in the number of its cultivated citizens, in its men of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and character."

( Smiles, 2008:9 )

一國之強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

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遠見卓識和 品格高下。

(引自周慧菁,2004 )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重要性

隨著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 ( World Economic Forum,2009 ) ,台灣走向 M 型社會、重物質缺精神的景象,而在財富逐年增加,物質欲望獲得滿足情況下,

造成文化素養退卻與人際關係的疏離 ( 行政院主計處,2009 ) 。此以追求經濟 財富為優先的影響,使得現今社會各個階層,處處瀰漫著濃厚的商業氣息,如 此氛圍下,整體環境亦深受感染。目前我們所處的生活中,手機詐騙、電話勒 索、假鈔氾濫、街頭暴力、商品仿冒等等事件,幾乎無孔不入,滲透我們的生 活,讓人們彼此失去信賴感,對社會影響甚鉅 ( 內政部統計處,2009 ) 。此外 公權力不彰,不少人已跳脫品德與法紀的藩籬,恣意地為所欲為;且為求一己 私利,既不顧他人之人身自由,也不管公眾秩序。這個時代已經被膨脹的經濟 追求吞噬掉往昔之善良風俗,既斷失正面的價值認知,又缺乏人文素養,這般

11

現象怎不令有識之士憂心?

在教育體系中,因升學主義風氣的瀰漫,導致五育均衡發展不易落實;校 園威權體制的解構,使得師生、行政與教師等倫理關係受到衝擊而逐漸被漠視;

再加上校園內外缺乏品格典範的正向導引,致使學校、家庭與社會等德育功能 日漸式微,原有的價值體系面臨崩解,社會道德規範失衡、失序,說謊、偷竊、

口出惡言、態度傲慢、恐嚇勒索、校園霸凌……等事件不斷地重複上演,而且 有逐年惡化的現象,青少年道德價值混淆與偏差行為可謂日形惡化 ( 內政部警 政署刑事警察局,2007 ) 。

天下雜誌在 2003 年教育特刊中指出,有八成的國中小老師及家長認為,台 灣社會普遍的品格比十年前差,尤其是老師與家長對學生影響力式微,排名落 在電視與網路之後 ( 何琦瑜,2003 ) 。其中,政治人物、新聞媒體、電視節目,

更是危害品格教育的「前三害」( 周祝瑛,2004 ) 。加上國人一直誤信高知識 等於高競爭力,不可否認,高知識可以提升競爭力,但這不是絶對,甚至不是 最重要的。高希均 ( 2003 ) 提到「台灣最缺的不再是人才,而是人品」。個人 品格不佳常導致許多社會問題,我們也常發現「人才無品,其禍甚於庸才」 ( 吳 武典,2007 ) 。知識若無倫理道德作基礎,其為害可能更大,智慧型犯罪即是 最好的例子。

此外,2001 年在挪威召開的國際工程教育會議 ( 引自教育部,2009a ) 更 將個人能力界定如下列公式:

能力 ( C ) = ( 知識 ( K ) + 技能 ( S ) )

態度( A )

由公式可看出,專業知識與技能固然重要,但態度更為重要;良好的態度,

可以促進個人知識與技能的開展,發揮無窮的力量與價值;個人態度為正者,

12

能力與影響為正;態度為負者,其能力與影響為負 ( 王金國,2009 ) 。 更進一步來說,品格的重要性更不可言喻。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只 教導一個人認知,而不教他道德,就等於培養一個威脅者到社會中」 ( 引自王 金國,2009 ) 。培養學生良善品格是當前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面對全球化的 競爭,不只是要把學生教得有智慧、有能力,更要培養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價 值觀,如此才能促進國家社會繁榮進步。金恩˙馬丁路德博士也說過:「智慧 加上品格才是教育真正的目標」1( Singh, 2001;引自王金國,2009 ) 。可見品 格不但是教育的核心,對學生未來發展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教育的目的乃在於使人「變善」 ( good ) 與「變智」 ( smart ) ,教育活動 應同時重視學生品格發展與學術學習 ( 沈六,1997;Ryan, 2004 ) 。因此教育 的目標不只是著重智育,應強調五育均衡發展,從生活體驗著手,教導學生批 判思考與明辨是非,同時具有誠信、正直、自律、負責等自我管理的能力,讓 學生真正去實踐品格,體會品格的重要性。 Bulach 曾指出,若品格教育成功,

則校園內的霸凌 ( bullying behavior ) 及暴力行為均會減少。事實上,品格教育 一直都在發生,它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從來都沒停止過 ( 引自王金國,

2008 )。

根據 104 人力銀行 ( 楊基寬,2005 )統計台灣企業招募新鮮人時所重視的 項目,也發現品格優先於專業知能,在取才條件之優先順序中,主動積極的態 度、責任感、虛心學習的精神、承受壓力的能力、良好表達溝通能力等,乃優 先於專業能力與學歷之項目。天下雜誌 1998 年 4 月號公布「企業晉用員工的首

1 "Intelligence plus character--that is the goal of true education."

-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 ( 1929-1968 )

13

要考量」調查,顯示台灣企業取才的關鍵,已經從能力轉為態度,最重視的是 屬於 MQ ( Moral Quotient )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團隊合作,顯而易見的是 品格比學習能力、專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更優先的重視 ( 洪中夫,20 08 )。 2004 年遠見雜誌 6 月份以「品德管理」為專題進行調查,74%企業家用 人原則是「人品比人才重要」( 林宜諄,2004 )。如國內知名半導體產業--台積 電,其用人的首要條件即是品格,並以誠信正直為企業之核心價值 ( 天下雜誌,

2003 )。而高希均亦強調「沒有人,不能做事;沒有人才,不能做大事;沒有 人品,不論做什麼事,都會壞事。」( 高希均,2003 )。由此可見品格不但是為 人處事的原則,更是日後踏入社會的基石。

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品格課程亟需重建,要如何將社會亂象撥亂反 正,人心趨善導正,是刻不容緩且必須解決的,所以如何落實品格教育,勢必 也是當前教育實施最急切的中心問題所在。基本上,人的趨善本質並沒有改變,

唯物質文明過度發展,精神文明未適時順勢調整而原地踏步,以致出現失衡的 現象;不同階段發展自然會有不同的角色期望,但是基本的品格教育卻不容輕 忽與改變。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