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教材品格內涵之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教材品格內涵之分析"

Copied!
18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沈 六 博士.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教材 品格內涵之分析. 研究生:蔡 素 慧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月.

(2) 謝. 誌. 碩士班 850 多個日子的學習生涯,伴隨論文的付梓即將告一段落,能夠順 利完成學業,要感謝許許多多一路幫助我的人。.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沈六老師,淵博的學識涵養奠定文本的方向及架構, 不厭其煩的逐次指導,適時糾正錯誤並給予中肯的建議,讓目標更明確、進行步 驟更順利;感謝口試委員-林建福老師,百忙之中撥冗檢視我的論文,提出專業 精闢的見解、待加強之處與修正的方向,這些寶貴的建議讓內容更臻完善;感謝 鄧毓浩老師,在兩階段的口試中大力指正,使得論述更有章法,思慮更加寬廣、 立論更為周全。. 在師大公領系這個大家族,有幸認識班上這群亦師亦友的讀書會同學,大 伙為了論文一起打拼,隨時關心督促彼此論文進度,並適時給予加油打氣;我們 這群公領系碩士班的學生,除了面對必須完成的課業,仍兼負第一線的教學工作, 在這段繁忙緊湊的過程中,除了不斷自我勉勵以外,與同學間也培養出同甘共苦 的革命情誼。. 最後僅以此論文獻給在我攻讀碩士階段裡,每一個曾經幫助我、愛護我、 給我力量的家人、師長、朋友、同學與同事,紙短情長,說不完寫不盡,全都一 一烙印在我心裡,永遠珍藏;即將開始下一段人生,期待自己再開創另一番可能, 也祝福我的家人、師長、朋友、同學與同事,永遠幸福安康,並致上我最深的謝 忱。 素慧 誌於 2010 年立冬 I.

(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教材之「品格內涵」及其數量與分布 情形,並比較不同版本之差異。經蒐集中外文獻,分析與歸納出七項最常被定義 為品格的內涵,誠實、責任、尊重、公平、勇敢、關懷和自律,本研究依此制定 出核心主類目,依據七項主類目以「品格內涵統計表」、「品格內涵分析表」作 為研究工具,探討現今國中公民教材,以甲版本、乙版本七上到九下,每版本六 冊共十二冊公民教材為研究對象,分別以內容分析法、描述統計、卡方百分比同 質性檢定,探究教材在世代交替的社會如何彰顯「品格」的重要性?以及教材所 傳遞的品格價值觀念?.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壹、 品格內涵方面 一、 就品格內涵而言 (一). 誠實指真誠待人。. (二). 責任指做好份內的事。. (三). 尊重指敬重他人。. (四). 公平指做事不偏不倚。. (五). 勇敢指不怕困難。. (六). 關懷指關心家人、關懷社會。. (七). 自律指自治自律。. 二、. 就教材闡述品格內涵的完整度與多元性. (一). 責任等主類目之品格內涵敘述完整且賦予新的涵義。. (二). 誠實、尊重、公平、勇敢與關懷等之部分次類目的品格內涵 II.

(4) 表達不夠完善。 (三) 誠實、尊重、關懷與自律等品格內涵僅以生活化的方式描述。 (四) 誠實之忠誠品格以激發愛鄉與愛國為主。. 貳、 品格內涵之數量方面 一、. 以「責任」的數量最多,「誠實」明顯偏少。. 二、. 以責任、關懷出現次數最多,正直、慈悲心相對偏少。. 三、. 乙版本較容易發生品格懸缺現象。. 參、 品格內涵之呈現方式方面 文字為主、圖為輔,習作、課後閱讀與課文補充為助。. 肆、 以品格內涵之分布情形來看 一、. 品格內涵呈現分布不均。. 二、. 品格內涵連續性甲版本較優於乙版本。. 關鍵字:國中公民教材、品格. III.

(5) An Analytic Research on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in Civics Textbook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Su-hui Tsai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in civics textbook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and to explore 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It also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versions of civics textbooks in terms of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reviews,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seven characters most frequently defined as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are “honesty”, “responsibility”, “respect”, “fairness”, “courage”, “caring “and “self-discipline”.. The civics textbooks, which are analyzed in the study,. include two different versions which are arranged from Volume One to Volume Six. Every volume is used to teach three different grad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very semester, respectively.. Dat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content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hi-square test.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find out how the civics textbooks show the importance of decency in the fast-changing society.. Additionally, it’s expected to explore how the civics. textbooks convey the merits and meanings of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to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A. With regard to “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1. In terms of. “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 a. “Honesty” means treating others sincerely. IV.

(6) b. “Responsibility” means doing the things that one should do. c. “Respect” means admiring others. d. “Fairness” means doing things without bias. e. “Courage” means facing difficulty or danger without fear. f. “Caring” means sympathetic concern for others. g. “Self-Discipline” means self-government and self-discipline. 2. As regards what and how civic textbooks explicate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a.. The main categories of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 ”responsibility” are explained fully and completely, and they are provided with new meanings.. b. Some of the sub-categories of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 “honesty”, “respect”, “fairness” , ”courage” and “caring” aren’t explicited clearly. c.. Some of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honesty”, “respect”, “caring” and “self-discipline” aren’t described and mentioned in everyday events.. d. “Loyalty” of “honesty” aims to provoke one’s love for his own hometown and country. B. With regard to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explicated: 1. “Responsibility” is explicated the most; “honesty” is explained obviously less. 2. “Responsibility” and “caring” are explicated the most frequently; “ integrity” and “kindness” are explained much less frequently. 3. Not all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are explicated in Version B.. C. With regard to the presentation of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explicated: The explications of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are arranged primarily in texts and secondarily in illustrations. What is presented in workbooks, post-readings and V.

(7) supplements helps to explain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D. With regar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1..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in each version isn’t arranged evenly.. 2.. The presentation of “Intension of Characters” in Version A is superior to that in Version B in order of arrangement.. Keyword:. Civics Textbooks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aracters. VI.

(8)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0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重要性.............................................................. 10.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9. 第四節. 名詞解釋.......................................................................................... 2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2. 第六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7 第一節. 品格的意義...................................................................................... 27. 第二節. 品格課程之內涵.............................................................................. 31. 第三節. 品格課程之相關研究...................................................................... 6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8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8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8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9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95.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 97 第一節. 國中公民教材之品格內涵.............................................................. 97. 第二節. 國中公民教材品格內涵之數量.................................................... 119. 第三節. 國中公民教材品格內涵之呈現方式............................................ 126. 第四節. 國中公民教材品格內涵之分布情形............................................ 1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6 第一節. 結論................................................................................................ 156. 第二節. 建議................................................................................................ 163. 參考書目.................................................................................................................... 168 中文部分............................................................................................................ 168 英文部分............................................................................................................ 174 附錄............................................................................................................................ 177 附錄一 品格內涵統計表.................................................................................. 177 附錄二 品格內涵分析表.................................................................................. 184. VII.

(9) 表. 次. 表 3-2-1 甲版本公民教材整理 ................................................................... 81 表 3-2-2 甲版本公民教材整理 ( 續 ) ...................................................... 81 表 3-2-3 乙版本公民教材整理 ................................................................... 83 表 3-2-4 乙版本公民教材整理 ( 續 ) ...................................................... 84 表 3-3-1 評分員背景資料一覽表 ............................................................... 89 表 3-3-2 評分員相互同意度一覽表 ........................................................... 89 表 3-3-3 主類目、課文內容編碼 ............................................................... 91 表 3-3-4 年級、冊別、單元名稱編碼 ....................................................... 91 表 4-2-1 甲、乙版本教材各年級之次數、百分比及排序 ..................... 120 表 4-2-2 甲、乙版本教材各年級主類目之次數、百分比及排序 ......... 121 表 4-2-3 甲、乙版本冊別之數量差異考驗摘要表 ................................. 125 表 4-3-1 甲、乙版本教材呈現方式之次數、百分比及排序 ................. 127 表 4-3-2 甲、乙版本教材主類目呈現方式之次數、百分比及排序 ..... 129 表 4-3-3 甲、乙版本教材品格內涵之呈現方式 ..................................... 134 表 4-4-1 甲、乙版本教材誠實品格內涵之分布 ..................................... 137 表 4-4-2 甲、乙版本教材責任品格內涵之分布 ..................................... 140 表 4-4-3 甲、乙版本教材尊重品格內涵之分布 ..................................... 142 表 4-4-4 甲、乙版本教材公平品格內涵之分布 ..................................... 144 表 4-4-5 甲、乙版本教材勇敢品格內涵之分布 ..................................... 147 表 4-4-6 甲、乙版本教材關懷品格內涵之分布 ..................................... 150 表 4-4-7 甲、乙版本教材自律品格內涵之分布 ..................................... 153 表 4-4-8 甲、乙版本教材主類目分布差異之考驗摘要表 ..................... 154 表 4-4-9 甲、乙版本教材品格內涵分布差異之考驗摘要表 ................. 155. VIII.

(10) 圖. 次. 圖 3-1- 1 研究架構圖 .................................................................................. 80. IX.

(11) 第一章 緒論 "The prosperity of a country depends, not on the abundance of its revenues, nor on the strength of its fortifications, nor on the beauty of its public buildings; but it consists in the number of its cultivated citizens, in its men of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and character." ( Smiles, 2008:9 ). 一國之強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 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遠見卓識和 品格高下。 (引自周慧菁,2004 ).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重要性 隨著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 ( World Economic Forum,2009 ) ,台灣走向 M 型社會、重物質缺精神的景象,而在財富逐年增加,物質欲望獲得滿足情況下, 造成文化素養退卻與人際關係的疏離 ( 行政院主計處,2009 ) 。此以追求經濟 財富為優先的影響,使得現今社會各個階層,處處瀰漫著濃厚的商業氣息,如 此氛圍下,整體環境亦深受感染。目前我們所處的生活中,手機詐騙、電話勒 索、假鈔氾濫、街頭暴力、商品仿冒等等事件,幾乎無孔不入,滲透我們的生 活,讓人們彼此失去信賴感,對社會影響甚鉅 ( 內政部統計處,2009 ) 。此外 公權力不彰,不少人已跳脫品德與法紀的藩籬,恣意地為所欲為;且為求一己 私利,既不顧他人之人身自由,也不管公眾秩序。這個時代已經被膨脹的經濟 追求吞噬掉往昔之善良風俗,既斷失正面的價值認知,又缺乏人文素養,這般 10.

(12) 現象怎不令有識之士憂心? 在教育體系中,因升學主義風氣的瀰漫,導致五育均衡發展不易落實;校 園威權體制的解構,使得師生、行政與教師等倫理關係受到衝擊而逐漸被漠視; 再加上校園內外缺乏品格典範的正向導引,致使學校、家庭與社會等德育功能 日漸式微,原有的價值體系面臨崩解,社會道德規範失衡、失序,說謊、偷竊、 口出惡言、態度傲慢、恐嚇勒索、校園霸凌……等事件不斷地重複上演,而且 有逐年惡化的現象,青少年道德價值混淆與偏差行為可謂日形惡化 ( 內政部警 政署刑事警察局,2007 ) 。. 天下雜誌在 2003 年教育特刊中指出,有八成的國中小老師及家長認為,台 灣社會普遍的品格比十年前差,尤其是老師與家長對學生影響力式微,排名落 在電視與網路之後 ( 何琦瑜,2003 ) 。其中,政治人物、新聞媒體、電視節目, 更是危害品格教育的「前三害」( 周祝瑛,2004 ) 。加上國人一直誤信高知識 等於高競爭力,不可否認,高知識可以提升競爭力,但這不是絶對,甚至不是 最重要的。高希均 ( 2003 ) 提到「台灣最缺的不再是人才,而是人品」。個人 品格不佳常導致許多社會問題,我們也常發現「人才無品,其禍甚於庸才」 ( 吳 武典,2007 ) 。知識若無倫理道德作基礎,其為害可能更大,智慧型犯罪即是 最好的例子。. 此外,2001 年在挪威召開的國際工程教育會議 ( 引自教育部,2009a ) 更 將個人能力界定如下列公式:. 能力 ( C ) = ( 知識 ( K ) + 技能 ( S ) ). 態度(. A). 由公式可看出,專業知識與技能固然重要,但態度更為重要;良好的態度, 可以促進個人知識與技能的開展,發揮無窮的力量與價值;個人態度為正者, 11.

(13) 能力與影響為正;態度為負者,其能力與影響為負 ( 王金國,2009 ) 。 更進一步來說,品格的重要性更不可言喻。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只 教導一個人認知,而不教他道德,就等於培養一個威脅者到社會中」 ( 引自王 金國,2009 ) 。培養學生良善品格是當前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面對全球化的 競爭,不只是要把學生教得有智慧、有能力,更要培養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價 值觀,如此才能促進國家社會繁榮進步。金恩˙馬丁路德博士也說過:「智慧 加上品格才是教育真正的目標」 1( Singh, 2001;引自王金國,2009 ) 。可見品 格不但是教育的核心,對學生未來發展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教育的目的乃在於使人「變善」 ( good ) 與「變智」 ( smart ) ,教育活動 應同時重視學生品格發展與學術學習 ( 沈六,1997;Ryan, 2004 ) 。因此教育 的目標不只是著重智育,應強調五育均衡發展,從生活體驗著手,教導學生批 判思考與明辨是非,同時具有誠信、正直、自律、負責等自我管理的能力,讓 學生真正去實踐品格,體會品格的重要性。 Bulach 曾指出,若品格教育成功, 則校園內的霸凌 ( bullying behavior ) 及暴力行為均會減少。事實上,品格教育 一直都在發生,它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從來都沒停止過 ( 引自王金國, 2008 )。. 根據 104 人力銀行 ( 楊基寬,2005 )統計台灣企業招募新鮮人時所重視的 項目,也發現品格優先於專業知能,在取才條件之優先順序中,主動積極的態 度、責任感、虛心學習的精神、承受壓力的能力、良好表達溝通能力等,乃優 先於專業能力與學歷之項目。天下雜誌 1998 年 4 月號公布「企業晉用員工的首. 1. "Intelligence plus character--that is the goal of true education.". -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 ( 1929-1968 ) 12.

(14) 要考量」調查,顯示台灣企業取才的關鍵,已經從能力轉為態度,最重視的是 屬於 MQ ( Moral Quotient )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團隊合作,顯而易見的是 品格比學習能力、專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更優先的重視 ( 洪中夫,20 08 )。 2004 年遠見雜誌 6 月份以「品德管理」為專題進行調查,74%企業家用 人原則是「人品比人才重要」( 林宜諄,2004 )。如國內知名半導體產業--台積 電,其用人的首要條件即是品格,並以誠信正直為企業之核心價值 ( 天下雜誌, 2003 )。而高希均亦強調「沒有人,不能做事;沒有人才,不能做大事;沒有 人品,不論做什麼事,都會壞事。」( 高希均,2003 )。由此可見品格不但是為 人處事的原則,更是日後踏入社會的基石。. 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品格課程亟需重建,要如何將社會亂象撥亂反 正,人心趨善導正,是刻不容緩且必須解決的,所以如何落實品格教育,勢必 也是當前教育實施最急切的中心問題所在。基本上,人的趨善本質並沒有改變, 唯物質文明過度發展,精神文明未適時順勢調整而原地踏步,以致出現失衡的 現象;不同階段發展自然會有不同的角色期望,但是基本的品格教育卻不容輕 忽與改變。. 13.

(15)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Today's Textbooks, Tomorrow's Minds" ( Mikk, J., 2000 ). 今日的教材,孕育出下一代的心靈。 ( 引自王立心,2009 ). 壹、. 研究動機. 世界各國紛紛開始重視品格教育,要求學校將時間及資源運用於品格教育。 其中直接明定品格教育為課程內容者,如美國聯邦教育部(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4 )轄下主管「品格教育夥伴計畫」( Partnerships in Character Education Project Program ),藉由經費補助以鼓勵各州推動品格教育,要求各學 區中小學的品格課程內容,必須包括尊重、關懷、負責、誠實等美德。此外, 也強調公民道德、民主思想及多元社會中的權利義務等課題。美國「品格教育 夥伴」 (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1993 )為一非營利與非官方之全國性組 織。該組織秉持教導青少年倫理,強調社交與情緒等發展和學業成績一樣重要, 提出「有效能的品格教育之十一項原則」(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做為品格課程的準繩,並把品格發展提升為國民教育的頭等議程, 促使品格教育從 90 年代開始,迅速擴展成為美國全國性的運動。. 日本文部科學省於 1990 年起,協助各縣教育委員會設置「品格教育振興會 議」,負責對縣內品格教育提出建言,規劃品格教育之實施策略等。1991 年起 為加強學校與社區合作推動品格教育,每年補助各縣實施 「品格教育推進事業」 , 2001 年並指定全國 100 個社區中之 800 所學校作為示範學校,以示範學校與社 區相結合的方式,且於國小、國中階段開設品格課程,每週一節;高中則併在 14.

(16) 公民課程中,倫理課程則為二學分,合計三學年中研習七十節課 ( 引自鄭石岩, 2007 )。. 澳大利亞在 2002 年出版的《未來所需的就業力技能》( 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the Future ) 白皮書中,將「就業力技能」定義為:「個人所需具備的技能, 其目的不只為了就業,也為了讓個人能在企業內進步,以實現個人潛能,並成 功對企業的策略方向做出貢獻。」在這本白皮書當中提出「就業力技能架構」 ( Employability Skills Framework ) ,其中將「核心就業力技能」歸納成八類, 包括:溝通技能、團隊合作技能、問題解決技能、原創與進取技能、規劃與組 織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學習技能、科技技能等,以上八項皆與品格有關 ( 引 自劉孟奇、邱俊榮、胡均力,2006 )。. 中華民族自古流傳古聖先賢的風範,在古今典籍中記載許多的規範禮儀, 成為後人效法與學習涵養的榜樣,影響國民之道德素養至深。時至今代,品格 教育依然是教育之重點所在,從 民國十三年國父 孫中山先生致力提倡「忠、 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種固有的中華民族倫理道德 ( 孫文,2006 ), 民國二十三年先總統 蔣公勉勵國人,推行實踐合乎禮義廉恥之新生活運動 ( 林有土,1983 );民國二十八、九年國民政府頒布「禮、義、廉、恥」 2為共 同校訓,也將青年守則列入 ( 張秀雄,1996 ),勗勉學子身體力行,並在生活 中實踐。. 而德育一向被列為五育 ( 德智體群美 ) 之首,「修身」、「生活與倫理」 ( 57 年國小暫行課程標準、64 年國小課程標準 )、「道德與健康」( 82 年國小課 程標準 )、「公民與道德」( 83 年國中課程標準 ) 等在 1950 到 1990 年的中、 2. 禮--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清清白白的辨別、恥--切切實實的覺悟。 15.

(17) 小學課程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九十學年度起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改變了傳 統的學科分類,於七大學習領域中,獨缺原本國小階段的「生活與倫理」和國 中階段的「公民與道德」;新課程為因應新趨勢不再有正式的「道德」科目, 主張將道德教學融入各學習領域,而六大議題 3中也沒有明確的品格課程,導致 「品格」的能力指標,因無課綱主題軸,而降低其重要性,再加上有些品格是 概括性無法具體呈現 4,往往容易遭人遺忘;新課程亦根據「合科統整」理念, 分散在各領域當中,於是對中、小學生的品格教育產生直接的衝擊。這正是為 何教育部近年來努力推動「品格教育」 ( Character education ) ,以彌補九年一 貫課程缺少品德教學的缺失。. 教育部於 2003 年 9 月「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的第 5 項中心議題中主張:「建 構新世紀品格及道德教育內涵,透過每週中心德目的方式,設計教學活動,培 養明白事理、有為有守的國民」 。會議結論是成立「品格及道德教育工作小組」, 發展學校品格及道德教育內涵,以協助學校透過中心德目之方式推動辦理。教 育部為繼續推動品德教育 ( 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 ,於 2004 年 12 月 16 日訂頒「品德教育促進方案」5 年計畫,請各縣市及各校由下而上選定中心 德目與具體行為準則,融合學校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以及校園文化,發展具 有特色且永續之品德教育校園文化;2006 年 11 月 3 日加以修訂,希望能以學校 教育為起點,統整各級政府、家長、社會組織及媒體等力量,喚醒全民對於品 德教育之重視,齊為優質社會紮根奠基。. 3. 課程綱要特別提出資訊教育、環境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教育與家政教育. 為六項重大議題。 4.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修正草案對照表「4-4-3 瞭解文化(包含道德、藝術. 與宗教等)如何影響人類的價值與行為」( 教育部,2008 ) 。 16.

(18) 於 2009 年 6 月 17 日更推出「台灣有品運動」,其中包含品德教育、藝術 扎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等 4 項主軸計畫,希望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 實踐於社會,以達到「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及生活有品味」,成為品德、 品質及品味兼具的現代公民社會 ( 教育部,2009b ) 。2010 年 8 月 28 日、29 日舉辦第 8 次全國教育會議,願景是「新世紀、新教育、新承諾」,以「精緻、 創新、公義、永續」為 4 大主軸精神,在「現代公民素養培育」議題中,包含 生命與品德教育,由此可見,公民教育的養成,是當今教育最重要的事 ( 教育 部,2010 ) 。. 因此,未來的品格課程,不僅正考驗著出版社對於教科書編輯的用心程度, 也同時考驗著教師對教材的敏感度,以及能否適時透過機會教育,教導學生明 辨是非、知善惡、批判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在教學現場中傳遞 品格的內涵。因此,新版教材如何在世代交替的社會彰顯「品格」重要性?教 材所傳遞的品格價值觀念為何?此為值得研究分析的議題。即使進入了二十一 世紀,教材的重要性依然不變,「教科書是教材的權威,是教學方案的素材, 沒有教科書就沒有學校;應該教什麼,要如何教,幾乎完全決定於教科書。」 ( Chambliss、Calfee, 1999;引自歐用生,2002 ) 。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將品格 課程融入各學習領域,教科書是教育目標與學生學習的媒介,又是學校實施正 式課程最主要的教材來源,教科書呈現的內容是否確實涵蓋品格內涵,可供教 師列入教學的教材來源,乃值得深入探究。. 基於上述理由,研究者認為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具備理性的自由意志, 懂得為所當為、止所當止,能因時因地表現合宜的行為,而不應只專注於知識 的養成而已。面對當前教育仍重視升學而輕忽品格培養的缺失,是否顯示這波 教改的盲點已日益浮現?研究者也樂見台灣重視品格教育課程,品格教育的推 17.

(19) 動,除了主其事者要有意願外,更需實施者有法;健全的品格不僅能幫助個人 在行為上合乎社會規範和標準,正確的價值觀也將指引人們避免在混亂的社會 中誤入歧途。唯有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能在具備高道德意識下行事,社會秩序才 得以安和穩定,也唯有深厚品格教育的基礎,才能使多元化社會更健全的發展。. 身為國中社會領域的公民教師,研究者將前人的研究做為基礎,更進一步 以實施九年一貫新課程之後的公民教材為研究對象,以國內外專家、學者及機 構,歸納統計出七項最常被定義為品格內涵的類目為理論架構,採用內容分析 法詳加分析公民教材內容,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呈現公民教材中品格內涵的 分布與價值取向;研究成果能作為今後各校在選擇公民教材,及日後公民教材 之編寫、修訂與發展的參考。. 貳、.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如下:. 一、. 探究國中公民教材品格之內涵。. 二、. 分析國中公民教材品格內涵之數量。. 三、. 瞭解國中公民教材品格內涵之分布情形。. 四、. 比較國中公民教材不同版本之品格內涵、數量、分布情形 之差異。. 18.

(20)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本研究之目的,本研究探討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 國中公民教材品格之內涵為何?. 二、. 國中公民教材品格內涵之數量為何?. 三、. 國中公民教材品格內涵之分布情形為何?. 四、. 國中公民教材不同版本之品格內涵、數量、分布情形之差 異為何?. 19.

(21) 第四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之重要名詞為:「國中公民教材」、「品格」,茲釋義如下:. 壹、. 國中公民教材. 教材的形式、材質和呈現方式有很多種類,而教科書只是眾多教學材料類 別當中的一種,故教科書是教材一部份而非全部。教科書即俗稱「課本」或「教 學手冊」,是依照課程綱要將各科教學內容作系統化的組織安排,以協助教師 教學、提供學生學習內容與練習機會的主要材料。教材的型式可包含教科書 (課 本) 、教學手冊、學生習作、掛圖、錄音帶、錄影帶與光碟片等教具。本研究 所分析的教材指現行版國中社會學習領域中之公民教材,由北北基 5各國中所投 票選出之甲版本 6七到九年級的公民教材和其他各縣市市占率 7較高的乙版本 8, 分析內容包括課文正文的文字、圖文、課後閱讀與習作。. 貳、. 品格. 《 國語活用辭典 》 稱「品格」為道德才性高下的程度 ( 周何總主編, 2004 ) 。《 教育大辭書 》 在「品格」兩個字連用時,「品」取類別或等級之 意,「格」取法式或準則;品格合為個人情感、思想與行動整體表現之一致而 獨特的現象 ( 國立編譯館,2000 )。《 劍橋哲學辭典 》 將品格界定為「一個. 5. 北北基是指臺北市、臺北縣和基隆市等三個縣市;民國 97 學年度開始,由各校經由民主投票方. 式,採用多數決方式來統一實施教材。 6. 為維護教材之隱私權,故以甲版本稱呼之。. 7. 98 學年度市占率甲版本 44.9%,乙版本 34.4%,丙版本 15.1%,其他 5.6% ( 資料來源由甲、乙、. 丙出版社提供 )。 8. 為維護教材之隱私權,故以乙版本稱呼之。 20.

(22) 人倫理與才智方面綜合的特性。才智上的德行,如評估證據的小心謹慎,提升 人追求真理的實踐能力。道德或倫理的德行,包含諸如勇氣和慷慨這樣的特性, 不僅左右人的選擇和行動,而且也左右人的態度和情緒。這些特性通常有相對 的穩定性,而且對應於理性」 ( 果實出版社編著,2002 ) 。而《 張氏心理學 辭典 》 指品格為「人的性格,根據道德標準評價的行為或具有該行為的人, 與另詞人格 ( personaility ) 同義」 ( 張春興,2002 ) 。. 品格 ( character ) 一詞,本意是指在蠟藥丸、玉石或金屬表面上刻劃,意謂 著「雕刻」 ( O’Sullivan, 2004 )。Lickona ( 1991 ) 認為品格是一種以符合道德規 範的方式來回應外在情境的一種內在氣質,它包含三個相關的部分:道德認知、 道德情感及道德行為;好的品格包括知善 ( knowing the good )、愛善 ( desiring the good ) 及行善 ( doing the good ) 三部分 ( Lickona, 1991;Ryan, 2003 )。吳 齊殷 ( 2007 ) 則認為品格是內化於心的一種意識型態,其將個人的良善深植於 生活之中,並展現於外且能聚合成為理想的社會想像。. 文中將同時出現品格、品德、道德、人格之名詞,研究者將它們視為同義, 而本研究所指的品格內涵為個人內在穩定的情感,合乎理性的思想,表現出具 有知善、愛善與行善的整體行動,具體而言,公民教材的品格內涵包括誠實 ( 忠 誠、正直、信實 ) 、責任 ( 勤勞吃苦、公民責任 ) 、尊重 ( 孝順、禮節 ) 、 公平 ( 正義 ) 、勇敢 ( 堅忍、勇氣、積極態度 ) 、關懷 ( 慈悲心、仁愛、恕 宥、感恩、謙虛、同理心 ) 、自律 ( 自我管理、儉樸、智慧 ) 等。. 21.

(2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教材品格內涵之分析』,依據上 述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界定如下:.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可分為研究變項、研究對象二部分來探討:. 一、. 研究變項. 首先探討品格的定義及相關理論,透過相關理論界定出主類目與內涵,最 後以主類目與內涵分析國中公民教材中,品格出現的數量,並分析該數量中主 類目及內涵分布的情況。.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採用經教育部審核通過後發行的國中公民教材,並採用甲版本 及乙版本七到九年級公民教材共十二冊,就課文正文的文字與圖文進行內容分 析,包括單元頁之說明主旨、學生習作以及課後閱讀。. 貳、. 研究限制. 針對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分析,本研究的限制如下:. 一、. 就研究變項而言. 各專家、學者針對品格教材所應具備之品格內涵看法不盡相同,所列舉出 的內涵歸納包括自我內在、個人與家庭、個人與學校和個人與社會等層面。研 究者僅針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歸納統計出七項最常被定義之品格所需的 內涵,分別為誠實、責任、尊重、公平、勇敢、關懷和自律當成本研究的主類 22.

(24) 目,再以此主類目對國中公民教材甲版本及乙版本做品格內涵之分析。. 二、. 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僅採用內容分析法,針對教材之內容進行分析,即以課本文字內容 進行品格內涵之分析研究,並未對教材編輯者進行訪談,故無法瞭解編輯者的 理念,因此在質化研究方面,透過課文、圖表分析,以避免研究者主觀的探討。. 三、. 就研究教材而言. 就國中公民教材而言,目前共有三個版本,包括甲版本、乙版本、丙版本 。 本研究係針對北北基票選出來之甲版本、其他縣市市占率較高的乙版本,進行 七到九年級之公民教材分析,並未對丙版本的教材做研究。. 23.

(25) 第六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將依前述之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擬採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並 依循相關文獻之探討結果所作之研究架構,分析公民教材品格內涵;而所採取 之研究方法及進行研究步驟如下:. 壹、.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採用內容分析法 ( Content Analysis ),進行分析研究。使用經教育 部審核通過後發行的國中社會學習領域中之公民教材,甲版本及乙版本七到九 年級的公民教材共十二冊為研究範圍,建置體裁類目,進行體裁分類,設定內 容主題,針對甲版本及乙版本公民第一冊至第六冊教材進行品格的分類。.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質」與「量」並重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透過量化技巧 與質化分析的方式,對公民教材編製的合理性做出定量、定質的分析,以客觀 及系統的態度,分析教材的結構,藉以推論教材的環境背景及其意義,也可以 用來評鑑教科書編排是否適宜。. 貳、. 研究步驟. 一、. 擬定研究計畫. 首先擬定研究計畫,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並敘述研究方法與步驟。本研 究綱要共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緒論」:首先敘述研究問題的意義與重要性,再就研究動機 與目的進行分析闡述;繼而提出本研究之有關名詞定義及確定研究範圍;再陳 24.

(26) 述研究方法、步驟、問題、範圍與限制。第二部分為「文獻探討」,就品格的 意義、品格課程之內涵及品格課程之相關研究進行探究。第三部分為「研究設 計與實施」,選取研究對象,設計研究方法等,說明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研 究工具、實施程序與資料處理方式。第四部分為「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針對教材及參酌文獻加以分析討論,以顯示資料的意義。第五部分為「結論與 建議」,即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及發現,並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後續研究 參考之用。. 二、. 蒐集相關資料. 蒐集相關實證研究資料,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及設計研究工具之依據。 包括品格的定義、品格之核心價值及其相關研究。資料來源除相關期刊、書籍 外,並利用現今無遠弗屆網際網路搜尋等服務,期使資料蒐集能趨於完備。. 三、. 探討相關文獻. 蒐集資料後綜覽、分析與彙整並比較各作者與相關單位提出之異同暨觀點, 將其分類;系統及客觀地敘述資料之內涵、整理、歸納資料。. 四、. 整理與歸納資料. 依據整理、分類後的內涵作為基礎,設計品格內涵分析表並劃記公民教材 出現的品格內涵數量、分布情形。. 五、. 整理並統計分析資料. 以 SPSS 18.0 套裝軟體依據劃記資料,並統計其結果。 25.

(27) 六、. 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 依據統計資料結果,加以分析與討論。. 七、. 提出研究發現作成結論,並撰寫研究報告. 最後,根據資料分析所得,提出研究發現,並作出適當的詮釋、結論與建 議,以提供未來後續研究之參考。. 26.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旨在探討品格課程之內涵,與既往相關研究之結果,並就文獻探討 所得,加以整理、比較與分析,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提供實證調查結果討 論之依據。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品格的意義;第二節品格課程之內涵;第 三節品格課程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品格的意義 本研究為全面性探究品格的意義,將以字義、道德、心理、教育四種不同 的層面來探討品格的意義,. 壹、. 字義觀點. 從中國古代典籍來探討品格的意義, 《 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 》 中提 及,法式制度曰「品」、人格身價曰「品」、等級曰「品」;標準、法式謂之 「格」,人品氣量風度之泛稱 ( 高樹藩編,2003 ) 。《 新辭源 》 稱「品」 為物類的總稱、種類、操行、性格;「格」為一定的標準或式樣、人的程度, 四條直線互相交成的空框;「品格」是人才高下的階格 ( 光田出版社編著, 2004 ) 。《 辭海 》指「品」為人品、事物的分類、人的道德修養;「格」為 標準、方的框架;「品格」是個人屬性的性格行為、格調 ( 夏明華、王清芳, 2007 ) 。. 段玉裁注解許慎的《 說文解字 》中針對品格有以下解釋:「格」是木長 貌,即樹木生長出「格」,樹枝從樹幹伸展而出;因此「格」是分枝而有「格 局」的意思。此外,在《 廣韻 》中,「格」是「度也、量也」,即是衡量事 27.

(29) 物的準繩,引申義則為「規格」。由此可知,「格」字有強烈將人分門別類的 傾向,並有區分、評判之意,亦有標準之意,因此品格指的就是做人的標準 ( 鄭 嘉惠,2004 ) ,也可以看成是個人的品行操守 ( 陳清溪,2004;黃政傑,2004 ) 。. 根據《 大美百科全書 1995 年鑑 》品格 ( Character ) 一詞來自古希臘文 「charassein」,本意是指於蠟藥丸、玉石或金屬表面上刻劃,意謂著「雕刻」, 後來衍生出個體擁有自我特質與行為的意義,也有「行為的典型和道德規範」 之涵義 ( 光復書局編輯部百科編輯組編譯,1995 ) 。而《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中文版 》對品格定義是指後天獲得個人精神生活的動機特質,並通過個人生活 經驗而發展出來 (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87 ) 。韋氏字典線上版中品格指的是 「卓越、出眾或好的特質 ( distinctive quality ) 」 ( 韋氏字典線上版, 2004 ) 。. 綜合字面上的意義,品格是一種標準,不會隨著時代有所變遷,對它的實 際內容似乎抱持不同看法。一言以蔽之,品格包含所有人應該表現出來的模樣。. 貳、. 道德層面. 品格是個人以符合道德規範方式來回應外在情境的一種內在氣質,它包括 了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實踐三個層面 ( Lickona, 1991 ) 。它也是個人情 感、思想和行動整體的表現,此現象會有一段時間是前後一致,且具有獨特性; 而外在的行為以道德標準和倫理規範為準則 ( 張春興,2002;黃政傑,2008 ) 。. 在品格陶冶的過程中,品格是後天道德修養的程度,道德乃是品格的發展 與培養,兩者不能切割 ( 傅佩榮,2004;謝扶雅,1972;羅瑞玉,2005 ) 。道 德的品格指與法式或標準、價值符合的程度,若以道德標準而言,可以誠實、 28.

(30) 仁慈、正直、友善、誠懇、勇敢等等為例 ( 沈六,2004 ) 。.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研究者認為道德的作用在於維繫社會秩序,規範個 人行為和價值觀念,若人與人的相處未以倫理道德為基礎,將成為失序的社會。. 參、. 心理觀點. 品格是個人身心與環境交互作用所形成一組較為持久、穩定的內在心理傾 向、特質或特徵,包括認知、性向、氣質、尊嚴、情意、道德、價值觀與態度 的總合 ( 林新發、王秀玲,2003;楊國樞,1994 ) 。. 品格是個體在對人事物與環境適應時,所展現出不同於他人的性格 ( 張春 興 2002;陳清溪,2004;辭源修訂組編,1988 ) ,同時兼重個人社會行為和個 性性情,與生活規範與個人未來發展有密切的關聯 ( 吳清山、林天祐,2005 ) 。. 「品格」也可稱為「人格」、「自我」等概念一樣,是一種集合真善美概 念的總稱,指人們在制約歷程下,所學到的「各種行為能力的總和 ( repertoire of behavior )」 ( 引自陳啟明,2007 ) 。李兆萱( 1994 )以為「人格」是個人對人、 事、物之適應時,受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種「獨特性格」,此一「獨 特性格」輒因個體遺傳受「環境」及「教育」等因素影響而有所改變,其中以 「教育」因素影響為最大 ( 引自林新發、王秀玲,2003 ) 。. 《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 》 以為「人格」是每個人所特有的心理、生 理、性狀 ( 或特徵 ) 之有機組合,包括遺傳和後天獲得的成分,人格使一個人 區別於他人,並可通過他與環境和社會群體的關係而表現出來 ( 大不列顛百科 29.

(31) 全書,1987 ) 。其中思想言行無所不包,它也是一個靜態特質、行為方面的成 果,包含思想、情緒與行動的成分 ( 沈六,2004;謝扶雅,1972 ) 。. 肆、. 教育觀點. 品格不像生理動機--愛、飢、渴、性、攻擊等屬於人類的天賦本能而且有強 大的驅力,通常必須透過教育或學習的歷程來陶冶,促使個體與人交往時表現 出守時、守信、負責的健全品格 ( 張春興、林清山,1991 ) 。一個人的品格實 非天生如此,須由後天環境型塑和培養而成,它決定一個人的態度和言行 ( 陳 密桃、陳埩淑,2003;謝扶雅,1972 ) 。. 《品格的力量》 一書中認為品格原為性格之意,包含先天元素 ( 如性向 ) 和後天元素 ( 習慣 ) 展現於外的個人性格,個體穩固的品格可以創造力量,會 激發別人的品格,進而成為強大的力量,組合成偉大的民族 ( 劉曙光、宋景堂、 劉志明譯,2001 ) 。. 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品格為個人表現出來的特質和美德,是一種持 久且穩定內在心理素質與內在覺知。美國品格訓練機構 ( Character First! , 2004 ) 指出品格是個人生命中所具有的穩定特質,使個體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有同樣 的反應。在陶冶品格的過程中,不僅包括個人道德上的認知與判斷,同時也不 能脫離群體生活的適應能力,在耳濡目染中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藉由教育和 學習的歷程與環境交互作用而形成個人內在的心理特質,引發個人持久且自發 性的行為表現,亦即知善、愛善還要能夠行善。. 30.

(32) 第二節 品格課程之內涵 Lickona ( 2003 ) 認為品格教育課程目的在於建立「核心價值」 ( core value ) 。學生透過反覆學習及參與實際活動來學習「品格教育課程內涵的核心 價值」 。品格課程需要培養什麼核心價值 ? 以下即依據品格課程之東西方核 心重要人物及組織所提出的「核心價值」分析之:. 壹、. 中華文化傳統品格. 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一種情感、一種觀念,影響中華傳統文化最深的是儒家、 道家、墨家和釋家。儒家中的孔子提出仁與恕;孟子重義;曾子重孝;荀子愛 禮;子思言誠;道家的老子提出慈與儉;墨家的墨子提倡兼愛;佛家的慈悲心; 三綱 ( 忠、孝、合 ) 五常 ( 仁、義、禮、智、信 ) ;三達德 ( 智、仁、勇 )…… 等,豐富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茲將中華傳統品格列舉十一項如下所述:. 一、. 儒家. (一) 孔子 「仁」是孔子思想的總結,亦是儒家思想的匯歸,也是人心最根源的本質 所在。 〈 論語,雍也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 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 陳逢源,2006 ) 。. 「恕」指寬恕、寬宥。〈 論語,衛靈公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於人」( 陳逢源,2006 ) 。孔子所提倡的「恕道」,即是以寬大的胸懷待人、 尊重別人、推己及人並與人為善。. 31.

(33) (二) 孟子 孟子認為仁義是人之本性,而施行仁義即是順適本性。〈 孟子,離婁 〉: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 陳逢源,2006 ) 。把「義」當成為人 處事的最高標準,利義相比,應輕利取義;生死關頭,也要舍生取義。. (三) 荀子 荀子認為只有「禮」才是重建人文秩序的有效資具,內可化人之情性,外 則可推之家國天下,「禮」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成熟而高尚的文化實踐。〈 荀 子,禮論 〉:「禮者,人道之極也」 ( 王忠林,2009 ) ,荀子認為禮無所不 在,它蓋括了人倫與政治上的諸多領域,禮是不變的標準,具有立身、行事、 人道之準則,也是為政、治道之依憑。. (四) 曾子 孝有層次深淺之分,孔子所認為的全孝,即具有深層次的含義,亦即孝的 最高境界。〈 論語,為政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 陳逢源,2006 ) 。〈 禮記,祭義 〉:「孝有三:大孝 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 王夢鷗,2009 ) 。皆指侍奉父母的態度及自身 言行,都應虔誠恭敬。. (五) 子思 子思曰:「誠者,天下之道也」,〈 中庸,20 章 〉:「誠者,天之道; 誠之者,人之道也」 ( 陳逢源,2006 ) 。「誠」是人與生俱來,不假外求的天 性,同時也是人應終生依循不離的行事,即所謂「誠者,自成也」。. 32.

(34) (六) 三達德 孔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 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禮 記,中庸 〉。能明是非,辨善惡,識利害,避免迷失方向而流於惡。. 〈 論語,憲問 〉:「君子道有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 者不懼」 ( 陳逢源,2006 ) 。其中仁者指心懷仁愛的人,能不惑不懼地面對任 何考驗。. 「勇」是勇敢、堅強、剛毅。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論語,子罕 〉;「行義而無畏,則稱為勇」( 引自吳元豐,2008 ) 。一言 以蔽之,勇就是具有勇敢果斷、徇義不懼、剛健不屈的精神。. (七) 五常 9 孔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 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中庸,20 章 〉;孔子倡導「仁學」,仁成為中華 民族的共德和恆德,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將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 道德理想;仁者,愛人也;指在與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簡言 之,能愛人即為仁。. 對他人、社會有益的事就是該做的事,也就是義,反之就是不該做的事; 對於該做的事,冒再大的風險都要去做,對於不該做的事,有再多的好處也絕. 9.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 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 33.

(35) 不能去做。而禮與仁互為表裡,仁是禮的骨架,禮是仁的橋樑,對於不同身份、 不同地位的人應該遵守之行為規範稱為禮。.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 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 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孟子,告子上 〉。智為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 行來實踐天下歸仁。. 而 〈 漢書,董仲舒傳 〉:「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 所常脩飭也」 ( 楊家駱編,1995 ) 。古人重信,人無信不立,曾子曰:「吾日 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論語,為政 〉 , 一個沒有誠信的人難於社會立足。. (八) 三綱 「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張的一種優良品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是歷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願,忠於事業,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為中華民族最 高的價值追求。〈 白虎通 10,三綱六紀 〉:「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 夫為妻綱。」 ( 劉殿爵、陳方正,1995 ) ,「君為臣綱。」言彰顯為君、為臣 之道,君仁臣忠,所以立也。. 10. 東漢建初四年章帝詔太常以下及諸儒會於白虎觀,講議《 五經 》同異,帝親稱制臨決,會議. 結論作成「白虎議奏」,史稱「白虎通」。 34.

(36) 二、. 佛家. 佛家論慈悲心,「慈」意為慈愛眾生,給予他們快樂;悲,意為同情眾生 之苦,視眾生之苦如同身受,並積極救濟,拔除其苦。以悲天憫人的精神關懷 世人,使眾生獲得真實快樂、遠離痛苦乃「慈悲」。. 慈悲的四個層面乃「四無量心」,也是佛與菩薩為普渡無量眾生,使其脫 離苦海,獲得無上快樂的四種道德精神:慈、悲、喜、捨 11。此四無量的核心 就是「慈悲」,其中「捨無量」指出發揚慈悲精神時面對眾生的態度,而「喜 無量」表明發揚慈悲精神的感動,慈悲乃是出自對眾生真誠的關懷,並非為慈 悲而慈悲,更不是為自己而慈悲 ( 引自李賢中,2002 )。. 三、. 道家. 「慈」乃居心仁厚,待人接物,以愛為出發點。〈 老子,第六十七章 〉: 「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王邦雄,2010 ) 。 老子認為慈愛之心是做人的根本,由此出發,愛己、愛人、愛物。. 「儉」為老子三寶之一,唯有寬容、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心慈行勇, 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 老子,第六十七章 〉又言:「儉, 故能廣」 ( 王邦雄,2010 ) ,當私心、欲望越來越少,回歸人類原本的天性, 於是會尊重生命、愛惜生命,進而愛己、愛人、愛物。 11. 努力使無量眾生獲得真實快樂為「慈」;使無量眾生遠離痛苦為「悲」;為無量眾生離苦得. 樂感到由衷的快意為「喜」;視無量眾生平等,怨親不二為「捨」。 35.

(37) 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讓」,要有辭讓之心,謙下之心;〈 老子,第二十 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以謙卑自持 的態度處事方能達到「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 矜,故長。」的境界。. 墨家. 四、. 墨子提倡「兼愛非攻」,其中兼愛是指沒有等級差別的愛,也就是愛人如 己的博愛精神。〈 墨子,大取 〉:「愛人之親,若愛其親」 ( 王讚源,1996 ) , 是不論關係、親疏、遠近,不論階級、高低、貴賤的平等之愛。. 貳、. 各縣市品格核心價值. 以北、中、南、東及離島地區為劃分,將各縣市學校的品格核心價值 ( 教 育部,2009c ),分述如下:. 一、. 北部地區. 北部地區包括臺北縣/市、桃園縣、新竹縣/市、基隆市和宜蘭縣,依據不同 行為準則訂定出不同的品格核心價值,說明如下: (一) 臺北縣 依據「臺北縣品德教育實施方案」,訂定尊重、責任、公德、誠信、感恩、 合作、關懷、助人、正義、反省等 10 項品格核心價值,並提供相關行為準則, 及《品德教育手冊》供教師於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中使用。. (二) 臺北市 36.

(38) 依照「臺北市中小學推動品德教育實施計畫」,請學校依照誠實、孝順、 感恩、尊重、關懷、責任、自省、自律、公平、正義、同情、容忍、信賴、 勇敢等 14 核心價值,參酌學校特色與需求,訂定學校本位之品格核心價值與 行為準則。並採用「研究發展、環境營造、推廣深耕、人力培訓與反省評鑑」 執行相關推動工作。. (三) 桃園縣 根據「品格教育白皮書」,內容有誠信、負責、欣賞、尊重、孝敬、感恩、 勤儉、正義、禮節、合作、關懷、謙恭等 12 項品格核心價值提供各校參考及 落實。. (四) 新竹縣 參照「新竹縣推動新生活運動計畫」,制訂有禮貌、守秩序、愛整潔、勤 讀書等 4 項品格核心價值,並督導與落實各項品德中心德目、學校願景、倫 理道德等排入學校行事曆,以落實推動品格教育。. (五) 新竹市 根據「新竹市品德教育核心價值發展」實施計畫。針對國中所實施的品格 內涵計有:尊重、誠信、負責、感恩、自律、正義、關懷、合作、寬恕、勤 儉等 10 項品格核心價值。. (六) 基隆市 依據「基隆市重要品格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訂定尊重生命、愛護環境、 主動積極、團隊合作等 4 項品格核心價值,作為基隆市品格課程實施準繩。. 37.

(39) (七) 宜蘭縣 參照「宜蘭縣新世紀品格教育促進方案」,訂定孝悌、誠實、堅毅、正直、 勇敢、正義、寬恕、謙恭( 禮貌 )、信任、平等、尊重、責任、容忍( 接 納 )、感恩、合作、負責、關懷、自律、理想、守法、慎思、欣賞、服務、 回饋( 奉獻 )等 24 項品格核心價值,提供所屬學校參考,以落實品德教育。. 二、. 中部地區. 中部地區包括苗栗縣、臺中縣/市、南投縣、彰化縣和雲林縣,依據不同行 為準則訂定出不同的品格核心價值,說明如下:. (一) 苗栗縣 藉由「熱心公益、愛心滿分品德教育實施計畫」推動品德教育,並訂有熱 心公益、愛心滿分等 2 項品格核心價值,提供所屬學校訂定品德核心價值與 具體行為準則之參考。. (二) 臺中縣 依「臺中縣品德教育重要核心價值參考行為準則」制定誠信、尊重、感恩、 負責、禮節、合作、守法、勤學、關懷生命、寬恕、孝順、公德、公平正義、 自律、助人等 15 項品格核心價值供各校參考。. (三) 臺中市. 38.

(40) 茲將「品德教育」納入縣市年度教育施政主軸訂定自律、尊重、正念、誠 信、負責、合作、勤儉、正義、勇敢、關懷、寬恕、感恩等 12 項品格核心價 值,提供所屬學校執行、辦理。 (四) 南投縣 依「南投縣品德教育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實施要點」將禮貌、公德、尊重、 誠實、負責、感恩、友善、公平正義、團隊合作、勇氣、孝順等 11 項品格核 心價值,納入學校中心德目,推動品格教育。. (五) 彰化縣 根據「彰化縣國民中小學品德教育核心價值與實踐規條」,訂有禮節、守 法、正義、公德、信實、合作、感恩等 7 項品格核心價值核心價值與相關行 為準則,提供所屬學校參考。. (六) 雲林縣 依「雲林縣推動品德教育目標、核心價值與具體行為準則實施計畫」將誠 實、信任、認真、接納、善念、感恩、自律、負責、吃苦等 9 項品格核心價 值,提供所屬學校參考並訂定相關行為準則,據以辦理。. 三、. 南部地區. 南部地區包括嘉義縣/市、臺南縣/市、高雄縣/市和屏東縣,依據不同行為準 則訂定出不同的品格核心價值,說明如下: (一) 嘉義縣 依「嘉義縣品德教育核心價值與執行作法」提供尊重、負責等 2 項品格核 心價值供各校參考。 39.

(41) (二) 嘉義市 請各校依「嘉義市推動品德教育實施要點」將孝順、感恩、樂觀、勇敢、 尊重、關懷,獨立、自律、正義、誠信、勤學、有恆、禮節、友善、服務、 合作、負責、勤奮等 18 項品格核心價值,提供所屬學校訂定品格教育之行為 準則。. (三) 臺南縣 依照「臺南縣推動品德教育實施計畫」,並請各校依據誠信、孝順、感恩、 尊重、關懷、負責、自信、自律、正念、正義、友善、信賴、寬恕、合作、 勇敢、勤儉等 16 項品格核心價值,作為各校推動品格教育之標準。. (四) 臺南市 根據「臺南市推動新世紀品德教育實施計畫」提出尊重生命、孝親尊長、 負責盡責、誠實信用、團隊合作等 5 項品格核心價值融入品格課程。. (五) 高雄縣 依據「高雄縣縣立高中以下各級學校品德教育實施計畫」提供所屬學校推 動孝順、寬恕、尊重、勇敢、公平、關懷、勤儉、責任、誠實等 9 項品格核 心價值。. (六) 高雄市 高雄市各級學校推動「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計畫將友善、負責、孝順、感 恩、尊重、合作、寬恕等 7 項品格核心價值融入課程,並引導、協助學校在 既有學校特色上,發展永續之品格教育校園文化,整合各級學校、家長、民 40.

(42) 間團體力量,以強化親師生對當代核心價值之認知與實踐力;並採用「研究 發展、環境營造、人力培訓、推廣深耕與反省評鑑」執行相關推動工作。. (七) 屏東縣 依「屏東縣所屬各級學校推動品格核心價值與具體行為實施計畫」 將誠信、 孝順、公德心、守秩序、感恩、負責、尊重、關懷、寬恕、自我反省、勤勞、 合群等 12 項品格核心價值列入品德中心德目之參考依據。. 四、. 東部地區. 東部地區包括花蓮縣和臺東縣,依據不同行為準則訂定出不同的品格核心 價值,說明如下:. (一) 花蓮縣 依「品格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提出尊重、負責進取、感恩包容、誠實信 用、謙虛有禮、關懷行善、團隊合作、愛護環境、公平正義、自主自律等 10 項品格核心價值,提供所屬學校參考並訂定相關品格課程,據以辦理、落實。. (二) 臺東縣 根據「臺東縣所屬各級學校推動品格核心價值與具體行為實施計畫」。將 公德心、尊重、誠信、負責、友愛、感恩、勤勞/勤學、關懷、自省、合作、 孝順、寬恕等 12 項品格核心價值列為各校遵循的中心德目,將品格教育融入 日常生活。. 41.

(43) 離島地區. 五、. 離島地區包括連江縣、金門縣和澎湖縣,具體提出品格核心價值僅有澎湖 縣,茲將品格核心價值說明如下:. (一) 澎湖縣 比照「澎湖縣品德教育實施方案」將誠實、負責、守法、尊重、合作、孝 順、禮節、關懷等 8 項品格核心價值列入學校建構品格課程的主軸,以提升 學生對倫理、品格的認知與實踐。. 參、. 約瑟夫森倫理學會的品格六大支柱. 由約瑟夫森倫理學會 ( Josephson Institute of Ethics, 1987 ) 於 1992 年邀請一 群心理學者、倫理學者、政界人士、教育界人士 12齊聚美國科羅拉州艾斯本, 分享有關品格教育課程之想法與研究心得,並試圖找出在家庭、學校、工作場 所都能認同的倫理價值;此會議成立了「品格至要聯盟」 ( Character Counts, 1992 ),以結合各界資源與力量推動品格教育課程;會議結果提出「品格的六大 支柱」( Six Pillars of Character ) 為值得信賴、尊重、責任、公平、關懷、公民 責任,做為現代公民應培養的基礎品格特質,分述如下:. 一、. 12. 值得信賴. Jane A. Amero, Sharon Banas, Marvin W. Berkowitz, Ph.D., Diane Berreth, Beth Brainard ...etc.. - Retrieved May 25, 2009, from http://charactercounts.org/overview/aspen.html 42.

(44) 一個值得信賴 ( Trustworthiness ) 的人是誠實、不會撒謊、不會作弊或偷竊、 可靠且說到做到,有始有終、有勇氣,認為對的事就去做,即使很困難也會去 做、不會背叛朋友的信任。. 二、. 尊重. 尊重 ( Respect )即待人如待己,尊重每個人的尊嚴、隱私和自由權,不隨便 取用未經允許的物品,尊重他人的自主權,不辱駡或貶低虐待。. 三、. 責任. 責任 ( Responsibility ) 表示能盡自己所能,做事情之前,要考慮到每一個會 因此而受影響的人,擔負起選擇的結果,不要找藉口推託。. 四、. 公平. 公平 ( Fairness ) 的人會將心比心、讓每個人都有表現的機會、並確實遵守 遊戲規則。. 五、. 關懷. 關懷 ( Caring ) 指有愛心且待人寬大厚道、幫助需要的人、對人的感受敏銳、 不刻薄或傷害別人、想到自己的作為將會如何影響人、並能記住我們從做好事 中變成好人。. 六、. 公民責任. 43.

(45) 公民責任 ( Citizenship ) 是指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讓學校、社區和世界變得 更好,對身邊的事物盡一份責任、參加社區服務、幫忙照顧環境、做個好鄰居、 尊重他人及遵守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規定。. 肆、. 美國品格教育夥伴的十一項美德. 由品格教育夥伴 (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簡稱 CEP ) ( 1993 ) 提出, CEP 是美國以品格教育品質促進為宗旨的非營利與非黨派民間組織(但與美國 政府關係密切,且獲得諸多相關補助),其自許為品格教育的領導機構,除推出 有效品格原則及其評鑑外,每年會舉辦盛大年會並選出全美品格學校 ( 引自李 琪明,2006 );該組織秉持青少年倫理、社交與情緒等發展如同學業成績一樣為 重要的信念,提出十一項美德當做品格之核心價值,內容如下:. 一、. 責任. 責任 ( Responsibility ) 指言行舉止都要表現得令人信賴,並且能完成別人所 託付之任務的使命感。. 二、. 堅忍不拔. 要堅定、耐心去追求有價值的目標;遇到困難時,有勇往直前的毅力稱為 堅忍不拔 ( Perseverance ) 。. 三、. 關懷. 關懷 ( Caring ) 是以仁慈、同情、慷慨和包容地對待任何人,讓每個人能感 受並了解。 44.

(46) 四、. 自律. 自律 ( Self-Discipline ) 是藉由辛苦的事情、工作中來磨鍊自我的感情、行 動、衝動和欲望,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全力以赴。. 五、. 公民責任. 公民責任 ( Citizenship ) 除了要遵守法律外,還要為學校、社會和國家服務 乃為公民責任。. 六、. 誠實. 誠實 ( Honesty ) 是做人要說實話、為做錯事負責,讓自己成為讓人信賴的 人。. 七、. 勇敢. 勇敢 ( Courage ) 是指不盲從附和別人,依照自己良心去做事,面對困難時, 更要堅持去做對的事。. 八、. 公平. 瞭解每個個體特質和價值、學習與別人合作;做任何事情要正當公正和平 等稱之為公平 ( Fairness ) 。. 九、. 尊重. 尊重 ( Respect) 是指不論對自己、別人、權威和國家都要心存敬意。 45.

(47) 十、. 正直. 正直 ( Integrity ) 乃堅守原則,做人一定誠實、值得信賴和清廉做事。. 十一、 忠誠 對自己的國家要忠誠 ( Loyalty ) 。. 伍、. 第四 R 與第五 R 中心的十二項品格核心價值. 由第四R及第五R中心 ( The Center for the 4th and 5th Rs, 1994) 13 提出,創始 者Lickona設立於紐約州立大學格蘭校區,提倡學校如何發展良好品格和道德良 知,並培訓校長、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也是目前全球品格教育課程實施的 重要參考。以尊重 ( Respect ) 和責任 ( Responsibility ) 為核心,並提出十二項 品格之核心價值,包括:. 一、. 勤勞. 勤勞 ( Diligence ) 指不論在學校或工作上,以積極進取和鍥而不捨的態度 去完成。. 二、 13. 智慧. Rs 指的是 Respect 和 Responsibility,在美國通常稱讀寫算基本能力為 three Rs,所以此處第四. 與第五 R 是指與前三 R 同等重要 ( 李琪明,2007 )。 46.

(48) 智慧 ( Wisdom ) 指充分運用經驗以及知識,能做出明智的決定與判斷。. 三、. 追求真理. 持續嘗試,不輕言放棄,並努力不懈地了解事物的真相稱為追求真理 ( The Pursuit of Truth )。. 四、. 正義. 正義 ( Justice ) 指公平地對待所有人,並以開放的心態接納事物。先站在別 人的立場來思考,再判斷所做的決定會不會影響到別人;公平地對待任何人並 且不要侵占別人的利益。. 五、. 尊重. 尊重 ( Respect ) 指待人謙恭有禮;欣賞別人的優點和接受個別差異。不貶 低或虐待任何人,不要操縱、剝削或利用別人,並能尊重個人的權利。. 六、. 責任. 做事前需要思考清楚可行、可靠的方法,並考慮任何可能產生的結果,是 否影響所有人或是造成不便。不論結果是對或錯,都勇敢承擔並對自己的選擇 負責,不找藉口,做一個好榜樣才是負責任 ( Responsibility ) 的表現。. 47.

(49) 七、. 誠實. 誠實 ( Honesty ) 指要真誠的做人、說實話。不要欺騙、不作弊誤導,或使 用狡猾手段來詐騙;不輕易背叛別人對你的信任。. 八、. 無私. 無私 ( Unselfishness ) 是要時時刻刻保持慈悲的心幫助任何人;不要自私, 並對別人能寬容。. 九、. 同情. 用憐憫和同理心感受別人受苦受難的情境,並幫助他們稱之同情 ( Compassion )。. 十、. 勇敢. 勇敢 ( Courage ) 指不管來自外來的任何壓力,仍能堅持信念與決心,勇敢 地做自己。. 十一、 耐心 耐心 ( Patience ) 是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心平氣和,不因外來事物的干擾, 而影響自己的情緒或對人抱怨。. 十二、 毅力 48.

(50) 毅力 ( Perseverance ) 指不管面對多大的困難,仍然持續地努力和奮鬥、不 屈不撓。. 陸、. 價值背包的九項核心倫理價值. Berger ( 1996 ) 研究一所實施 K-12 品格教育方案的美國 Locust Vally 小學後 提出,學校因實施「價值背包」( value backpacks ) ,鼓勵學生將九大核心倫理 價值 ( 9 core ethical values ) 和家人分享,共同設計活動與回饋,使家庭與學校 因有共同核心價值而更加團結和樂,其九大核心倫理價值分述如下:. 一、. 誠實/正直. 真實無欺並能分辨善惡,選擇做對的事乃為誠實/正直 ( honesty/integrity )。. 二、. 尊重. 尊重 ( respect ) 是重視自己、環境、財產與法律等價值。. 三、. 禮貌. 對人表現適當的言語和行為稱為禮貌 ( courtesy ) 。. 四、. 自律. 自律 ( self-discipline ) 是表現適當自我管理和追求自我改善。. 五、. 同情 49.

(51) 同情 ( compassion ) 是能同理與了解他人的需求與感受。. 六、. 寬容. 寬容 ( tolerance ) 指對於和自己意見、種族、信仰相左的人抱持公平客觀態 度。. 七、. 熱愛學習. 熱愛學習 ( love of learning ) 指對於學習抱持高度的好奇心。. 八、. 重視境教. 重視境教指對於學習環境的價值、開發人類潛能的需求表示高度關切。. 九、. 責任. 責任 ( responsibility ) 指盡個人所能盡力完成任務。. 柒、. 日本品格課程的四類品格核心價值. Ikemoto ( 1996 ) 研究日本教育機構中發現,其推展品格課程以輔導手冊為 依據,結合名人軼事、小故事、學生作文、電視教育節目進行教學,從中了解 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的重要性,分為四層面分析:. 一、. 自我. 勤勉、勇氣、誠摯、自由、紀律、愛好真理。. 50.

(52) 二、. 人際關係. 禮貌、體貼、善良、友誼、感謝、尊重和節制。. 三、. 自然和宇宙的關係. 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美感及高雅。. 四、. 團體與社會的關係. 熱心參與公共事務、正義、群體參與、責任、勤勉、尊敬家族成員、尊敬 師長、社會貢獻、尊重傳統和自然、尊重文化。. 捌、. 美國品格教育宣言的十項品格核心價值. 倫理與品格促進中心 ( The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thics and Character,1996 ) ,旨在探討關於年輕人的道德價值觀及優良品格養成的相關 議題,著重於教師及學校在品格教育上的責任議題;並提出品格教育宣言 ( Character Education Manifesto ) ,由八位州長 14共同簽署,這是第一份定義品 格教育的宣言,提供十項美德給教師及家長去改進品格教育,分述如下:. 一、. 責任. 為自己的行動負責任 ( Responsibility )。. 二、. 14. 誠實. Colorado,Lowa,Massachusetts,Michigan,New Hampshire,Nwa Mexico,South Dakota,. Utah 51.

(53) 誠實 ( Honesty ) 指在所有情況下言行一致。. 三、. 正直. 正直 ( Integrity ) 指即使別人沒有看著也要做對的事。. 四、. 勇敢. 勇敢 ( Courage ) 能夠面對困難和接受挑戰,而非消極的逃避。. 五、. 勤勉. 勤勉 ( Diligence ) 指以細心、徹底的方式,加上勤奮不懈的態度,努力把 自己工作完成。. 六、. 服務. 服務 ( Service ) 指自願花時間和精力幫助別人,不求回報。. 七、. 尊重. 尊重 ( Respect ) 指對自我、他人權利和財產展現和藹、讚賞、寬容和良好 的舉止。. 八、. 勤奮工作. 勤奮工作 ( Hard Work ) 指唯有時時鞭策自己努力再努力地面對工作,才會 邁向成功。. 52.

(54) 九、. 仁慈善良. 仁慈善良 ( Kindness ) 即以溫和並充滿愉悅的心去關心周遭的事物,並親切、 和善地對待每個人。. 十、. 智慧. 智慧 ( Intellect ) 指擁有充滿邏輯性的思考以及對事物能充分地了解與認識, 進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 玖、. 加拿大品格可貴教育計畫的十項品格核心價值. 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約克區提出品格可貴教育計畫 ( Character Matters!, 2000) ,認為家庭是品格教育的基礎,而學校扮演一個重要及不可或缺的角色, 兩者必須協力合作,傾注心力,將品格教育融入學生在校園及日常生活中;針 對轄下 153 所小學與 27 所中學、從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的學生,推行品格教育, 讓一個人在未來懂得如何自處,十項品格核心價值包括:. 一、. 尊重. 對待別人有禮貌,並懂得自重;尊重 ( Respect ) 別人財物、環境及周圍的 世界。. 二、. 責任. 責任 ( Responsibility ) 指對行動負責且貫徹承諾。. 三、. 誠實 53.

(55) 誠實 ( Honesty ) 指具有真誠可信的行為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四、. 同理心. 同理心 ( Empathy ) 指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使意見相左,也能將心比 心設法了解問題所在。. 五、. 公平. 公平 ( Fairness ) 指關心每位個體的需求,在互動過程中,沒有成見、偏見 或歧視,並能支持人權。. 六、. 主動. 主動 ( Initiative ) 指能自動自發而不被強迫,為實現目標一步步前進。. 七、. 堅毅. 堅毅 ( Perseverance ) 指即使面對困難或挑戰都能堅持目標,並完成各項任 務。. 八、. 正直. 言行一致且能真誠地表現出來稱之為正直 ( Integrity )。. 九、. 勇敢. 勇敢 ( Courage ) 指直接面對挑戰,並做正確的事;能認知風險和危險,且 不採取不明智的做法造成社會大眾的不便。 5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ross-strait visitor’s tourist experience.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es stated as abov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