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終身學習觀念興起,強調社區參與、從生活文化中學習的社區營造使終身學 習有了新的領域,即是社區學習。換言之,社區居民透過參與社區營造增進學習 的機會。本研究的動機有三,分別是文獻提供方向、臺師大社教所社會教育理念 的啟發、研究者的個人觀察與省思,茲分述如下:

壹、研究動機

一、文獻提供方向

Lackey & Dershem (1992)指出學習被公認是社區發展的優先事項。他們曾經 研究參與社區活動的志工,是否會增加知識和技能?調查結果顯示,透過參與社 區活動擴展了人們的知識和技能,他們參與越多,學習就越多。

蔡秀美(2004)歸納曾銘傑(1998)、吳幸蓉(1996) 、呂泓嘉(2000)、曹建文 (2002)、羅秀華(2001)、張莞珍(2002)等人的社區營造案例研究顯示,從社區營 造的過程中,除了居民個人會經歷態度改變、技能精進等學習,社區組織也在行 動中學習如何有效組織運作與動員。並據以獲知,社區營造過程的確帶動居民的 改變、成長,也使社區組織學習自主運作,推動後續社區各方面的發展。

林振春(2008)認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社區營造大力鼓吹文史工作者

「以社區為學習的資源」,為自己的鄉土尋找生命根源,並從而讓社區居民建立 鄉土認同,產生愛鄉情懷,達到生命共同體的社區意識。但是「以社區為學習的 資源」經常遭遇兩方面的挑戰:其一是強化地域觀念,產生社區間爭奪資源的情 況;其次是參與社區活動和社區學習間的隔閡,社區居民熱衷參與活動,卻感受 不到行為的改變或觀念的啟迪,居民只是被動員去參與社區活動,少了自我主體 性的學習,亦即社區居民在社區營造過程中沒有學習與成長。

內政部(2018a)公布2017年人口遷徙概況,近7年來人口淨遷入以桃園市、台 中市、金門縣及新竹縣較多,都超過萬人,尤其以桃園市人口增加逾12萬6千人

最多。許政文﹙2009﹚研究桃園市的都會型新興社區中聖里發現,居民因為擔任 社區志工,除了發揮自己的專業,也從參與社區活動中學習。不過,也有居民表 示社區推動的活動內容太表象,深度不夠,需要平時多灌輸大家與活動相關之觀 念,讓大家明瞭今後要做的事情,才會容易實施。居民知識素質高,有許多專業 的人員,可以協助社區公共事務;但社區推動改造的能力也必須從生活經驗或培 力課程中培養,才能讓這群熱心的人士產生自我反省、自我嘗試提升社區生活品 質的「有機知識份子」。

依據前一節對研究背景的探討可知,社區營造就是學習的過程,社區營造可 以落實終身學習。張德永(2013)認為,透過溝通、自主的行動改變,以及整體的 社區動員等手段,都是社區發展過程中不可忽略的要素,而成人角色的融入、社 區學習能量的導入等,都是臺灣社區發展過程中非常鮮明的成就。隨著經濟成 長、社會變遷,當前臺灣都市人口快速成長,集合化、高密度化的集合式住宅社 區成為都會人口密集區居住型態的主流,大樓集合式住宅社區之社區營造工作及 社區居民的學習非常值得關注,於是興起本研究的動機。

二、臺師大社教所社會教育理念的啟發

這些年社區營造成為臺灣的顯學,許多社區人云亦云地進行。但社教所師長 們從各種面向提醒「社區需求」的重要,在接受社區營造、社區學習相關理念的 薰陶後,開始觀察、關注日常生活、休閒、工作會接觸到的社區。因地利之便,

假日常至桃園的「愛買」量販店購物,某次漫步量販店旁社區。該社區高樓大廈 林立,不但街道整潔,設有多處植物攀爬的簾幕,還發現一處菜園。在都會型社 區看到美麗的園藝造景花園不稀奇,看到大片菜園就令人嘖嘖稱奇了。上網一 查,這個社區果然特別,該區為桃園市中聖里,里長具有社區規劃師執照,上任 以來一直積極推動社區營造工作,改善社區環境景觀衛生、設立老人關懷據點、

成立桃園社區大學之中聖學習中心、推動社區環保活動、推動流浪貓 TNR(Trap 捕捉-Neuter 結紮-Return 放回)計畫…等,在地方及全國的社區競賽中屢獲佳

績。王本壯及董鳴娟(2008)曾帶領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團隊,以桃園市中 聖里及中泰里作為操作場域,進行為期三年的都市社區生態綠化之永續社區營造 計畫(科技部,無日期)。2010 年中聖里社區獲環保署遴選為低碳示範社區迄今 (環保署,無日期)。2011 年美國紐澤西州的環保智庫「永續規劃治理中心」(Th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Planning & Governance)特地來此參觀典型的都會型社 區,如何經營有機農場、雨水收集系統、綠色餐廳等設施。

該里里長的初衷是希望能讓冷漠的公寓大樓真正地「活」起來,人與人之間 的關係,能逐漸回復到昔日眷村、鄉下那種熟悉親切的感覺,讓社區變成一個你 我願意住在這裡,願意為這裡做點事,願意分享這裡喜怒哀樂的桃花源。她自 2007 年開始在部落格詳細記錄中聖里的社區營造工作,並運用臉書作為里內溝 通平台之一。研究者細讀五百多篇部落格記錄,探索其社區營造的軌跡,深受感 動,感動之餘,希望透過研究瞭解該里如何透過社區營造推動社區學習,參與的 居民學習了什麼? 培養了哪些終身學習的能力?期能提供其他屬性、條件接近的 社區借鏡外,也希望能提供中聖里協助居民增能培力的學習策略。

三、研究者的個人觀察與省思

中聖里社區營造至今僅十二年,能展現豐碩的成果,毫無疑問地,崔里長是 關鍵的靈魂人物。她謙稱自己沒有運用那些學術上正式的規劃進行社區營造,一 路以來心心念念的就是中聖里社區需要什麼?怎麼做對社區最好。她積極地投入 社區事務,並且也能規劃社區發展的事務,想方設法募集社區活動所需的資源。

在社區營造過程中,她遇過部分專家學者為了研究而在社區進行的營造計畫,因 未確切考量社區狀況與需求,給社區帶來困擾。也曾經為配合政府的環保政策而 進行某些改造,經過實施與檢討後,發現有比政府推行的更適切的模式。透過無 數次的反思,漸漸對外力介入的改造存疑並審慎評估,現在以動員社區本身的資 源,朝向自主經營社區為目標。在里長帶領社區居民解決無數社區問題的過程 中,參與的居民可能已獲得不同的學習成長,只是他們不一定能意識到。回顧研

究者培訓志工多年的經驗,多數的志工不為名不為利,若能讓他們看見自己從志 願服務中學習與成長,就是給他們最好的回饋。社區亦然,願意持續參與社區事 務的居民畢竟是少數,他們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公共事務。研究者期望透過耙梳中 聖里社區營造的實務經驗,呈現該里將社區問題轉成社區學習題材的成果,回饋 過去投入的居民並提供發展社區學習、建立培力機制之參考。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希望達到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桃園市中聖里社區營造的目標與做法。

二、分析中聖里在社區營造過程中獲得的學習與成果。

根據上述目的,提出相關結論與建議,作為中聖里發展社區學習之參考。

參、研究問題

一、桃園市中聖里社區營造的目標與作法為何?

二、探究中聖里社區學習的成果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