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桃園市中聖里社區營造推動社區學習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桃園市中聖里社區營造推動社區學習之研究"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張德永博士. 桃園市中聖里社區營造推動 社區學習之研究. 研究生:李綺敏 撰 中華民國一○八年八月.

(2) 謝. 誌. 曾經以為論文完成,到了書寫謝誌的時刻,心情即使不是歡欣鼓舞,至少也 是如釋重負。然而此刻的感受,只有百感交集能形容。這幾年經歷重大傷痛,處 於生命陷落的狀態,感謝指導教授張德永博士,當我遇到人生難題時,一次又一 次包容我總是將「完成論文」擺在最後的順位。開始振作寫論文卻屢屢遇到時程 壓力時,老師除了學術上耐心指導,還花費心思為我想方設法達成學校行政作業 的要求,感謝恩師!其次,謝謝口試委員林振春教授與王美文教授細心審閱論 文,提出諸多指正與具體的建議,讓我獲益匪淺。. 感謝美瑛里長、琼纓鄰長、信棠里長、雪雲阿姨、富源鄰長、麗玲真誠、親 切地分享社區經驗,助我完成研究也讓我體驗到中聖里社區濃厚的人情味。謝謝 同學麗娟時常提醒並激勵我完成論文,謝謝怡華時常傳來問候的訊息逗我開心。 謝謝最懂我的好友麗芬、秋寶一路相伴。. 謝謝外甥女沂臻協助修改英文摘要,謝謝呵護我、支持我的老公,給我安定 的力量。最後,感謝摯愛的雙親數十載無私的關愛,時時為我鼓勵加油。遺憾的 是,再也聽不到母親的叮嚀與加油聲。論文完成了,雖不盡完美,總不負母親的 教誨:「做事要有頭有尾」。. 李綺敏謹誌 2019 年 8 月.

(3) 摘. 要. 桃園市中聖里自 2006 年成為新興的里,面積小、人口密度稠密,里內幾乎 都是高樓大廈,是一個典型的都市型社區。首任里長連任迄今十餘年,一直以「社 區營造」的理念推動社區各項事務與大小活動。本研究旨在了解桃園市中聖里社 區營造的目標、作法,並參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 會共處、學會發展、學會改變等終身學習五種基本的學習能力及其具體的內涵, 分析及提出中聖里民、志工參與社區營造過程獲致的社區學習。 研究採質性研究的個案研究法,經由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研究結果歸納中 聖里社區營造三大目標為創造在地記憶、重建人際網絡、落實生態社區,並經由 舉辦各項社區活動、推動流浪貓 TNVR、開辦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區團購、環 保資源管理等以達成目標。同時也運用理念宣導、動員社區民眾、行動帶領等方 式引導社區居民進行學習。參與社區營造使中聖里民與志工經由非正式學習在不 知不覺狀態下學習許多事物: 一、在學會求知方面:因應科技進步,時常運用網路資源學習及解決問題,培養 了「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 二、在學會做事方面:運用科技創新工作技能、培養里民合宜的社會行為、從做 中學習處理事情的步驟及互助學習。 三、在學會共處方面:培養認識自己及他人的能力、培養同理心,社區居民可以 為共同目標而努力。 四、在學會發展方面:自我導向學習以促進自我實現並獲得歸屬感,學習認同社 區在地文化、學習審美和欣賞、學習關懷和尊重,無形中豐富了人格特質。 五、在學會改變方面:促進個人及社區接受全球氣候變遷、大自然反撲,反思人 與自然的關係,改變居民思考行為模式,培養人與生態環境的友善關係。也 希望將中聖里廣受內、外肯定的社區營造經驗,擴展到臺灣其它地方。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社區營造、社區學習.

(4) The study on community empowerment for promoting community learning at Zhong-Sheng Village in Taoyuan City Lee, Chi-Min Abstract Zhong-Sheng Village in Taoyuan City has become an emerging village since 2006. It is small and densely populated. Many skyscrapers are located in the village and it is a typical urban community. The first Chief of Village has continued in office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has been promoting community affairs and activities with the notion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goals and practic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Zhong-Sheng village community in Taoyuan City. Besides, the study analyzed and proposed the community learning which Zhong-Sheng villager and volunteers had gain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referring to the five basic learning abilities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ir specific connotations proposed by UNESCO as 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learning to be, and learning to change.. This study used the case study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ollected data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three goals of the Zhong-Sheng village community empowerment are creating local memories, rebuilding interpersonal networks and implementing ecological communities. The village achieve these goals by organizing various community activities, promoting stray cats TNVR, starting a community care center, community group purchases,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 management. Simultaneously, guide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to learn by applying concept propaganda, mobilizing the community people, and action leading..

(5)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empowerment make Zhong-Sheng village residents and volunteers learn many things through informal learning unconsciously. 1. In learning to know: Thanks to advanced technology, villagers often use online resources to learn and to solve problems,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learning how to learn." 2. In learning to do: Innovating work skills via technology, establishing appropriate social behaviors, learning the steps to dealing with things and helping each other from doing. 3. In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mselves and others, cultivate empathy. Therefore, residents can work for common goals. 4. In learning to be: Self-directed learning can promote self-realization and gain a sense of belonging. Also, learn to identify the community's local culture, aesthetic and appreciation, solicitude and respect. These invisibly enrich their personality traits. 5. In learning to change: Induce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to accept global climate change, nature’s revenge, to refl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o change the residents' mode of thinking, and to develop friendly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hoping that the experience of Zhong-Sheng Village’s community empowerment, which is widely recognized, will be promoted to other parts of Taiwan. This study proposes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Keywords: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mmunity learning.

(6) 目. 次.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5 第三節 名詞釋義……………………………………………………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社區總體營造 ……………………………………………11 第二節 社區學習 …………………………………………………17 第三節 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學習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構想 ……………………………………35 第二節 研究場域─中聖里社區 …………………………………3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52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6. I.

(7) 第六節 第四章. 研究歷程的反思 …………………………………………58 研究發現與討論 ……………………………………………61. 第一節. 開啟兒時記憶的寶盒─里長的社區營造目標 …………61. 第二節 無心插柳柳成蔭─中聖里推動的社區學習成果 ………71 第三節 都市型社區推動社區營造的困境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建議………………………………………………………100 參考文獻………………………………………………………………102 附錄. 訪談大綱 ……………………………………………………111. II.

(8) 表. 次. 表 2-1 UNESCO 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內涵……………………………19 表 2-2 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學習成果 ……………………………24 表 2-3 與個人有關的社區學習成果…………………………………27 表 2-4 與組織、環境有關的社區學習成果…………………………27 表 3-1. 受訪者一覽表…………………………………………………51. III.

(9) 圖. 次. 圖 2-1 社區學習與社會資本的相互影響模式圖……………………26 圖 3-1 研究構想………………………………………………………36 圖 3-2 中聖里行政區域圖……………………………………………38 圖 3-3. 中聖里、中泰里、中山里、中平里、中原里行政區域圖…38. 圖 3-4 中聖里社區網絡分析圖………………………………………39 圖 3-5 中聖里綠色廊道………………………………………………43 圖 3-6 中聖里都市農園………………………………………………44 圖 3-7 中聖里綠窗簾…………………………………………………45. IV.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市中聖里透過社區營造推動社區學習。本章共分四節, 依序為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壹、都會型社區營造的新契機 隨著桃園於 2014 年底升格,臺灣正式邁入六都,都市化速度加快,都市人 口快速成長, 依內政部(2018b)統計資料 2017 年臺灣都市計畫區人口 18,776,649 人,占全臺總人口 23,571,227 人的 79.66%,亦即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聚居在都 市地區。又因都市間的分界日趨模糊,形成人口數量可觀的大都會區,所以集合 化、高密度化的集合式住宅社區成為都會人口密集區居住型態的主流,如此型態 的社區為了安全等理由,居所通常有圍牆、保全警衛室、電子門禁管制,形成「門 禁社區」 ,Wilson-Doenges(2000)研究發現此類型社區的社區意識明顯降低。臺灣 的都市型社區事務大多交由各公寓大廈的管理委員會處理,居民缺乏對社區的認 同,彼此間因為沒有依賴而產生人際疏離與冷漠。若能打破此種都會型社區的大 樓疆界,有效地推動社區營造,擴大社區居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進而產生學習的 能量,必定能增進臺灣社會的生活品質。 過去社區營造「重鄉輕城」,這樣的觀念至近年得到轉變,因為現在臺灣居 住於都會地區的人口是都市外人口的四倍。公部門開始思考既有的資源、管理概 念是否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務給新興的都會地區居民。由「新故鄉社造計畫」到「臺 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挹注到都會型社區的經費增多,投入社造行列的都會社 區漸增,政府與民間開始體認到推動都會地區社造的可能性與必要性(新北市文 化局,2013)。公寓大廈社區人口密集,住戶與住戶、住戶與社區關係冷漠卻複 雜,彼此關係愈趨隔閡,社區公共事務若未好好處理,往往釀成更大的社會問題。 1.

(11) 不過,群集於都市之中的公寓大廈,人口密度遠高於區里村落,人與人、人與環 境之間存在著更短的「零距離」在地學習可能性,可以兼顧家庭生活。在社區的 文康室、圖書室、韻律教室、中庭辦活動、研習課程,可以節省交通時間,具有 學習的近便性,因此其社區發展及成人學習議題實不容忽視(吳茂成,2008)。. 貳、高齡社會的終身學習 根據內政部(2018c)的統計資料,我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在 2018 年 3 月底達到 14.05%,也就是說,7 個人中就有 1 個是老人,臺灣正式宣 告邁入「高齡社會」。依據教育部 2006 年 11 月頒布《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 策白皮書》所揭示老人教育政策願景為:終身學習、健康快樂、自主尊嚴、社會 參與。其重要的對策之一就是學習的提供。白皮書中提及:以個體發展而言,老 人退休前後都必須學習;退休後家庭成為老人生活的重心,老人及其家人都必須 學習;培養退休後社會參與的知能,協助老人成功老化;營造對老人親善的高齡 社會,全民都需要學習。學習變老,學習如何成功老化成為很重要的課題,伊佳 奇(2017)認為要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最重要的是隨時隨地。終身學習社會的來 臨鼓勵大眾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培養學習的習慣,活到老、學到老隨時隨 地學習。生活即學習,要達到終身學習的理想與期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是 很好的實踐場域,讓高齡者就近在社區學習,更能減少參與的障礙。 文化部為符合社區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進行「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 展計畫(2016-2021 年)」。延續已被點燃的社區營造民間活力,並因應當前全球 數位化及經濟泡沫化等外部危機與挑戰,以及日漸嚴峻的資源分配不均、社會力 不足、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等內部社會現象,提出因應重點及執行策略。例如:過 往都會區公寓大廈參與社造工作較為低度,係因多數居民需為生計忙碌,但 20 年後,隨著日益增多的退休人口,已改變原本的發展的限制,反因 80%人口集 中於都會區,而有新的推動契機,亦可同步發揮黃金人口的智慧、經驗及專業。. 2.

(12) 社區對高齡者學習的意義包含兩個層面:首先,從微觀面看,社區提供了符合高 齡者身心靈發展特性與學習需求的豐沛資源,讓他們得以在基本的生活水準之上 追求身心的健康、居住舒適的環境,可以自由地參與公民、文化、教育、訓練、 休閒和保健等活動,追求情感和心靈上的滿足;其次,從鉅觀面言,高齡者藉由 持續學習的增能過程,建立及加強了社區支持互助系統,也透過志願服務及工 作,豐富社區的人力資源與知識技能等資產(張德永,2013)。. 參、有效的社區學習促進整體社區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成立迄今,對於終身學習的推動,提出了許 多重要構想與實踐策略均具有呼籲性、博愛性以及全球關懷性。UNESCO 分別 於 1996 年及 2003 年提出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 學會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等學習四大支柱 與第五支柱學會改變(learning to change),影響全球終身學習發展至為深遠(吳明 烈,2004a)。二十一世紀是個充滿變數的世紀,個人唯有透過持續的學習,才能 有效應變;要持續自我發展,則必須成為終身學習者,並且結合生活與學習;欲 成為終身學習者,必須具備終身學習能力(蕭佳純,2009)。若要達成終身學習的 理想,當前的學校教育似乎無法滿足,由社區來提供民眾終身的學習需求,便成 為達成終身學習的必要措施(林振春,2008)。吳明烈(2009)認為一個具有終身學 習力的社區,必然也是一個充滿生命力與發展力的社區,林振春(2008)則明確指 出社區學習可以促進終身學習的發展。 臺灣在 1995 年前後,政府積極推動教育改革政策與社區總體營造運動,醞 釀出社區成人學習的種子,學習因此與社區有了更近一步的連結,社區學習成為 一股學習熱潮(林添富,2006)。針對社區總體營造過程中相當廣泛與複雜的社會 性,不論習慣於細密分工的現代專業者,或是一般社區居民,以及推動社區營造 的進步的行政人員,都必須透過許多的學習才能充分掌握這項工作的本質及過程. 3.

(13) 的平順,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文建會,1999)。蔡秀美(2004) 認為社區營造的歷程可視為社區邁向增權展能的學習歷程,因為有學習才有成 長,社區居民藉由學習增長其參與社區的知識與能力,社區自主的行動才能持 續。社區發展的活水是社區居民的學習,唯有學習與教育,方能面對訊息萬變的 經濟、社會的變遷(林振春,2002)。當社區民眾將學習當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份,並且對學習抱持高度熱忱與熱愛,進而成為知識社會中的終身學習者, 必能為社區的發展帶來實質改變與效益(吳明烈,2009)。. 4.

(14)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終身學習觀念興起,強調社區參與、從生活文化中學習的社區營造使終身學 習有了新的領域,即是社區學習。換言之,社區居民透過參與社區營造增進學習 的機會。本研究的動機有三,分別是文獻提供方向、臺師大社教所社會教育理念 的啟發、研究者的個人觀察與省思,茲分述如下:. 壹、研究動機 一、文獻提供方向 Lackey & Dershem (1992)指出學習被公認是社區發展的優先事項。他們曾經 研究參與社區活動的志工,是否會增加知識和技能?調查結果顯示,透過參與社 區活動擴展了人們的知識和技能,他們參與越多,學習就越多。 蔡秀美(2004)歸納曾銘傑(1998)、吳幸蓉(1996) 、呂泓嘉(2000)、曹建文 (2002)、羅秀華(2001)、張莞珍(2002)等人的社區營造案例研究顯示,從社區營 造的過程中,除了居民個人會經歷態度改變、技能精進等學習,社區組織也在行 動中學習如何有效組織運作與動員。並據以獲知,社區營造過程的確帶動居民的 改變、成長,也使社區組織學習自主運作,推動後續社區各方面的發展。 林振春(2008)認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社區營造大力鼓吹文史工作者 「以社區為學習的資源」,為自己的鄉土尋找生命根源,並從而讓社區居民建立 鄉土認同,產生愛鄉情懷,達到生命共同體的社區意識。但是「以社區為學習的 資源」經常遭遇兩方面的挑戰:其一是強化地域觀念,產生社區間爭奪資源的情 況;其次是參與社區活動和社區學習間的隔閡,社區居民熱衷參與活動,卻感受 不到行為的改變或觀念的啟迪,居民只是被動員去參與社區活動,少了自我主體 性的學習,亦即社區居民在社區營造過程中沒有學習與成長。 內政部(2018a)公布2017年人口遷徙概況,近7年來人口淨遷入以桃園市、台 中市、金門縣及新竹縣較多,都超過萬人,尤其以桃園市人口增加逾12萬6千人 5.

(15) 最多。許政文﹙2009﹚研究桃園市的都會型新興社區中聖里發現,居民因為擔任 社區志工,除了發揮自己的專業,也從參與社區活動中學習。不過,也有居民表 示社區推動的活動內容太表象,深度不夠,需要平時多灌輸大家與活動相關之觀 念,讓大家明瞭今後要做的事情,才會容易實施。居民知識素質高,有許多專業 的人員,可以協助社區公共事務;但社區推動改造的能力也必須從生活經驗或培 力課程中培養,才能讓這群熱心的人士產生自我反省、自我嘗試提升社區生活品 質的「有機知識份子」。 依據前一節對研究背景的探討可知,社區營造就是學習的過程,社區營造可 以落實終身學習。張德永(2013)認為,透過溝通、自主的行動改變,以及整體的 社區動員等手段,都是社區發展過程中不可忽略的要素,而成人角色的融入、社 區學習能量的導入等,都是臺灣社區發展過程中非常鮮明的成就。隨著經濟成 長、社會變遷,當前臺灣都市人口快速成長,集合化、高密度化的集合式住宅社 區成為都會人口密集區居住型態的主流,大樓集合式住宅社區之社區營造工作及 社區居民的學習非常值得關注,於是興起本研究的動機。. 二、臺師大社教所社會教育理念的啟發 這些年社區營造成為臺灣的顯學,許多社區人云亦云地進行。但社教所師長 們從各種面向提醒「社區需求」的重要,在接受社區營造、社區學習相關理念的 薰陶後,開始觀察、關注日常生活、休閒、工作會接觸到的社區。因地利之便, 假日常至桃園的「愛買」量販店購物,某次漫步量販店旁社區。該社區高樓大廈 林立,不但街道整潔,設有多處植物攀爬的簾幕,還發現一處菜園。在都會型社 區看到美麗的園藝造景花園不稀奇,看到大片菜園就令人嘖嘖稱奇了。上網一 查,這個社區果然特別,該區為桃園市中聖里,里長具有社區規劃師執照,上任 以來一直積極推動社區營造工作,改善社區環境景觀衛生、設立老人關懷據點、 成立桃園社區大學之中聖學習中心、推動社區環保活動、推動流浪貓 TNR(Trap 捕捉-Neuter 結紮-Return 放回)計畫…等,在地方及全國的社區競賽中屢獲佳 6.

(16) 績。王本壯及董鳴娟(2008)曾帶領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團隊,以桃園市中 聖里及中泰里作為操作場域,進行為期三年的都市社區生態綠化之永續社區營造 計畫(科技部,無日期)。2010 年中聖里社區獲環保署遴選為低碳示範社區迄今 (環保署,無日期)。2011 年美國紐澤西州的環保智庫「永續規劃治理中心」 (Th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Planning & Governance)特地來此參觀典型的都會型社 區,如何經營有機農場、雨水收集系統、綠色餐廳等設施。 該里里長的初衷是希望能讓冷漠的公寓大樓真正地「活」起來,人與人之間 的關係,能逐漸回復到昔日眷村、鄉下那種熟悉親切的感覺,讓社區變成一個你 我願意住在這裡,願意為這裡做點事,願意分享這裡喜怒哀樂的桃花源。她自 2007 年開始在部落格詳細記錄中聖里的社區營造工作,並運用臉書作為里內溝 通平台之一。研究者細讀五百多篇部落格記錄,探索其社區營造的軌跡,深受感 動,感動之餘,希望透過研究瞭解該里如何透過社區營造推動社區學習,參與的 居民學習了什麼? 培養了哪些終身學習的能力?期能提供其他屬性、條件接近的 社區借鏡外,也希望能提供中聖里協助居民增能培力的學習策略。. 三、研究者的個人觀察與省思 中聖里社區營造至今僅十二年,能展現豐碩的成果,毫無疑問地,崔里長是 關鍵的靈魂人物。她謙稱自己沒有運用那些學術上正式的規劃進行社區營造,一 路以來心心念念的就是中聖里社區需要什麼?怎麼做對社區最好。她積極地投入 社區事務,並且也能規劃社區發展的事務,想方設法募集社區活動所需的資源。 在社區營造過程中,她遇過部分專家學者為了研究而在社區進行的營造計畫,因 未確切考量社區狀況與需求,給社區帶來困擾。也曾經為配合政府的環保政策而 進行某些改造,經過實施與檢討後,發現有比政府推行的更適切的模式。透過無 數次的反思,漸漸對外力介入的改造存疑並審慎評估,現在以動員社區本身的資 源,朝向自主經營社區為目標。在里長帶領社區居民解決無數社區問題的過程 中,參與的居民可能已獲得不同的學習成長,只是他們不一定能意識到。回顧研 7.

(17) 究者培訓志工多年的經驗,多數的志工不為名不為利,若能讓他們看見自己從志 願服務中學習與成長,就是給他們最好的回饋。社區亦然,願意持續參與社區事 務的居民畢竟是少數,他們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公共事務。研究者期望透過耙梳中 聖里社區營造的實務經驗,呈現該里將社區問題轉成社區學習題材的成果,回饋 過去投入的居民並提供發展社區學習、建立培力機制之參考。.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希望達到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桃園市中聖里社區營造的目標與做法。 二、分析中聖里在社區營造過程中獲得的學習與成果。 根據上述目的,提出相關結論與建議,作為中聖里發展社區學習之參考。. 參、研究問題 一、桃園市中聖里社區營造的目標與作法為何? 二、探究中聖里社區學習的成果為何?. 8.

(1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社區營造 我國自1994年由文化部的前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 政策」,其三大目標為「造人、造產、造景」,強調社區自主行動,秉持「民眾參 與」、「由下而上」、「居民自主」的精神推動各項工作,期能藉由居民本身的 力量改善社會,由下而上促進地方公共事務的完成與發展,實現公民社會的願 景。陳其南(1995a)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不只是在營造一個社區,實際上它已 經在營造一個新社會,營造一個新文化,營造一個新的「人」。張德永(2013)認為 社區總體營造似乎沒有一定的模式或內容,也沒有一定的切入點。只要居民願意 自發地產生行動,讓自己的生活家園更美好,就是社區總體營造的具體表現。 本研究所指的社區營造乃是中聖里社區鼓勵居民共同參與以凝聚共識,從造 人、造文化、造景來營造理想的社區。. 貳、社區學習 社區學習的基本內涵就是社區終身學習(林添富,2006),面對終身學習的時 代,要滿足民眾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需求,社區絕對是學習的最佳 場域。 本研究所指的社區學習乃是中聖里社區在社區營造過程中,充分發揮生活中 各種學習資源的功能,激發社區居民共同社區意識、認同社區的價值,持續不斷 地學習,運用新的學習方法、展開新的學習視野,實踐所學建立在地生活的知識, 解決社區問題,使居民獲得知識及行為上的改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 同生活、學會發展、學會改變,藉以帶來社區的更新與發展。. 9.

(1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選擇桃園市中聖里為研究主體,該里係2006年2月從中泰里劃分出來 成為新興的里,是標準之都市型社區,區內除武陵高中外均為集合式住宅。首任 里長崔美瑛上任後,結合社會資源、連結內外組織、透過各項活動,積極推動社 區營造。因此,本研究以該里所從事的社區營造工作為主要研究範圍,探討中聖 里社區營造的發展歷程與策略,以及過程中參與的社區居民是否獲得成長與學 習,採文件分析、深度訪談法進行個案研究。. 本研究限制主要來自研究對象、資料蒐集、研究結果應用等方面: 一、研究對象 為了對研究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剖析,本研究擬透過深度訪談來獲取豐富的 資料。因此受訪的研究對象必須具備清楚的口語表達能力,來描述自身的感受與 經驗,依此條件,研究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透過中聖里里長推薦里民、志工受訪, 再由研究者依研究旨趣選取訪談對象。選取過程難免受研究者及推薦人主觀判斷 影響,導致研究對象及人數有其特殊性與侷限。. 二、資料蒐集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訪談問題涉及過往,受訪者追憶時可能有 遺漏、偏差或主觀意識影響,資料可靠性不易查證。. 三、研究結果應用 每個社區有其特色,各方面條件及地理環境不盡相同。本研究僅以一個社區 為研究範圍,相關資料主要由中聖里社區的文件蒐集、居民訪談而來,研究所得 之分析結果不宜過度推論,但期望能提供其他類似社區推動社區發展時之參考。. 10.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就研究相關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之國內外文獻進行探討。共分三節,第一 節論述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目的、特色及都市型社區營造的願景,第二節闡述 社區學習的意涵、目標、策略,第三節探討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學習的歷史發展 及其相關研究。. 第一節. 社區總體營造. 壹、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 社區的現代涵義乃在於它是一種民主社會的生活方式,是介於國家社會和家 庭團體之間,而成為現代人追求生活環境品質的基礎單位(李永展,2014a)。文 建會(1998)的文化白皮書中指出社區是人們活動的舞台,社區總體營造是一種社 區情感的集聚與聯結人心的過程,是一種善良互動的循環,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進 程,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社區、更多的單位共同參與,讓社區總體營造成 為真正「全民的」 、 「總體的」 、 「永續的」工程。藉由社區文化、社區意識與生命 共同體等概念,形塑地方文化特色,達到社區環境、文化與產業的永續經營,其 主要目的在於激發社區居民的自覺,並自主的參與社區活動與計畫。 社區總體營造一詞雖是由文建會首先提出,在民間產生迴響之後,逐漸由特 定政策名稱轉變為一種觀念或作法,並非文建會所提出的計畫才是社區總體營造 計畫。只要是以住民參與為主軸所設計的改善生活環境的努力,能表現社區總體 營造的精神內涵,都可以算是社區總體營造(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 14)。 林會承(1996,引自李易駿,2012:23)指出作為一個概念或工作方法,「社 區總體營造」應包括「社區」 、 「總體」與「營造」三部分,以具有特定關係的人 群為中心,包括其整體思想與生活環境:意味著此項活動為全面性的,而非片面 11.

(21) 性的;其所涵括的範圍大至社群全體,小至所有的個人,從自家的空間到社區的 生活環境,從社群文化最深層的本質、真義與價值觀,到形諸於外的種種現象; 內容包括有形的與無形的社會文化本質與現象。 張德永(2013:65)從社區居民的角度說明社區總體營造乃是要讓社區民眾對 所居住的環境擁有發言權,能夠選擇並營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而推動社區總 體營造的目的,就是希望激起社區民眾心中的愛鄉意識,並對自己居住的環境表 達關心和看法。此目的對都會型新興社區而言特別困難但分外重要,因為都會型 新興社區的居民大多來自其他地方,對於社區在地文化缺乏認同,因此在社區營 造過程中要特別激發居民對社區的情感、增加認同感、凝聚地方意識。曾旭正 (2007:14)就指出「社區營造」的首要任務便是「營造社區感」。在新興的都市 中,無數的陌生鄰里要靠社區營造來建立認同,讓居民成為彼此認識又對社區環 境熟悉的一群人,亦即在陌生鄰里中要讓「社區感」無中生有。如同賴昭志、何 青蓉(2009)所言,社區營造重點應在提升生活層次,使居民明白社區是自己的, 揚棄自己各自生活走向社區生活共有、共生與共享的生活圈。 「社區總體營造」能夠持續到現在,本身就證明了它不單純是一種政府政 策,實際上它是一種思想,一種做事的方法和理念。其思想、模式最核心的部分 是在於有關社區的各種公共事務,都應該由社區居民來共同參與和關心(文建 會,1999:92)。吳明烈(2009,28-30)論述社區總體營造有造景、造產、造人、 造文化等四大內涵:造景即是營造適宜社區民眾生活的環境,發展優質的生活環 境空間乃是社區總體營造的初步目標,造景提供了理想的造產、造人、造文化的 空間及環境,一個規劃得宜的社區生活空間,必然是充滿著學習機會與境教功 能;造產則是活化地方產業,包括產業的新造與改造;人是社區的主體,造人的 過程中,亦逐步提升了民眾造景、造產與造文化的能力,造人應成為有系統的終 身學習行動,培養具有反思能力與社區關懷的終身學習者;造文化涵蓋良好的社 區學習文化、工作文化、休閒文化與人際文化,社區文化的塑造,係在人為的作 用下,所產生的改變,有賴於社區居民的群策群力,共同為實現美好的願景而努 12.

(22) 力。上述四造之中,尤以造人至為重要,係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目標,倘若能落 實造人的工作,必能有助於造景、造產與造文化的推動,促使社區得以持續向上 發展。 社區總體營造有哪些可以切入關切的議題呢?陳其南(1998)認為縣市層級的 實務工作者至少可以從以下幾項切入(引自張德永,2013:65-66): 1.生活問題的解決。 2.社區環境景觀的改造。 3.社區生活空間的創造。 4.古蹟、建築、聚落與生活空間的保存。 5.地方文史、人物、傳說、典故之整理呈現。 6.民俗廟會祭典與地方生活文化的展現。 7.社區藝文聯誼活動辦理。 8.社區終身學習活動。 9.增進地方健康福祉的合作事業。 10.地方特有產業之開發與文化內涵的提升。 11.生活商店街之營造。 12.社區形象與識別系統之創造 。 13.地區文化旅遊品質之精進. 貳、社區總體營造的目的 「社區總體營造」成為施政方針,目標在喚起「社區共同體」意識,透過社 區的自主能力,共同經營「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 、 「文化事業發展」 、 「地方 文化團體與社區組織運作」、「整體文化空間及重要公共建設的總合」,及其他相 關文化活動等(黃煌雄,2001: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4)在《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中陳述「社. 13.

(23) 區總體營造」的目的不只在營造實質環境,最重要的是建立社區共同成員對社區 公共事務的參與意識,及提升美學層次;社區總體營造不只在營造一個社區,實 際上是在營造一個新社會,營造一個新文化,營造一個新的「人」 。換句話說, 「社 區總體營造」工作的本質,其實就是在「造人」。也只有透過文化的手段,重新 營造一個社區社會和社區人,以實質環境的改善作為短期目標的「社區總體營造」 才有可能成功(陳其南,1995b:23)。 社區營造的目的如同家庭營造一般,是想讓家庭或社區發揮更多的功能。所 以社區的功能除了個人的需求外,也要能夠維護社區內家庭、團體,家庭與團體, 團體與團體間的和諧,甚至不只滿足自己社區的需求,還要協助其他社區獲得需 求(林振春,2000:21-22)。 越來越多國內外社區發展的學者紛紛倡導主張,不論是社區發展或社區營 造,其最終目的都在追求社區的自主運作、社區的增權展能(empowerment)。社 區營造的歷程,是希望居民能從陌生冷漠轉變為關懷並投入社區,社區組織能自 主運作以從事社區改造,並塑造社區的文化特色 (蔡秀美,2004)。. 參、社區總體營造的特色 張德永(1996:204-205)認為社區營造的特色有:(一)社區總體營造是一 種文化再造的理念:社區居民在精緻及本土的藝術活動參與中,得到一種文化的 洗禮,產生一種創造文化的意識,對文化有全新的體認。(二)社區總體營造是 一種社區自覺的過程:社區居民透過社區組織的整合,動員社區的人力、物力與 財力,在活動方案中體認解決問題的途徑,更進一步提升社區的自主意識。(三) 社區總體營造是一種社區學習的方案:社區文化活動常和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結合 的文化實體,社區居民在社區領導者的引領下,接收訊息與模仿,得到一種經驗 的再造與重組。(四)社區總體營造是一種全員的社區運動:社區營造與過去的 社區發展工作不同,它強調文化的自覺與整體的動員,是需要社區中各年齡、各. 14.

(24) 階層組成份子自發合作的運動。 陳忠偉、林詩敏(2006:442-443)歸納陳其南(1997)、陳錦煌(1996)的看法及 監察院的社區總體營造報告書的資料而指出社區總體營造的特色為:(一)思想模 式的改變:代表社區事務由中央主導轉為地方主導、由官方的規範轉為居民的自 律、由政府資源供給者出發轉為由居民生活者出發的立場。(二)呈現社區總體 性:透過社區各種資源及實際的生活課題為主軸,集合社區各種人才呈現社區的 總體性。(三)多元進階的發展模式:社區總體營造的社區發展型態可以分為基礎 型、進階型及永續型。第一種基礎型:大致上是最基本的工作,所需要的組織型 態最簡化,是屬於基本生活的層面。其中又細分為福利救濟型、環保清潔型、安 全保險型。第二種進階型:進入到社區精神層面的營造工作,組織的運作更複雜 化。包括:學習成長型、智慧道德型,社區已具有自律的共識,對於社區的事務 大家都能進行溝通、集思廣益,社區的運作進入常態化。第三種永續型:社區的 發展已經健全地運作,持續地學習成長中,社區組織的運作及幹部的選舉進入常 態化,目標在求社區的永續進步及發展,由此可知社區的發展是多元且進階的。 (四)打造社區特色:在現今社會環境中,因時代與科技的發展所致,已經很難找 到社區的特色,如道路的開闊與拓寬,使得社區聚落脫離了農村風貌,也喪失了 先前的社區功能。因此社區總體營造正可以營造社區特色,結合社區民眾的參與 找回失落的文化。. 肆、都市型社區營造的願景 都市型社區是一個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地區,人口密集,交通發達,具有產 業高度分工的特性,周邊高度發展的次級腹地環境,而人際關係則呈現疏離,居 民異質性高,共同意識凝聚不易,社區組織總類多,分化程度高(劉巧玲,2011: 6)。李永展(2014a:81-82)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發展乃至於資訊社會時代的來臨, 社區和小社會群體的關係越來越淡薄,對都市居民而言,對物質需要與社會需求. 15.

(25) 的滿足可透過市場機制或公共服務,而不需藉由群體實現。換言之,如果都市機 能已足以處理大部分個人的需求問題時,為何還需要社區營造?過去十幾年來社 區規劃或社區營造的焦點都放在以人為本,無視人與其他關係的匱乏。因此,都 市社區營造要促使居民思考的,不只是如何傳達意見與需求給決策者,而是以積 極的行動面對匱乏,而社區規劃者的專業也非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而在於為匱 乏關係進行縫補,進而引導一個理想關係的實現。曾旭正(2009)則提出都市型社 區的幾項願景(引自李永展,2014a:82-83): (一) 居民能自發結社,除注重個人及家庭生活,也經營社群生活:藉由都會社區 營造過程,激發居民積極關心公共事務的特質,型塑都市生活圖像,透過論 述導引,確立穩健的市民社會發展模式,促使社會在積極穩健的節奏中前進。 (二) 住民能成功走過「破冰」「合作」「組織」「創發」四段歷程:透過針對都市 型社區進行的研究及案例說明,引導關心社區事務及公共議題的都市民眾, 透過進行「破冰」 、 「合作」 、 「組織」 、 「創發」等階段的工作,使民眾持續關 心相關議題。 (三) 社區組織與議題社群可蓬勃發展,共同推展社區生活並耕耘全市性議題:都 市人常接收媒體的大型議題,若能透過社區與議題社群的結合,將可能創造 新的公共議題合作與宣傳模式,促使公共議題藉由市民參與而更貼近民意。 (四) 政府有清楚的機構對應社區,有具體的法令保障參與,有持續的預算支持社 區營造。 (五) 都會能創造出各類「互知」 、 「互助」 、 「參與」的行動,型塑都會文化:若能 明確定義議題、主導者理想熱忱能感動人,透過大小社區型活動仍能激起居 民的參與。 (六) 都會的充沛企業資源能支持社區營造,提供人力、資金與經營創意:引導都 會區匯集眾多與龐大的企業部門,結合「社會企業」或「企業社會責任」, 以發揮都會型社區營造的獨特力量。. 16.

(26) 第二節. 社區學習. 壹、社區學習的意涵與目標 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的時代潮流,學習社會概念具體成形後,社區學習已經 成為學習的核心之一。當前社會的變遷,已帶來學習典範的改變。不管是全球化 時代、知識社會或後現代社會等三種理念,均指出唯有繼續學習,才能因應社會 變遷帶來的挑戰而且適應良好。在當前社會變遷下,均一致指出發展繼續學習或 終身學習典範的必要性。由社會發展與演進觀察,社區學習必然發生在人類社會 的生活環境中(蔡承家,2006:188)。UNESCO 在 1972 年出版的《學習生存-教 育的今日與明白世界》與 1996 年出版的《學習:內在的財富》兩書,對於終身 學習社會提出重要的宣示(林添富,2006)。《學習:內在的財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一書中指出未來人類要能適應社會變遷的需要,必須進行四種 基本的學習,這些是終身學習也是教育的四個支柱(教育部,1998;吳明烈,2010: 50-52): 一、學會認知: 為因應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社會遽變所帶來的迅速變革,每個人必須具有 廣博的知識,才能對問題作深入的了解,並謀求解決。欲具有廣博的知識,個人 就要作終身的學習。這是激發個人終身學習的動力,也是終身學習的基礎與憑 藉。而追求知識係以學習如何學習為前提,建立在專注力、記憶力與思考力的基 礎之上。 二、學會做事: 這是指要學會具有應付各種情況和共同工作的能力,包括處理人際關係、社 會行為、合作態度、社交、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造革新、勇於冒險的精神等。亦 即個人一方面要學會做事的方法,另一方面更應養成處理各種情境的能力。 三、學會共同生活: 17.

(27) 由於地球村的形成,人類相互依賴日深,彼此相互了解、和平交流以及和睦 相處的需要日益迫切,故必須學習尊重多元,以理智的、和平的方式解決衝突, 相互合作,共同解決未來各種可能的風險和挑戰。 四、學會發展: 二十一世紀要求人人都要有較強的自主能力和判斷能力,也要求每個人擔負 較多的社會責任。因此,要透過學習讓每個人所有才能均能充分發揮出來。 此外, UNESCO 有鑑於社會變遷的快速,在 2003 年所出版的《開發寶藏: 願景與策略 2002-2007》 (Nurturing the Treasure: 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 一書中,另外提出了終身學習第五支柱為學會改變,以促進個人、組織與社會順 應與引導變遷的能力;換言之,個人不僅要學會接受及適應改變,也要展開行動 成為積極改變的主體,並且主動引導改變以促進人類的發展(吳明烈,2004b;吳 明烈,2010:52)。黃月純(2001)在比較了重要的國際組織推展終身學習之後, 認為 UNESCO 在建構終身學習的內容上,有比較充實的具體內涵。 各國際組織為客觀明確訂出終身學習關鍵能力的內涵,均設有長時間運作之 專門委員會或專門組織。以 UNESCO 而言,係由 21 世紀國際教育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負責(Delors, 1996,引自吳明烈,2011),因此,吳明烈(2009,2010,2011)指出,UNESCO 所提出之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內涵更具公信力與參考價值,其五項終身學習關鍵能 力的培養,同時涉及生命全程與各種生活場域中。在發展社區終身學習的過程 中,尤需將社區學習視為公共事務,進而激發各社區組織與民眾的學習力,以塑 造社區終身學習文化。此亦呼應林振春(2008)所說的,社區學習涵括了學會求 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等四大教育支柱。UNESCO 的五種基本的 學習能力及其具體的內涵如表 2-1:. 18.

(28) 表 2-1. UNESCO 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內涵. 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層面. 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具體內涵. 學會求知. 1. 2. 3. 4. 1. 2. 3. 4. 5.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學會做事. 學會共處. 學會發展. 學會改變. 學習如何學習 專注力 記憶力 思考力 職業技能 社會行為 團隊合作 創新進取 冒險精神 認識自己的能力 認識他人的能力 同理心 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力 促進自我實現 豐富人格特質 多樣化表達能力 責任承諾 接受改變 適應改變 積極改變 引導改變. 資料來源:吳明烈,2010:53 就理論而言,終身學習涵蓋終身的與全面的學習概念,係指個體在一生中於 各種生活環境,所進行一切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從本體論(ontological)層面來看, 終身學習闡述一種純粹事實,亦即學習係貫穿於人們的一生,並且是在各種場域 的教育機構內外,所進行的多樣化學習。是以,終身學習的理論體系,涵蓋了社 區學習領域,而社區學習又為社區總體營造之一環(吳明烈,2009)。以此觀之, 社區學習涵括了上述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發展、學會改變 等終身學習支柱。郭麗玲(1999)曾以上述基本的學習為架構,提出社區媽媽終身 學習應學習的內容:在學會認知層面,包括一般知識、學習如何學習、有助學習 的實用技能;在學會做事層面有生技與職業技能、家政指導、身心保健及轉化應 變;在學會共同生活方面則是優良性格的培養、有效的溝通能力、開闊的胸襟之. 19.

(29) 養成;學會發展層面則為開發潛能、自我超越、關懷公共事務。 我國自從 1998 年訂頒終身學習年以來,教育部施政就將「推展終身學習,建 立學習社會」作為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標(教育部,1998)。為了推動學習社會的實 現,教育部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中,訂定十四項行動方案作為政策實施的努 力方向,其中即包含學習型社區的建立。 王政彥(2000)認為學習社區是將社區學習資源化,開發並連結社區內的各種 學習場所、管道、資源與網路。學習社區與學習社會關係密切,雖然範圍大小不 同,但都在追求生活化的終身學習機會,充分發揮各種學習資源的功能,保障每 個人的終身學習機會。社區是社會的構成元素,學習社區可謂是學習社會的基 礎。由於社區與民眾的親近性,學習社區的型塑應是更近程與急迫的工作。社區 是民眾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單元,是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實質環境,成長與發展都 離不開社區。Caffarella 與 Merriam (2000)認為學習是個人與環境的產物,因 為最有效的學習是發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當中(引自賴昭志、何青蓉,2009)。因 此,終身學習的實踐,要從生活化的社區著手,亦即要致力於社區學習。使民眾 在自然情境中不斷學習,精進生活智能以應付社會競爭壓力,培養具有參與社區 事務的熱誠和能力,共同解決社區問題,使社區成為舒適生活的地方(蔣玉嬋, 2006)。 張德永(2008)從「社區」的角度出發,說明社區學習的意涵:我們賦予學習者 的學習內涵和目標乃是利用社區的場域和資源所進行的學習活動或策略,其目的 在於培養具有基本生活和工作專業知能的社區居民,並且激發具有社區意識的成 人學習者,以達成社區營造的最終目標。如何藉由社區學習過程,從個體自我成 長的目的,逐漸轉化為培養社區意識、關心社區問題,並參與集體社區行動,為 社區福祉而努力,使自我成長、組織培力及社區發展三體整合,即為社區學習的 終極目標(張德永,2013)。 林振春(2008)認為社區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一種新的學習視野、一種 新的生活方式。他指出社區學習包括社區中的個人、社區中的團體、社區本身三 20.

(30) 種主體,社區學習的目標隨著主體不一樣而有差異(林振春,2008:15): 一、個人的社區學習 強調拓展學習機會、整合學習資源、流通學習資訊、創新學習科技、發展多 元學習管道,使得社區居民得以終身學習,這乃是建構社區學習體系的主要任務。 二、團體組織的社區學習 強調的是社區培力的過程,將社區人士加以籌組成社區團體,學習團隊的運 作知能,並能有效的推動社區活動,以達到學習型的個人和學習型的團隊組織, 這乃是建構社區學習團隊的主要任務。 三、社區營造的社區學習 強調的是社區更新,社區生活的所有層面,全部都是社區學習的內容,讓所 有的社區居民、社區團體組織,都能在社區所建構的學習環境中獲得成長,這乃 是建構學習型社區的主要任務。 蔣玉嬋(2006:18-20)將專家學者從社區學習的目的、內容、方法等不同的 面向提出的定義歸納如下: 一、從社區學習的目的 綜合 Zhu&Baylen(2005)、Amy,Kouba&Davis(2005)、Sherlock(2005)、陳義 霖(2003)等學者的看法,認為社區學習的目的首在於個人成長,培養居民具有與 時俱進的知能,包括溝通技能和問題解決能力,增加對別人的瞭解及對自己更有 信心。並因此能有效的解決社區的問題,帶來社區內外生活品質的提升。 二、從社區學習的內容 綜合陳雪雲(1999)、陳其南(1996)的見解,認為社區學習的內容包含了生活 中的一切,從個人必備的知識、生活價值觀、知識分享、反思判斷的能力,到人 際的互動、社區事務的參與。而與社區生活有關的事務包括環境、品質、生產…, 除了在地文化的重建,也要關照全國性和全球性的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生 態等問題。從切身生活需要,擴及社區事務、全球視野,必須持續學習再學習。 三、從社區學習的方法 21.

(31) 綜合 Jarvis(2002)、張德永(2000)、郭麗玲(1999)、元庚鮮(1999)的論述,認 為社區學習包括正規、非正規、非正式、個人的學習,方法種類有課堂內的講授、 工作坊,也有課堂外的參訪、導覽;除了知識性的學習,也包括經驗學習、做中 學等,可以是教導式的、也可以是彼此經驗的交流,各種不同的方法,都指向是 一種培力 (empowerment)的過程。 綜上所述,社區學習是利用社區的場域,充分發揮生活中各種學習資源的功 能,激發社區居民共同社區意識,使居民認同社區的價值,持續不斷地學習,運 用新的學習方法、展開新的學習視野,實踐所學建立在地生活的知識,解決社區 問題,帶來社區的更新與發展,並關照全國性問題、培養全球性視野,不止獨善 其身,也要兼善天下。. 貳、社區學習的策略 一、社區終身學習的策略取向 張德永(2000:155-156)從個人學習、團體式學習、整個社區學習等三個工 作取向作為思考基礎來訂定社區終身學習的策略: (一)以個人學習為主的策略 以個人學習為主的策略,重視的是如何讓個人自主而獨立的學習。因此,應 該建立積極主動的學習計畫,讓學習和個人生涯發展充分結合。在學習的主題方 面要重視生活技巧的知識和工作專業的知識。 (二)以團體式學習為主的策略 以團體式學習為主的策略,重視的是小團體的互動學習。因此,建立開放的 學習氣氛、提供討論的空間、建立對話的機制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團 體式學習可以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團體加以完成,諸如研討會、研習會、討論會、 短期課程、成長團體、治療團體等,都是可行的方式。 (三)以整個社區學習為主的策略. 22.

(32) 以整個社區學習為主的策略,關注的是社區問題的解決和社區長遠發展的方 向。因此,共識的形成和行動的產生乃成為學習過程的重點。以整個社區為主的 學習基本上是建基於「大我是小我的基礎」之上,舉凡社區的交通、環保、教育、 治安、健康、福利等議題,或多或少都有需要解決或改善的問題,社區的學習乃 是著重在引起對以上問題的「意識感」,讓社區的問題和個人產生密切的關聯,形 成人們對某些議題的共識,甚至有共同學習與行動的趨向。. 二、社區終身學習的推動策略 林振春(2008:129-132)認為社區學習的推動策略可分成下列六種: (一)理念的宣導 資料傳播首要是提出學習社區的理念,其次應有系統的提供終身學習、學習 社會、社區主義、公民社會、經驗學習、體驗學習、服務學習、開放教育、社區 教育等理念知識,使民眾對學習社區的理念產生認同。 (二)社區民眾的動員 引導民眾關注社區面臨的問題,灌輸民眾唯有集體行動才能有效提升社區的 功能層次。主要目的在於引導民眾對營造學習社區的參與興趣,逐步引導民眾達 到學習社區營造參與的夥伴關係,直到讓社區民眾完全掌握學習社區的運作,以 實現社區獨立自主的目標。 (三)人才的培育 學習社區營造工作需要社區人士的參與,因此應先培育熱心人士,期使每個 人都有機會擔任學習社區營造事務的領導者。 (四)行動的帶領 從行動參與中可以讓居民獲得最豐碩的學習,無論是學習社區理念知識的獲 得、社區團體的運作技能、與社會上其他團體的協調配合、與政府相關單位的游 說與抗拒,甚至社會資源的運用等,皆可以從行動中學得學習社區營造實務知能。 (五)辦理成果展示觀摩會 23.

(33) 辦理成果展示觀摩會,一方面吸引更多社區人士參與學習型社區營造與學習 的行列,一方面造成社會大眾良好的印象觀感,當有助於學習社區的推展。 (六)回饋與反思 學習社區的營造要有理念的引導、社區人士的參與規劃與設計學習活動、組 織建構推動團隊以進行任務分工、引導社區內外人士單獨或集體參與學習活動、 並且對社區的學習設施與學習活動持續更新、永續經營。. 社區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者決定他們想要學習的內容以及如何學習 (Zhu & Baylen,2005)。正如林振春(2008)所言,社區生活所有層面都是社區學 習的內容,社區民眾從每天的生活實境中,不斷面對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反思問題,從而取得生活上的學習與生命意義上的提升,便是社區學習的精義所 在。. 三、社區學習的成果 Dean & Dowling(1987)認為居民參與社區活動,可以導致與居民有關的成 果、與組織有關的成果、與環境有關的成果等三種不同型式的成果,而每一種型 式的成果又可以分成地方社區的微觀層次與社會區域的鉅觀層次,如表 2-2 所示 (引自林振春,2008:15-16) : 表 2-2 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學習成果 與居民有關的成果. 與組織有關的成果. 與環境有關的成果. 地方社區. 1.個人成長. 3.社區組織發展. 5.社區目標達成. 社會區域. 2.文明化. 4.政治影響. 6.廣泛而長期性的社會影響. 資料來源:林振春,2008:16 林振春(2008:16-17)將表 2-2 所列六種學習成果再詳加敘述如下: 1.個人成長 居民經由社區參與過程及與其他社區成員互動而獲得成長,包括讓自己變得 24.

(34) 更為自我導向的學習者,培養出溝通技能和問題解決能力,增加對別人的瞭解及 對自己更有信心。 2.文明化 個人的成長可能導致社區內外品質的提升,文明化便在整個社會區域產生了 持續不斷的影響力,這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成功的社區會引發周遭其他社區環 境的整體改變。 3. 社區組織發展 居民參與社區活動,促成社區組織的發展;因為成功的社區活動,必須有社 區組織的形成;在社區組織形成的過程中,必然有居民的參與、社區的認同、解 決問題的共識與策略的發展等。社區組織發展的成功,代表社區居民努力的成果。 4.政治影響 地方的社區組織及其活動,必然匯兌政府機關或其他組織與機構產生衝擊, 更可能導致政府政策和法律的修改,因而對社會造成政治影響。 5. 社區目標達成 在環境成果方面,即對於社區各項問題的解決,與對社區內各項需求的滿 足,以營造出適合個人居住的社區軟體環境和硬體環境。 6.廣泛而長期性的社會影響 一個社區營造的成功經驗,其影響力有如水波震盪般不斷向外擴張,及於整 體社會環境,也帶動廣泛而長期性的社會影響。 上述關於個人成長的學習成果提到,居民經由社區參與過程及與其他社區成 員互動而獲得成長,會讓自己變得更為自我導向的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是成人 學習的重要特性之一。社區居民多以成人為主,成人的學習活動多以解決問題為 中心,傾向自我導向的學習方式,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及多元的學習步調,擁有強 烈的學習慾望及態度,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及程度選擇適合自己或自己有興趣的 課程去學習,達到學習目標(王本壯、董鳴娟,2010:44)。 張德永(2008:41-42)以社區學習與社會資本的相互影響模式圖(如圖 2-1) 25.

(35) 說明社區學習實質成效。他認為社區學習是產生於不同的社會結構與社區場域之 中,在不同的學習場域,社區學習的對象、方式、內涵就會有所差異,社區學習 的內涵必須藉由學習者和學習場域產生的社會資本作為中介變項,以分析學習成 效的高低。學習成效包含了個人方面的認知、技能與情意的改變與成長、社區意 識與社區行動的轉化。他同時指出社區學習者在達成預計的學習成效之後,將可 隨著增加的社會資本而改變社區學習的方法,擴增學習的質與量。. 社會與社區場. 社區學習:. 域: 如家庭、健康、 就業、休閒、公. 對象 方式 內涵. 學習成效: 社會資本: 基本設施 社區網絡 公共參與 社會支持 信任互惠 提升效率. 共服務、政治參 與、設施環境等. 個人認知 個人情意 個人技能 社區意識 社區行動. 圖 2-1 社區學習與社會資本的相互影響模式圖 資料來源:張德永,2008:41. 前面各學者點出居民經由社區參與的社區學習,可讓個人變得更為自我導向 的學習者,培養出溝通技能和問題解決能力,增加對別人的瞭解及對自己更有信 心;個人方面的認知、技能與情意的改變與成長、社區意識與社區行動的轉化。 這些學習的成果與實質成效亦可歸類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終身學習關鍵能力 的觀點提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學會改變等五項層面中, 研究者將其分析、歸類如表 2-3:. 26.

(36) 表 2-3. 與個人有關的社區學習成果 學習五 大層面. 社區學習 成果. 學會求知. 學會做事. 學會共處. 學會發展. 社區營造的 夥伴關係. 集體行動. 社區意識. 學會改變. 社區終身 學習推動策略. 學習社區理 念的認同. 理念的宣導 社區民眾的動員. 擔任學習社 區營造事務 的領導者. 人才的培育 行動的帶領. 社區理念知 識的獲得、 自我導向學 習者. 社區團體的 運作技能、 解決問題能 力. 對自己更有 信心、增加 對別人的瞭 解、與其他 團體協調配 合 吸引更多人 參與社區營 造及學習 建構團隊任 務分工. 理念的引導. 社區人士參 與規劃與設 計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持 續更新. 改變社區學 習的方法、. 學會做事. 學會共處. 學會發展. 學會改變. 社區內外品 質的提升. 社區目標達 成. 社區組織發 展. 引發周遭其 他社區環境 整體改變、 導致政府政 策與法律的 修改. 辦理成果展示觀 摩會 回饋與反思.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表 2-4. 與組織、環境有關的社區學習成果. 社區學習 成果. 學習五 大層面. 學會求知. 社區終身 學習推動策略. 理念的宣導 社區民眾的動員 人才的培育 行動的帶領. 社區行動. 學習社區的 推展. 辦理成果展示觀 摩會. 社區永續經 營. 回饋與反思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27.

(37) 第三節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學習. 社區總體營造是社區終身學習的重要動力,社區終身學習則是社區總體營造 的必要策略(吳明烈,2009)。造人是社區營造的核心,學習是造人的唯一途徑, 持續推動社區終身學習是社區發展不二法門(王政彥,2010)。隨著全球化變遷的 發展,我國社區已由昔日的社區農業經濟、工業產業的發展形式,走入社區總體 營造的造景、造人和造產新方向;社區學習的內容亦由往日的生計、職業發展導 向轉入社區集體文化、產業與生活品質提升導向(張菀珍,2006)。 自 1994 年文建會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起,以終身學習為導向的 社區發展事業便正式在台灣啟動;教育部在 1998 年發表的《邁向學習社會白皮 書》中,亦明確宣示「學習型社區」之概念為推動學習型社會之行動主體。從 1998 年開始推展的「學習型社區行動方案」,從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的角度, 把社區視為全民終身學習的重要平台。而社區營造和社區學習工作之目標,均在 建立優良的生活環境。故社區營造和社區學習彼此是一體兩面之關係,參與社區 營造就是學習開始,學習是為了解決社區營造的工作問題(吳茂成,2008:96)。 良好的社區學習文化,可成為社區營造的基礎;而社區營造的成果亦有助於社區 學習行動的發展(臺北市內湖社區大學,2011:7)。社區總體營造的社區工作歷 程,都不脫離教育學習的範疇,只是學習的方式與內容更趨多元活潑,並與生活 息息相關,豎立了「工作中學習」、「學習中工作」 的終身學習模式(陳錦煌、翁文 蒂,2003:70) 。學習者在社區生活的環境中,逐漸形成社區認同的價值,進而 利用社區資源,推動社區組織與發展,以及促成落實社區營造行動的終身學習過 程(張德永,2013)。 社區總體營造的成敗關鍵在於民眾參與,而社區參與則需要具備參與素養, 因此,參與的過程亦是學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民眾當學會如何適宜地參與公 共事務,並且發展解決社區問題的能力(吳明烈,2009)。吳茂成(2008)從安東庭. 28.

(38) 園公寓大廈社區營造及成人學習的發展經驗中發現公寓大廈具有「社區自治」 「參 與學習」永續經營的潛力特色,在台灣愈趨都市化的過程中,公寓大廈可說是推 動終身學習最佳場域,因為社區營造的過程中起著促進學習的作用,讓行動者、 參與者有了更多學習的機會,把社區問題轉為社區學習的題材,化困境為轉機。 因此,他建議社區教育應以公寓大廈為重點,深入社區辦理各項終身學習活動, 在社區中人人學習、處處學習、時時學習,讓民眾在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中學習成 長,在社區學習中培養社會參與的公民意識。Compton & McClusky(1980)(引自 林振春,2008)指出,社區參與對個人和社區都是一種最佳的學習和成長,參與 帶來一種積極的自我概念、一種控制的感覺,以及一種對他人的承諾與責任,這 些能促使個人改變,也導致社區的改變。林振春(2008)亦指出,社區學習也希望 民眾參與活動之後,能夠在知識上有所累積、有所調整修正、有所創造生產、有 所自我提升與改變。透過前述國內、外學者的主張,可以了解社區參與產生社區 學習,社區學習促使個人自我提升與改變,正好發展終身學習第五支柱「學會改 變」。處於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時時善察改變,並透過學習以發展個人因應改變 與主導改變的能力,成為人人必備的生活要件(吳明烈,2004b)。. 壹、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學習的歷史發展 80 年代,我國經濟蓬勃發展,整體社會卻未能完全同步發展,只看重經濟、 過度追求物質生活的結果,造成精神層面空虛苦悶、環境生態污染、城鄉發展失 衡、人際關係疏離等問題。由於工業化、都市化發展的結果,社會結構改變,鄉 村人口紛紛向都會地區遷徙。而都會地區因人口大量集中,人際關係疏離,缺乏 對社區的認同和對公共事務的冷漠(黃煌雄,2001)。但傳統政策卻無法解決經濟 發展及都市化造成的衝擊。「社區總體營造」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展開,1994 年 10 月 3 日,當時的行政院文建會主委申學庸女士,在立法院作施政報告時, 首先提出了「社區總體營造」這個概念,試圖從文化重建的角度切入,促進居民. 29.

(39) 的自覺與動員,重建人與人、人與環境及人與社區的和諧關係,進而帶動地方社 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文建會,1998)。 為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文建會自 1995 年至 2001 年實施「充實鄉鎮展演 社區計畫」、「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之設 立及文物館藏充實計畫」、「社區文化活動發展計畫」(黃煌雄,2001:10)。 行政院於 2002 年至 2007 年推動「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 區營造計畫」 ,結合特有的文化傳統、空間環境與地方產業,發展地方魅力。2005 年擴大提出「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對社區營造的政策提出更具體的分工, 除文建會外,更擴及教育部、內政部、農委會、經濟部、原民會及客委會等 11 部會,分為人文教育、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環保生態及環境景觀等 六大面向,促成政府部門重視「社區營造」的理念,並從各自的業務權責鼓勵民 眾共同參與,以符合社區全面性的需求,落實「總體」營造的精神。2008 至 2015 年則規劃「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計畫」,旨在提升社區文化生活及參與內涵,著 力於藝文參與的社區營造方式,帶動更多社區民眾的認識地方文化,激起對於家 園的關懷,增進參與公共事務之能量,達到培育社造人才的目標(文化部)。為符 合社區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文化部逐步開展「由內而外(社區營造)」及「由 外而內(村落文化發展)」的雙向輔導策略,希使公民參與深度及藝文推展廣度 達到相互加乘效果,故整併為「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105 年至 110 年)」賡續推動,希望能達到擴大藝文扎根建構文化價值、促進多元參與創新城 鄉發展、分層輔導培力強化行政動能等目標(文化部)。 上個世紀,終身學習的理念從 1970 年代歐洲議會 (The Council of Europe) 提出《永續教育》(education permanente)開始萌芽,蓬勃發展於 1990 年代,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96 年出版的《學習:內在的財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 一書中,就明確指出:「終身教育概念是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 的一把鑰匙」、 「終身教育將居於未來社會的中心位置」。我國教育部則於 1998 年發表了《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其前言即開宗明義提到在富裕社會、資訊社 30.

(40) 會、開放社會及開發社會來臨之後,世界上進步的國家紛紛邁向學習社會。2005 年行政院「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人文面向的推動策略特別以鼓勵社區建立終 身學習體系、發展社區多元族群文化、縮短城鄉數位落差等作法來落實社區終身 學習。 建立學習社會是教育的願景,也是社會發展的理想。社區總體營造推動二十 餘年來,經由產官學各界及許多社區人士合作、參與,普遍深入臺灣各個地區與 角落。因此,在社造的過程中,許多貼近民眾需求的培力課程與學習方案,在社 區的各個角落中,以非正規與非正式的教育方式進行著。經由社區教育的途徑落 實終身學習 (王本壯,2007)。 社區營造本身就是一種社區終生學習的方法,其過程讓社區居民得以獲得學 習的機會,原來行動的過程即是一種學習(曾鈺雯、何武璋,2008)。蔣玉嬋(2000) 更直指社區總體營造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林振春(2008)指出社區營造的社區學 習強調的是社區更新,社區生活的所有層面,全部都是社區學習的內容,讓所有 的社區居民、社區團體組織,都能在社區所建構的學習環境中獲得成長。黃富順 (2004)認為社區總體營造對社區學習的影響是全面的、深遠的,不容忽視。因為 社區總體營造是一種社區發展的運動,亦是一項廣義的社區教育。其對社區的發 展,文化的提升,民眾生活品質的提高,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促進了民眾社區 意識,使其能共同參與社區的改造,社區環境的維護,社區問題的解決。 總之,社區是民眾生活的地方,蘊藏無盡的學習資源,藉由社區營造的催化, 方能激發社區學習。. 貳、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的相關研究 吳茂成(2008) 在「社會參與中的成人學習探究─以台南市安東庭園公寓大 廈社區營造為例」中探究社區居民在社會參與中的成人學習歷程。社區營造的過 程中產生促進學習的作用,讓行動者、參與者有了更多學習的機會,把社區問題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Internal assessment refers to the assessment practices that teachers and schools employ as part of the ongo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cess during the three years

1 The five components of OLE are: Aesthetic Development, Physical Development,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s, and Career-related Experiences.. learning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