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市中聖里透過社區營造推動社區學習。本章共分四節,

依序為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壹、都會型社區營造的新契機

隨著桃園於 2014 年底升格,臺灣正式邁入六都,都市化速度加快,都市人 口快速成長, 依內政部(2018b)統計資料 2017 年臺灣都市計畫區人口 18,776,649 人,占全臺總人口 23,571,227 人的 79.66%,亦即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聚居在都 市地區。又因都市間的分界日趨模糊,形成人口數量可觀的大都會區,所以集合 化、高密度化的集合式住宅社區成為都會人口密集區居住型態的主流,如此型態 的社區為了安全等理由,居所通常有圍牆、保全警衛室、電子門禁管制,形成「門 禁社區」,Wilson-Doenges(2000)研究發現此類型社區的社區意識明顯降低。臺灣 的都市型社區事務大多交由各公寓大廈的管理委員會處理,居民缺乏對社區的認 同,彼此間因為沒有依賴而產生人際疏離與冷漠。若能打破此種都會型社區的大 樓疆界,有效地推動社區營造,擴大社區居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進而產生學習的 能量,必定能增進臺灣社會的生活品質。

過去社區營造「重鄉輕城」,這樣的觀念至近年得到轉變,因為現在臺灣居 住於都會地區的人口是都市外人口的四倍。公部門開始思考既有的資源、管理概 念是否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務給新興的都會地區居民。由「新故鄉社造計畫」到「臺 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挹注到都會型社區的經費增多,投入社造行列的都會社 區漸增,政府與民間開始體認到推動都會地區社造的可能性與必要性(新北市文 化局,2013)。公寓大廈社區人口密集,住戶與住戶、住戶與社區關係冷漠卻複 雜,彼此關係愈趨隔閡,社區公共事務若未好好處理,往往釀成更大的社會問題。

不過,群集於都市之中的公寓大廈,人口密度遠高於區里村落,人與人、人與環 境之間存在著更短的「零距離」在地學習可能性,可以兼顧家庭生活。在社區的 文康室、圖書室、韻律教室、中庭辦活動、研習課程,可以節省交通時間,具有 學習的近便性,因此其社區發展及成人學習議題實不容忽視(吳茂成,2008)。

貳、高齡社會的終身學習

根據內政部(2018c)的統計資料,我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在 2018 年 3 月底達到 14.05%,也就是說,7 個人中就有 1 個是老人,臺灣正式宣 告邁入「高齡社會」。依據教育部 2006 年 11 月頒布《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 策白皮書》所揭示老人教育政策願景為:終身學習、健康快樂、自主尊嚴、社會 參與。其重要的對策之一就是學習的提供。白皮書中提及:以個體發展而言,老 人退休前後都必須學習;退休後家庭成為老人生活的重心,老人及其家人都必須 學習;培養退休後社會參與的知能,協助老人成功老化;營造對老人親善的高齡 社會,全民都需要學習。學習變老,學習如何成功老化成為很重要的課題,伊佳 奇(2017)認為要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最重要的是隨時隨地。終身學習社會的來 臨鼓勵大眾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培養學習的習慣,活到老、學到老隨時隨 地學習。生活即學習,要達到終身學習的理想與期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是 很好的實踐場域,讓高齡者就近在社區學習,更能減少參與的障礙。

文化部為符合社區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進行「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 展計畫(2016-2021 年)」。延續已被點燃的社區營造民間活力,並因應當前全球 數位化及經濟泡沫化等外部危機與挑戰,以及日漸嚴峻的資源分配不均、社會力 不足、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等內部社會現象,提出因應重點及執行策略。例如:過 往都會區公寓大廈參與社造工作較為低度,係因多數居民需為生計忙碌,但 20 年後,隨著日益增多的退休人口,已改變原本的發展的限制,反因 80%人口集 中於都會區,而有新的推動契機,亦可同步發揮黃金人口的智慧、經驗及專業。

社區對高齡者學習的意義包含兩個層面:首先,從微觀面看,社區提供了符合高 齡者身心靈發展特性與學習需求的豐沛資源,讓他們得以在基本的生活水準之上 追求身心的健康、居住舒適的環境,可以自由地參與公民、文化、教育、訓練、

休閒和保健等活動,追求情感和心靈上的滿足;其次,從鉅觀面言,高齡者藉由 持續學習的增能過程,建立及加強了社區支持互助系統,也透過志願服務及工 作,豐富社區的人力資源與知識技能等資產(張德永,2013)。

參、有效的社區學習促進整體社區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成立迄今,對於終身學習的推動,提出了許 多重要構想與實踐策略均具有呼籲性、博愛性以及全球關懷性。UNESCO 分別 於 1996 年及 2003 年提出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

學會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等學習四大支柱 與第五支柱學會改變(learning to change),影響全球終身學習發展至為深遠(吳明 烈,2004a)。二十一世紀是個充滿變數的世紀,個人唯有透過持續的學習,才能 有效應變;要持續自我發展,則必須成為終身學習者,並且結合生活與學習;欲 成為終身學習者,必須具備終身學習能力(蕭佳純,2009)。若要達成終身學習的 理想,當前的學校教育似乎無法滿足,由社區來提供民眾終身的學習需求,便成 為達成終身學習的必要措施(林振春,2008)。吳明烈(2009)認為一個具有終身學 習力的社區,必然也是一個充滿生命力與發展力的社區,林振春(2008)則明確指 出社區學習可以促進終身學習的發展。

臺灣在 1995 年前後,政府積極推動教育改革政策與社區總體營造運動,醞 釀出社區成人學習的種子,學習因此與社區有了更近一步的連結,社區學習成為 一股學習熱潮(林添富,2006)。針對社區總體營造過程中相當廣泛與複雜的社會 性,不論習慣於細密分工的現代專業者,或是一般社區居民,以及推動社區營造 的進步的行政人員,都必須透過許多的學習才能充分掌握這項工作的本質及過程

的平順,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文建會,1999)。蔡秀美(2004) 認為社區營造的歷程可視為社區邁向增權展能的學習歷程,因為有學習才有成 長,社區居民藉由學習增長其參與社區的知識與能力,社區自主的行動才能持 續。社區發展的活水是社區居民的學習,唯有學習與教育,方能面對訊息萬變的 經濟、社會的變遷(林振春,2002)。當社區民眾將學習當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份,並且對學習抱持高度熱忱與熱愛,進而成為知識社會中的終身學習者,

必能為社區的發展帶來實質改變與效益(吳明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