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學習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學習

社區總體營造是社區終身學習的重要動力,社區終身學習則是社區總體營造 的必要策略(吳明烈,2009)。造人是社區營造的核心,學習是造人的唯一途徑,

持續推動社區終身學習是社區發展不二法門(王政彥,2010)。隨著全球化變遷的 發展,我國社區已由昔日的社區農業經濟、工業產業的發展形式,走入社區總體 營造的造景、造人和造產新方向;社區學習的內容亦由往日的生計、職業發展導 向轉入社區集體文化、產業與生活品質提升導向(張菀珍,2006)。

自 1994 年文建會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起,以終身學習為導向的 社區發展事業便正式在台灣啟動;教育部在 1998 年發表的《邁向學習社會白皮 書》中,亦明確宣示「學習型社區」之概念為推動學習型社會之行動主體。從 1998 年開始推展的「學習型社區行動方案」,從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的角度,

把社區視為全民終身學習的重要平台。而社區營造和社區學習工作之目標,均在 建立優良的生活環境。故社區營造和社區學習彼此是一體兩面之關係,參與社區 營造就是學習開始,學習是為了解決社區營造的工作問題(吳茂成,2008:96)。

良好的社區學習文化,可成為社區營造的基礎;而社區營造的成果亦有助於社區 學習行動的發展(臺北市內湖社區大學,2011:7)。社區總體營造的社區工作歷 程,都不脫離教育學習的範疇,只是學習的方式與內容更趨多元活潑,並與生活 息息相關,豎立了「工作中學習」、「學習中工作」 的終身學習模式(陳錦煌、翁文 蒂,2003:70) 。學習者在社區生活的環境中,逐漸形成社區認同的價值,進而 利用社區資源,推動社區組織與發展,以及促成落實社區營造行動的終身學習過 程(張德永,2013)。

社區總體營造的成敗關鍵在於民眾參與,而社區參與則需要具備參與素養,

因此,參與的過程亦是學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民眾當學會如何適宜地參與公 共事務,並且發展解決社區問題的能力(吳明烈,2009)。吳茂成(2008)從安東庭

園公寓大廈社區營造及成人學習的發展經驗中發現公寓大廈具有「社區自治」「參 與學習」永續經營的潛力特色,在台灣愈趨都市化的過程中,公寓大廈可說是推 動終身學習最佳場域,因為社區營造的過程中起著促進學習的作用,讓行動者、

參與者有了更多學習的機會,把社區問題轉為社區學習的題材,化困境為轉機。

因此,他建議社區教育應以公寓大廈為重點,深入社區辦理各項終身學習活動,

在社區中人人學習、處處學習、時時學習,讓民眾在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中學習成 長,在社區學習中培養社會參與的公民意識。Compton & McClusky(1980)(引自 林振春,2008)指出,社區參與對個人和社區都是一種最佳的學習和成長,參與 帶來一種積極的自我概念、一種控制的感覺,以及一種對他人的承諾與責任,這 些能促使個人改變,也導致社區的改變。林振春(2008)亦指出,社區學習也希望 民眾參與活動之後,能夠在知識上有所累積、有所調整修正、有所創造生產、有 所自我提升與改變。透過前述國內、外學者的主張,可以了解社區參與產生社區 學習,社區學習促使個人自我提升與改變,正好發展終身學習第五支柱「學會改 變」。處於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時時善察改變,並透過學習以發展個人因應改變 與主導改變的能力,成為人人必備的生活要件(吳明烈,2004b)。

壹、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學習的歷史發展

80 年代,我國經濟蓬勃發展,整體社會卻未能完全同步發展,只看重經濟、

過度追求物質生活的結果,造成精神層面空虛苦悶、環境生態污染、城鄉發展失 衡、人際關係疏離等問題。由於工業化、都市化發展的結果,社會結構改變,鄉 村人口紛紛向都會地區遷徙。而都會地區因人口大量集中,人際關係疏離,缺乏 對社區的認同和對公共事務的冷漠(黃煌雄,2001)。但傳統政策卻無法解決經濟 發展及都市化造成的衝擊。「社區總體營造」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展開,1994 年 10 月 3 日,當時的行政院文建會主委申學庸女士,在立法院作施政報告時,

首先提出了「社區總體營造」這個概念,試圖從文化重建的角度切入,促進居民

的自覺與動員,重建人與人、人與環境及人與社區的和諧關係,進而帶動地方社 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文建會,1998)。

為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文建會自 1995 年至 2001 年實施「充實鄉鎮展演 社區計畫」、「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之設 立及文物館藏充實計畫」、「社區文化活動發展計畫」(黃煌雄,2001:10)。

行政院於 2002 年至 2007 年推動「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 區營造計畫」,結合特有的文化傳統、空間環境與地方產業,發展地方魅力。2005 年擴大提出「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對社區營造的政策提出更具體的分工,

除文建會外,更擴及教育部、內政部、農委會、經濟部、原民會及客委會等 11 部會,分為人文教育、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環保生態及環境景觀等 六大面向,促成政府部門重視「社區營造」的理念,並從各自的業務權責鼓勵民 眾共同參與,以符合社區全面性的需求,落實「總體」營造的精神。2008 至 2015 年則規劃「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計畫」,旨在提升社區文化生活及參與內涵,著 力於藝文參與的社區營造方式,帶動更多社區民眾的認識地方文化,激起對於家 園的關懷,增進參與公共事務之能量,達到培育社造人才的目標(文化部)。為符 合社區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文化部逐步開展「由內而外(社區營造)」及「由 外而內(村落文化發展)」的雙向輔導策略,希使公民參與深度及藝文推展廣度 達到相互加乘效果,故整併為「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105 年至 110 年)」賡續推動,希望能達到擴大藝文扎根建構文化價值、促進多元參與創新城 鄉發展、分層輔導培力強化行政動能等目標(文化部)。

上個世紀,終身學習的理念從 1970 年代歐洲議會 (The Council of Europe) 提出《永續教育》(education permanente)開始萌芽,蓬勃發展於 1990 年代,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96 年出版的《學習:內在的財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 一書中,就明確指出:「終身教育概念是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 的一把鑰匙」、 「終身教育將居於未來社會的中心位置」。我國教育部則於 1998 年發表了《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其前言即開宗明義提到在富裕社會、資訊社

會、開放社會及開發社會來臨之後,世界上進步的國家紛紛邁向學習社會。2005 年行政院「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人文面向的推動策略特別以鼓勵社區建立終 身學習體系、發展社區多元族群文化、縮短城鄉數位落差等作法來落實社區終身 學習。

建立學習社會是教育的願景,也是社會發展的理想。社區總體營造推動二十 餘年來,經由產官學各界及許多社區人士合作、參與,普遍深入臺灣各個地區與 角落。因此,在社造的過程中,許多貼近民眾需求的培力課程與學習方案,在社 區的各個角落中,以非正規與非正式的教育方式進行著。經由社區教育的途徑落 實終身學習 (王本壯,2007)。

社區營造本身就是一種社區終生學習的方法,其過程讓社區居民得以獲得學 習的機會,原來行動的過程即是一種學習(曾鈺雯、何武璋,2008)。蔣玉嬋(2000) 更直指社區總體營造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林振春(2008)指出社區營造的社區學 習強調的是社區更新,社區生活的所有層面,全部都是社區學習的內容,讓所有 的社區居民、社區團體組織,都能在社區所建構的學習環境中獲得成長。黃富順 (2004)認為社區總體營造對社區學習的影響是全面的、深遠的,不容忽視。因為 社區總體營造是一種社區發展的運動,亦是一項廣義的社區教育。其對社區的發 展,文化的提升,民眾生活品質的提高,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促進了民眾社區 意識,使其能共同參與社區的改造,社區環境的維護,社區問題的解決。

總之,社區是民眾生活的地方,蘊藏無盡的學習資源,藉由社區營造的催化,

方能激發社區學習。

貳、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的相關研究

吳茂成(2008) 在「社會參與中的成人學習探究─以台南市安東庭園公寓大 廈社區營造為例」中探究社區居民在社會參與中的成人學習歷程。社區營造的過 程中產生促進學習的作用,讓行動者、參與者有了更多學習的機會,把社區問題

轉為社區學習的題材,化困境為轉機,例如沒有花香,沒有公園,就設計親子植 栽課,營造中庭花圃,讓親子在行動中學習;設計營造夢公園的行動學習課,營 造小公園,提供居民學習及設計小公園機會。這樣的社區營造學習策略,讓居民 有設計自己社區的機會,觸動學習者反思社區問題,產生更強的學習意願與更大 的改變力量。

由此研究可知,台南市安東庭園公寓大廈社區營造過程中,居民的社區參與 不只是解決社區問題,他們也學到新的知識、態度、技能。社區營造提供居民機 會,讓他們有能力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終身學習的基礎。

詹雪梅(2004)在「永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中 看到,永樂社區在社區營造過程中有正式的課程學習,開辦許多自我成長、人際 溝通、健康衛生、休閒等課程,這些正式的學習課程無形中拓展了居民的視野,

豐富了居民的生活;也有非正式的經驗學習,特別是為了解決社區面臨的問題 時,居民透過共同討論、溝通之中,嘗試錯誤的經驗,工作中的反省體驗,在在

豐富了居民的生活;也有非正式的經驗學習,特別是為了解決社區面臨的問題 時,居民透過共同討論、溝通之中,嘗試錯誤的經驗,工作中的反省體驗,在在